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經常打架?家長要分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才能對症下藥

2020-12-16 田姐姐聊育兒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踏入了半個社會,在換了一個新的環境當中,孩子的情緒難免會有波動和變化,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較活潑的孩子,他們常常善於與人交往,但是也容易與人打架爭吵。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收到來自幼兒園老師們的投訴:"你的孩子今天又和xxx打架了",又或者有些性格偏內向的孩子,他們也會容易受到同伴們的欺負。然而,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攻擊性行為",這一行為在3到7歲的孩子,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高峰期,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這一行為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及時地引導孩子,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會讓"打人"、"罵人"變成理所當然。

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逐漸消退"攻擊性行為"首先就是要"對症下藥"!要掌握攻擊性行為的兩大類別,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攻擊性行為"有哪些?

1.工具式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了孩子打人罵人,人身攻擊,又或者是破壞別人物品等等,然而,"工具式攻擊性行為"卻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和需要而引發的攻擊行為。比如,孩子看到同伴有一個玩具,自己非常想要,而家裡又沒有,所以在當下他會利用這種行為去攻擊別人,責罵別人,甚至是用爭搶的激烈行為來獲取物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工具式攻擊性行為"的引發並不是孩子有意的,他並非要故意傷害別人,而是他想獲取對方的物品,但是採取的方式不對,甚至是偏激。對於這些孩子引導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較容易引導,因為孩子在做出此類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情緒並沒有很大的變化和波動。

2.敵對式攻擊性行為

"敵對式攻擊性行為"與"工具式攻擊性行為"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敵對式攻擊性行為"是孩子有意而為的,並且孩子在攻擊他人的時候常常情緒是有波動和變化,從而由情緒引起的打人、罵人的偏激行為。

這種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他們不太好引導,在制止他們攻擊別人之前,首先就是要穩定孩子的情緒,然而每個孩子情緒不同,引起他情緒波動的原因也不不同,因此,這類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引導起來需要家長十分的耐心。

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因素

1.家庭的"榜樣"作用

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一個實驗"波比娃娃",在這一實驗當中,很好的驗證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與成人的榜樣作用之間的關係。

班杜拉史丹福大學幼兒園的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他們的平均年齡是四歲左右,也就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出現高峰期的年齡階段,班杜拉對每名兒童都進行單獨的實驗,每個孩子首先會被帶進一個密室,孩子會在密室當中觀看成人榜樣,展示的不同行為的視頻,即"不攻擊波比娃娃"和"攻擊波比娃娃"。

十分鐘以後孩子會被帶進另一個房間,而房間裡面也擺著與視頻相同的波比娃娃,但是孩子們會被告知不允許玩這些玩具,成人先用"不允許"來調動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情緒產生變化,等大人走出房間後,在房間外面觀察孩子,發現極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拿起房間中的錘子、標槍、球等玩具對波比娃娃進行不同程度的攻擊。

從該實驗中班杜拉得出了以下結論:在孩子們觀察大人的攻擊性行為,是他們更傾向於模仿,同時,儘管孩子觀看了大人沒有攻擊娃娃的視頻,但是仍然對孩子攻擊波比娃娃的行為產生不了抑制的作用,也就是說,一旦家長出現了攻擊他人的行為和表現,不管之前有沒有做類似的行為,孩子們都會去模仿攻擊性的行為。

2.同伴的影響

通過班杜拉的實驗,還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男孩子比女孩子有更明顯的攻擊性行為,況且,四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更善於模仿他人的行為,不管是成人還是同伴,如果幼兒園裡面一個班級常常有一個人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那麼整個班級裡的孩子幾乎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就是模仿的作用。

因此,幼兒老師常常在班裡有一個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就會及時的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防止行為被模仿。

