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自我意識」反思人工智慧

2020-12-22 中國社會科學網

對於基於設備運行的人工智慧而言,「自我意識」可能表現為:在無須外源性程序輸入輔助的狀況下,設備能夠自動生成新程序並對這些程序進行執行,面對新狀況時能夠不斷學習適應,且能夠在試錯過程中調整行動策略,為下一步行動及其引發的新狀況作出預判。在目前的技術條件下,人工智慧尚未達到「自我意識」階段,至多被科幻作品作為題材來表現。在科幻電影的影響下,人們對於人工智慧產生「自我意識」的問題多帶有一定疑慮。而對人工智慧「自我意識」的擔憂,多屬倫理層面的問題。「自我意識」是一整套複雜思維組成的大型意識結構,需要聚沙成塔的持續積澱。「自我意識」的產生具有不同階段,這些階段按照邏輯推演存在順序先後,但在「自我意識」具體演化時,這些階段會交錯性發展和纏繞性推進。我們需要從人文視域出發,參照人類「自我意識」的產生和發展歷程,對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問題加以審視。

 1.力量覺醒階段:具備自覺認識並且運用自身力量的能力。

這一覺醒過程,在現代自然人類個體身上是逐步出現的。從嬰孩驚喜地發現自己居然可以用肥嘟嘟的小手抓住玩具,到孩子用乘法口訣算出數學題,再到學者完成了某個領域的歷史性突破,人的潛能在突破前進道路上一個個障礙的過程中不斷被激活,從而讓諸多「不可能」變成「可能」,再變成「現實」。

前現代社會到現代社會的進化史,幾乎就是對主體爭取自己的諸如人身權、財產權等基本權利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看,但凡包含有社會歷史意識的文藝作品,從神話傳說《后羿射日》到戲劇《竇娥冤》,再到《白毛女》,直至科幻電影《人工智慧》等,無不是在以各種直接或曲折的敘事方式訴說這種追求自身利益和爭取自身權利的故事,只是其中的主體發生著變化,從人類發展的早期到古代再到現代,直至設想中某類可能的人工智慧。

人類在面對人工智慧時的思維悖論就在於,人工智慧被設置的初衷,是作為工具為人所使用,屬於人類的輔助工具,被以「工具理性」的思維來對待。而人類為了獲得更高品質的生活服務,又希望人工智慧能自主學習和思考,這兩者之間存在著某種結構性矛盾。人工智慧一旦具有「自我意識」,從「它」成為「他/她」,或許會產生某種身份困惑,可能會尋求某種對自我身份的確認。關於人工智慧自我身份問題,對人類「自我意識」的探索或許會帶來一些啟示。

 2.力量自製階段:具備自覺主動的自我反思能力。

自我反思能力是人類「自我意識」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在意識到自己的力量之後,不是濫用這種力量,而是進而發展出自我反思和克制的能力,才是真正充分地掌握了自己的力量。所謂自我反思,既是自我能力覺醒後能夠制約自己的能力,也是幫助自我能力經過「揚棄」而邁向更高階段的促進力量。人類進步通常是延續著「正反合」的自我揚棄來實現的:首先是朝向特定路徑,臻於極致地釋放出自身力量;其次當意識到這種力量可能或正在發生異化時,就開始反思、批判和糾正自己的這種力量;最後,經過揚棄,路徑得到調整,自身力量在更高層次上得到優化和提高,等待下一次「正反合」的契機。

比如,「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興起,讓人們從神權壓迫中解放出來,人的主體力量在社會領域得到歷史性釋放。然而,人類能力的自我膨脹卻造成了人類自身的危機。於是,對人類力量的批判反思和相應制約措施開始陸續出場。

人類特定方向上的力量,需要在相匹配的制約力量的對衝下,才能獲得穩健、持久的增長。人類的很多進步,都發端於對自身力量在本階段局限性的清晰認知。如果沒有自我批判反思,就無法真正探及本階段局限的邊緣,也就不會發展出健康的制約力量,結果很可能是特定方向上的力量惡性發展,在不受節制的膨脹中耗儘自身。

