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經常說不?「點紅實驗」:了解孩子的自我意識,走進孩子內心

2021-01-19 麗麗科普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最近有個朋友總是愁眉苦臉的,上班的時候老是出錯,我看不下去,就問她到底怎麼了。這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又是家裡的寶寶問題。朋友說:"我家小孩三歲多了,最近也不知道是不是叛逆期,總是不聽話。晚上讓他過來吃飯或者是哄他睡覺的時候總是說不要,好像特別抗拒我一樣。前兩天,隔壁小孩來做客,我把他已經很久沒玩的一個玩具送給那個孩子,他倒好,大喊大叫的,直接把玩具搶走不讓任何人碰。你說,是不是我的教育出了什麼問題?"

相信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也會遇到孩子經常說"不"的情況,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之所以會說不,就是因為孩子已經產生了自我意識。關於幼兒的自我意識,心理學家也做過一個著名的"點紅實驗"。

一、點紅實驗:孩子經常說不,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體現

著名的點紅實驗由科學家阿姆斯特丹舉行,他以動物學家蓋勒帕為了測試黑猩猩是否能夠感知到"自我"而舉行的點紅測驗為基礎,以88名三個月到兩歲大的嬰幼兒為實驗目標,進行了類似的點紅實驗,從而在有關嬰兒自我覺知這方面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實驗開始,趁著嬰兒還沒有發現,測試人員在寶寶的鼻子上塗上一個沒有刺激反應的小紅點,這個小紅點除了照鏡子時可以看到,寶寶是不會有反應的。然後在一旁靜靜地觀察嬰兒照鏡子時的反應。

如果寶寶可以在照鏡子時發現自己鼻子上有個小紅點,並且在現實中用手去觸摸這個小紅點或者是想要擦除掉,就證明寶寶已經可以區分出自己的形象,也對不屬於自己形象的外物有所反應了。這種行為就可以看做是寶寶自我意識出現的標誌。

阿姆斯特丹的研究表明,嬰兒對自我形象的認識要經歷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個是遊戲夥伴階段:6—10個月。在這個階段,寶寶很明顯對於鏡子中的自己比較好奇,但是他認不出這是自己,只會覺得是另一個小夥伴。

第二個是退縮階段:13—20個月。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可以開始意識到鏡子中的事物和現實中的關係了,但是他很明顯會對這種關係有一種逃避的感覺。可能是出於恐懼或者是其他因素,寶寶雖然對鏡子中的人物好奇但是不願意多加交流。

第三個是自我意識出現階段:20—24個月。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可以明顯認識到鏡子中的那個孩子就是自己,他可以明確感知到自己鼻子上多了個紅點點,並且用手去觸摸紅點。這是嬰兒在意識到自我的問題上有著明確的分界線。

科學家路易斯和布魯克斯也引用了阿姆斯特丹的點紅實驗作為基礎,進行了類似的鏡像研究,除此之外還利用觀看視頻和照片的方法對嬰兒的自我意識做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他們提出嬰兒認識自我形象的根據或線索有兩條:一是相同性(鏡子中的動作與現實中寶寶的動作是保持一致的),二是特徵性(鏡子中的寶寶與現實中的寶寶具有一樣的特徵)。

在第一階段的實驗中,他們選取了9—24個月的兒童作為實驗對象。按照阿姆斯特丹的點紅實驗方式進行。

實驗結果是在小於24個月的嬰兒中,只有少部分的寶寶會立即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可是24個月的嬰兒中,絕大部分寶寶會立即用手去摸自己的鼻子。

第二階段的實驗是讓寶寶們觀看特製的視頻:在第一個視頻裡,測試的寶寶就在觀看視頻的房間裡玩,這時門外有一個人走進屋裡;第二個視頻的內容是該寶寶一星期前的錄像,地點和人物都沒有變;第三個視頻則不是被測試寶寶的錄像,而是另外一個孩子坐在屋子裡玩,也同樣有一個人正走進屋子。

對幾種情況中的寶寶的反應進行比較時,測試官發現只有年齡偏大的寶寶,大概在一歲半以上才可以區分出不同的語境,這說明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初步有著自我的意識了。

在最後一部分的相片實驗中,研究者給寶寶展示了許多照片,裡面隨機混雜著被測試寶寶自己的照片和其他嬰兒的照片。而只有大概一歲以上的寶寶,在聽到自己的名字的時候,能夠指出自己的照片。

