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十年代,我第一次乘火車來到西安,一出西安火車站就看到那高大的城牆,給我留下了對於西安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此後的四十多年裡,我又陸續多次來過西安,每次都會與西安城牆碰面,也漸漸加深了對它的了解。
可以說,西安城牆是這個十三朝古都的一張靚麗的歷史文化名片。我曾經去過大大小小的十多座古城旅遊過,不論是從規模、完整程度以及歷史沉澱來說,這些古城的城牆與西安的古城牆都不是一個量級的。我覺得,唯一可以與西安城牆相提並論的估計只有南京的明城牆了。如果從隋唐的長安城開始算起,西安的古城牆拆拆建建,前後經歷1500餘年的歷史。這裡一座座城池,歷經了多少輝煌,同時也訴說著這座千年古都的故事。當你站在粗獷雄渾的西安城牆上舉目四望,胸中會不由自主地湧起一種昂揚的激情,英雄斷頭、美人歌舞,悠長的絲綢之路從這裡出發延伸於萬水千山,仿佛大唐的盛世之音迴蕩在你的耳際。
西安城牆又稱西安明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遊景區。廣義的西安城牆包括西安唐城牆和西安明城牆,但一般特指狹義上的西安明城牆。
現在我們見到的西安城牆,是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年修建的(1370-1378年),修建的基礎就是唐長安城皇城遺址。城牆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整個城牆的輪廓呈封閉的長方形,周長約13.7公裡。
西安明城牆位於陝西省西安市中心區,城牆內人們習慣稱為古城區,面積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鐘樓就位於古城區中心。西安城牆主城門有四座:長樂門(東門),永寧門(南門),安定門(西門),安遠門(北門),這四座城門也是古城牆的原有城門。從民國開始為方便出入古城區,先後新闢了多座城門,至今西安城牆已有城門18座。按照這張圖,從南邊的永寧門開始順時針依次為: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安定門、玉祥門、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這18座城門的形成時間和規格各不相同。
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修築城牆的歷史。經過幾千年的風吹雨打後,受各種原因的影響,各地城牆紛紛被拆除。最著名的當屬北京的城牆,在經過大規模拆除後,如今只保留著德勝門箭樓、正陽門城樓及箭樓等屈指可數的幾處遺蹟。而西安的城牆,也曾幾度歷經被完全拆除的危險,幸而在各方面力量的堅持下,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明城牆被基本完整地保存下來。
現存城牆為明代建築,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是在明太祖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建成的,當時是西安的府城。朱元璋將次子朱樉冊封為秦王,藩封、府治同在一城,因而城池規模宏大堅固。
朱元璋認為「天下山川唯秦中號為險固」,非常重視西安的地位,明朝初期,御史鬍子祺曾上書請求遷都西安。當時,明朝築城風氣非常盛行,中國保存下來的許多大中小城市的城牆,大多是那時建造的,至今在陝西關中民間尚流傳著:「漢冢唐塔豬(朱)打圈」的俗語。據文獻記載,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西牆和南牆都是利用原唐代皇城的城牆而增修加長,東牆和北牆是擴大新建的。
西安城牆高大堅固,每個城門門樓分為三重,閘樓在外,箭樓居於中間位置,正樓最靠近裡面。箭樓與正樓之間與城牆相連接的地方是甕城。這是其中的永寧門(南門)的甕城。
西安城牆完全圍繞「防禦」戰略體系,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跑車和操練。這是永寧門的正樓,高32米,長40餘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簷,底層有迴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永寧門俗稱南門,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名永寧門。永寧門箭樓在西安保衛戰(也稱二虎守長安)中被毀,於2013年在原址上重建。永寧門規格為6+1式門洞。
永寧門是西安城牆所有城門中氣勢最為宏大,建築物最多的一種,被譽為「文化國門」。國家領導人和外國政要等參觀西安城牆大多是被安排在永寧門這一段(如1998年,美國總統柯林頓訪問西安時參觀的就是永寧門)。
西安城牆現為收費的5A景區,有19個登城口,每一個都是要收40元門票。這是其中的一個登城口售票廳。
這是西安城牆用的明朝青磚展示。為何不用紅磚而使用青磚?估計在於青磚比紅磚更為結實耐用。就我所知,青磚的燒制工藝比紅磚要複雜。在燒制溫度方面,紅磚一般在900℃以下燒制,而青磚則要在1000℃左右燒制;在冷卻方式方面,紅磚是採用自然冷卻,而青磚需要往窯中淋水冷卻。
城牆頂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磚砌成的水槽,用於排水,對西安古城牆的長期保護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就是城牆上的水槽,城牆上的積水能通過這道水槽洩下流入城牆腳下的排水溝。
這是沿西安城牆的19個登城口中的一個,位於中山門附近。
最初的西安城牆用黃土分層夯打而成,最底層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異常堅硬。後來又將整個城牆內外壁及頂部砌上青磚,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從一九八三年到一九八五年,西安進行大規模城牆修整,並將修整工程進行分段負責,要求各單位義務參加護城河護坡及城牆的修整工作。如果你沿著城牆走,就可以看到多處這樣的「整修城牆碑記」,上面記載了有關義務勞動單位的名錄。
