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寶寶變身「小土匪」,孩子搶玩具別急著訓,搶玩具源於自我發展

2020-12-23 騰訊網

文|全文共2066字,閱讀時間約4分鐘

前陣子帶哥哥去新開的兒童樂園玩,幾個小朋友很快打成了一片。媽媽們也閒聊起來,但半個小時還不到,就聽到旁邊傳來了小孩子的哭聲。跑去詢問原因,原來是3歲的小可非要從瑞瑞手裡搶玩具,瑞瑞提議交換,小可也不同意。爭搶之中,小可把瑞瑞推倒在地了。

小可媽媽帶著一臉歉疚從小可手裡搶過玩具還給瑞瑞,並且讓小可道歉。這下本來就噘著嘴的小可也哭了出來。

安撫好孩子,小可媽媽嘆氣說:「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時間小可突然學壞了,總是搶別人的玩具和零食,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其實在私信中,也有很多媽媽向我們提出同樣的問題,那麼孩子為什麼突然變身「小土匪」了,這種狀況又該如何破解呢?

孩子為什麼愛「搶玩具」?

在美國,家長們大多聽過這樣一首魔性的兒歌【幼兒所有權法則】,其中有幾句非常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我喜歡就是我的,我先看到就是我的,我搶過來就是我的。」這首歌恰恰反映了2-3歲孩子的物權意識,雖然很"強盜邏輯",但跟他們的自我意識發展息息相關。

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看,3歲的小可正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的巔峰時期。經過了三年的「我能動」「我能走」「我會自己來」的經驗積累。在3歲左右的孩子心裡,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理","他者"的概念十分模糊。

所以對於大人而言,孩子是喜歡「搶玩具」。而在孩子自己眼中,則是很自然地拿來自己喜歡的玩具。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上文中的小可不但拿走了瑞瑞的玩具,還拒絕瑞瑞交換玩具請求

面對搶玩具的孩子,引導試試這三招

哥哥班上也有過這樣一位小朋友,凡是自己喜歡的玩具或零食,根本不會問別人的意見,直接拿來吃,同班小朋友看到他都會譁啦躲開。

老師特別跟那位孩子的家長做了溝通,才知道這家人認為:這是孩子的天性,會隨著年齡增長改善。然而,班主任直接指出:雖然自我中心可以理解,但如果不加以引導,就可能會影響孩子的社交發展。那該怎麼辦呢?爸爸媽媽們可以試試下面的幾招。

第一招:讓孩子理解「所有權」概念

在一檔綜藝節目上,戚薇分享了她和女兒lucky的一件趣事:lucky看上了戚薇的裙子,並且說是自己的。結果戚薇氣衝衝地說:「這是我的!」而有些爸媽卻覺得:「我的就是你的。」在育兒的過程中,沒有給孩子一個明確的「所有權」概念。

因此,想改善「搶玩具」這一行為,就先要讓孩子知道:有些物品是自己的,而有些物品是別人的。比如有一次我帶Tim去公園玩,他就一直在「霸佔」蹺蹺板,溝通後我才知道,Tim覺得蹺蹺板是自己的。於是我趁機向他解釋了「公共財物」的概念。

第二招:通過共情讓孩子理解「他人」

在上文中的例子中,我們看到小可媽媽的這樣處理小可的「不良」行為:她訓斥了小可,並且搶過小可的玩具還給瑞瑞。但這樣做其實於事無補,小可並沒有從根本上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也不會覺得自己對瑞瑞造成了傷害,反而還會覺得很委屈。

事實上,當發現孩子搶了別人的玩具,你可以告訴孩子:「你這樣的行為是錯誤的,會讓小朋友非常傷心害怕。」並且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如何用更「溫和」的方式,玩到喜歡的玩具,比如建議交換,或一起分享玩具。平時在家也可以用「過家家」的方式情境重現,教孩子學會協商。

第三招:引導孩子發現「交換」的樂趣

在著名的【資本論】中,馬克思率先提出「交換」的概念,並且認為這是人類分工協作的基礎。

事實上,也正是交換促成了「共同想像」甚至文明的發展。所以從某種角度說,讓孩子們體會到「交換」的意義,比強迫他分享更有意義。

有次哥哥的幼兒園就組織了「玩具市集」,讓整個校區的孩子都參與進來,通過交換獲得自己喜歡的玩具,也收穫了友誼。在和孩子一起玩時,家長可以去製造一些需要「交換」的環節。比如分給他積木中所有正方形的部分,自己留下三角形。當需要拼某個圖形時,大家必須交換才能成功。這樣逐步引導孩子的「交換意識」,在潛移默化中養成交換協商的習慣。