路易斯和布魯克斯的實驗結論與阿姆斯特丹的研究結果基本是一致的。差不多2歲左右的孩子才具備自我意識,能夠抹掉不屬於自己的"紅點"。

二、了解孩子的"自我意識",揭秘孩子說"不"的秘密

1、孩子對自我認知的了解

寶寶們對於自我的認知是從自我感受開始的,與貓不同,貓時常會追著自己的尾巴,仿佛那不是自己的身體;而寶寶卻可以意識到手指和布娃娃是不一樣的——手指是屬於自己身體的一部分,這便是孩子對於自我意識的最初了解。

2、影響孩子自我意識形成和發展的因素

自我意識不是天生就有的,它的發展是從無到有然後不斷慢慢發展的。

孩子的自我意識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發展,同時一個家庭的背景環境和教育的不同也會影響著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相比較之下,在和諧家庭關係下成長的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就會偏溫文爾雅,性格是積極開朗的;而家庭內部長期存在爭吵的現象時,孩子就會潛移默化的認為自己是個暴力的人,從小就認為自己是個不幸的人,這樣的孩子長大了也會是消極的,甚至是對社會不利的。

除此之外,孩子的自我意識也跟自尊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社交能力、身邊的朋友等等有著很大的關係。家長不止需要關心寶寶前期的身體健康,更要關心寶寶前期在這些方面的培養,以保證寶寶有良好的自我意識。

三、培養孩子良好自我意識的方法

那麼說了這麼多,到底要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自我意識呢?

1、父母的言傳身教對於孩子的認識自我很重要

孩子從一出生開始,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嬰兒時期開始,孩子就日日夜夜與父母在一起,觀察著父母的一舉一動——因此,孩子最早的學習對象就是父母。孩子會通過模仿學習父母的舉動來逐漸完善自己的行為意識,所以父母在家庭中要起好表率的作用。

2、父母要鼓勵孩子多參加社會活動,與優秀的同齡夥伴交往

除了與父母相處,孩子接觸最久的便是身邊的小夥伴們。孟母三遷,為的就是給孩子找到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和優秀的同齡夥伴。或許我們沒有辦法給孩子一個很好的出身,但是我們卻可以選擇為孩子找到合適的朋友。

這裡說的優秀夥伴不一定是學習好的,但是性格和人品一定要好。活潑開朗的朋友可以帶動孩子的積極性,讓他的性格也變得積極向上,在今後的社交中也可以靈活自如,和身邊的朋友相處融洽。

父母還應該多鼓勵孩子去參加社區舉辦的一些志願活動,或者是去外面參加一些愛心公益活動,讓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發展良好的自我意識。

3、積極的評價往往可以給孩子正面的鼓勵激發他們的潛質

孩子剛成長時尚且沒有自我意識,因此,外界對他的評價也會讓孩子重新認識自我。

例如,別人說他是個聰明的小孩,他就會認為自己就是這樣;別人說他是個笨小孩做什麼都不會成功,他就會被打消自信,覺得自己真的會失敗。總而言之,孩子無法清晰認識到自己是個怎麼樣的人,他人對他的評價就像是一面鏡子,會讓他按照評價中的樣子去認識自我從而成長自我。

作為父母,我們不但要積極地評價孩子,更要引導孩子全面客觀地認識自我,讓他建立一個正確的自我評價的標準,不要一味地按照別人評價裡的自己那樣去發展。

在生活當中,孩子可能會面臨很多困難,這些失敗的經歷會讓他們感到受挫和沮喪。在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及時站出來,給孩子正面的鼓勵,千萬不可打壓他們的信心,否則只會讓他們對自我的評價越來越差,最後走向極端。

養成孩子的自我意識是一個漫長而重要的過程,父母們需要在期間多加用心,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我,最終讓孩子成長為一個具有良好自我意識的孩子。

