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埠網紅橋
王陽明在崇義歷史文化故事精選【過埠篇】
故事之二河沙定縣城
王陽明指揮各路官兵平定了橫水、左溪,桶岡等地方的民亂後,當務之急就是如何進一步加強政府管治,推行教育教化,讓這塊經常出現動亂民不聊生的地方恢復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在諸多措施中,根據以往的經驗,王陽明認為在被平定的地域建立縣治,並且在關鍵要害處建縣城是最為重要的一環。為此,王陽明便多次帶領部下到最符合建縣城條件的橫水、過埠兩地開展調查研究,勘察地形摸清資源,廣泛聽取意見。
▲過埠溼地
就橫水、過埠兩地比較而言,橫水地形開闊平坦,周邊群山環抱,至上猶、大餘和南康距離適中。從軍事角度看為易守難攻之地。不足的地方是水資源不如過埠,而且是民亂的中心地,群眾基礎較差;過埠則交通發達,尤其是水資源極為豐富,貿易流通經濟基礎好。原來群眾基礎也比較好(為王陽明指定的兩路大軍屯兵地)。不足的地方是地形不如橫水開闊,周邊山勢不高,缺少關隘,在軍事上不易防禦。經權衡再三,王陽明最終決定把橫水作為建縣城之地,並通過《立崇義縣治疏》報告了朝廷,「……隨蒙本院領兵知府邢珣,知縣王天與,黃文鸞,親歷賊巢踏勘,三縣之中適均去處,無如橫水,堪以設縣。」
▲過埠王陽明遺存遺址分布圖
王陽明選擇建縣城之地一事在橫水、過埠兩地的百姓中產生了很大反響,尤其是過埠的百姓多方積極爭取。民間傳說,王陽明為了平息矛盾,心生一計,特意讓部下安排橫水、過埠的群眾代表「比試」兩地各一鬥河沙的重量——以此來決定建縣城之地。據說比較的結果是過埠的河沙稍輕,建縣城之地就選擇在橫水,而橫水、過埠兩地的百姓認為是「天意」就沒意見了。
通過這則民間傳說故事,在幫助後人更好的理解過埠的歷史地位的同時,也可以深深地感受到當時過埠百姓忠義國家的迫切願望。
關於崇義過埠在陽明湖區陽明旅遊文化圈的歷史定位
—在崇義「王陽明與陽明湖文化旅遊學術研討會」的主旨發言
中國明史協會王陽明研究分會理事、副秘書長 董 華
一、過埠的歷史地位十分重要
查閱1984年崇義縣地名志、縣誌和過埠陳氏族譜有關資料,過埠(步)在歷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歷史上屬於雁湖裡)。一是有優良的交通地理條件。從陸路看,位於崇義縣中部偏北的過埠距縣城橫水13公裡,東南兩面連接傑壩、橫水、關田;西鄰麟潭,北依思順,過埠是通往上述各鄉鎮的交通要道,必經之路(主要有麟潭、上堡、思順、傑壩、金坑等公路);從水路看,作為陽明湖湖尾的過埠更是得天獨厚佔盡優勢。自古以來過埠就是瀕臨大江匯集麟潭等地河流的水口,青山綠水,洋洋大湖百舸爭流,成為遠近聞名的麟潭、古亭及湖南集龍等地貨物集散地。至上世紀八十年代,還有水上班船不定期間至上猶、陡水、窯下、營前的航線,呈現出一派水上的繁榮景象。圩背貯木場,是全縣城最大的木、竹集散地。有史料記載,道光甲子年間(1834年),原來的長樂圩(大江北岸下埠頭。據崇義嘉靖年間縣誌記載,嘉靖二十一年當地百姓為抵抗外賊,曾經自發築城自衛,並起名「長樂城」)被洪水衝毀,便遷至現在的上埠頭,過埠圩成為崇義縣重要的經濟圩鎮之一。從解放前夕民國縣誌來看,過埠的人口為全縣之首,有近萬人(1984年過埠人口為10550人),且人才輩出,歷史上出現了眾多的著名人物;1956年興建陡水水庫,原過埠圩成為水淹區,過埠圩先後遷至水石、盆形坪(過埠中學現址)。從過埠圩遷徙的幾番變化看,過埠依然保留了其交通要地和歷史悠久的特點,但由於水路的阻滯等原因限制,貨物集散地的影響有所減弱。二是歷史文化底蘊厚重,尤其是有大量的王陽明活動遺存。從過埠歷史上與王陽明活動交集的情況看,過埠及周邊鄉鎮是王陽明大軍的重要戰場,過埠是王陽明大軍的屯兵地,是王陽明停留休息提審謝志山的地方——過埠巡檢司,是王陽明結束戰事後,精心考察建新縣城候選地址的地方,是王陽明號召陳氏家族疏通牛皮壠險灘為民安民的實踐地。除此之外,水月庵與八大山人的故事、江湖中具有客家風情、依山傍水的長太「水樓」、忠義報國的陳氏祠堂一對清代青石獅等等,都為過埠悠久的歷史增光添彩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三是過埠的經濟文化建設在縣域經濟特別是旅遊經濟的發展中有著重要影響。由於獨特的地理優勢和文化優勢,一方面過埠成為通往上堡、思順周邊鄉鎮的必經之路,是上堡、思順陽明文化圈和旅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過埠位於陽明湖湖區,是地跨兩縣(崇義和上猶)陽明湖陽明文化旅遊圈的核心景區,加上過埠前幾年旅遊景區建設已經有了良好的基礎(如長太溼地公園等),當前著力加快過埠王陽明文化的挖掘,打造優質的陽明文化產品,對於帶動全縣和陽明湖旅遊經濟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過埠溼地
