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但是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打架的問題上都十分不淡定,也有很多家長在極力規避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但是,其實衝突也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一種方式,只要我們妥善處理,更加有利於提升孩子融入集體的能力。
國際兒童發展心理學機構給人們30條建議,其中有一條就是在6歲之前小小地打一架,因為6歲之前的孩子打架,頂多一個小拳頭,打得稍微疼點兒,也不會傷到生命,但是通過打架,孩子就能夠了解到,跟別人互動還有一個打架模式。
在小區裡面,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一起玩耍,當自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大多數家長會有以下幾種做法:
1.把孩子帶走,說我們不在這玩了,以後咱們都不到這個地方玩兒,因為只要到人多的地方玩,你就跟別人打架,或者是你總是讓人欺負。
2.有的家長會拉著別的孩子說,你能讓他先玩嗎?他是先來的,你能給他玩這個玩具嗎?要求其他孩子對自己孩子讓步。
3.即使孩子已經跟別人打起來了,也站在旁邊假裝沒看見。
4.有的家長會暴怒,指著自己的孩子罵,你為什麼每次都要這樣。
以上的處理方法都是比較消極的方式。
然而,研究表明:更積極的家長帶出來的孩子才更積極地去參與別人的團隊的活動。
積極的家長都這樣做:他不會告訴孩子,你錯了或者對了,只是交給孩子一些方法,比如說:你可以跟小朋友說:「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如果對方拒絕,你可以說:「我拿這個跟你換著玩好嗎?」如果對方繼續拒絕,那我們就可以先等一會兒,先玩點別的,你可以先跟小朋友約好,等他想和你玩了再玩。
這樣的家長只是在教孩子方法,他不是在替代孩子做這些事情,替孩子去跟別的小朋友溝通。那麼孩子就能接收到具有建設性的支持和方法,他就能夠確定:我媽媽支持我在這玩,我媽媽非常信任我,我能夠自己處理好這些問題,我媽媽對別人的態度都很友好。即使是和別人打架了,這段關係也還是可以修復的。
這是家長目睹孩子與他人發生衝突時比較好的做法,那麼,如果家長沒在的話,我們又該如何處理呢?
當孩子回家說自己和其他孩子打架了之後,家長的回應很重要:
1.家長的心裡不要總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受害者。
孩子有架打說明孩子跟其他人在互動。最可怕的是孩子在群體中被忽略了,沒人跟他玩、沒人理,孩子就沒法構建自己的社會性能力。
2.不要把打架當成欺負。
欺負在好的學校氛圍裡是很好的,如果一聽打架,家長馬上當成欺負,家長自己就有受害者心理。受害者心理會把大家無限地想像、放大,家長就開始憤怒、開始攻擊,把孩子的社會環境破壞了,孩子只好被孤立。
3.孩子哭訴的時候,家長唯一的辦法就是平靜地去傾聽,不要加任何評論。
很多家長見不得孩子哭,要麼心疼,要麼罵,很多時候根本沒有聽孩子說完就開始加以評論、指責,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好。你只有聽孩子說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才能夠更好地跟孩子共情,才能夠給孩子更加合理的安慰。
我是小希媽媽,教育孩子是一件終身學習的事情,我正在路上。歡迎你們的加入。關於如何處理孩子打架的問題,各位網友有什麼更好的建議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新聞來源:聊城晚報
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