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這些奇怪行為,可不是調皮,家長別急著批評孩子

2020-12-22 陳小姐說汽車

我相信所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父母都會給予很大的期待,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會發現孩子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樣,甚至會做一些奇怪的行為,家長還可能會認為孩子愚蠢。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大腦的發育需要一定的時間,這期間需要父母耐心的指導,特別是在孩子做出不能理解的行為時,請父母不要慌張,阻止並改正。

1、愛穿媽媽的鞋子

相信每個家庭裡的女孩,在成長到一定年齡的時候,對媽媽的所有東西產生好奇心,甚至穿著媽媽的高跟鞋亂跑,因為孩子小,所以我覺得這麼美,所以,我不要拿大人的東西。

其實,孩子在模仿父母,因為孩子出生後,一刻也不停地學習,請不要在孩子的教育上下功夫。

尤其是女孩拿著媽媽的化妝品,穿媽媽的鞋,說明她正在一點點成長,有性別意識,開始在意自己的外表,真的不要扼殺孩子學習的天性。

2、愛裝哭

一般來說,孩子成長到3歲的時候,會注意到自己的情緒會因父母而異,自己哭鬧的時候,父母特別關心自己,可以滿足自己的小要求。

但是,這也不是責備孩子,而是孩子做出哭喪著臉的舉動,顯示出他的洞察力,而且父母也應該反省,每當孩子哭的時候,自己不是就會妥協,察覺到父母的行動嗎?所以每次哄孩子的時候,父母也要好好把握。

3、給媽媽搗亂

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有同樣的感受,孩子在家裡,把桌子上的東西往下推,把爸爸媽媽的東西藏起來,我期待著這些惡作劇,父母越制止,孩子越熱心。