二、水寨過埠暨陽明湖的陽明文化故事
從有關史料看,現在的崇義的地域原來分別屬於上猶、南康和大餘三縣,其中屬於上猶的面積最大。王陽明平定橫水、左溪和桶岡後,從上猶分割出崇義裡、上堡裡、雁湖裡三裡建新縣之地,過埠暨周邊地域屬於雁湖裡。從地名看,雁湖讓人聯想起一群群大雁(秋天之際,還可見大量的白鷺秋雁棲息湖岸枝頭)在湖濱深處展翅飛翔的情景。水寨過埠是王陽明過化之地,有豐富的王陽明活動遺存和傳奇故事,是打通上堡、思順等地,通暢陽明湖對接上猶的「咽喉」之地,在推動地方文化和經濟的建設中可以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結合史料、族譜和多次實地考察,初步提煉了十多個歷史文化故事:
1、過埠巡檢司(舊址,建崇義縣後改設上堡)
2、明軍屯兵處(遺址,舒富軍和餘恩軍均經過及屯兵)
3、俘酋白水洞(活捉謝志山之處現有多種看法——橫水焦坑附近,地名志無記載);上堡白水村白水洞;思順長江村白水洞。具體位置還有待考證。)
4、鑿石平險灘(陳氏奉王陽明之命所為)
5、竹掩水月庵(八大山人朱耷傳奇故事與對聯)
6、水樓雁湖裡(過埠明中葉曾屬雁湖裡:水樓為建在深水湖泊旁邊中的具備生活與防禦功能的民用建築。
7、明代古碼頭(水月庵山下,為來往過埠與營前等地船舶停靠地)
8、石沙定縣城(崇義建縣城時,王陽明曾經徵求多方面意見,橫水、過埠二擇一,民間流傳有「石沙定縣城」的故事)
9、「過埠春耕」(為崇義嘉靖年間八景之一,記載了過埠百姓春耕官民同樂的喜慶氣氛)
10、「義湖夜讀」景(義湖與雁湖同。為崇義嘉靖年間八景之一,是指當地重視教育,興辦書屋)
11、古城「過步營」(有關史料記載,嘉靖二十一年,當地百姓自發組織建城抵抗了外賊,並且為城堡起名「長樂」, 現長太溼地公園一帶)
12、「雙坑」「 雙屯」存(「雙坑」——長流坑和石路坑,均為平亂古戰場和進兵線路,有多條古驛道;「 雙屯」是指過埠是當年王陽明指定的兩路大軍的屯兵地)
根據以上歷史故事及景觀,大致可歸納成以下:
一司一營一水樓,
一寺一埠一書屋,
一獅一道一春耕,
雙坑雙屯在過埠。
三、關於過埠暨陽明湖陽明文化景觀及路線的打造
考慮到陽明湖湖區陽明文化打造面積遼闊、連接上猶崇義兩縣,而過埠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在陽明文化的傳播輻射方面應該突出發揮三方面的作用:一是自身的陽明文化核心要素的主體作用;二是由過埠向周邊本縣城鄉鎮(上堡、思順、麟潭、古亭、傑壩、金坑)的傳遞作用;三是由過埠陽明湖湖區無縫對接整個陽明湖湖區全方位輻射陽明文化,將陽明湖真正打造具有世界意義的陽明文化之「湖」,成為贛州乃至江西最有特色亮點的陽明文化名片。
為此,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進過埠暨陽明湖陽明文化景觀及路線的打造:在規劃設計上,突出景觀及路線相對集中、景觀具有不可複製且有震撼意義的歷史遺存;重點的陽明文化景觀帶有過埠巡檢司、陽明選城雕像、水月庵(寺)、古碼頭、水樓、陳氏石獅、古船、屯兵處、古驛道等四大片景觀;考慮以水月庵(寺)為中心向周邊湖區擴散,山腳下沿湖建設古碼頭、古船、水樓、陽明小道、陽明文化故事牆等為第一片景觀;以過埠巡檢司為中心,附近為王陽明舊居、王陽明軍事活動事跡陳列館、「過步營」古城(又名長樂,現長太溼地公園一帶)為第二片景觀;以屯兵處(現長太溼地公園)為中心,包括陳氏石獅及明代族譜文化、古驛道、明代兵器文化在內的第三片景觀;以陽明號(或者長樂號)官船航線(過埠——陡水,過埠——其它鄉鎮)互動,沿著當年王陽明大軍線路,「暢遊陽明湖,聽陽明故事」遊學為第四片景
【敬請關注】
崇義過埠王陽明歷史文化精選系列故事···
1選城探過埠
2河沙定縣城
3春耕夜讀書
4清剿石路坑
5長流坑之戰
6過埠巡檢司
7兵進鐵木裡
8長太戰水樓
9忠義出陳門
10御賊「過埠營」
11山人水月寺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