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一個十三個王朝的古都,到此旅遊,就是在讀一本厚重的歷史書,讓人增閱歷,長知識。
當我從西安火車站對面看過去的時候,我看到了這個雄偉壯觀的古建築,這麼高大!這麼壯觀!
我在這個古建築的高大城門裡走出走進,心裡滿是震撼!我是在一個現代都市的鬧市區嗎?怎麼感覺有點穿越時空,回到古代的感覺呢!
這個讓我震撼的古建築就是西安城牆。
西安城牆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從地圖上看,它就是一個方方正正的古代城垣。
我們來看看西安城牆的前世。
西安城牆最早在隋朝開始修建,叫隋朝大興城。迄今有1400多年歷史。
唐朝,大興城改為長安城,為便於防禦,對長安城牆進行了一些改築。
現存的西安城牆為明代建築,所以叫西安明城牆。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洪武十一年(1378年)竣工,是在明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政策指導下,在隋、唐城牆的基礎上建成的。後經各朝代屢次修葺、增建,至今保存完好。西安明城牆已有600多年的歷史。
我登上了西安城牆,感覺上面很寬闊。
西安城牆,全長13.7千米,牆高12米,頂寬12—14米,底寬15—18米。從這些數字上可以看出,城牆的厚度大於高度,穩固如山,牆頂可以步行跑步和騎自行車。
西安明城牆初建時,只有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依次名曰長樂、永寧、安定、安遠,包含的當時人們對平安、快樂生活的企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闢的中山門、玉祥門、勿幕門,皆以傑出的革命先行者的名字命名;新中國誕生以後開闢的諸多城門,以和平、建國命名,也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徵;而朱雀、含光等唐代城門名稱的重新使用,則是體現著一種文化傳承。
西安城牆現有城門18座,從永寧門開始順時針依次為:永寧門、朱雀門、勿幕門、含光門、安定門、玉祥門、尚武門、安遠門、尚德門、解放門、尚儉門、尚勤門、朝陽門、中山門、長樂門、建國門、和平門、文昌門。這18座城門的形成時間和規格各不相同。
每門城樓三重:閘樓、箭樓、正樓。閘樓在外,箭樓在中,正樓在裡,箭樓與正樓之間的圍牆為甕城。
正樓高32米,長40餘米,為歇山頂式,四角翹起,三層重簷,底層有迴廊環繞,古色古香,巍峨壯觀。
完整的西安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是古代完美的軍事防禦設施。
我在垛口往外觀看,由於居高臨下,觀察「敵」情非常清楚,要射箭和躲避敵人的攻擊也非常方便。
西安城牆邊的名寺廣仁寺,寺頂金光閃閃,4A級景點。
護城河環繞著城牆,過去可以防止敵人的登攀和挖牆洞。現在是西安城裡亮麗的風景線,遊客可以坐船遊覽城牆的外景。
我們再來看看西安城牆的今生。
在近代史上,西安城牆歷經磨難。
在1926年,西安城牆發生了一場著名的「二虎守長安」的攻守戰鬥,戰鬥異常激烈、持續了八個月之久。這次戰事充分顯示了西安城牆「深溝高壘」的防守優勢。
西安城牆也經歷了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飛機的轟炸。
在解放後大躍進時期,由於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西安城牆曾經面臨被拆除的危險!幸而在部分高度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工作的各級領導及專家學者、社會各界人士的堅持下,西安城牆才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並迎來了命運的轉折。
1961年3月4日,西安城牆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3年~1990年,對西安城牆開始進行了一次為期七年的大規模修復。西安城牆被修復一新。
《西安城牆保護條例》2009年11月1日開始實施,並規定每年的11月1號設立為「西安城牆親近日」。
現在的西安城牆很火,它被評為5A級風景區,入圍「神奇西北100景」,西安城牆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正在進行中。
現在西安城牆很熱鬧,舉辦過馬拉松比賽,接待過外國元首,舉辦過各種大型慶典活動。
西安城牆作為西安古城復興計劃的載體,正逐步成為西安歷史文化的一個核心板塊,體現人文西安、古都西安特色的一個重要品牌和西安通往世界的一張特色名片。
西安城牆真的很牛!到西安旅遊,一定要去西安城牆看看!
視頻:西安城牆遊記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