我是麗麗科普,也是5歲寶寶的母親,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通過繪畫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
    孩子感知了外部世界,會產生表達的欲望,他看見什麼都想「說」出來。但是因為年齡的限制,他們可能不擅長用語言來表達。因此,畫畫是孩子抒發情感的自由形式。除此之外,畫畫也是一種有效的減壓方式。當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通過畫畫來發洩內心的憤怒、悲傷或者不滿,從而放鬆和調節心情,達到心理平衡。那麼,毫無繪畫基礎的家長該如何通過畫面讀懂孩子的內心世界呢?這裡分享幾個兒童畫面表達與心理狀態有關的小知識。
  • 解析《獅子王》:從辛巴的成長史,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
    什麼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二、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三部分,也對應人的自我發展 所謂的自我意識,其實就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期望,比如身高體重等生理信息,比如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甚至是和周圍人的相處關係、模式、特點。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意識?如何幫助孩子提高閱讀能力?讀完有答案了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曹文軒在序言裡說:「如果一個語文老師以為一本教材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的話,那麼他不可能把這門課教好,學生也不可能把語文學好。老師、家長要做孩子閱讀上的引路人,不僅要告訴孩子讀什麼書好,還要指導孩子讀出好書好在什麼地方,培養起孩子自己的眼光和閱讀鑑賞能力。」這套書是一次帶孩子讀好書、讀出好處、讀出鑑賞力、讀出人生大書的有益嘗試。
  • 孩子愛打人,家長不要急著教訓,了解孩子的「領地意識」是關鍵
    但還有些家長一看到孩子打人,不分青紅皂白就覺得是自己孩子的錯,沒有弄清孩子打人的緣由就打罵教訓孩子。這兩類父母的做法都是典型的錯誤案例。父母看到孩子打人的時候,不要急於訓斥,要先了解一個概念"領地意識"。"領地意識"指的是孩子對於自己的所屬物和歸屬地的佔有欲。
  • 育兒視角解析《獅子王》:別小瞧「自我意識」發展,關乎孩子一生
    這個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充滿溫情和感動,而這部動畫片還有著一個令人警醒的教育道理:"自我意識"的發展十分重要。如果小獅子的"自我意識"沒有發展,那麼他就不可能會回到森林,很可能一生就會被蒙在鼓裡不思進取。 接下來,我們從育兒的視角分析電影《獅子王》中,"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意義。
  • 孩子靦腆不愛說話?父母教會孩子這4點方法,讓孩子勇敢說出來
    現在這個時代,許多家長都困惑為什麼我的孩子性格內向,還不愛說話,送去幼兒園還是沒有任何效果,就喜歡自己一個人待著,怎麼做才能改變孩子靦腆呢?父母學會這4點方法教給你的孩子,能讓孩子勇敢說話。一、把孩子當成朋友孩子靦腆,不愛說話並不是內向,只是他自己不清楚說些什麼,這個時候家長就要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交流,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去觸摸孩子內心想要的
  • 走路是孩子邁出獨立的第1步,你的寵溺,會阻止孩子自我意識發展
    當孩子不會走路的時候,家長著急地想讓孩子學會走路。孩子學會走路的時候就又恢復到坐的時候,為什麼呢?因為寶寶學會走路的時候,他會經常不願意走,覺得累,還會要求爸爸媽媽抱抱,父母就會滿足孩子的要求,慣著孩子,父母的這種「過度保護」是孩子走路的絆腳石。
  • 怪異全家福引注意,繪畫體現孩子性格,真正了解孩子
    心理學課程中,有一門兒童繪畫心理學,以兒童繪畫的認知缺陷為代表,將兒童畫視為兒童不成熟的世界概念的展現,強調兒童繪畫的投射意義,認為兒童畫是兒童情緒的鏡子。讀懂孩子的畫,學會傾聽繪畫「語言」,就可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 想了解孩子有多優秀,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有欣賞的眼光
    文/爸媽快來看在孩子的成長裡,幾乎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足夠優秀,但優秀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個會發現慧眼的父母,只有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才能夠具有欣賞的慧眼,但現實中很多父母都是急功心切,一看到孩子有缺點和不足之處都會緊急制止
  • 益童悅成長|古城裡,是什麼讓孩子勇敢說不?
    益童悅成長|古城裡,是什麼讓孩子勇敢說不?為進一步提升兒童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增強家長監護意識及自護教育能力。2020年12月19日,由廣東省婦女兒童基金會主辦,中意公益基金會支持,潮州市婦女聯合會、潮州市湘橋區啟明星社工中心承辦的「愛心家庭+留守兒童」公益項目走進古城區,在牌坊街開展別具特色的兒童自我保護宣傳教育活動。
