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孩子怒打老師: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家長要注意了

2020-12-18 興智家庭教育官方

今早看到一個網絡視頻,被驚到了,一個幼兒園小男孩拿凳子對著老師一頓砸。

貌似是因為吃飯不老實,被老師批評了幾句,然後開始發脾氣。

視頻中,小孩先找了塊抹布朝老師扔去,被老師接住後,依然不解氣,又找了把凳子砸向老師,被老師身手矯捷的一把接住。

然後還沒過癮,一把又一把的凳子,精準地向老師的方向砸去。

(來源:新浪微博)

這一系列動作非常危險,雖然現在家長表示已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孩子這樣的行為動作帶來的潛在危險依然讓人擔心。

很多網友們表示看不下去,覺得這個孩子有嚴重的暴力傾向。

(來源:微博截圖)

現在想想也真是為周圍的孩子們捏把汗呀。

他扔抹布,扔凳子,都是看準老師的位置後,才扔的,說明這是他非常習慣的動作,在家或者在別的地方沒少做。

尤其最後一次,是拿著凳子,對著老師衝過去,對象和目的性都非常明確,他知道自己的這個行為是會對他人的造成傷害。

為什麼一個這麼小的孩子會做出這樣一種危險的行為呢?

是否真的跟網友所說的那樣有暴力傾向且「十惡不赦」呢?

這就需要了解,小孩子那些所謂的「暴力傾向行為」是如何產生的。

通常情況下,孩子的一些行為動作往往是為了表達內心的渴望,如果要求沒有被滿足,或者希望得到父母更多關注,也可能出現所謂的「過激行為」。

父母需要及時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不能以「暴力」來概括孩子的行為。

因為孩子的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還不能像大人那樣「深思熟慮」,行事難免容易衝動。

同時孩子的語言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嘴上說不清楚就會用肢體動作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意願,不能解決問題就可能會發脾氣,小朋友之間因爭搶玩具而「打架」的情況就是如此。

所以我們大人不能用「打人」等詞語來統一概括孩子的某些比較粗魯的行為。

雖然孩子打人是特定發育階段的正常行為,但不意味著可以放任這種行為。

要杜絕孩子的打人習慣,家庭教育是關鍵,父母要把功夫落在平時的教育中。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年紀尚小的孩子而言,純粹講道理是不太行得通的,大人講完他們可能似懂非懂,就相當於過了一遍腦子,不一定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如果能將「道理」用一些方式方法把道理「生動化」的展現出來,效果會更好。

那既然知道小孩子有時候「動手」不是有心的,那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改變愛欺負人的習慣呢?

以下有三點建議:

1

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但是家長也不能放任自由,畢竟那不是正確的做法。

家長可以在今後的教育過程中,儘量減少過於遷就、特殊化孩子的行為,不要讓他們「自我中心感」更強烈。

比如,帶孩子去別人家玩時,可以帶上自己喜歡的東西,讓孩子學會彼此交換,而不是搶奪。

不要讓孩子形成「即使我在別人家裡,但玩別人的玩具也理所當然」的感覺。

多問問孩子:「如果你是那個被搶玩具的小朋友,你會是什麼感受」等問題,引導他學習換位思考。

2

當你發現孩子正要舉手打人時,一定要堅決制止他的行為,帶孩子離開當下的環境,陪伴他冷靜下來。

然後耐心的跟孩子一起回顧整個事情的經過,幫助他一起解決問題。

如果是別的孩子先動的手,我們就要維護自己的孩子,堅定的支持他,而不是第一時間批評和否定他。

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被認同了,就會平靜一些,然後耐心聽你說下去。

否則,如果明明不是孩子的錯,你非要批評孩子,他們一委屈就更不願意聽你的話,一來二去,一旦你沒了耐心,那事情就又會變成了孩子「屈打成招」,這種方式對孩子的危害更大。

你可以這麼跟孩子說:「其實,你還可以想其它辦法的,比如拿自己的小汽車跟他換,或者你們輪流玩?當然,如果你有更好的辦法也可以提出來,我們一起解決。」

這樣你慢慢去引導孩子理性思考,他就不會完全被情緒支配了。

3

如果孩子是因為遇到挫折而產生的「暴力」行為,家長們可以告訴孩子面對挫折的正確做法。

比如可以轉移注意力。如果孩子想玩的玩具玩不到,你可以引導孩子去玩別的玩具,告訴Ta那個玩具多麼多麼厲害,讓孩子從眼前這件失敗的事情中轉移開來。

這樣孩子也就不容易陷在裡面,導致情緒失控然後動手打人。

除此之外,家長們還要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有樣學樣,讓他們誤以為「打人」行為是被鼓勵的。