這時,父母千萬不要責備孩子,孩子的惡作劇其實是他在探索世界,並且在智力發育的高峰,監護人在安全範圍內任憑孩子探索,讓他們以愉快的方式認識這個世界。

各位家長,你的孩子也有這樣的行為嗎?如果還有什麼問題的話,請給我留言。

相關焦點

  • 孩子太好動?培養自控力是關鍵,但這些調皮信號家長要警惕
    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和衝動是多動症最主要的3種行為特徵。但有時候,孩子多動或者看起來不專心,卻未必是多動症。單純的調皮搗蛋也會存在上課分心、小動作多的情況。孩子雖然好動,但遇到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可以不受幹擾,集中精力去做。比方說他可以坐下來看完一整集動畫片,那就不能給孩子貼上「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多動」的標籤。
  • 孩子總愛擠眉弄眼?不是調皮可能是抽動症作祟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然而有些孩子總愛「擠眉弄眼」,怪動作頻頻,甚至發出各種怪聲,家長就要重視了,這可能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兒童抽動症的表現。家長可能會疑惑,調皮、貪玩不是小孩子的正常行為表現嗎?這也是容易被家長忽略的問題,誤以為抽動症的症狀是小孩的「壞習慣」。抽動症是一種慢性精神障礙疾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多動、注意力不集中、強迫動作或其他行為症狀。好發於兒童時期,發病率1%~7%,有些孩子2~3歲起病,高發年齡在5~10歲,一般過了青春期症狀會逐漸緩解。從臨床上看,男孩發病率相對較高,是女孩發病率的3~5倍。
  • 孩子哭鬧不停,家長先別急著批評教育,要理解孩子的「預判情緒」
    莉莉其實知道是因為在奶奶家養成了這些習慣,但是沒法解決。後來,她乾脆去找爺爺奶奶說了這些事兒;結果就是爺爺奶奶出面和小兒子說了一番,上學了是小學生了,要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小兒子很聽爺爺奶奶的話。你看,找到了小兒子的起床氣的源頭——爺爺奶奶,是可以直接解決情緒的開始。
  • 批評孩子是一門技術活,想讓孩子聽得進去,家長要懂「過程批評」
    這些行為當然不是我們想到看的。 然而,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卻不懂得這樣的道理,簡單粗暴就抓著孩子的錯誤和不足一頓數落。只會讓孩子在批評中委曲求全、消極牴觸,或者直接暴起反抗、針鋒相對。 批評孩子不是隨心所欲的事,要懂得其中的方法。
  • 孩子犯錯,家長先別急著「吼罵」,這些懲罰方式別再用了
    首先,懲罰的目的是讓孩子因其不適當的行為遭受責罰,家長懲罰孩子是希望孩子們能夠從他們錯誤的行為中吸取教訓。如果懲罰得當,孩子還能學會自己承擔責任以及解決問題,但並不是所有的家長能很好使用懲罰,那麼下面為大家介紹一下懲罰孩子的措施。
  • 幼兒園孩子怒打老師:當孩子有這些行為時,家長要注意了
    (來源:新浪微博)這一系列動作非常危險,雖然現在家長表示已經對孩子進行批評教育,但孩子這樣的行為動作帶來的潛在危險依然讓人擔心。很多網友們表示看不下去,覺得這個孩子有嚴重的暴力傾向。那既然知道小孩子有時候「動手」不是有心的,那家長到底該怎麼做,才能幫孩子改變愛欺負人的習慣呢?以下有三點建議:1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想法是正常的發展階段,但是家長也不能放任自由,畢竟那不是正確的做法。
  • 調皮的孩子這樣管教,成為好學生!家長:錯怪孩子了
    文/小六教育論有些孩子在管理的過程當中非常的不配合老師,經常和老師頂嘴,就算老師叫家長他也滿不在乎,這下可讓老師和家長發了愁,也不禁疑問,調皮的孩子應該如何管教?其實,不同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管教辦法。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調皮的孩子為什麼不聽你的話,老師和家長應該怎麼管教才能使他們成為好學生。首先,我們要知道他們為什麼調皮。有些家長平時工作太忙,沒有太多的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希望得到家長的注意,於是故意調皮搗蛋,不配合老師。還有些學生是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自己這樣是對的,不一定非要聽老師的話,所以不配合老師,堅持自我。
  • 孩子好動≠多動症,這些表現才是多動症的表現,家長看好別忽視了
    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多動症不是感冒發燒,不是醫生量個體溫,做個檢查就可以看出孩子有沒有,而是需要家長通過孩子的日常行為來推斷猜測。因此,很多家長看到自己坐不住,喜歡到處亂跑的孩子時,都忍不住懷疑自己家的孩子患有多動症。但是,有這樣的表現就一定是多動症嗎?家長一定要把活潑好動跟多動症區別開來!
  • 家長注意:孩子調皮好動?不要給孩子亂貼多動症標籤
    據有關數據報導:3%~10%的孩子患有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約有70%的學齡孩子有注意力缺失問題。也就是說,如果一個班有50個學生,那麼有5個可能就是典型的多動。相比以前,為什麼我國的多動症孩子越來越多了呢?
