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孩子行為退化成嬰兒?面對孩子「行為倒退」,家長要這樣應對

2021-01-12 小A媽咪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文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飛宇最近十分的煩惱,因為他的女兒最近變得很像一個小孩子。

他們家的孩子本來兩歲的時候就學會自己拿著湯勺吃飯了,可是最近不知道為什麼就是不願意自己拿著湯勺吃東西,硬是要大人餵才吃,幼兒園的老師反應她在幼兒園裡的情況也是這個樣子的。

以前他出門工作的時候孩子都會十分乖巧的送她去上班,不會哭鬧。最近的情形就讓他很是頭疼了,每次他要出去上班的時候,孩子都會抱在她的腿上,不願意讓他踏出房門半步。而且他們家的孩子最近總是動不動的就哭,明明以前十分的懂事,是不會隨隨便便就哭的。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他們家的孩子是正處於三歲時候的"行為倒退期"。

很多父母可能都會錯以為孩子們的這些情況是因為他們太過於溺愛孩子了,其實不是的。

很多處於三歲到四歲的孩子們都會有這個"行為倒退期"。這個是孩子們兒童期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是寶寶們歷來情感的一種表現。

出現這種情況時十分正常的,只要我們正確的去應對孩子們的這種情況,孩子們就能夠順利的度過他們的"行為倒退期"。

什麼是孩子們的"行為倒退"呢?

孩子們長到三歲的時候本來已經可以獨立的做許多的事情了,而且也會變得十分的懂事。

但是當孩子們三歲的時候會出現一個特別奇怪的現象,就是孩子們突然開始不願意做哪些自己可以獨立完成的事情,生活中只要有一定事情不是順著她的意思來的他就會隨便的發脾氣。

孩子們到三歲的時候,他們的行走能力本來已經發育得不錯了,但是她們卻不願意自己走路了,不過在哪都像小嬰兒一樣想要讓自己的父母抱著她們。還有就是本來三歲的孩子們自己可以吃飯了,但是孩子們卻不願意拿勺子吃飯,需要我們跟小時候餵它們吃飯一樣再自己餵她們吃飯她們才願意。

這個十分讓我們頭疼的事情就是孩子們的行為倒退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們所有的能力都倒退回跟嬰幼兒們一樣,於是總會不經意的惹怒我們,導致我們及生氣又無奈,

因為我們自己又不知道這是孩子們的行為倒退期,所以會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們發脾氣。

那麼處於三歲時的"行為倒退期"的孩子們會有怎麼樣的表現呢"?

"行為倒退"的孩子們會有什麼樣的表現?

孩子們的行為倒退包括運動技能,社交技能和語言技能的退步。當孩子們開始進入3歲期間的"行為倒退期"的時候,它們會有以下的表現:

1. 平常願意跟別人打招呼的孩子突然又開始不願意叫人了2. 可以自己走路的孩子一直粘著自己的父母要抱抱3. 可以獨立吃飯的孩子突然有需要家裡人拿著勺子餵它吃飯4. 可以獨立上廁所的孩子又開始尿褲子了5. 說話很好的孩子又開始磕磕巴巴了

那麼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行為倒退期"呢?

孩子們為什麼會出現"行為倒退"呢?

當孩子們在某一領域開始突飛猛進的時候,他們往往會在其他的方面發生倒退,這是由世界著名的兒科醫生T·貝裡·布雷澤頓提出的。

孩子們的"行為退化"既有內在的因素。當孩子們三歲半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正在迅速的發育,於是他們其他地方的發育就會開始倒退。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正確的看待孩子們這種現象的出現。

孩子們"行為退化"也有許多外界的因素。比如周圍的環境突然變得陌生,或者自己的父母陪伴自己的時間突然急速的減少。

面對孩子們的"行為倒退",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如何去應對?

首先,我們要去接受孩子們"行為退化"的這種現象孩子們行為退化的時候我們不可以一味的去指責她們,我們要學會去接受孩子們行為退化的這個現實。

如果我們總是去強調孩子們行為退化的這件事情的話,孩子們自己也會感到十分的羞恥,關鍵是這並不是她們自己故意做出的事情。

我們不可以說孩子們的行為十分的幼稚,因為我們的這些話語會增加孩子們的羞恥感,從而拒絕再次在我們面前表現出自己不會的事情。

我們在孩子們開始出現希望為倒退的表現的時候我們不能夠過度的去斥責孩子們,而應該鼓勵孩子們下次做得更好,並抓住一切機會去讚揚孩子們平時表現出來的"大人的行為"。

這樣子孩子們就會認識到自己的自己已經是個大孩子了,意識到以後自己應該如何做。

給予孩子們更多的關注,讓他們得到更多的安全感有時候孩子們的行為開始退化除了屬於特殊原因之外,還會有其他外界的因素促使孩子們的行為退化期到來加快。

比如我們忙於工作過或者是家中其他孩子的到來會把我們從孩子們的身上吸引過去。這個時候孩子們就會覺得自己只有跟嬰兒一樣什麼都不會做的時候自己父母的注意力才會回到自己的身上,所以他們就會開始模仿嬰幼兒的行為。