如果孩子已經具備敵意性攻擊,那麼家長就更需要耐心,用正面的引導和示範讓孩子知道如何處理、如何表達才是正確的,這樣才能真正的幫助孩子成長。

如果家長自己不學習正確的處理方法,孩子的暴力會逐步升級。

希望暴力的孩子能被家庭「善待」,希望家長能及時將孩子從這條不好的道路上及時撥正,願每位孩子的未來是健康、積極且向上的。

相關焦點

  • 又有幼兒園出事了!接孩子離園時,一定要注意!家長、幼師必看!
    很多家長在接孩子離園時,都會在幼兒園裡逗留一會兒。 有的幼兒要同其他小朋友一起多玩一會兒; 有的家長需要與老師溝通了解一下孩子在園的情況; 還有的家長陪孩子在大型玩教具區域玩一下,再回家。
  • 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做PPT,要畫面精美符合主題,第二天老師怒了
    幼兒園老師要求孩子做PPT,要畫面精美符合主題,第二天老師怒了現在不止在小學時期,就連在幼兒園時期老師都會安排作業給幼兒園。而且這些幼兒園作業可不是簡單的認識數字、學寫字,而是動不動的就要求做什麼手工,一個紙箱電視機,要求有畫面有聲音,一個會動的廢舊機器人,還有各種奇葩的要求。
  • 如果孩子在幼兒園有這幾種特徵,小學成績很可能會差,家長要重視
    俗話說三歲看大,足以說明三歲這個時間段對孩子們的重要性,而三歲也是小孩要上幼兒園的年齡,因此孩子在幼兒園的這三年關乎到他們成長的黃金階段。 這時候如果在幼兒園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很有可能直接影響著他們今後的學習生活。
  • 幼兒園作業有多「奇葩」?看似是給孩子,實則在「培養家長」
    但是現在的孩子不一樣,從幼兒園開始,他們每天就要做作業了。而且,老師布置的這些作業,看起來是給孩子留的,但其實家長都很難做出,完全就是在「培養家長」。 老師在給孩子布置作業的時候,要注意這些: · 考慮實際問題,不要太過創新
  • 幼兒園也有「潛規則」,老師不說家長也要知道,孩子會更吃香
    幼兒園對孩子和家長來說,可謂是幾多歡喜幾多愁。當下的形勢為了讓孩子與小學無縫銜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家長省心了,因為孩子能夠得到更系統的教育。而孩子焦慮了,要自己一個人面對陌生的新環境新朋友。在幼兒園的孩子似乎都是一視同仁,但如果細心觀察,幼兒園中也存在著「潛規則」。
  • 孩子上幼兒園前,家長做好兩方面的培養,或能讓孩子輕鬆適應
    因此在入園前的日子裡,家長要有意培養孩子的各種能力,尤其是讓他們學會獨立,這樣在幼兒園才能照顧好自己。除此外,還需要掌握基本的社交能力,畢竟幼兒園就是一個小型的社會。孩子需要在這個相對陌生的環境裡生活三年,跟身邊的老師和同學共同生活。
  • 孩子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戳傷眼,幼兒園不是主要責任,家長為此吵翻
    可是這一天,她在幼兒園受傷了,如果時間能夠重來的話,父母寧願那天沒把她送去幼兒園。袁小朋友和另外一名女孩爭奪某件東西時,在小女孩揚手的一瞬間,有東西戳到了袁小朋友的面部。事後經過老師證明,兩位小朋友在爭奪一支彩色鉛筆時,小女孩拿著彩色鉛筆揚手的一瞬間,戳中了袁小朋友的左眼。
  • 幼師直言:有這些特徵的孩子,多半在幼兒園不討喜,家長要多上心
    於是,她就跟幼兒園老師溝通了一下,老師告訴她,其實小孩子有時候弄不清楚什麼是「欺負」和「被欺負」,有時正常的爭吵也會被孩子理解為「被欺負」。不過,這位幼師直言:有以下這些特徵的孩子,多半在幼兒園不討喜,家長要多上心。
  • 是孩子出現「行為退化」,家長要注意
    如今,很多家長在生完二胎之後會發現大寶出現明顯的"行為退化"。跟上述故事裡的女孩一樣,大寶似乎也變成了嬰兒,各種行為舉止都像是倒退到了小的時候。 一旦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可要十分注意啦,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只是鬧著玩而已。
  • 破壞孩子專注力的4個行為,家長要注意,越早改正越好
    對父母來說,很可能是在孩子年幼時,做了一些不恰當的事情,破壞了他的專注力。調查結果顯示,98%的家庭會有類似的行為,不少家長不斷反映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精神容易散播,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也許這一切的根源是父母造成的。孩子的好習慣應該從小培養。
  • 如果孩子注意不集中怎麼辦?家長要有辦法,讓孩子提高注意力
    如果孩子不注意怎麼辦?家長要有辦法,讓孩子提高注意力經常有家長會說自己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一定要學會保護孩子的注意力。注意力集中是孩子將來學習的有力保證,注意力不是天生的,需要獲得注意。當孩子的注意力總是被破壞並且無法得到保護時,注意力將逐漸消失。