引導孩子莫「矯枉過正」

需要特別提醒大家的是,在2-3歲這個特殊的心理發展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發展,既需要用社會規則來約束,也需要保證其合理發展。

有些爸爸媽媽看到自家娃喜歡「搶玩具」就給孩子扣上「壞孩子」的帽子。或者是像小可媽媽一樣,強制孩子分享,試圖讓孩子因為父母權威「改正」,這些都是矯枉過正的行為。

育兒專家李雪說:讓孩子了解「物權」,先要讓他感受到父母對「物權」的尊重。

也就是說,只有真正「擁有」物品,才會懂得尊重別人的擁有的權力。簡單來講,當父母不去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他也就理解了「每個人都應該擁有自己完全能支配的物品。」這樣一來,他也就能去主動尊重別人,不去擅自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了。

凌晨媽媽育兒:

孩子之間互相爭搶玩具,看似是一件小事兒,背後卻蘊含著他們如何處理「自己和他人」、「自己和物質世界」的大學問。如果對這種行為置之不理,或反應過激,都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深層次的影響。

一位凌晨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如何正確地處理孩子搶玩具的問題
    比如說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或商超,孩子哭著鬧著要一個玩具,就是不走。你會怎麼辦?自從我國放開了二胎政策以後,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孩子,當孩子們之間打架、搶玩具時,或者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孩子或者搶走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時,你會做何反應?當你的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你會怎麼說?
  • 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文丨櫻桃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麗麗最近發現一個事情,自己家裡的孩子在和幼兒園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總是特別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每次都把其他小朋友弄的又哭又叫。面對這種情況麗麗感覺到非常煩惱,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
  • 孩子搶玩具的背後,或許「凡勃倫效應」使然,關注物權意識是關鍵
    二寶的早教班上,就有一個喜歡搶他東西的小男孩。老師分發奧爾夫音樂玩具給大家,二寶拿到一個沙錘,興奮的剛搖了兩下。那個小男孩很快地走過來,一把奪走了二寶的沙錘。二寶頓時大哭起來,還沒等老師過來主持公道,小男孩早就玩膩了沙錘,丟下玩具,尋找下一個爭搶目標了。
  • 3~6歲幼兒搶玩具,是鼓勵分享還是以自我為中心?針對年齡找方法
    閨蜜向我們抱怨,孩子在幼兒園和小朋友再一次大打出手,原因是:搶玩具。明明孩子手裡有玩具,偏偏就看上了旁邊小朋友手中的一輛小汽車。剛開始說一起玩,旁邊的小盆友不同意,沒商量下來。閨蜜家的孩子上手就去搶並扭打在一起,最後兩個人都哭唧唧地找媽媽。閨蜜也很生氣,明明自己都有,還要惦記別人手裡的東西,就算想一起玩就好好溝通啊……其實這就是由於孩子年齡小,以「自我為中心」的年齡特點,導致小班幼兒經常會出現爭搶、獨霸玩具的現象。
  • 當孩子玩具被搶走,應該幫忙「搶回來」還是不管,智慧家長這樣做
