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個朋友總是愁眉苦臉的,上班的時候老是出錯,我看不下去,就問她到底怎麼了。這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又是家裡的寶寶問題。朋友說:"我家小孩三歲多了,最近也不知道是不是叛逆期,總是不聽話。晚上讓他過來吃飯或者是哄他睡覺的時候總是說不要,好像特別抗拒我一樣。前兩天,隔壁小孩來做客,我把他已經很久沒玩的一個玩具送給那個孩子,他倒好,大喊大叫的,直接把玩具搶走不讓任何人碰。你說,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相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經常說"不"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之所以會說不,就是因為孩子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關於幼兒的自我意識,心理學家也做過一個著名的"點紅實驗"。
一、點紅實驗:孩子經常說不,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體現
著名的點紅實驗由科學家阿姆斯特丹舉行,他以動物學家蓋勒帕為了測試黑猩猩是否能夠感知到"自我"而舉行的點紅測驗為基礎,以88名三個月到兩歲大的嬰幼兒為實驗目標,進行了類似的點紅實驗,從而在有關嬰兒自我覺知這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實驗開始,趁著嬰兒還沒有發現,測試人員在寶寶的鼻子上塗上一個沒有刺激反應的小紅點,這個小紅點除了照鏡子時可以看到,寶寶是不會有反應的。然後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嬰兒照鏡子時的反應。
如果寶寶可以在照鏡子時發現自己鼻子上有個小紅點,並且在現實中用手去觸摸這個小紅點或者是想要擦除掉,就證明寶寶已經可以區分出自己的形象,也對不屬於自己形象的外物有所反應了。這種行為就可以看做是寶寶自我意識出現的標誌。
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表明,嬰兒對自我形象的認識要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是遊戲夥伴階段:6—10個月。在這個階段,寶寶很明顯對於鏡子中的自己比較好奇,但是他認不出這是自己,只會覺得是另一個小夥伴。
第二個是退縮階段:13—20個月。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意識到鏡子中的事物和現實中的關係了,但是他很明顯會對這種關係有一種逃避的感覺。可能是出於恐懼或者是其他因素,寶寶雖然對鏡子中的人物好奇但是不願意多加交流。
第三個是自我意識出現階段:20—24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明顯認識到鏡子中的那個孩子就是自己,他可以明確感知到自己鼻子上多了個紅點點,並且用手去觸摸紅點。這是嬰兒在意識到自我的問題上有著明確的分界線。
科學家路易斯和布魯克斯也引用了阿姆斯特丹的點紅實驗作為基礎,進行了類似的鏡像研究,除此之外還利用觀看視頻和照片的方法對嬰兒的自我意識做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他們提出嬰兒認識自我形象的根據或線索有兩條:一是相同性(鏡子中的動作與現實中寶寶的動作是保持一致的),二是特徵性(鏡子中的寶寶與現實中的寶寶具有一樣的特徵)。
在第一階段的實驗中,他們選取了9—24個月的兒童作為實驗對象。按照阿姆斯特丹的點紅實驗方式進行。
實驗結果是在小於24個月的嬰兒中,只有少部分的寶寶會立即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可是24個月的嬰兒中,絕大部分寶寶會立即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
第二階段的實驗是讓寶寶們觀看特製的視頻:在第一個視頻裡,測試的寶寶就在觀看視頻的房間裡玩,這時門外有一個人走進屋裡;第二個視頻的內容是該寶寶一星期前的錄像,地點和人物都沒有變;第三個視頻則不是被測試寶寶的錄像,而是另外一個孩子坐在屋子裡玩,也同樣有一個人正走進屋子。
對幾種情況中的寶寶的反應進行比較時,測試官發現只有年齡偏大的寶寶,大概在一歲半以上才可以區分出不同的語境,這說明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初步有著自我的意識了。
在最後一部分的相片實驗中,研究者給寶寶展示了許多照片,裡面隨機混雜著被測試寶寶自己的照片和其他嬰兒的照片。而只有大概一歲以上的寶寶,在聽到自己的名字的時候,能夠指出自己的照片。
路易斯和布魯克斯的實驗結論與阿姆斯特丹的研究結果基本是一致的。差不多2歲左右的孩子才具備自我意識,能夠抹掉不屬於自己的"紅點"。
二、了解孩子的"自我意識",揭秘孩子說"不"的秘密
1、孩子對自我認知的了解
寶寶們對於自我的認知是從自我感受開始的,與貓不同,貓時常會追著自己的尾巴,仿佛那不是自己的身體;而寶寶卻可以意識到手指和布娃娃是不一樣的——手指是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便是孩子對於自我意識的最初了解。
2、影響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自我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發展是從無到有然後不斷慢慢發展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同時一個家庭的背景環境和教育的不同也會影響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相比較之下,在和諧家庭關係下成長的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就會偏溫文爾雅,性格是積極開朗的;而家庭內部長期存在爭吵的現象時,孩子就會潛移默化的認為自己是個暴力的人,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不幸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會是消極的,甚至是對社會不利的。
除此之外,孩子的自我意識也跟自尊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身邊的朋友等等有著很大的關係。家長不止需要關心寶寶前期的身體健康,更要關心寶寶前期在這些方面的培養,以保證寶寶有良好的自我意識。
三、培養孩子良好自我意識的方法
那麼說了這麼多,到底要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呢?
1、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的認識自我很重要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日日夜夜與父母在一起,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孩子最早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孩子會通過模仿學習父母的舉動來逐漸完善自己的行為意識,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起好表率的作用。
2、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與優秀的同齡夥伴交往
除了與父母相處,孩子接觸最久的便是身邊的小夥伴們。孟母三遷,為的就是給孩子找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同齡夥伴。或許我們沒有辦法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出身,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為孩子找到合適的朋友。
這裡說的優秀夥伴不一定是學習好的,但是性格和人品一定要好。活潑開朗的朋友可以帶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的性格也變得積極向上,在今後的社交中也可以靈活自如,和身邊的朋友相處融洽。
父母還應該多鼓勵孩子去參加社區舉辦的一些志願活動,或者是去外面參加一些愛心公益活動,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
3、積極的評價往往可以給孩子正面的鼓勵激發他們的潛質
孩子剛成長時尚且沒有自我意識,因此,外界對他的評價也會讓孩子重新認識自我。
例如,別人說他是個聰明的小孩,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別人說他是個笨小孩做什麼都不會成功,他就會被打消自信,覺得自己真的會失敗。總而言之,孩子無法清晰認識到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他人對他的評價就像是一面鏡子,會讓他按照評價中的樣子去認識自我從而成長自我。
作為父母,我們不但要積極地評價孩子,更要引導孩子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讓他建立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的標準,不要一味地按照別人評價裡的自己那樣去發展。
在生活當中,孩子可能會面臨很多困難,這些失敗的經歷會讓他們感到受挫和沮喪。在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及時站出來,給孩子正面的鼓勵,千萬不可打壓他們的信心,否則只會讓他們對自我的評價越來越差,最後走向極端。
養成孩子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漫長而重要的過程,父母們需要在期間多加用心,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最終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自我意識的孩子。
我是麗麗科普,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