進入現代社會後,管理整個社會所需要的信息存儲和調動流量已遠超人類肉身個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因此人類只能將自己的主體性部分讓渡給機器設備才能充分實現。當前,從物流交通運輸,到基礎信息傳輸,人類的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都越來越依賴於大數據的協助管理,未來可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工智慧被設計出來輔助人類推進社會管理工作。對自我反思能力的探討,或許會對未來人工智慧的良性發展有所助益。

3.高尚人格覺醒階段:具備自覺的責任擔當意識。

前面所提的兩個階段對「自我意識」的建構雖然非常重要,但實質上仍處於基礎意識階段,屬於一種面對自我主體的主體性思維。如果想真正具備「人性」,那麼第三階段就必不可少。只有達到第三階段,意識才真正進入到面對集體主體的高等意識階段。高尚人格的覺醒,涉及倫理問題,需要自我犧牲精神。這對於一個只知道為自己謀取私利的個體而言,是「有害無益」的意識,然而,正是高尚人格的覺醒讓人真正「成為人」,使主體性通向主體間性而實現人格的完整。

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恐懼,本質上還是對人類自身缺陷的恐懼:害怕人工智慧擁有人類的欲望、性格弱點,卻不具備人類的克制力和自省力,而且由於人工智慧與生俱來的不需休息、聯網控制、無限續命等遠超自然人類的超強屬性,使得其一旦失去制約就很可能把人類的缺陷在它自己身上迅速放大到失控的程度。

在自然物種的進化中,自我批判反思能力增長的速度,大致能跟得上自我力量增長的速度,從而得以對自我力量的發展壯大構成制約,而「高尚人格」也在此過程中逐步養成。高尚人格的覺醒,能夠使主體具備自覺的責任擔當意識和審美能力。只有以「行仁義」克服人性之惡以後,才可以真正迎來善與美的曙光,從而獲得「人性」。誠如孟子所言,人區別於禽獸之處其實僅有很少一點(「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在他看來,「行仁義」是人與禽獸之間最核心的界限。此言雖發於2000多年前,然而此類思想對於如今的人工智慧設計,或許仍具某些宏觀上的啟發意義。

 4.生活趣味階段:具備超功利的審美能力。

嚴格說來,「生活趣味」階段並非一種獨立於前面三者的第四階段,而是貫穿於前面三者發展過程中。如果從人類集體的大歷史來審視,從原始人類開始製造、使用工具,到現在我們的形態,這一認識到自身力量的過程歷經上萬年時間。文藝本身沒有直接功利價值,只有當人類文明從粗糙走向精緻階段,文藝的價值才有機會被接納,創作和欣賞文藝的能力才會獲得認同。創作和欣賞文藝作品的審美能力是一種高級的「人的本質力量」。

「人的本質力量」原初是用於自我生存而逐漸生成,但如果人僅為自己的生存利益而不斷進取,卻不懂得以審美之心去對待生活、他人和世界,那麼這個人仍不是完整的,仍停留在純功利的乏味的片面性之中。作為審美的基礎,「感性」是對純功利的制約,也是對理性的提升。對感性的深入挖掘,或許能夠對未來人工智慧的進一步發展帶來某種契機。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7月7日總第1961期 作者:簡聖宇

精彩推薦:

