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說當你帶孩子去玩具店或商超,孩子哭著鬧著要一個玩具,就是不走。你會怎麼辦?自從我國放開了二胎政策以後,現在很多家庭都有兩個孩子,當孩子們之間打架、搶玩具時,或者當你的孩子打了其他孩子或者搶走了其他孩子的玩具時,你會做何反應?當你的孩子不聽話,或者不按照你的要求去做事,你會怎麼說?
以上問題是我們每個家庭都會遇到的,當遇到這類問題時,我們家長可以大致分為以下幾類:放任不管型:小孩子就是這樣的,長大了慢慢他就懂了。強制暴力型:我數三下,1,2,3!再或者就是語言暴力一頓吼罵,更甚者揍孩子一頓!賄賂型:聽話,爸爸給你買個新的玩具比那個還要好。而很多家長們都不知頓,其實正確的方法是培養孩子,培養孩子如何去思考,如何去解決問題。家長們可能會以各種方式對孩子的不端行為作出反應。然而通常情況下,你採用的方法可能都不管用,其原因就在於,你在替孩子思考問題。而不是教會孩子如何去思考問題,如何去解決問題。「我能解決問題」方法能夠幫助孩子思考他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他的行為的後果,以及其他的做法,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其重點是教會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
你可能會給孩子示範或者交給孩子更容易讓人接受的行為。有時候你可能會選擇不理睬這些問題,而有時候你可能會告訴孩子應該做什麼或者不該做什麼,甚至會給孩子解釋原因。不過大多時候這些方法全都不管用,我現在相信這些方法之所以沒有用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我們在替孩子思考,我們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思考。但是我們很多家長都不知道的重點是:不是教孩子思考什麼或做什麼,而是教孩子如何思考,從而讓他們能自己決定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為什麼要那樣做。我們這裡會有一種非常獨特的思考方式,這種方式將有助於解決那些影響孩子如何與他人相處的典型的日常問題,我還會告訴你們,即使非常小的孩子,也能學會解決自己遇到的人際問題,他們能通過練習一系列的思考技巧學會解決問題。
我們經常會見到下面這樣的畫面:在一個在幼兒園裡,小明把他的玩具給了同學小強玩兒,但後來他想要拿回來。可是小強不肯還給他,小明就想搶回來,於是兩人就開始打架,最終小明通過了一個打架的方式,硬是搶回了屬於他自己的玩具。像類似於這種打架搶玩具的事情,在我們身邊很多很多。當小明想要拿回他自己借給小強的玩具時,遭到了小強的拒絕,於是小明想不出別的解決辦法,從而產生了強烈的緊張感和憤怒的情緒。為此呢,他通過了打架的方式來搶回屬於自己的玩具。因為小明他想不出或者根本沒有去想還有其他辦法,他可能更在意現在怎麼做管用,而不是這麼做以後可能會發生什麼。那麼如何去解決這些類似的問題呢?下面會有具體的方法。
「我能解決問題」的目標是:把這些解決問題的技巧交給不善於解決問題的孩子,讓這些孩子善於去解決問題,且慢慢變成他們的習慣,防止以後的人際衝突。
大多家長在處理孩子之間搶玩具或者打架時會這麼和孩子去交流:
家長:小明,老師告訴我你又和小朋友搶玩具了。你為什麼要那麼做?
孩子:那是我的玩具,我要玩。
家長:那你們應該要麼一起玩,要麼輪流玩,可不能搶啊!
孩子:可是玩具是我的,他不給我。
家長:你要學會和其他小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如果你不分享,那你就不要再把玩具帶到幼兒園去了,你和其他小朋友因為搶玩具打架,那麼就沒有小朋友願意和你玩了。
孩子:那是我的玩具,可是他不願意給我。
家長:那你也不能隨便搶東西啊!如果別的小朋友對你這麼做的話,你願意嗎?
孩子:不願意。
家長:明天跟那個小朋友說對不起。
在以上的對話中,家長只是問了他為什麼搶玩具,但是在之後又沒有聽孩子的回答。家長解釋了孩子行為的後果,接著告訴孩子要怎麼做,讓孩子應該學會分享自己的玩具。這樣的家長呢,只是注重教孩子分享,在這裡家長在替孩子思考而不是教會孩子如何思考。下面讓我們來看一看,家長如何去引導幫助孩子思考搶玩具的問題。
家長:老師告訴我你又搶玩具了,告訴我是怎麼回事?
(這裡呢家長要首先幫助孩子認識問題。)
孩子:因為其他小朋友拿了我的玩具,他不肯還給我。
家長:你當時為什麼一定要拿回來?
(在這裡家長要了解更多的信息。)
孩子:因為他已經玩了很長時間了。
(這時候呢,家長了解到了一些情況,如果家長只是要求孩子分享,是了解不到這些信息的。家長了解到從孩子的觀點來看,他已經分享了自己的玩具,我們繼續下面的對話。)
家長:如果你那樣搶玩具的話,你覺得其他的小朋友會有什麼感覺?
(在這裡家長要幫助孩子考慮其他孩子的感受。)
孩子:很生氣。
家長:那你搶玩具的時候他做了什麼?
(在這裡家長要幫助孩子思考行為的後果。)
孩子:他打我。
家長:那你有什麼感覺?
(家長要幫助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孩子:我也很生氣。
家長:你生氣,你的朋友也生氣,並且你們打架了。你能想一個你們兩個都不生氣,而且也不會打架的方法拿回玩具嗎?
孩子:我可以請他還給我。
家長:那樣的話可能會發生什麼呢?
(家長要指導孩子思考正面的解決辦法,會產生的後果。)
孩子:他會說不?
家長:對的,他可能會說不,那你還能想到其他什麼別的辦法拿回你的玩具呢?
(我們繼續把重點放在孩子的問題上,多鼓勵他想出更多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孩子:我可以讓他玩我其他的玩具。
家長:嗯,這是個好主意,你想到的兩種不同的解決方法。
這一次家長沒有用他認為正確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他沒有告訴孩子要分享,也沒有向兒子解釋,他為什麼不該搶玩具。事實上他問孩子為什麼當時一定要拿回玩具時,關注的重點已經由原先孩子搶玩具這一問題轉變成了另外一個新的問題的解決辦法,孩子如何拿回他的玩具?在這裡,家長幫助孩子思考了他自己及其他人的感受,他的行為後果以及其他的做法,這位家長是在教孩子如何思考而不是思考什麼,他在用解決問題的方式與孩子談話。
以上呢就是一個我能解決問題的所有方法和步驟,其實很簡單,只是很多家長不會用罷了,只要家長按照這個方法和步驟去學習去使用,都能夠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