對於孩子們來說,他們的行為之所以退化無非就是為了博得我們更多的關注。我們可以讓大孩子們參與到照顧小孩子們當中,在現實生活中要注意照顧一下大孩子的情緒,不可以忽略她的感受,畢竟她也只是一個孩子。

從小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孩子們小時候不願意獨自做事情還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沒有休息好,所以孩子們在第二天的時候總是無精打採的。

因此我們從小就要培養孩子們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加強孩子們的安全感有些孩子們行為倒退只是因為他們缺失安全感,因此我們要增強孩子們的安全感。

孩子們越大越會覺得自己能夠做很多事情了,但是就因為自己能夠做很多事情了所以自己的父母對於自己越來越不關注了。孩子們就會通過不做所有自己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去博取父母們的關注。

我們不能夠覺得孩子們年齡大了就不像小時候那樣的去關懷他們倆,這樣的話孩子們會十分的缺失安全感。

經常並及時的鼓勵孩子們當孩子們能夠獨立的做一些事情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在旁邊及時的鼓勵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是一直在關注著他的。

孩子們小的時候只要得到了父母的鼓勵就會更加樂意去完成一件事情,因為她們渴望得到你更多的獎勵。

我們如果經常誇獎孩子們的話,孩子們也會變得更加的自信。

每個孩子們行為退化都會持續一段時間,但是這一段時間的長短根據不同的孩子們是不同的。我們只需要在孩子們處於這個時間段的時候正確的陪伴孩子們,就可以把孩子們這個時期的延續時間縮減到最短。