    無論是什麼情況,孩子之間玩耍發生摩擦,都不應該升級為家長之間的矛盾,沒教育好孩子就繼續教育,總不能一家人都蠻不講理吧。孩子搶玩具,媽媽連扇對方女孩耳光在網上有這樣一段視頻,內容真的很讓人生氣,開始的時候是兩位小朋友在搶玩具,本來是很簡單的小孩子之間的玩鬧,沒想到事情就這樣被升級了。
  • 小孩搶玩具父母該怎麼辦?只要知道3點,你就可以養育出有序的娃
    由於這其中,我們只考慮到給最小的孩子玩具,而沒有考慮到較大孩子的內心想法。再者,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沒有「搶」字,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兒童為什麼會有「搶」行為,他們是否知道自己的行為所產生的影響?一般情況下,如果父母教育不好,孩子也不會為自己搶別人的玩具而感到內疚,我們還應該了解到,孩子在不同的階段出現了所謂的搶劫行為,其實是有著不同的含義。大約0-3歲:我們也都知道,在孩子3歲以後,就會開始逐漸有了自我意識,慢慢地思考身邊的事情。
  • 賈靜雯女兒跟小夥伴搶玩具,她的做法被贊智商高!
    閨蜜帶著女兒來做客,小朋友們玩起了玩具。女兒咘咘看到小夥伴在玩自己的玩具,發出了「一起玩」的邀請,結果被「殘忍」拒絕了。沒面子的咘咘看著小夥伴怡然自得地玩著自己的玩具,還拒絕了自己的邀請,可能有一點點生氣,於是上前去搶奪自己的玩具,兩個小朋友你推我搶,互不相讓。
  • 玩具捐贈|心疼!沒有玩具的孩子!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今年,火柴天堂慈善晚會上,50名走出大山的貧困孩子,靜靜的站在舞臺上。舞檯燈光,照亮第一次登臺的閃亮新星。 志願者花姐,道:「在我走訪過的貧困山區,許多孩子從來沒有得過玩具,整個童年沒有一件玩具,一個小小玩具可能是貧困孩子整個童年的回憶,玩具可以讓貧困學生,多一個小夥伴,多一個陪伴,他們心裡的知心話,就可以對這個小夥伴訴說……」 志願者陳哥,道:「據說,沒有玩具的童年不足以稱之為童年。我們就送助學會老虎公仔玩具給孩子們吧,幫他們圓玩具夢。」
  • 兒子的玩具又被搶了,但我很欣慰……
    但小男孩不給,兒子便倔強地拉著玩具一角。即便小男孩身塊大點,也壯點,兒子力氣不夠沒有奪回小飛機,可雙手依然不鬆開。站在一旁的我,「觀戰」此幕甚感欣慰。小男孩的奶奶有點不樂意了,朝我喊:「瞧你家孩子。」我無視,衝小男孩道:「小朋友,這是弟弟的飛機,把小飛機還給弟弟,如果你喜歡那就自己拼一個。」說罷,我手已暗自使勁,迅速從小朋友手裡搶回了小飛機,塞到兒子手裡,並誇讚:「兒子真棒!」我說「棒」有兩方面:一是他不怕比自己大的孩子,敢於搶回自己的玩具;二是小飛機確實拼得不錯,值得表揚。
  • 非人哉:鬼差搶哪吒玩具被打暈?哪吒表示那是我的玩具呀
    只見鬼差對哪吒說:「太抱歉了,三太子,我真的不是故意的」然後哪吒竟然掏出了一個玩具,而且看得相當恐怖。他拿著那個玩具詢問鬼差:「你看到的應該是這個吧,它是我的玩具叫小荷哦,可愛吧」一旁的九月已經忍不住吐槽了:「那個怨氣超大,不要隨便帶在身上」。不過敖烈疑惑哪吒從哪變出來的,怎麼突然一下就冒出這麼大的東西。
  • 兄弟搶玩具爭吵!男星把玩偶剪一半 結局反轉⋯小孩乖乖聽話
    記者吳睿慈/綜合報導南韓人氣兄弟檔William、Bentley是澳籍諧星Sam的兒子,出演節目《超人回來了》人氣爆紅,隨著小孩越長越大,兄弟倆難免為了玩具爭吵,尤其是弟弟Bentley漸漸長大,除了對食物感興趣,也開始會搶玩具,最新一集的節目裡,Sam利用剪刀解決爭吵,瞬間讓兩個小孩懂得分享
  • 孩子玩具被搶時的表現,暗示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般錯不了
    但有一天,女兒放學後卻哭著向她抱怨:「媽媽,小朋友們都搶我的洋娃娃玩,我又搶不過他們,這該怎麼辦啊?」詢問幼師後,阿沁得知女兒在玩具被搶時顯得非常懦弱,基本上沒有伸手去攔,只是一個人躲在角落裡哭個不停,根本不敢拿回本就屬於自己的玩具。
  • 孩子玩具被搶,你會怎麼做?媽媽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孩子性格