  • 華東師大教授陳默:走進孩子內心,了解城市獨生子女心理特徵
    父母們要告訴孩子不要背這個包袱,輕裝往前走,這個才是給孩子正能量。我講一句貼心的話,我們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來,你要記住,不是他要來的,如果他要選擇未必會選你,你是單向選擇。我跟我兒子經常說的話是,「兒子,咱們母子一場,彼此不要嫌棄,你不嫌我,我不嫌你。」孩子沒有這種重擔,他才能輕裝往前走,他才不會有考試焦慮。現在咱們國家有多少學生因為在臨考前焦慮不堪,學習成績才沒有達到應該有的目標呀!
  • 李玫瑾: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怎麼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後來黃多多對Joe說:「你知道為什麼我們不能跟那個小弟弟一起走嗎?我媽媽說陌生人也許是壞人,他也會讓他的孩子去,帶你去一個地方,所以你應該不知道那個人(指不認識的人),你不能跟他走。」02李玫瑾教授在談到孩子怎樣防拐防騙,提高孩子自我保護意識的時候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所以我們所有的家長對於孩子,從小就要開始給他們一個自我保護的意識,比如說,我帶你出去,你不要離開我,以免
  • 讚賞給予孩子信心,但具備內在成就動機,孩子才會真·自信
    不了解真實情況的觀眾朋友,可能覺得這也太不謙虛了吧!可爸爸這樣的表現的確是有原因的。原來傅園慧在剛進入省隊之前,因為遊泳成績一直比較出眾,所以跟師姐說「我覺得自己就是個天才」。可當別人把原話轉述給傅爸爸聽時,卻顯得別有用心,還帶著幾分戲謔之意。因而,一向力挺女兒的傅爸爸,非常堅定地對那人說道:不錯,我的女兒就是天才。
  • 孩子不聽話?其實是你不懂孩子,也許看「畫」能幫你看懂孩子內心
    最近聽閨蜜吐槽她家的孩子,說孩子成績下降了很多,上了那麼多輔導班也沒什麼用,老師說她心不在焉,早晨叫她鍛鍊身體,也是懶懶散散,不知道心裡在想些什麼,唯一的優點就是畫畫還沒有退步,說著閨蜜拿出下面這幅畫。
  • 能喚醒孩子潛能的鑰匙在父母手裡,能成就孩子夢想的只有他自己
    看不見孩子的優秀,那是因為家長,沒有發現這種優秀的慧眼,孩子平庸,那是孩子沒有找到自己的潛能。家長和老師都要學會欣賞孩子,只有經常得到欣賞的孩子,他的內心才會被喚醒,他的潛能也才會被激發。只有提高孩子們的自我的感受能力,他們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喚醒他們的內在意識並呈現自己的最佳狀態。感悟能力在哪裡?在每個人的生活經驗裡。
  • 睿智燈塔-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方法
    因此,從小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已經成為了當前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那麼,家長如何培養孩子正確的競爭意識,培養孩子競爭意識的方法有哪些?競爭意識是人們對外界活動所做出的積極、奮發、不甘落後的心理反應,是產生競爭行動的前提。
  • 兒童節讓孩子走進神奇的3D鏡面繪本,看一場別開生面的馬戲團表演
    兒童節快到了,身邊媽媽們發愁該給孩子選什麼禮物,我強烈推薦了3D鏡面繪本——《鏡子裡的馬戲團》。這是今年買到最令我和孩子們一致感到驚喜的繪本,真是本一翻開就能讓孩子尖叫的寶藏童書,喜歡到停不下來。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超凡的想像力和藝術創造力,讓主人公直接走進鏡子裡,去觀看並親身參與到馬戲團的表演,讓讀者身臨其境,感受多層次的空間感和豐富的感官體驗,使整個繪本吸引力爆棚。01.鏡子在孩子的早期發育中有著特殊的意義。
  • 經常用激將法打擊孩子的家長,可曾想到孩子出現「自卑心理」?
    常用的激將法就是故意說反話,然後讓孩子為了去證明自己而去做家長期望的事。比如說,孩子被要求在親戚前面表演一個才藝,但是孩子因為害羞怕生,不願意去表演。 所以家長用:那你一定是不會跳舞,或者我不相信你會跳舞,除非你跳給我看一看等這樣的話語去意圖激發孩子的表現欲。 這種方式一次或者兩次使用會起到一定效果。但是你若是把這種方式當成慣用手段,那很快,你就會得到孩子這樣的回覆:我就是不會,我根本就不想……這樣自我否定的回答。
  • 總是低頭不自信?是孩子缺乏「自我認同感」,原因家長難辭其責
    表妹在成長過程中經常受到來自父母的否定和打擊,比如她小時候說長大想考名牌大學,父母就直言你那個成績能考上個大學就不錯了,還想得那麼美;她看到小夥伴們都會樂器心裡很羨慕,就跟父母說想去學彈電子琴,結果父母說你指頭又短又粗怎麼能彈好琴呢;她到了青春期臉上長了痘痘很苦惱,父母還來火上澆油說她的樣子很醜……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表妹性格也變得內向自卑,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
  • 孩子冷漠又自私,可能是缺乏共情意識
    ——弗·誇爾斯如果孩子自私的話,他們會把自己隱藏的很好,不讓別人走進自己的世界,也不屑於走進別人的世界,這樣孩子的人際關係會很差。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是很需要朋友的,因為很多不能與家長分享的小秘密,孩子可以與自己的朋友分享,讓朋友給自己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