  • 家長要分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才能對症下藥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收到來自幼兒園老師們的投訴:"你的孩子今天又和xxx打架了",又或者有些性格偏內向的孩子,他們也會容易受到同伴們的欺負。然而,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攻擊性行為",這一行為在3到7歲的孩子,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高峰期,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這一行為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
  • 長春一幼兒園裡強制「哄睡」,老師壓住孩子身體,家長質疑行為不當...
    劉女士說,自己是 9 月初才將孩子送到長春市歌堯幼兒園上學的,因為學校通知家長要更換主副班老師,所以為了對比老師之間的區別,十幾名家長們在學校調取了班級的監控錄像,才發現了剛剛的那一幕。 家長 劉女士 教師節當天,中午 11 點 30 分左右,老師就直接過去把孩子連拖帶拽,直接按床上了,這個期間孩子無論怎麼掙扎怎麼哭,老師沒有反應。
  • 幼兒園不給教,上小學又要基礎,家長怒了:交錢了難道還要我教嗎
    其實不然,很多幼兒園裡已經開設有「幼小銜接」的課程,目的可能是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也可能是讓孩子上小學後能跟上學習。但這些幼兒園的做法被明令禁止,幼兒園不被允許開設幼小銜接課程,也正因為這事,幼兒園家長群裡炸開了鍋!
  • 變色龍效應:孩子會無意識模仿,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的行為習慣
    所有人就要學會如何的在這個社會中生存與交流;對於孩子來說,孩子的交際圈很小,要解決的事情不多也不會有多麼的複雜,那麼這些孩子的處理方法就是會來自愈自己的父母。塔爾德提出過三個模仿律,其中的一條就是:在沒有任何幹擾的情況下,模仿一旦開始,便就會是是以幾何級數的速度增長,迅速地開始蔓延。
  • 如何培養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注意力?
    韓海英慧心源兒童心理諮詢中心最近有在網上有一個關注比較多的問題,是一位幼兒園家長提出來的問題——關於如何培養幼兒園階段孩子的注意力。今天,在這裡,我想就這個問題給個各位家長一些科學的建議。這種壓力包括家長對孩子的訓斥、批評,也包括孩子在幼兒園受到老師的指責、批評,也包括孩子在幼兒園與其他小朋友相處不愉快,產生同伴矛盾。這樣的事件會讓孩子產生一定的負面情緒,由於孩子年齡比較小,處理自身負面情緒能力偏差,孩子通常會被這些負面情緒所困擾,有些孩子表現為明顯的不悅,急躁,焦慮。
  • 3歲孩子行為退化成嬰兒?面對孩子「行為倒退」,家長要這樣應對
    他們家的孩子本來兩歲的時候就學會自己拿著湯勺吃飯了,可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願意自己拿著湯勺吃東西,硬是要大人餵才吃,幼兒園的老師反應她在幼兒園裡的情況也是這個樣子的。以前他出門工作的時候孩子都會十分乖巧的送她去上班,不會哭鬧。最近的情形就讓他很是頭疼了,每次他要出去上班的時候,孩子都會抱在她的腿上,不願意讓他踏出房門半步。
  • 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家長與其把他送進外教班,不如教會他這些能力
    這些優秀的表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沒有從小打下的基礎,不能有讓人驚豔的表現。只有家長想不到,沒有別人辦不到。普通人家雖然沒有大腕明星的雄厚資本,但他們也絞盡腦汁地把孩子送到好一點的學校,有的家長甚至使出渾身解數,趁孩子上幼兒園時,多給孩子報幾個外教班,只希望孩子能爭氣,有一個未來。俗語有言,周瑜打黃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 孩子的這些奇怪行為,可不是調皮,家長別急著批評孩子
    我相信所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都會給予很大的期待,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甚至會做一些奇怪的行為,家長還可能會認為孩子愚蠢。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腦的發育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期間需要父母耐心的指導,特別是在孩子做出不能理解的行為時,請父母不要慌張,阻止並改正。
  • 孩子近視,父母要注意這些行為
    朵朵在讀幼兒園時,就有3個同學戴眼鏡了。如今電子產品使用越來越多,孩子的學業壓力也在加大,戶外玩樂的時間少了,體育鍛鍊更少了,原本活潑可愛的萌娃,慢慢地變成了「小宅男」、「小宅女」。記得一個小學老師跟我說過,她班上的孩子,10個有7個孩子視力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