這是長樂門的城門樓。長樂門俗稱「東門」,是東城牆的正門。明末李自成率起義軍由東門攻入西安。李自成看到懸在城門上的「長樂門」匾額,對身邊將士說:「若讓皇帝長樂,百姓就要長苦了。」部下隨即縱火焚毀了這座城樓,直到清代重新建造。「西安事變」前,張學良將軍曾在東門城樓上組建教導隊和學兵隊,舊址被修復作為西安事變紀念地。
作為西安明城牆的原有城門因當時的軍事防禦需要,永寧門、安遠門、長樂門、安定門四座城門都是單門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牆,兩道城牆之間又形成了甕城。到民國時期,城門逐漸失去了原有的軍事防禦需要,為了交通的方便,人們在原有的四座城門兩邊新劵了門洞。其餘十四座後來新開的城門,有的是在被戰火打開的城牆豁口上重建的,有的是在唐皇城城門遺址旁新劵的,有的是為了紀念偉大人物新劵。這是長樂門在正門之外後加的門洞,左右各三個,形成了6+1式門洞。
這些城門洞上白色塊估計是文革時塗刷標語時的遺留。
西安城牆除四座主城門之外的其他14座城門,均是從民國開始為解決古城區與城外之間的交通堵塞而建的。尚武門是西安北城牆最西一門,開於建國後。城門內為西北三路,城門外為工農路。尚武門規格為4門洞。
尚勤門是北城牆最東一門,規格為3門洞,開於建國後。民國十六年(1927年),時值「新生活運動」倡導「四維、八德」,南北向縱街由東向西分別取」四維」之「勤、儉、仁、德」,並冠以「尚」字命名,即尚勤路、尚儉路、尚仁路(後改中正路、現解放路)、尚德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於北城牆尚勤路、尚儉路、尚德路處開闢三座城門,名尚勤門、尚儉門、尚德門。
箭樓與正樓之間用圍牆連接,叫甕城,是屯兵的地方。甕城中還有通向城頭的馬道,緩上無臺階,便於戰馬上下。全城建有馬道11處。城牆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角臺上修有較敵臺更為高大的角樓,表明了這裡在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西安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城牆上外側築有雉堞,又稱垛牆,共5984個,上有垛口,可射箭和瞭望。城牆每隔120米修敵臺一座,突出在城牆之外,頂與城牆面平。這是專為射殺爬城的敵人設置的。敵臺之間距離的一半,恰好在弓箭的有效射程之內,便於從側面射殺攻城的敵人。城牆上共有敵臺98座,上面都建有駐兵的敵樓。
城牆內側是繞古城區一周的馬路,對於外地遊客,花上一天的時間沿著內城牆慢慢走上一圈,不失為一種西安古城深度遊的好方式,沿途有不少免費景點可以遊覽,還可以最直接地看到西安人的日常生活方式。
這是位於西安城牆中山門內北側順城巷的永興坊,一千四百多年前,中國史上久負盛名的諫臣魏徵就住在這裡。永興坊匯集了陝西各地特色美食經營戶五十餘家,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還有手工民俗技藝表演及各地名小吃。
如果有心,沿途也會遇到不少歷史典故的發生地。這是位於和平門西側的下馬陵遺址處,源於漢武帝對西漢著名思想家董仲舒的交往故事。
位於城牆西北角的廣仁寺是陝西省唯一的喇嘛廟,裡面有不少藏傳佛教的稀世珍寶,在西安古都的地位相當於北京的雍和宮,很值得一遊。
緊鄰城牆腳下的東嶽廟是一處著名道觀,始建於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是民間供奉東嶽泰山大帝及諸神的道教場所,歷史上殿宇完備,主殿內壁繪有民間風俗傳說故事彩畫,內容豐富,色彩絢爛,文化藝術價值珍貴,西安東嶽廟大殿裡的壁畫還是陝西現存宮觀壁畫中單體面積最大的壁畫。近半個世紀以來,東嶽廟身處鬧市卻從未對外開放,被當地民眾稱為「最低調古廟」,現在已對外免費開放,有時間的話也可順便參觀一下。當然,沿著西安城牆走上一圈,路途中遇到的可遊覽之處遠不止這裡提到的幾處,比較有名還有碑林博物館、皇城坊、八路軍辦事處紀念館、楊虎城公館、張學良公館、湘子廟等,如果慢慢遊的話估計得花上幾天時間。
現在,環繞城牆周圍的護城河實現全線清淤,黑河水經曲江池和興東湖引入護城河,昔日因為長期無人治理而成了臭水溝的護城河已呈現碧波蕩漾的怡人美景。
自1983年起,西安市結合市政建設整體規劃開始營建環城公園。護城河兩岸植樹後形成環城林帶。花壇、草坪遍布城牆之下。從西門到東門,先後建成松園、牡丹園、石榴園、櫻花園、吉備真園、含光閣、迷宮、元梯、吊橋、南門月城等遊覽點。
雄偉壯觀的西安城牆已成為市區最吸引人的觀光勝地之一,沿城牆外側建成的環城公園成為城市居民晨練和休閒的絕佳活動場所。這是環城公園一角。
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在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隋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城牆圈定的都城比當時羅馬城大7倍,比一千多年後成為中國首都的北京大一倍多。
現存的西安城牆是在唐長安城的皇城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因此這座明代城垣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唐長安城的前身——在6世紀由大建築師宇文愷主持建造的隋大興城。可以說,西安城牆是一本無字的史書,給這一段的中國歷史,提供了一個能夠閱讀、分析的歷史載體,仔細品味,回味無窮.。
「共享多彩世界」運營者信息:李毅軍,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中國圖片籤約攝影師,教授級高工,註冊諮詢師,有豐富遊歷經驗的資深自助遊驢友,寫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勝景》《旅途擷趣》《仔細打量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攝圖記書籍(在當當網、京東商城上均有發售,進入後搜索書名即可找到),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數十篇遊歷方面的散文,數十幅攝影作品被報刊雜誌和網站採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軍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軍的博客」即可找到)上發表了兩千多篇博客,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