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4月10日電 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和衝擊。在這一特定背景下,4月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網絡座談會,與會中日韓專家圍繞「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與中日韓面臨的共同挑戰」「以更加緊密的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合作,攜手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挑戰」「以特殊時期的特殊貿易政策推進中日韓更加緊密的產業合作」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以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張蘊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線上座談會上的發言全文:
我們正面臨著嚴重的雙重威脅,一個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另一個是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降。每個遭遇疫情襲擊的國家幾乎都面臨經濟突然幾乎停轉的問題,隨後導致地區和全球供應鏈中斷。因此,我們需要同時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共同努力控制或醫治病毒;二是儘快刺激經濟,推動復甦增長。
疫情帶來的雙重威脅,使人們更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中。在疫情大流行的初期,還有人認為,是別人的事,現在我們都意識到,這也是我的事、是我們的事,因此我們必須攜手應對威脅。儘管各國需要有力、有效的措施,但也需要開展合作,協力應對雙重威脅。
一、中日韓共同努力控制與消除病毒的威脅
中日韓是近鄰,經濟社會聯繫緊密,讓有關病毒和醫治的信息共享是最最需要,也是最緊迫的。三國應儘快建立聯合資料庫,把COVID-19檢測與病例臨床信息匯集起來。專業信息的分享非常重要,三國可以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為基礎,建立聯合信息中心,實現數據共享,並及時發布疫情信息,讓三國人民及時分享疫情信息。
中日韓應開展抗擊病毒的聯合研究。我們不知道這種病毒還會怎樣演化,今後還會出現什麼,三國應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在信息分享、聯合研發與生產上開展合作。
中日韓應在抗擊疫情所需的產品和材料上開展合作,建立分工鏈條和生產基地,一則針對當前需要提高生產能力,二則構建面向未來的產業體系。在緊急情況下,三國可以迅速調動地區性生產能力,以確保抗疫所需物資的生產和供應。
中日韓應制定面向未來的合作議程。中日韓三國已經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網絡和高層次的對話機制,包括領導人會議和部長級會議,當下,三國應召開衛生部長會議,就開展合作進行規劃,制定應急行動方案。
二、中日韓應共同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對經濟的威脅
疫情給對經濟威脅非常嚴重。疫情遲早會過去,但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是更長期。前不久,二十國集團(G20)特別峰會討論了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問題,G20領導人聯合聲明強調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刺激經濟,向市場發出了有力的信號。中日韓經濟相互依賴,為保經濟,應在加強宏觀經濟協調,採取刺激經濟等方面加強溝通與協調,在推動供應鏈恢復上採取共同的行動。
為了恢復供應鏈,要在保障和鼓勵商務旅行方面加強合作,把商務人士的旅行放在優先位置。為了控制病毒的跨境傳播,可以在檢測上加強合作,三國應考慮設立中日韓健康旅行卡制度,實現持卡人在三國間旅行和進出境信息互通互認。中日韓健康旅行卡機制運轉起來,也可以擴大互通互認合作的的範圍,讓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入。
三國需要在支持金融市場安全穩定上加強合作。當前,金融市場很不穩定,維護市場穩定至關重要,防止出現大危機。中國日韓三國還要在推動東亞合作上協力,三國都是「清邁倡議」成員,其貨幣互換機制尚未啟動,應該推動這個機制運行,為市場提供資金保障和增加資金供給。
確保供應鏈安全是非常緊迫的。中日韓需要共同努力應對供應鏈中斷的問題。供應鏈的中斷開始是從中國方面,現在是從韓國方面和日本方面。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有供給方面的,也有需求側的,比如美國和歐盟的對非抗疫最終產品的需求下降對中日韓供應鏈產生反向衝擊。中日韓應圍繞保障供應鏈安全開展緊密合作,可以建立供應鏈安全綠色通道,讓亟需的產品和中間產品方便、快捷地通通關和發送。一個方法是三國建立供應鏈需求產品清單,對清單上的產品採取快速便利的通關安排。
疫情催生新的科技,三國應在推進新技術產品貿易上開闢新的合作領域,比如,高科技的醫療健康、雲服務、網絡服務、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等,發展潛力巨大,要推動這些新領域的合作發展。疫情大流行期間,學校都關閉了,推動了在在線教學。現在,所有課程都在線講授,會議也是通過網絡視頻召開,三國家之間的大學等教育機構可以擴展在線課程。
當然,疫情也會推動產業布局、供應鏈的調整。過去,供應鏈主要是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但疫情產生的供應鏈問題讓企業重視供應鏈的安全,即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如何可以確保關鍵產品的供應。為了安全,不搞跨國供應鏈是行不通的,關鍵是如何構建合理的供應鏈體系,中日韓三國應在增強供應鏈安全合作方面加強合作。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們不僅要考慮現在需要做什麼,還需要考慮未來做什麼。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多的合作。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中日韓應作出榜樣,提出著眼於現在和面向未來的合作議程,攜手應對當前的威脅,創建新未來。
來源:中國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