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美國電動卡車製造商尼古拉(Nikola)創始人特雷弗·米爾頓宣布辭職,並放棄價值約1.66億美元的股權和董事會席位,其職位將由公司董事會成員史蒂芬·吉爾斯基接替。
一切始於一份報告。做空機構興登堡研究中心披露的報告顯示,尼古拉對外發布的多項技術存在虛假宣傳問題。比如,尼古拉將卡車拖到緩坡上,讓車輛自行下滑,在廣告片中造成了車輛能夠獨立行駛的錯覺。
在業內人士看來,儘管對尼古拉產品技術存在質疑,但其商業模式仍有可借鑑之處。
■■■ 昔日風光無限
尼古拉總部位於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與特斯拉一樣,名字同樣來自於著名物理學家尼古拉·特斯拉。公司主打燃料電池卡車業務,因此被外界形容為「卡車界特斯拉」。米爾頓也曾公開表示,「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夠超過馬斯克,而我是其中之一。尼古拉會成為重型卡車領域的開拓者。」
從成立之初,尼古拉就被美國資本界寄予厚望。今年6月,尼古拉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不足一周,其股價便暴漲103%,並以近320億美元的市值超過彼時市值288億美元的福特。一時間,尼古拉與米爾頓聲名大噪,尼古拉由此成為美國氫能第一股。
根據尼古拉此前公布的業績預期,2021至2024年收入將分別達到1.5億美元、3億美元、14億美元以及32億美元,相對應的卡車銷售或租賃量分別為600、1200、3500和7000輛。尼古拉還宣稱將在2028年前,在北美建成700座加氫站。
儘管還沒有實現量產,但尼古拉已經構建出多元化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和服務,包括氫動力電動卡車Nikola One、Nikola Two、Nikola Tre,小型皮卡Nikola Badger,以及全地形車Nikola NZT,Nikola Reckless等產品。
通過多輪融資,尼古拉還把德國工業企業巨頭博世、挪威燃料電池電解槽公司Nel等頂尖戰略夥伴吸納為股東,打造出自己的生態圈。今年9月8日,通用汽車宣布斥資20億美元獲得尼古拉11%的股份,由尼古拉為通用汽車製造新款皮卡。
■■■ 技術備受質疑
興登堡報告一經發布,輿論譁然。
報告質疑,2016年尼古拉發布的首款氫動力電動卡車Nikola One並不是一輛完整的氫燃料電池卡車,而是一個臨時拼裝的模型,幾乎所有功能都不可使用。車輛的核心零部件也是採購而來,並非宣稱的獨立研發。同時,報告還對尼古拉生產交付情況、電池技術、太陽能電池板建設等內容提出造假指控。
隨後,尼古拉承認了核心零部件來自第三方,並稱公司正在設計和開發自己的逆變器。針對視頻作假,尼古拉表示,該視頻是2017年由第三方為商業展示而拍攝,且視頻中並沒有表示車輛是依靠本身的驅動系統來行駛,因此並沒有欺騙公眾。
對此,市場以尼古拉股價暴跌30%作為回應。由於遭遇欺詐指控後股價持續大跌,尼古拉不得不面對投資者的集體訴訟以及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調查。
事實上,尼古拉產品研發一直比較神秘,外界對其信息知之甚少。「與其他行業不同,燃料電池對技術要求非常高。」德國3W Turbo中國分公司常熟能冠渦輪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山峰坦言,如果不尊重技術,尼古拉難以獲得成功。
■■■ 商業邏輯值得借鑑
也有觀點認為,如果尼古拉如能快速推出一款技術過硬的產品,或許還能打一個「翻身戰」。
「如果團隊能力、執行力比較強,還是有成功的可能。」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方儉指出,尼古拉已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的各環節串聯起來,並從客戶角度設計產品和模式。而打通生態鏈恰是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關鍵。
「在商用模式上,尼古拉把氫能重卡租給客戶,自己建加氫站並提供免費加氫服務,客戶僅需支付車輛租金。」 上海氫楓能源技術有限公司財務總監曹俊表示,尼古拉的商業邏輯沒有問題,成功的關鍵在於燃料電池重卡能否達到燃油重卡性能,經濟性能否達到預期。
業內人士指出,尼古拉的此次危機同樣給我國燃料電池汽車的發展帶來警示,「我們一定要把產業扎深、做實。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的發展不能單打獨鬥,在各個細分領域的投資企業要聯合起來做事。如果各幹各的,車企只管造車、設備公司只賣設備,保修一年後就不管了,將非常影響行業的發展。」曹俊稱。
「尼古拉的問題在於沒有遵守市場規律推出產品,或者產品推出得過快。」方儉認為,我國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前景廣闊,關鍵在於能不能規模化,其成本下降要靠整個產業、靠團隊努力,「而不是靠吹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