3.媒介的影響

有一些不適合孩子觀看的動畫片或者是綜藝節目上出現的暴力行為,也會容易讓孩子們模仿,出現攻擊性行為。一些暴力的現象在電視中出現,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這是被允許的,又或者說這種暴力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包括一些語言的攻擊和身體的傷害等等。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1.舒緩孩子"攻擊"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波動是家長不可以忽視的。如果孩子出現的是"工具式攻擊性行為"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如果你用手去爭搶,會嚇到你的小夥伴,我們不要用手去搶,我們用小嘴巴去問一下小夥伴好嗎?"引導孩子用語言去代替手上的攻擊。

如果孩子是有意想要攻擊別人的,出現"敵對式攻擊性行為",家長可以嘗試一下情緒的轉移。比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們打人之前先制止他們,然後讓他們深呼吸,想一想為什麼要這麼做?打完小夥伴之後又要幹什麼呢?先讓孩子思考這兩個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讓孩子將情緒轉移並且穩定下來,隨後家長再和孩子們講打人的後果。

2.家長避免語言攻擊和打罵孩子

家庭的榜樣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家裡面,家長要避免用語言去攻擊孩子,或者是動手打孩子,這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傷害,孩子還容易模仿。

尤其是"你怎麼又這樣","你不允許這麼做"這類的語言,其實會讓孩子們模仿變成她們攻擊別人的語言,所以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多用"可以嗎","請你","好的,謝謝"之類的禮貌用語,這樣孩子才會知道和別人說話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如何的。

3.讓孩子嘗試自己處理"打架"問題

不管是"工具式攻擊性行為"還是"敵對式攻擊性行為",孩子在攻擊完別人之後會產生一定的羞愧和內疚,因此,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還是欺負了別人,都不要著急的去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順著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打架的問題。

比如,家長可以在耳邊對孩子說:"你看你打的小夥伴,他現在已經不高興了,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她每天都會分享你最喜歡的糖果給你吃,那現在你把他打哭了,應該怎麼辦呢?"如果是被別人欺負了,家長還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肯定很難受,但是你有和xx說不可以打人嗎?"嘗試讓孩子勇於對攻擊者說不,而不是被欺負了,就一味的哭泣和求救,應該懂得與他人溝通,甚至家長還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動作:用手保護頭部避免受傷,學會閃躲等等。