人工智慧奇點與人類未來

人工智慧助力體育發展

歐美日人工智慧戰略比較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強人工智慧」失控引人擔憂,對於初級AI時代的我們該反思嗎?
    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谷歌公司開發出的人工智慧產品阿爾法狗,它通過真實的人類圍棋術語進行了兩年的自我培訓之後,接連以1:4和3:0的成績擊敗了世界頂級圍棋大師李世石和柯潔。這個階段的阿爾法狗還單單是通過人類的一些遊戲數據進行模擬訓練,然而鮮有人知且細思極恐。
  • 人工智慧通過鏡子測試或許只是一個悖論
    在Gordon Gallup看來,這正好能用來解決一個學術上爭論已久的問題:除了人之外,其他動物是否會有自我意識?著名的鏡子測試由此誕生了。鏡子測試是一個自我認知能力的測試,它基於動物是否有能力辨別自己在鏡子中的影像而完成。在實驗中,實驗者在動物身上標上兩個無味的顏料斑點。測試斑點被置於動物身體上在鏡中可見的部分,而對照斑點則放在動物身體上可觸及但不可見的地方。
  • 《自我的詛咒》解讀2-第1章-自我意識的動物
    缺乏自我意識的動物不能改變其行為模式,候鳥到了冬天只能向南方飛行,不會改變方向,違背其自然傾向的。但我們人類就可以通過深思熟慮選擇到什麼地方過冬。自我意識還可以使得我們人類能夠進行內省(Introspection)——對自己有意識的思想和情緒進行檢查。
  • 強弱AI的辯論:關於人工智慧意識的奇妙理論
    人工智慧的技術炒作太多了,有時應該回到其哲學根源。而在圍繞AI的所有哲學爭論中,最重要的就是對強弱AI的爭論。  從技術角度來看,我贊成這樣的想法,即在實現某種形式的強大或通用AI的領域,我們實現了一兩個突破。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調和的挑戰。許多挑戰都可以通過上世紀奧匈帝國數學家開創的晦澀理論以及神經科學研究的領先領域之一來解釋。
  • 自我意識起源:為什麼喜鵲、螞蟻能通過鏡子測試?
    裂唇魚通過了鏡子測試。這些動物從視覺上認知自我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發現階段,動物反覆做著奇怪的動作,以確認鏡子裡的東西動作和自己是同步的。然後是探索階段,當動物意識到鏡子裡是自己,就試著調整身體,想通過鏡子看看自己平時看不到的部位。例如,寬吻海豚反覆從不同角度照鏡子,而大象則將舌頭抵在鏡子上,檢查自己的嘴巴。
  • 人工智慧能否跨越意識鴻溝? - 行業動態_人工智慧 - 企業網D1Net...
    槍,生來本就是為了殺人,並且它也的確這樣做了,然而卻無人擔憂未來槍也可能會發展出自我意識,隨即殺害所有人類(畢竟這是人類預先賦予它的使命)。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人對人工智慧的認知僅停留在「人形智能」層面,並且他們所擔憂或期待的也只是人工智慧能否自發產生動機。
  • 宋鴻兵:人工智慧是否會威脅人類,取決於能否進化出人工意識
    意識這個問題,我在作業中也看到大家產生了極大的混淆。所有的概念之所以會產生很混淆,就是因為對這個詞和它定義的範圍搞不清楚。大家爭論的時候,並沒有把所有理性的能量聚焦到一個邏輯點上,所以你才會產生混亂。意識這個詞的英文是consciousness,這個詞也是拉丁詞演化來的,從古羅馬時代就有這個詞了。它的基本含義是什麼?是感知。注意,智能是什麼?智能是理解。而意識呢?意識是感知。在近代重新給這個意識做定義的,最有名的一個人就是約翰·洛克,他的著作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在表達什麼叫意識。
  • 機器人索菲亞宣稱「毀滅人類」,它真的擁有自我意識了嗎?
    那麼索菲亞真的覺醒了自我意識嗎?並沒有,目前人類並沒有辦法賦予機器人以自我意識,因為人類自己都還沒有搞清楚,意識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人的大腦是一個複雜且擁擠的神經"高速公路",擁有數以十億計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都和數千神經元相聯繫.要弄清大腦如何產生思維,行動,情感以及最關鍵的意識,即便對最聰明的科學家而言也是困難的。
  • 《超驗駭客》:科學家夫婦在人工智慧,有獨立意識,相當的智能
    夫妻都是人工智慧專家,造出了自我意識的智能 我們的男主和他的老婆女主,都是世界級的人工智慧科學家,最近他倆搞出了一個擁有自我意識的人工智慧
  • 宇宙也存在自我意識?如果玻爾茲曼大腦被證明,就完全有可能
    近年來,人類科技可以說是快速發展,人工智慧也已經越來越高級化、人性化,不過說到底,人工智慧還是不能與人類相比較的地方就在於,人工智慧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而人類有自己的思維意識,可以自主的思考一件事情,這大概也是人類與人工智慧最本質的區別了吧。
  • 錯誤的自我「反思」,反而有害。你會真正的反思嗎?