我是小A媽媽,也是4歲孩子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和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生了二胎,大寶也變嬰兒?是孩子出現「行為退化」,家長要注意
    9歲的女孩在弟弟剛出生不久後,行為舉止越來越像個嬰兒。她拒絕自己一個人睡覺,儘管她在6歲的時候就開始跟父母分床睡。她開始抗拒上學,甚至害怕一個人待在家裡。 有時候會突然受到驚嚇,直往媽媽的懷裡鑽,有時候甚至會比剛出生不久的弟弟更粘人,不停地要媽媽哄抱,躺在媽媽懷裡不肯起來。
  • 9歲女孩行為「退化」成嬰兒?網友卻感同身受,醫生說……
    為了與妹妹「爭寵」,9歲女孩表現得越來越像個嬰兒。醫生說,這叫「同胞競爭障礙」,是一種心理障礙……9歲女孩「爭寵」,「退化」成嬰兒?從種種跡象看來,9歲的小傑都在「越長越小」。她堅決拒絕去自己的小屋睡覺,雖然在此之前她已經與父母分床睡了兩年。她不想去上學,但更害怕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
  • 戰疫情 金華家長學堂微課 | 疫情導致兒童行為退化怎麼辦?
    「行為退化」是指個體遇到無法解決的問題或挫折時,他的思維、情緒和行為方式會倒退到心理發展的早期階段,行為表現突然變回了幼兒甚至嬰兒的時候,從而滿足自己的某種心理需要。這種機制可以發生在孩子身上,也可以發生在成人身上,是人類自我調節和自我成長的需要。
  • 3-6歲有些行為「退化」很正常
    3歲多了,原本早就會自己上廁所、坐小馬桶的孩子,近期突然不會了,全拉在褲子裡。怎麼回事?本來已經可以很熟練地用勺子吃飯了,但過一段時間後,能力反而倒退了,要用手來抓飯,怎麼辦?細心的爸爸媽媽對孩子的「倒退」行為百思不解,以為是孩子發育過程中有什麼嚴重問題了。
  • 娃越大越「幼稚」,他或在經歷「幼兒行為退化」,家長要擺正姿態
    對於家長而言,孩子長大之後,父母都會自然而然輕鬆不少,尤其是在經歷了最難帶的兩歲之後。以往,家長都覺得邁過了這個坎兒一切都好說,但有的家長卻發現孩子越長大變得越「幼稚」,並沒有變得很好帶。不少父母抱怨,孩子長大了反而更加黏人了,小時候見誰都讓抱,現在卻突然怕生了,還有的家長說自家孩子3歲了居然開始尿床……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該怎麼做呢?
  • 孩子如何應對他人攻擊行為?正確應對,保護自己,健康成長!
    面對這些「小霸王」們,我們的孩子應該怎麼辦呢?很多家長說,比起我孩子打別人,我更不想看到自己的孩子被別人打。孩子為什麼會被別人打?孩子被打後,我們應該如何處理?小編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孩子如何應對他人攻擊行為。
  • 孩子無意識模仿,家長要警惕「變色龍效應」,給孩子立好行為習慣
    當孩子出現了無意識模仿的行為,家長一定要警惕「變色龍效應」,給孩子樹立好的行為習慣。小雪的媽媽每天都會護膚,在臉上擦面霜或者敷面膜。冬天的時候小雪的臉,乾燥起皮了,媽媽就給她買了保溼乳,她拿到保溼乳就學著媽媽的樣子在臉上拍打。大人們看到都忍俊不禁,覺得小雪十分可愛。
  • 孩子經常咬指甲,家長不要忽視,這是一種「行為退化」的表現
    但是如果過了3周歲,還經常吮吸手指,咬指甲,咬鉛筆,這說明孩子口欲期停滯,也可以說是一種行為退化,不能抑制住啃咬的欲望,同時也暗藏了心理問題。孩子咬指甲影響了身體健康小傑的孩子今年5歲了,最近她發現孩子經常啃自己的手指甲,尤其拇指的手指甲已經啃的露肉了,小傑看著也是心疼。
  • 家長要分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才能對症下藥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收到來自幼兒園老師們的投訴:"你的孩子今天又和xxx打架了",又或者有些性格偏內向的孩子,他們也會容易受到同伴們的欺負。然而,孩子們的這種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攻擊性行為",這一行為在3到7歲的孩子,尤其是4歲左右的孩子會出現高峰期,在孩子的生長過程中,這一行為是最常見,也是正常的。
  • 孩子駝背彎腰,多出於嬰兒時期家長几個錯誤行為,做過的父母自檢
    很多孩子從小彎腰駝背,一旦養成了習慣,等過完青春期以後,骨骼逐漸發育成熟,想要矯正也變得非常困難了。當娃駝背、脖子前傾,寶媽們真是恨鐵不成鋼,卻不知孩子這些習慣,或許跟自己有關。嬰兒時期家長四個錯誤習慣,很可能導致孩子駝背,看看你做過沒?
  • 幼兒園孩子怒打老師: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家長要注意了
    (來源:新浪微博)這一系列動作非常危險,雖然現在家長表示已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孩子這樣的行為動作帶來的潛在危險依然讓人擔心。很多網友們表示看不下去,覺得這個孩子有嚴重的暴力傾向。雖然孩子打人是特定發育階段的正常行為,但不意味著可以放任這種行為。要杜絕孩子的打人習慣,家庭教育是關鍵,父母要把功夫落在平時的教育中。
  • 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
    專家觀點中關村某小學的尹巧雲老師認為:我們家長既要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又要引導孩子才能助力孩子成長。家長要跟孩子建立連接,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更要懂得用「兒童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來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情,更科學地去引導孩子參與解決問題。這種原則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能抵抗一切養育問題。
  • 二寶出生,大寶行為「退化」?是「同胞競爭障礙」惹的禍,需警惕
    我跟他說,在二寶出生之後我們必須要特別的注意一下大寶的情緒。不能因為照顧大寶冷落了大寶,以免孩子出現更為嚴重的行為退化。天津就有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小女孩在自己的妹妹出生之後就經常做出一些嬰兒的行為。她開始拒絕跟自己的父母分床睡,不想要去上學,也不願意一個人呆在房間裡。
  • 3~6歲孩子面對的這五種挫折,教會你如何應對!
    孩子經歷挫折會有什麼好處當今社會中很多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受到父母長輩的寵愛,家長們總是想盡一切辦法幫助孩子排除生活中的困難,避免他們受到失敗和挫折。在這種教育環境下,當孩子成長為青少年時他們面對挫折根本不知道如何讓應對,耐挫能力差,遇事輸不起。
  • 孩子成長懦弱膽小,可能與父親這3種行為有關,家長要警惕
    孩子的成長可以說了在家長眼中沒有什麼比這更重要的了,不過看似孩子們的教育很簡單,實則操作起來才發現並不容易,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根繩子過於緊可能會斷掉,太松又怕繩子最終擰成一團麻捋不清,總之,教育孩子難難難!
  • 9歲女孩爭寵"退化"成嬰兒 醫生:家中二寶出生所致
    9歲女孩「爭寵」,「退化」成嬰兒從種種跡象看來,9歲的小傑都在「越長越小」。她堅決拒絕去自己的小屋睡覺,雖然在此之前她已經與父母分床睡了兩年。她不想去上學,但更害怕自己一個人待在房間。
  •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是家長的映射,要以身作則
    而一個好的環境裡最主要的就是成員的行為舉止,這是對孩子影響最為深刻的因素。孩子的行為是父母的映射父母很多時候都會產生一個誤區,他們覺得自己對於孩子有絕對的教育權利,但是這種教育完全基於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
  • 變色龍效應:孩子會無意識模仿,家長要給孩子樹立好的行為習慣
    3. 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會決定的孩子的高度有相關的研究表明,兒童與父母交往是會隨著年齡的增加開始慢慢的下降。所以對於重視孩子的行為要做到越早重視越好。不要等到孩子已經形成了三觀再來給孩子灌輸。父母的一個日常言行都是會對孩子的成長健康有著很大的關係。
  • 家長的哪些行為可能導致孩子形成懦弱的性格?
    性格是人面對特定環境的反應和行為方式,它不能隨意改變,常常伴隨著人的一生。家庭中父母的觀念和行為對孩子性格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後天因素主要是家庭教育、學校、同輩、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孩子一生的老師,他們對孩子的一生都會產生重大影響。
  • 家長不以為然的3種行為,正在讓孩子變得自卑,看到請及時改正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說有什麼是比成績更重要的,那就要數心理和身體的健康了!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顆自信強大的內心,但卻未必能避免一些容易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