我是田姐姐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孩子出現了攻擊性言行?
    據稱,這個孩子平時愛看動畫片,並且經常模仿動畫片的情節和其他同學打架。同樣也是在2013年,因模仿《喜羊羊與灰太狼》劇情,江蘇一個10歲小孩將兩個小夥伴綁在樹上點火燒成重傷。2010年,新疆庫爾勒市塔指小區的5歲小孩帥帥(化名)模仿動畫片中「紅太狼」,拿著玩具平底鍋見人打人,見物砸物。孩子的母親說,帥帥每天從幼兒園回來後就打開電視機看《喜羊羊與灰太狼》。
  • 家長們要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很多家長都會有這樣一個發現:孩子到了一定的階段就會開始吸手指。很多新手家長們也會因為寶寶喜歡吸手指的行為感到驚慌失措,他們擔心寶寶已經在他們不知不覺中養成了不良的習慣。云云的寶寶有三個月了,云云發現她的寶寶最近居然經常把手指放進嘴巴裡面進行吸吮。
  • 又一起15歲男孩傷人事件,面對攻擊性強的孩子,家長應該這麼做
    為什麼現在的小孩子攻擊性這麼強?小林是個新手媽媽,住在我表姐家隔壁,她的寶貝兒子今年兩歲半了,攻擊性特別強,在樓下玩的時候,只要他不開心,就欺負小朋友,咬、打、抓等,各種能讓他洩憤的方法。無奈每次孩子犯錯後,爸媽都要買東西上門賠禮道歉。要知道,現在的孩子哪個不是家裡的寶貝,弄傷了人家的孩子,是幾百塊錢的東西能賠的起的麼?
  • 幼兒園孩子怒打老師: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家長要注意了
    這就需要了解,小孩子那些所謂的「暴力傾向行為」是如何產生的。通常情況下,孩子的一些行為動作往往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渴望,如果要求沒有被滿足,或者希望得到父母更多關注,也可能出現所謂的「過激行為」。同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不能解決問題就可能會發脾氣,小朋友之間因爭搶玩具而「打架」的情況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大人不能用「打人」等詞語來統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較粗魯的行為。
  • 愛國男孩毆打外國小女孩,事後家長回應:小孩子打架很正常
    家長如何對待孩子打架?如果家長不能很好地處理孩子的打架鬥毆,很容易失去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信任感。但是如果你一味地偏愛你的孩子,孩子就會失去公平的觀念。因此,家長必須採取正確的措施來對待孩子打架。近日,浙江一男孩毆打外國小女孩家長拒道歉,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 孩子在學校打架家長需要怎麼處理才明智
    對方家長很快過來了,我先徵求她的意見,要不要去醫院處理一下。她很大度「本來就是我們先動手的」。我暗暗鬆了一口氣,不是那種蠻不講理的家長。在我的堅持下,我們到醫院給她兒子配了藥,所幸只是傷了表皮,配了外噴的藥。分別的時候,我向他的家長表示了歉意,她很大度的說沒關係。我在感嘆於她的胸懷的同時開始反省我們家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問題。
  • 小孩子和同伴打架怎麼辦?不是教孩子打回去,而是要懂得三不原則
    在生活中,很多家長會遇到這個問題,小孩子之間相互打架。遇到這個問題時,你怎麼教育孩子?有的家長說:讓孩子打回去!不能讓孩子吃虧,養成懦弱的性格。當然,這樣的說法也對,也不對,分情況看待。如果是遇到「校園惡霸」之類的事情,當然要保護自己的權益。
  • 愛打人的孩子,一般來自這兩種家庭,孩子愛打人,家長該怎麼辦?
    孩子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小區裡玩耍,喜歡別人的玩具,別人不給,他就直接搶,搶不著的話,就開始動手打人、踢人或者推人,並且不分輕重。 對於這種行為有的家長不以為然,認為小孩子愛打人總比被挨打好的多,也有家長認為小孩子在幼兒園打打鬧鬧很正常,讓老師處理下就行,家長不用插手。
  • 孩子光吃不長肉咋辦?家長別著急,找到讓他變瘦的原因,對症下藥
    所以家長不必為了孩子表面的「胖瘦」而過度擔心。那有一部分孩子確實是過瘦的,家長應該怎麼做才能追重呢?1、如果是孩子消化不良,家長需要注意,添加的輔食裡有沒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在加輔食的初期,由於孩子腸胃適應能力較弱,消化食物的能力也有限,所以家長加輔食一定要循序漸進,從糊狀到顆粒狀再到塊狀,不能操之過急。2、對於一些因為喝夜奶而影響睡眠的孩子,家長可以考慮斷夜奶了。因為如果孩子在睡前就吃得很飽,不僅會迫使腸胃超負荷工作還會抑制夜裡生長激素的分泌,而這都會成為孩子不長肉的「絆腳石」。