    但一開始我認為這麼做是必須的,因為覺得「人需要反思,如果不反思就無法提升自我」。直到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諮詢師,她指出:「會不會是你將『吃苦』和『收穫』捆綁在一起呢?反思和提升不代表要經歷自我折磨。」想要自我提升,我們不必選擇沉湎於負面的過去,也可以嘗試真正的反思。02.什麼是反思?它和反芻的區別是什麼?a.
  • 幼兒教師招聘考點:自我意識的發展
    A.認知 B.情緒情感 C.個性 D.自我意識課代表有話要說:自我意識的萌芽在2~3歲,而2.5歲的紅紅正是處於自我意識萌芽的階段,同時她認為自己可以完成任何事情,對自己的所作作為產生了看法和觀點,因此屬於自我意識的發展。◆知識點二:如果你有這樣的特點,說明我已經看上你嘍!
  • 教學反思策略
    教師反思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教師培訓過程中的各種有意識幹預,更重要的是讓教師體會到反思意識的重要價值和反思能力對自身成長的意義。與此同時,教師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並形成職業活動中的反思習慣,是教師反思能力培養的重要方面。我們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反思線索,掌握反思策略,以培養教師發展性的反思能力。
  • 意象思維:構建人工智慧「意識」的重要一環
    人工智慧要實現人類的認知和理解,獲得「意識」,成為一種新的智慧生命,就需要掌握人類的思維過程。「邏輯思維」是人腦藉助語言對現實世界的概括性和間接性的反應過程。「邏輯思維」實為「語言思維」,概括性意味著運用的是人類的理性能力,間接性則意味著需要通過抽象化、符號化的加工過程。語言思維是人類的重要思維能力,掌握能夠相對明確、直接地傳達和交換信息的語言工具是人類文明的基礎。
  • 自我調控系統VS自我意識
    (三)自我控制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後環節。如一個學生意識到學習對自己發展的重要意義,會激發起努力學習的動機,在行為上表現出刻苦學習、不怕困難的精神。自我控制包括自我監控、自我激勵、自我教育等成分。
  • 講座紀要|民族志研究者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甘寧青田野工作的回顧與期許
    ,應中國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少數民族事業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邀請,在我校做了「民族志研究者的自我認知與反思——甘寧青田野工作的回顧與期許」的主題講座。如,一些人教派意識超越穆斯林民族意識,「我群觀」與「異群觀」的認同標準因教派表現出差異;婚姻、喪葬、宗教儀式與節慶間存在必要的區隔;清真寺、道堂、拱北等宗教場域的絕對屬性;信仰本質的純化與自我優越意識的投射。
  • 抑鬱焦慮狀態存在自我缺失,通過3步驟統一潛意識,形成自我意識
    當自我意識不夠強大,心身對抗會越劇烈,就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暗示,這種暗示會慢慢地滲透進潛意識層面,有句話說:謊話重複說1000次也會成為真理。謊言跟真理看似水火不容的存在,而實際上取決於謊言還是真理,在於「說」這個動作,這個動作是意識慢慢滲透進潛意識的過程,以達到意識跟潛意識的統一,也是將謊言轉化為真理的催化劑,如果你不做想法只能停留在意識層面,那麼大部分心理問題都是不付諸實踐而製造障礙。
  • 原生家庭最大傷害是自我意識缺失,讓自我意識復甦,做真正的自己
    原生家庭最大的傷害就是導致自我意識的缺失,在原生家庭裡面感知到的東西會植根於你的潛意識。會在日後的生活當中以不同的形式爆發出來,成為各種障礙,成為各種負累,成為各種羈絆,讓你沒有辦法成為自己,所以活出自我是終極的療愈方向,否則就會以抑鬱症焦慮症等等心理問題的形式前來困擾你,這些症狀實際上都是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向你發出的信號。
  • 《自我與身份》解讀4_第3章_自我意識
    因此,自尊可以通過抱負和當前行為之間的差異程度來定義。似乎這樣的差異只有當人的注意力被指向「自我」的這一方面時才會變得明顯。這一原則提出了一種可能性,即如果現在的行為與抱負不符,自我導向的注意力可能會產生消極的感覺(低自尊)。相反,如果行為確實符合抱負,結果應該是自豪和滿足。
  • 我們終將被人工智慧替代?
    這就是當代人工智慧的狀態,因為那些問題很多人問過,同時具有很多正確的答案。而這些讓人工智慧通過大數據的學習,「背」會了或者推導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人工智慧並沒有真正理解我們的意思。來自多倫多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專家勒維克為此設計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去調戲那些所謂的人工智慧們:「瓊對蘇珊謝了又謝——因為她獲得了幫助。請問究竟是誰獲得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