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每個人都應該看過或者了解過《獅子王》這個電影故事,迪士尼的這部電影也深受孩子的喜歡,前段時間孩子吵著要看電影,我也選擇了這部電影,母子倆再回溫了一遍。
而就在重看這部經典電影的同時,我又從中看到了不一樣的東西,整個故事其實就是辛巴的成長史,在他從初生牛犢不怕虎不怕虎,長成真正的草原之主的過程,其實是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
今天我就想從心理學、從育兒的角度和大家一起回顧《獅子王》這部老少皆宜的影片。、
一、《獅子王》:從心理學角度解析辛巴的成長史
《獅子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講述了榮耀王國裡的小獅子辛巴如何經歷重重困難,成為真正的獅子王的故事。
聽上去非常勵志,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辛巴的父親木法沙是王國的國王,他在辛巴小的時候就將辛巴作為繼承者來培養,教它了解王國的法則,也在辛巴因為好奇心遇險的時候保護它。
可是好景不長,一般這種電影都會有一個大反派,阻止辛巴登上國王寶座,果然,覬覦王位的叔叔刀疤,利用木法沙保護辛巴的時機將它推入懸崖致死,而可憐的辛巴還被叔叔騙說是自己害死了父親。
而辛巴正是在這樣無盡的愧疚和痛苦中離開了王國,叔叔刀疤奪權成功,做了榮耀王國的國王。
但辛巴在離開後也遇到了很多朋友,在外流浪的日子裡它經歷了無數痛苦地心理鬥爭,最終意識到自己應該重返榮耀國,爭取做回國王。
並且在它最後知曉父親死亡的真相後,趕走了刀疤,成為了真正的獅子王。
曾經看《獅子王》,以為這只是一個小獅子的勵志成長故事,卻沒有意識到這看似是辛巴身份的變換,實際上卻伴隨著辛巴"自我意識"的發展和成熟。
這部電影之所以經典,也是因為大人都從小辛巴的成長過程中,看到了自己自我意識的發展,同樣的,也激起了孩子對於自我成長的渴望。
什麼是"自我意識"?"自我意識"在孩子的成長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二、辛巴自我意識發展的三部分,也對應人的自我發展
所謂的自我意識,其實就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的認識、體驗和期望,比如身高體重等生理信息,比如能力氣質等心理特徵,甚至是和周圍人的相處關係、模式、特點。
相信大家都聽過著名的心理學家弗洛伊德對人的精神活動的三個層次的劃分:本我、自我、超我。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會發現自我意識發展剛好和從"本我"到"超我"的發展規律吻合。
最後,"本我"、"自我"、"超我"和諧共生,發展成一個健康的人格。
辛巴的自我意識發展也經歷了這三個部分:
1、出生時:"本我"發展,盲目追求自我
辛巴的出生,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過著王子般的生活,衣食不愁、生活優渥,是下一任獅子王的繼任者。
但是正是因為周圍人的追捧,它也變得越來越自大,很多時候都會隻身犯險,常常需要父親的保護。
這個時候它的自我認識還處在一個比較低的狀態,由一切與生俱來的本能衝動組成,這種衝動是以滿足個人的欲望、追求為目的的,不講究邏輯和道德。
就像年幼的小孩,他們常常不懂事、不怕危險、做事無釐頭,只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口舌之欲,但這些行為都是這個階段正常的,所以我們不用排斥和打罵,只要引導孩子就行。
2、父親去世:"超我"萌生,逐漸迷失自我
當叔叔刀疤告訴辛巴,是它害死了自己的父親時,非常內疚和自責,這時候,它的"超我"和"本我"發生了衝突,刀疤的負面評價直接影響了辛巴,"超我"佔領了主導地位。
它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卻因為被"弒父"這塊大石頭壓著,它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做榮耀國的國王,所以選擇出走。
但是實際上,這個"超我"是刀疤強行加給辛巴的,辛巴這時候其實是迷失自我的。
就像孩子到了青春期,也是在"自我"和"超我"中不斷徘徊,所謂"超我",比如孩子會為了證明自己而去做一些犯法的事情、會為了和家人、同學賭氣而導致身心的崩潰等等。
當孩子在這個時期,我們要做的是給予孩子正確的規則和正面的積極評價,讓孩子形成積極的"超我",而不是別人賦予的"超我"。
3、重返王國:真正的三"我"合一,尋找到真正的自我
當辛巴歷經磨難回到王國時,它的心胸也開闊起來了,但內心其實還是被"超我"控制的愧疚,直到它最後了解到父親死亡的真相,這時候它才開始做真正的自己,趕走刀疤,奪回自己的王位。
這個時候也象徵著它清除了刀疤控制自己的"超我",回歸了"自我"。
一路走來,我們能看出辛巴的自我意識發展非常坎坷,但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發展起來的。
"自我"不是這麼容易尋得的,很多時候都要經歷現實的教訓和磨礪,因此我們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的成長一定要是懂事、順利、聽話的,我們要允許孩子曲折地自我發展、自我成長。
三、父母如何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
每個孩子的自我發展都不是依靠他們自己實現三"我"合一的,很多時候,父母的引導非常重要。
1、耐心引導孩子,不要過分斥責
就像小辛巴還處於"本我"狀態時,常常不知天高地厚地擅闖大象和鬣狗的領地,每個小孩子都會經歷一段"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階段,這是孩子的天性,我們不應該要求孩子"過分懂事"。
孩子頻頻犯錯是正常的,只有害怕嘗試,或者說根本不願意探索世界的孩子才一直躲著什麼都不做;家長也不要急於讓孩子瞬間變乖,嚴厲的打罵會給孩子留下終身的陰影。
2、多多鼓勵孩子
小辛巴在沒有真正發展好自我意識時,會因為叔叔刀疤的謊言而陷入深深的自責,所以在生活中,我們的言語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影響。
中國的家長很喜歡談孩子的缺點,卻對孩子的優點避而不談,但實際上,我們日常的否定,也會讓孩子產生錯誤的自我認知,就是常說的"貼標籤",當你灌輸給孩子"膽小鬼"、"愛哭包"、"內向沒出息"的標籤時,孩子長大後也會這樣認同自己。
所以,家長一定要平時多多鼓勵孩子,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3、不要有強烈的"控制欲"
在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過程中,家長不要過分插手孩子的生活,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就可以適當"放權",給予孩子選擇和決定的權力,比如早餐吃什麼、周末去哪裡玩、選什麼興趣班等等。
千萬不要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給孩子做決定,給孩子規劃本屬於他們的人生,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才能真正讓孩子形成一個健康的人格。
總而言之,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離不開父母的引導,父母的行為言語也會影響孩子意識的發展,所以,關注和引導必不可少。
我是奶果媽媽,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