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一個網絡視頻,被驚到了,一個幼兒園小男孩拿凳子對著老師一頓砸。
貌似是因為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了幾句,然後開始發脾氣。
視頻中,小孩先找了塊抹布朝老師扔去,被老師接住後,依然不解氣,又找了把凳子砸向老師,被老師身手矯捷的一把接住。
然後還沒過癮,一把又一把的凳子,精準地向老師的方向砸去。
(來源:新浪微博)
這一系列動作非常危險,雖然現在家長表示已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孩子這樣的行為動作帶來的潛在危險依然讓人擔心。
很多網友們表示看不下去,覺得這個孩子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來源:微博截圖)
現在想想也真是為周圍的孩子們捏把汗呀。
他扔抹布,扔凳子,都是看準老師的位置後,才扔的,說明這是他非常習慣的動作,在家或者在別的地方沒少做。
尤其最後一次,是拿著凳子,對著老師衝過去,對象和目的性都非常明確,他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是會對他人的造成傷害。
為什麼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會做出這樣一種危險的行為呢?
是否真的跟網友所說的那樣有暴力傾向且「十惡不赦」呢?
這就需要了解,小孩子那些所謂的「暴力傾向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通常情況下,孩子的一些行為動作往往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渴望,如果要求沒有被滿足,或者希望得到父母更多關注,也可能出現所謂的「過激行為」。
父母需要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以「暴力」來概括孩子的行為。
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
同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不能解決問題就可能會發脾氣,小朋友之間因爭搶玩具而「打架」的情況就是如此。
所以我們大人不能用「打人」等詞語來統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較粗魯的行為。
雖然孩子打人是特定發育階段的正常行為,但不意味著可以放任這種行為。
要杜絕孩子的打人習慣,家庭教育是關鍵,父母要把功夫落在平時的教育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而言,純粹講道理是不太行得通的,大人講完他們可能似懂非懂,就相當於過了一遍腦子,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能將「道理」用一些方式方法把道理「生動化」的展現出來,效果會更好。
那既然知道小孩子有時候「動手」不是有心的,那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改變愛欺負人的習慣呢?
以下有三點建議:
1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但是家長也不能放任自由,畢竟那不是正確的做法。
家長可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中,儘量減少過於遷就、特殊化孩子的行為,不要讓他們「自我中心感」更強烈。
比如,帶孩子去別人家玩時,可以帶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孩子學會彼此交換,而不是搶奪。
不要讓孩子形成「即使我在別人家裡,但玩別人的玩具也理所當然」的感覺。
多問問孩子:「如果你是那個被搶玩具的小朋友,你會是什麼感受」等問題,引導他學習換位思考。
2
當你發現孩子正要舉手打人時,一定要堅決制止他的行為,帶孩子離開當下的環境,陪伴他冷靜下來。
然後耐心的跟孩子一起回顧整個事情的經過,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
如果是別的孩子先動的手,我們就要維護自己的孩子,堅定的支持他,而不是第一時間批評和否定他。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被認同了,就會平靜一些,然後耐心聽你說下去。
否則,如果明明不是孩子的錯,你非要批評孩子,他們一委屈就更不願意聽你的話,一來二去,一旦你沒了耐心,那事情就又會變成了孩子「屈打成招」,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危害更大。
你可以這麼跟孩子說:「其實,你還可以想其它辦法的,比如拿自己的小汽車跟他換,或者你們輪流玩?當然,如果你有更好的辦法也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這樣你慢慢去引導孩子理性思考,他就不會完全被情緒支配了。
3
如果孩子是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的「暴力」行為,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面對挫折的正確做法。
比如可以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想玩的玩具玩不到,你可以引導孩子去玩別的玩具,告訴Ta那個玩具多麼多麼厲害,讓孩子從眼前這件失敗的事情中轉移開來。
這樣孩子也就不容易陷在裡面,導致情緒失控然後動手打人。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要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有樣學樣,讓他們誤以為「打人」行為是被鼓勵的。
如果孩子已經具備敵意性攻擊,那麼家長就更需要耐心,用正面的引導和示範讓孩子知道如何處理、如何表達才是正確的,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家長自己不學習正確的處理方法,孩子的暴力會逐步升級。
希望暴力的孩子能被家庭「善待」,希望家長能及時將孩子從這條不好的道路上及時撥正,願每位孩子的未來是健康、積極且向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