    以前在遊樂場玩,女兒正在玩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我總是安慰女兒「沒事我們要分享、要謙讓」,或者就是拿其他玩具,分散女兒的注意力,安撫他。 但有次,我看到一位媽媽,對搶她孩子玩具的小朋友說:「小朋友,妹妹先玩的,你不可以搶哦,你把玩具給阿姨,還給妹妹。」
  • 玩具被搶時孩子的反應,暗示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別大意
    父母都希望孩子生活中可以交到很多的朋友,但是在玩耍的過程中,孩子之間難免會發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父母會看見別的孩子搶自家孩子的玩具,在這個時候自家的孩子難免有些難過。可是,其中一個孩子和3歲的孩子發生衝突搶了起來,3歲的孩子沒搶過人家,孩子的媽媽也沒說什麼,因為孩子偏老實,很少和別人搶東西,一般都是別人拿走了就拿走了,他也沒什麼反應。
  • 塑料「兄弟情」,肯亞小獅子展開搶玩具拉鋸戰
    兩個獅子幼崽把一個空塑料瓶當玩具,並上演了一幕有趣的搶玩具大戲。察沃國家公園佔地約12000平方公裡,是肯亞最大的野生動物公園。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國家公園,並成為大量物種繼續長期生存的希望。公園由東察沃和西察沃兩部分組成,一般說來,方圓僅1000平方公裡的西察沃國家公園更為引人注目,美麗而淳樸的非洲原野景象。
  • 民間詩人發明磁彈性玩具,讓孩子一邊玩玩具一邊學科學!
    磁彈性效應玩具是把含有磁鐵的小玩具放在磁場力裡,無論點擊哪一個小玩具,磁場力都會發生磁彈性效應變化,小玩具就會來回的彈動起來,它的製作非常簡單,可以製作很多款各式各樣的精美玩具,即好玩,又激發了兒童的潛在智慧,讓孩子一邊玩玩具一邊學科學,認識科學,讓更多的人去研究與挖掘磁鐵的秘密,把磁彈效應能量應用在更多的科學領域,目前市場上出現的玩具大多數不能夠幫助玩者培養動手動腦能力
  • 孩子玩具老被搶還不反擊,是軟弱嗎?與其替他出頭不如教他3件事
    1歲孩子去搶4歲孩子的玩具,結果被4歲孩子掐了,沒想到過了幾分鐘,被掐孩子的父親手裡拿個衣架走向4歲男孩兒,直接抽在男孩的大腿上。還有之前一個深圳的商場裡,本來是兩個小朋友在搶玩具,最後發展成雙方家長的混戰,還有一位男家長被打趴在地暈了過去……孩子之間的矛盾,讓家長變得這麼粗魯野蠻,在誰看來家長們都丟了風度。
  • 小朋友間搶玩具大人要不要管?這個做法我給100個贊
    其實搶東西這事,還真是娃界的「國際化」問題——全世界幼兒園都在發生。比如這群英國孩子,他們在舉行一場比賽。按照規則,贏得比賽的小朋友,可以獲得巧克力作為獎勵。比賽開始之前,一個名叫裘德的孩子信心滿滿,覺得自己一定能贏得比賽。可結果自己不僅輸了,還發現贏了比賽的孩子還能得到獎品巧克力。輸掉比賽的裘德本來就已經很沮喪了,看到贏的小朋友還有巧克力吃更是又急又氣,對著正吃著巧克力的孩子大喊,「分給我們吃」。
  • 玩具多的孩子智商比玩具少的孩子要高?專家:玩具多並不是好事
    孩子慢慢地長大,開始對外界各種未知的事物感興趣,各種「為什麼」也接踵而來。孩子總是有「大破砂鍋問到底」的決定,這就讓父母很為難,不知所措。玩具多的孩子智商比玩具少的孩子要高?專家:玩具多並不是好事很多家長都不太注重給孩子買玩具,認為浪費錢。但其實,玩具不僅是一種輔助開發孩子大腦的工具,更是一種代替自己陪伴孩子的精神慰藉。玩具多的孩子智商比玩具少的孩子一定要高嗎?將來有什麼區別呢?對此專家表示:玩具多並不是好事。
  • 孩子能否主動整理玩具,長大後五方面差距明顯,你還在搶著做嗎?
    「自從有了孩子,我家就再也沒有整潔過。」「我前一秒才把玩具收拾好,下一秒,孩子已經把玩具全都倒出來了。」「叫孩子收拾玩具,叫了一百遍也沒動靜,到最後還不是我幫他收的。」上面這些「控訴」無不透露著媽媽們的辛酸和無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