  • 如何處理孩子打架問題,聰明的家長都這樣做
    在小區裡面,經常會看到一些孩子在一起玩耍,當自己孩子跟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時,大多數家長會有以下幾種做法:1.把孩子帶走,說我們不在這玩了,以後咱們都不到這個地方玩兒,因為只要到人多的地方玩,你就跟別人打架,或者是你總是讓人欺負。2.有的家長會拉著別的孩子說,你能讓他先玩嗎?
  • 孩子暴躁易怒,缺乏安全感怎麼辦?父母要教育孩子有自信、能擔當
    那麼,孩子出現哪些現象時,父母需要警惕孩子的安全感是否缺乏呢?一、頻繁地咬手指。孩子在吃奶階段時都會吮吸,這個行為會本能地演變成為吸手指,這是正常的現象。但如果當孩子成長到兩三歲之後,還存在咬手指的行為,那麼父母就需要注意孩子的內心需求了。
  • 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幼兒園>教學日記>正文幼兒攻擊性行為個案觀察與分析 分頁標題#e#   三、幼兒園教育措施   1.疏導多餘的精力。
  • 男孩毆打4名女孩,家長拒道歉!孩子打架,大人該怎麼介入才合適
    ——卡爾·羅傑斯孩子之間打鬧、打架,這事常有發生,家長要怎麼介入才合適?若孩子真的出手打人,家長卻不理會、不處理,這樣做很可能造成更嚴重的後果。0112月18號,浙江金華一男孩在蹦床公園對四個女孩大打出手。
  • 孩子經常咬指甲,家長屢教不改?別著急,看看兒童心理師的分析
    比如說愛擠眼睛或者是愛抖動肩頭,還有的小朋友可能就愛啃指甲,一旦孩子有了這些毛病,家長們可能就非常惱火,甚至去粗暴地制止他們,但是這種教育方式大家會發現收效甚微,甚至還會造成一些相反的效果。表妹佳佳最近發現自家孩子經常的咬指甲,指甲多麼髒呀,老放到嘴裡那太不衛生了。
  • 「人來瘋」的孩子並不是活潑的表現,家長及時糾正,才能避免影響
    但是很多孩子都沒有辦法把控住度,總是會過度的表現,從沒有在乎過他人的想法,會讓人感覺厭煩。2、情緒不穩定人來瘋的孩子,通常情緒都是不穩定的。並不是說這種孩子經常發脾氣,而是說人來瘋的孩子在家長面前永遠都是一個乖順的小孩,父母說什麼他們就做什麼,從來不會去反駁父母。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是家長的映射,要以身作則
    首先如果父母將太多的時間花費其他的問題上面,由此降低對於孩子的關注,那麼很容易導致孩子因為孤獨而對感情變得冷漠。其次如果父母之間的關係衝突性很大,經常吵架的話,孩子很容易因此養成暴躁敏感的性格。因此創造一個和諧溫暖的家庭是父母的共同義務,家庭應當是作為孩子最堅強的後盾以及未來發展的指引的存在,不應當成為孩子人生的痛處。
  • 孩子喜歡惡作劇怎麼辦?家長要分清哪些是奇思妙想,哪些是惡作劇
    小寶的媽媽很抓狂不知道怎麼對待孩子喜歡惡作劇這件事情,打他吧害怕澆滅他的好奇心,不打吧確實搞得自己很煩躁。其實孩子開始惡作劇,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現,是孩子探索世界的一個過程,但是這個階段是向好向壞,需要家長的引導。對於孩子的惡作劇有時家長需要好好的教育,才能不至於澆滅孩子好奇心的時候還能不至於自己心煩。
  • 電子遊戲與青少年攻擊性行為究竟是否存在聯繫?
    作者: 伊利亞 貢恰羅夫 美國學者在有500人參與的為期10年的試驗結束後得出結論,沉迷殘忍電子遊戲與青少年的攻擊性行為之間沒有任何關係。這一研究結果發布在《網絡心理學、行為與社會網絡》雜誌(Cyberpsychology, Behaviour, and Social Networking)上。
  • 孩子自私不懂分享?家長要先了解原因,「對症下藥」教他懂得謙讓
    很多大人希望孩子懂得謙讓,這樣跟他人相處的時候,也能減少很多矛盾。可最近毛毛媽發現,自家孩子特別的「自私」,一丁點謙讓的美德都沒有。毛毛的玩具和零食永遠都不會分享給別的小朋友,但是卻經常去「享受」別人的零食,或者是玩具。這讓媽媽覺得特別生氣,因為孩子如此自私的行為,沒少被別人背後議論。
  • 如何才能讓孩子變得自律,家長要學會忍耐,效果事半功倍
    因此,當成為家長之後,會非常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自律的人。可是,家長需要清楚,自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復一日的培養,而且家長也要做好榜樣,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也要展現自己的自律性。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在以下幾件事上做好忍耐,才能更好地培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