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2020-12-23 騰訊網

文丨櫻桃媽媽(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寶爸寶媽們轉發分享)

麗麗最近發現一個事情,自己家裡的孩子在和幼兒園小朋友玩耍的時候總是特別喜歡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每次都把其他小朋友弄的又哭又叫。面對這種情況麗麗感覺到非常煩惱,不知道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但是她發現有其他孩子也會出現這種情況,那麼這種情況到底是什麼原因所引起的呢?

一、孩子總是搶別人玩具?凡勃倫效應在作怪

有不少朋友在平常生活中會發現一個特殊的現象,有很多消費者在購買產品的時候產品的價格越高反而越受大家的歡迎,也更加容易購買。但是如果產品的價格比較低就更不容易被大家購買。這種情況其實就是凡勃倫效應,由於這個效應是美國著名的經濟學家凡勃倫所先發現的,所以這種情況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了。

孩子搶奪其他孩子的玩具也是屬於這種情況,他們總是認為玩具還是其他人的好,所以才會出現很多的情況。

二、愛搶別人玩具的孩子,有哪些特點?

1.自我意識發展的特點

一般來說孩子在出生之後並沒有自我意識,但是隨著年齡增長會逐漸開始進行發展,到三歲時期發達到發展的最高峰。處於這個階段是孩子對於周圍的事物就有了自己的初步見解,並且開始有了特別強烈的佔有欲。

而這種佔有欲和成年人的世界還是有著很大區別的,在孩子的眼裡只要他們能夠觸碰到的東西都是屬於自己的,如果其他人進行觸碰就會導致他們特別不開心,甚至還會搶奪其他人的東西。

2.家庭環境誘導

如果我們對孩子進行研究就可以發現他們經常出現搶奪其他人玩具的情況,這和本身的家庭環境也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在平常家庭教育當中父母太過於溺愛自己的孩子一直滿足孩子有各種各樣需求,就會導致孩子的性格相對來講比較霸道,所以他們會把所有的東西都認為是自己的。如果其他人來家裡玩耍或者奪走了自己曾經擁有的玩具就會導致他們非常不開心,在這種情況下也會嘗試進行搶奪。

3.物品恐懼感

孩子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家庭教育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由於孩子沒有安全感所引起的,在很多情況之下由於孩子擔心自己的東西被其他人奪走,所以會覺得比較恐懼,同時沒有安全感。那麼在這種情況下他們為了讓自己更有安全感就會阻止其他孩子來拿走自己的東西。

通過以上的了解大家就可以發現如果孩子經常做出類似的動作主要原因還是心理原因。父母在了解了這些原因之後就能夠更好的進行解決,那麼也能夠給孩子帶來更好的交流。

三、孩子愛搶玩具,家長不妨這樣處理

1.告訴孩子物權分別

孩子之所以出現以上的這些情況最為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由於沒有特別清晰的物權意識,不知道東西的歸屬感到底是誰的。所以父母在平常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告訴他們怎樣來分辨物權,等到孩子有了非常明確的物權意識之後就不會在沒有經過其他人允許的情況下觸碰其他人的東西,也能夠讓父母對他們的教育更加方便。

2.讓孩子說出自己的需求

每一個人在平常生活中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但是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表達自己的需求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他們在和其他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就不知道應該怎樣表達自己的需求,不知道如何向其他的孩子表達自己想要玩這個玩具的意思。所以父母在平常一定要教會孩子怎樣學會表達,這樣才能夠讓他們更好的和其他人進行溝通交流,自然也就能夠和其他孩子更和諧的相處了。

3.幫助孩子學會交換

分享和交換是我們在平常生活中和其他人相處時經常使用的一種方法,也能夠讓我們滿足自己的願望的同時獲得一段新的友誼。所以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教會他們怎樣和其他人學會交換,這樣就能夠幫助孩子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玩的玩具,同時還能夠對他們的社交能力起到一定的鍛鍊作用。

孩子經常搶奪其他小朋友的玩具會給很多父母帶來煩惱,同時會讓父母覺得自己特別沒有面子。有很多父母在這個時候會對孩子大打出手,但是這些教育方法並不是特別好。以上的這些教育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大家可以嘗試一下。

櫻桃媽媽陪你一起育兒,關注我,了解更多育兒小知識!

