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當小朋友上幼兒園的時候,他們就已經踏入了半個社會,在換了一個新的環境當中,孩子的情緒難免會有波動和變化,尤其是一些,性格比較活潑的孩子,他們常常善於與人交往,但是也容易與人打架爭吵。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收到來自幼兒園老師們的投訴:"你的孩子今天又和xxx打架了",又或者有些性格偏內向的孩子,他們也會容易受到同伴們的欺負。然而,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攻擊性行為",這一行為在3到7歲的孩子,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高峰期,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這一行為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不及時地引導孩子,這種攻擊性行為就會讓"打人"、"罵人"變成理所當然。
家長要正確的引導孩子,逐漸消退"攻擊性行為"首先就是要"對症下藥"!要掌握攻擊性行為的兩大類別,才能正確引導孩子。
"攻擊性行為"有哪些?
1.工具式攻擊性行為
攻擊性行為包括了孩子打人罵人,人身攻擊,又或者是破壞別人物品等等,然而,"工具式攻擊性行為"卻是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欲望和需要而引發的攻擊行為。比如,孩子看到同伴有一個玩具,自己非常想要,而家裡又沒有,所以在當下他會利用這種行為去攻擊別人,責罵別人,甚至是用爭搶的激烈行為來獲取物品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工具式攻擊性行為"的引發並不是孩子有意的,他並非要故意傷害別人,而是他想獲取對方的物品,但是採取的方式不對,甚至是偏激。對於這些孩子引導的方式有很多種,也較容易引導,因為孩子在做出此類攻擊性行為的時候,情緒並沒有很大的變化和波動。
2.敵對式攻擊性行為
"敵對式攻擊性行為"與"工具式攻擊性行為"有很大的區別,最主要的區別在於"敵對式攻擊性行為"是孩子有意而為的,並且孩子在攻擊他人的時候常常情緒是有波動和變化,從而由情緒引起的打人、罵人的偏激行為。
這種攻擊性行為的孩子,他們不太好引導,在制止他們攻擊別人之前,首先就是要穩定孩子的情緒,然而每個孩子情緒不同,引起他情緒波動的原因也不不同,因此,這類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引導起來需要家長十分的耐心。
影響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因素
1.家庭的"榜樣"作用
著名的心理學家"班杜拉"曾做過一個實驗"波比娃娃",在這一實驗當中,很好的驗證了,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與成人的榜樣作用之間的關係。
班杜拉史丹福大學幼兒園的36位男孩和36位女孩,他們的平均年齡是四歲左右,也就是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出現高峰期的年齡階段,班杜拉對每名兒童都進行單獨的實驗,每個孩子首先會被帶進一個密室,孩子會在密室當中觀看成人榜樣,展示的不同行為的視頻,即"不攻擊波比娃娃"和"攻擊波比娃娃"。
十分鐘以後孩子會被帶進另一個房間,而房間裡面也擺著與視頻相同的波比娃娃,但是孩子們會被告知不允許玩這些玩具,成人先用"不允許"來調動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情緒產生變化,等大人走出房間後,在房間外面觀察孩子,發現極大部分的孩子都會拿起房間中的錘子、標槍、球等玩具對波比娃娃進行不同程度的攻擊。
從該實驗中班杜拉得出了以下結論:在孩子們觀察大人的攻擊性行為,是他們更傾向於模仿,同時,儘管孩子觀看了大人沒有攻擊娃娃的視頻,但是仍然對孩子攻擊波比娃娃的行為產生不了抑制的作用,也就是說,一旦家長出現了攻擊他人的行為和表現,不管之前有沒有做類似的行為,孩子們都會去模仿攻擊性的行為。
2.同伴的影響
通過班杜拉的實驗,還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男孩子比女孩子有更明顯的攻擊性行為,況且,四歲左右的孩子他們更善於模仿他人的行為,不管是成人還是同伴,如果幼兒園裡面一個班級常常有一個人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那麼整個班級裡的孩子幾乎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就是模仿的作用。
因此,幼兒老師常常在班裡有一個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時候,就會及時的通過各種教學活動來防止行為被模仿。
3.媒介的影響
有一些不適合孩子觀看的動畫片或者是綜藝節目上出現的暴力行為,也會容易讓孩子們模仿,出現攻擊性行為。一些暴力的現象在電視中出現,可能會讓孩子誤以為這是被允許的,又或者說這種暴力行為會影響到孩子的情緒,包括一些語言的攻擊和身體的傷害等等。
面對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要這樣來引導
1.舒緩孩子"攻擊"的情緒
孩子的情緒波動是家長不可以忽視的。如果孩子出現的是"工具式攻擊性行為"家長可以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很想要這個玩具,但是如果你用手去爭搶,會嚇到你的小夥伴,我們不要用手去搶,我們用小嘴巴去問一下小夥伴好嗎?"引導孩子用語言去代替手上的攻擊。
如果孩子是有意想要攻擊別人的,出現"敵對式攻擊性行為",家長可以嘗試一下情緒的轉移。比如,家長可以在孩子們打人之前先制止他們,然後讓他們深呼吸,想一想為什麼要這麼做?打完小夥伴之後又要幹什麼呢?先讓孩子思考這兩個問題,在思考的過程中讓孩子將情緒轉移並且穩定下來,隨後家長再和孩子們講打人的後果。
2.家長避免語言攻擊和打罵孩子
家庭的榜樣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家裡面,家長要避免用語言去攻擊孩子,或者是動手打孩子,這不僅會對孩子造成心理的傷害,孩子還容易模仿。
尤其是"你怎麼又這樣","你不允許這麼做"這類的語言,其實會讓孩子們模仿變成她們攻擊別人的語言,所以家長和孩子說話的時候多用"可以嗎","請你","好的,謝謝"之類的禮貌用語,這樣孩子才會知道和別人說話的正確方式應該是如何的。
3.讓孩子嘗試自己處理"打架"問題
不管是"工具式攻擊性行為"還是"敵對式攻擊性行為",孩子在攻擊完別人之後會產生一定的羞愧和內疚,因此,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被欺負了,還是欺負了別人,都不要著急的去代替孩子解決問題,順著引導孩子自己去解決打架的問題。
比如,家長可以在耳邊對孩子說:"你看你打的小夥伴,他現在已經不高興了,他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嗎?她每天都會分享你最喜歡的糖果給你吃,那現在你把他打哭了,應該怎麼辦呢?"如果是被別人欺負了,家長還可以這樣和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肯定很難受,但是你有和xx說不可以打人嗎?"嘗試讓孩子勇於對攻擊者說不,而不是被欺負了,就一味的哭泣和求救,應該懂得與他人溝通,甚至家長還可以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動作:用手保護頭部避免受傷,學會閃躲等等。
我是田姐姐聊育兒,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