  • 孩子的四種「怪癖」行為,是智商高的表現,家長可別以為是壞毛病
    引言:在每個家長的心中,都有一個完美孩子的模型。他們應該要善良,脾氣溫和,有上進心,積極陽光等等。但是這僅僅是理想中孩子的樣子,大多數時候,自己的孩子並不能達到要求。現實中的孩子總是有些叛逆,任性,有時候還總是說一些奇怪的話,做一些奇怪的事,這些被家長稱之為「怪癖」,但是實際上孩子的很多行為,在父母看來,不是很能夠理解,卻也顯示了他們的高智商。
  • 孩子調皮搗蛋怎麼辦?吼叫、說教都不可取,聰明家長這樣做
    我曾經看到一個新聞,豐都縣一個一年級的小學生,因為老師認為他太調皮了,而被學校拒絕入學。學校因為孩子調皮就不收孩子,當然是不對的。但是家長也應該自我反省,孩子到底調皮到什麼程度,為什麼學校不願意接收孩子上學?
  • 家長不斷批評孩子,只會讓孩子陷入自我否定,不會「愛自己」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對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會深深地影響著孩子,如果孩子在父母的反饋中獲取到的是對自己的負面信息,孩子會將這些負面的標籤套用在自己的身上,難以掙脫。可偏偏朵朵的父母還不動自己不斷批評孩子的教育方式給孩子帶來的打擊有多大,看到朵朵「成熟穩重」的樣子,還覺得自己教導有方,殊不知朵朵早已失去了獲得快樂的能力。
  • 3歲寶寶總說髒話,家長別急著打罵,孩子只是進入「詛咒敏感期」
    「臭爸爸」「豬頭媽媽」,你聽孩子這樣喊過你們嗎?孩子成長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時期孩子都會存在許多的變化。比如突然說髒話,突然變得脾氣很大,突然會提意見和要求,希望自己做主等,孩子這些行為出現,家長別忽略。
  • 孩子被語文老師批評後也不寫作業,處理家校關係,家長需要這麼做
    開學後孩子表現不太好,上課小動作很多,班主任也和家長溝通過兩次,但是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並不沒有家校的深度合作。孩子依然在上課的時候搞小動作,語文老師是孩子的班主任,於是狠狠批評了孩子的行為。孩子覺得有些委屈,回來以後哭訴,不想寫語文作業,討厭語文老師。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在一次講座中就說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為什麼呢?因為孩子越聰明想法越多,他就越「調皮」越喜歡「動」所以才會招人煩。李玫瑾教授還舉了3個例子,如果你家孩子在這3個方面表現的很調皮,說明孩子很聰明。
  • 孩子調皮搗蛋坐不住,先別急著打罵!這可能不是TA的錯
    3歲的孩子在家看繪本5分鐘都坐不住,但上幼兒園卻可以按照老師的要求專注活動15分鐘以上,這不是多動症。有些孩子到學校就哭鬧,回家特別乖,也不是多動症。媽媽有了二胎,大的就開始打鬧不停,這也可能是他在尋求關注的一種方式,別老把「多動症」掛在嘴邊去責怪孩子。但是多動症,也不是完全被捏造出來的。
  • 孩子這幾個調皮搗蛋的行為,別輕易訓斥,說明娃很聰明
    熊孩子就是人們對於一些「調皮搗蛋」的孩子的統稱。前幾天和同學去餐廳吃飯,我們帶著孩子一起去餐廳吃飯,朋友家的孩子在吃飯期間一直是說話說個不停。最後我同學捂著耳朵說:「求求你了小唐僧,咱能讓嘴巴歇會嘛,這熊孩子一天嘴巴就是停不下來,太愛說了。」在家長的眼中,孩子「話癆」是熊孩子的一種表現,那麼除此之外呢?
  • 家長要善於發現孩子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
    專家觀點中關村某小學的尹巧雲老師認為:我們家長既要理解孩子才能尊重孩子,又要引導孩子才能助力孩子成長。家長要跟孩子建立連接,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更要懂得用「兒童行為背後的錯誤目的」來尋找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理解他們的行為和心情,更科學地去引導孩子參與解決問題。這種原則讓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能抵抗一切養育問題。
  • 越制止孩子越想做,家長警惕「白熊效應」,讓孩子遠離「白熊」
    強強已經一周多沒有出門了,在家裡調皮得更厲害了,媽媽不停地加以制止,很是嚴厲地說,不要大聲玩鬧!可強強反而吵得更加厲害了。強強媽媽聯想到之前帶強強出去玩,強強不小心摔了一跤,媽媽告誡強強走路看路,不要瘋瘋癲癲跑來跑去的,可強強一點兒也聽不進去。強強媽媽也看了不少書,認為5歲的孩子還沒有到青春期,怎麼就越來越不聽話了呢?
  • 「媽媽,我恨你」當孩子說狠話時,媽媽別急著生氣,該偷著樂才對
    其實也不能以偏概全,孩子「放狠話」未必是一件壞事。被教訓的兒子,脫口而出「媽媽,我恨你」,寶媽卻沒有生氣同事有一個5歲的孩子比較調皮,去她家串門的時候,剛好趕上同事在教訓孩子,因為孩子將客廳的白牆上,畫滿了奇奇怪怪的圖案,但讓人沒想到的是,同事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孩子居然頂嘴說了一句:「媽媽,我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