相關焦點

  • 孩子搶玩具的背後,或許「凡勃倫效應」使然,關注物權意識是關鍵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他,他的目標是那些看起來很喜歡自己玩具的孩子,而不是那些本來就對自己手上玩具無所謂的娃。說白了,他搶的並不是玩具本身,而是別的孩子對玩具的喜歡。在某種層面上,喜歡搶別人的玩具,也是一種「凡勃倫效應」。
  • 孩子做事總開小差怎麼辦?家長不用急,不妨試試「斯特魯普效應」
    做事總愛開小差,是很多孩子都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很多家長都對此感到十分頭疼。其實有時候很多事情在冥冥之中都是有關聯的。比如,對於孩子缺乏專注力這樣一個問題,家長可以適當的運用「斯特魯普效應」。所謂的「斯特魯普效應」,是來自心理學上的一個測試。
  • 孩子總是發揮失常?「瓦倫達效應」在作怪,家長要培養孩子平常心
    鄰居給予了孩子很多的鼓勵,希望孩子能夠關鍵時刻不掉鏈子。可是原本妙語連珠的孩子到了比賽現場時,卻緊張得結結巴巴,不管老師怎麼緩解,最後孩子的狀態仍然不好。就這樣到了孩子演講的順序,緊張的情緒讓他頻繁忘詞,最後的成績自然也不理想。演講比賽過後,老師安撫了孩子的情緒,告訴他「比賽總有無常,不必放在心上。」
  • 如何正確地處理孩子搶玩具的問題
    我們經常會見到下面這樣的畫面:在一個在幼兒園裡,小明把他的玩具給了同學小強玩兒,但後來他想要拿回來。可是小強不肯還給他,小明就想搶回來,於是兩人就開始打架,最終小明通過了一個打架的方式,硬是搶回了屬於他自己的玩具。像類似於這種打架搶玩具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很多很多。
  • 當孩子玩具被搶走,應該幫忙「搶回來」還是不管,智慧家長這樣做
    無論是什麼情況,孩子之間玩耍發生摩擦,都不應該升級為家長之間的矛盾,沒教育好孩子就繼續教育,總不能一家人都蠻不講理吧。孩子搶玩具,媽媽連扇對方女孩耳光在網上有這樣一段視頻,內容真的很讓人生氣,開始的時候是兩位小朋友在搶玩具,本來是很簡單的小孩子之間的玩鬧,沒想到事情就這樣被升級了。
  • 乖寶寶變身「小土匪」,孩子搶玩具別急著訓,搶玩具源於自我發展
    安撫好孩子,小可媽媽嘆氣說:「不知道為什麼,這段時間小可突然學壞了,總是搶別人的玩具和零食,在幼兒園也是這樣。」其實在私信中,也有很多媽媽向我們提出同樣的問題,那麼孩子為什麼突然變身「小土匪」了,這種狀況又該如何破解呢?
  • 「我怕我不行」孩子不敢「做選擇」,很可能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只有勇敢的人才會獲得更大的成功,如果總是輕言放棄的話,那麼想做什麼事情都是做不成的。不過這個世界上的確有一些孩子,總是害怕自己不行,也不敢做選擇。我身邊的劉女士就因為這件事情而感到困擾,那就是孩子不論做什麼事情的時候,都不敢去做選擇。
  • 感情裡,想讓男人持續寵愛,你要懂得「凡勃倫效應」
    說到定位,就不得不提到經濟學中有名的「凡勃倫效應」。「凡勃倫效應」主要就是告訴大家,你對自己的定位不同,你所呈現出來的價值就會不同,價值高,別人才會搶著要。一塊普通的石頭,在不同的市場都有不同的價值,最後能以五十萬成交,並不是因為它真有奇特之處,而是因為它懂得抬高自己的價格,懂得提升自己的價值。
  • 孩子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會克制欲望,原因是父母沒進行格物教育
    案例 兒子幼兒園班上有一個小朋友總是喜歡搶別人的東西,不管是玩具還是零食,甚至是一個沒有用的小繩子都要搶。但是在這的前提是這個小朋友已經有這些東西了,自己已經有了卻還要搶別人的東西,這樣的行為肯定會引起很多小朋友的不滿。
  • 二寶總是告大寶的狀?爸爸媽媽這樣處理,才能平衡兩個孩子的情感
    這樣多次處理之後,我發現,大寶和二寶兩個人再遇到小摩擦,小爭執,就會自己解決,並且兩個人的感情非常好。隨著二胎家庭越來越多,很多家庭都會遇到二寶總是告大寶的狀,然後家長會不自覺偏袒二寶,去吵大寶,而這樣的結果不但會傷害了大寶,更會使得兩個孩子的關係變得惡化。
  • 孩子情緒陰晴不定?都是「鐘擺效應」惹的禍,家長要懂得調控情緒
    有時孩子會因為一個東西壞了而難過很久;有時找不到一個玩具了,孩子會先喊爸爸媽媽,這時,找到了玩具倒還好,要是沒有找到的話,孩子哭得能把天給掀了。像其他家長一樣,面對孩子無理取鬧的行為,阿明夫妻會加以制止,告訴孩子這是不對的,嚴重時,他們也會選擇用懲罰的方式,引導孩子引起警惕。
  •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該提早了解
    「霍桑效應」,才是提高孩子學習專注力的重點,家長別再罵孩子了。李老師對於孩子的教育非常在行,興許是因為職業的原因,他對孩子格外地好,別人家的小朋友都會爭吵著要買東西,沒有道理可講,可是李老師不一樣,他和孩子的溝通非常有效,是我們羨慕不來的一個模範家庭。有一次孩子不小心打翻了別人的牛奶,按理來說,孩子需要道歉,畢竟是自己做錯了。
  • 孩子總是表現不好?家長運用「鏡中我效應」,讓孩子更好成長
    文/阿布媽媽聊育兒有些人經常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的。」其實這句話一點都不現實,一個人對自己的認識往往是通過別人的評價和反饋才了解到的,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鏡中我效應。特別是一些年齡較小的孩子,家長給孩子灌輸怎樣的思想,那麼孩子就會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 孩子玩具被搶,你會怎麼做?媽媽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影響孩子性格
    以前在遊樂場玩,女兒正在玩的玩具,被其他孩子搶了。我總是安慰女兒「沒事我們要分享、要謙讓」,或者就是拿其他玩具,分散女兒的注意力,安撫他。 但有次,我看到一位媽媽,對搶她孩子玩具的小朋友說:「小朋友,妹妹先玩的,你不可以搶哦,你把玩具給阿姨,還給妹妹。」
  • 如何處理孩子打架問題,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做
    在小區裡面,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一起玩耍,當自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大多數家長會有以下幾種做法:1.把孩子帶走,說我們不在這玩了,以後咱們都不到這個地方玩兒,因為只要到人多的地方玩,你就跟別人打架,或者是你總是讓人欺負。2.有的家長會拉著別的孩子說,你能讓他先玩嗎?
  • 高情商女人的戀愛攻心計:凡勃倫效應
    你要明白,要想別人愛你,首先你就得愛自己、尊重自己,把自己當一個「寶」,不做丟身份的事,那麼別人也會覺得你萬分珍貴。這也是大多數高情商女人的戀愛攻心計,在心理學方面這叫做——凡勃倫效應。所謂「凡勃倫效應」是指,消費者對一種商品需求的程度因其標價較高而不是較低而增加。
  • 孩子平常邏輯清晰,當眾說話卻總卡殼,多是「焦點效應」在作怪
    作者:萌媽(原創文章,圖片源於網絡,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編輯:萌媽近來許多家長反饋,說自家孩子平日在家侃侃而談,言語的邏輯表達清晰。但是一旦在許多人面前,一些原本明明懂得的問題當眾回答卻總是卡殼,這讓孩子的自尊心很是受挫。逐漸變得沒有以往那麼開朗,也不愛主動回答問題了。
  • 孩子被同學打了,家長應該怎樣處理?做到4點,孩子不會產生陰影
    麗麗放下電話,趕緊開車去到幼兒園,老師告訴麗麗,兩個孩子因為搶玩具而發生了矛盾,同學把小軒推到在地,還踹了他一腳。 麗麗繼續對小軒說:「你做的沒有錯,可以去搶那個玩具,如果再有人打你,你要馬上去找老師,如果同學總是欺負你,你要還手,媽媽永遠在背後支持你、保護你。」
  • 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了解「破窗效應」,挽救孩子的未來
    而且他們家也覺得女孩子就一定要富養,所以總是會給孩子買各種各樣的好東西,這樣孩子提出要求就一定會滿足。而且聽說這個小孩子從小就非常的「爭氣」,在學校中簡直就是一個小霸王,不論做錯什麼事情,家長都會替他擺平,就連平日裡鄰居最兇猛的狗見到她都要躲到牆後面。
  • 孩子「說不得」的背後,或是聚光燈效應在起作用,家長試試這樣做
    對此,家長們也很苦惱,明明都是為了他們好,如果孩子有錯誤,家長也不說,這不是拿孩子的未來開玩笑。案例分析前不久,在朋友家聚餐,吃飯的時候,朋友孩子不小心把湯弄灑了。朋友就隨口說了一句:你怎麼這麼不小心,毛手毛腳的,湯燙著你怎麼辦。沒想到,話音剛落,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眾人一臉懵圈地看著孩子,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