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蘊嶺:中日韓應建立未來導向的合作新議程

2020-12-12 中國日報網

中國日報網4月10日電 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安全穩定帶來了嚴峻挑戰和衝擊。在這一特定背景下,4月2日,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召開「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網絡座談會,與會中日韓專家圍繞「疫情全球大流行對全球供應鏈的衝擊與中日韓面臨的共同挑戰」「以更加緊密的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合作,攜手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日韓產業供應鏈的挑戰」「以特殊時期的特殊貿易政策推進中日韓更加緊密的產業合作」等議題進行了討論和交流。

以下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教授張蘊嶺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線上座談會上的發言全文:

我們正面臨著嚴重的雙重威脅,一個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另一個是新冠疫情帶來的經濟下降。每個遭遇疫情襲擊的國家幾乎都面臨經濟突然幾乎停轉的問題,隨後導致地區和全球供應鏈中斷。因此,我們需要同時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共同努力控制或醫治病毒;二是儘快刺激經濟,推動復甦增長。

疫情帶來的雙重威脅,使人們更意識到我們生活在一個共同的世界中。在疫情大流行的初期,還有人認為,是別人的事,現在我們都意識到,這也是我的事、是我們的事,因此我們必須攜手應對威脅。儘管各國需要有力、有效的措施,但也需要開展合作,協力應對雙重威脅。

一、中日韓共同努力控制與消除病毒的威脅

中日韓是近鄰,經濟社會聯繫緊密,讓有關病毒和醫治的信息共享是最最需要,也是最緊迫的。三國應儘快建立聯合資料庫,把COVID-19檢測與病例臨床信息匯集起來。專業信息的分享非常重要,三國可以以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為基礎,建立聯合信息中心,實現數據共享,並及時發布疫情信息,讓三國人民及時分享疫情信息。

中日韓應開展抗擊病毒的聯合研究。我們不知道這種病毒還會怎樣演化,今後還會出現什麼,三國應建立聯合研究中心,在信息分享、聯合研發與生產上開展合作。

中日韓應在抗擊疫情所需的產品和材料上開展合作,建立分工鏈條和生產基地,一則針對當前需要提高生產能力,二則構建面向未來的產業體系。在緊急情況下,三國可以迅速調動地區性生產能力,以確保抗疫所需物資的生產和供應。

中日韓應制定面向未來的合作議程。中日韓三國已經建立了廣泛的合作網絡和高層次的對話機制,包括領導人會議和部長級會議,當下,三國應召開衛生部長會議,就開展合作進行規劃,制定應急行動方案。

二、中日韓應共同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對經濟的威脅

疫情給對經濟威脅非常嚴重。疫情遲早會過去,但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是更長期。前不久,二十國集團(G20)特別峰會討論了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的問題,G20領導人聯合聲明強調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並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來刺激經濟,向市場發出了有力的信號。中日韓經濟相互依賴,為保經濟,應在加強宏觀經濟協調,採取刺激經濟等方面加強溝通與協調,在推動供應鏈恢復上採取共同的行動。

為了恢復供應鏈,要在保障和鼓勵商務旅行方面加強合作,把商務人士的旅行放在優先位置。為了控制病毒的跨境傳播,可以在檢測上加強合作,三國應考慮設立中日韓健康旅行卡制度,實現持卡人在三國間旅行和進出境信息互通互認。中日韓健康旅行卡機制運轉起來,也可以擴大互通互認合作的的範圍,讓其他國家和地區加入。

三國需要在支持金融市場安全穩定上加強合作。當前,金融市場很不穩定,維護市場穩定至關重要,防止出現大危機。中國日韓三國還要在推動東亞合作上協力,三國都是「清邁倡議」成員,其貨幣互換機制尚未啟動,應該推動這個機制運行,為市場提供資金保障和增加資金供給。

確保供應鏈安全是非常緊迫的。中日韓需要共同努力應對供應鏈中斷的問題。供應鏈的中斷開始是從中國方面,現在是從韓國方面和日本方面。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有供給方面的,也有需求側的,比如美國和歐盟的對非抗疫最終產品的需求下降對中日韓供應鏈產生反向衝擊。中日韓應圍繞保障供應鏈安全開展緊密合作,可以建立供應鏈安全綠色通道,讓亟需的產品和中間產品方便、快捷地通通關和發送。一個方法是三國建立供應鏈需求產品清單,對清單上的產品採取快速便利的通關安排。

疫情催生新的科技,三國應在推進新技術產品貿易上開闢新的合作領域,比如,高科技的醫療健康、雲服務、網絡服務、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等,發展潛力巨大,要推動這些新領域的合作發展。疫情大流行期間,學校都關閉了,推動了在在線教學。現在,所有課程都在線講授,會議也是通過網絡視頻召開,三國家之間的大學等教育機構可以擴展在線課程。

當然,疫情也會推動產業布局、供應鏈的調整。過去,供應鏈主要是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但疫情產生的供應鏈問題讓企業重視供應鏈的安全,即在發生緊急情況的時候,如何可以確保關鍵產品的供應。為了安全,不搞跨國供應鏈是行不通的,關鍵是如何構建合理的供應鏈體系,中日韓三國應在增強供應鏈安全合作方面加強合作。

在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下,我們不僅要考慮現在需要做什麼,還需要考慮未來做什麼。我們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更多的合作。在這個特殊的時期,中日韓應作出榜樣,提出著眼於現在和面向未來的合作議程,攜手應對當前的威脅,創建新未來。

來源:中國日報

相關焦點

  • 經濟戰「疫」錄:中日韓產業供應鏈如何應對新挑戰?
    (抗擊新冠肺炎)經濟戰「疫」錄:中日韓產業供應鏈如何應對新挑戰?中新社北京4月4日電 題:經濟戰「疫」錄:中日韓產業供應鏈如何應對新挑戰?中新社記者 魏晞疫情全球大流行對中國、日本、韓國三國產業供應鏈帶來新挑戰。
  • 張蘊嶺:經濟外循環要重視多層次合作
    導讀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國家間的合作面臨諸多困難,全球經濟下行,各國都有著共同的迫切目標,即全面深化抗疫國際合作,推動經濟復甦。世界是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利益緊密相連,達成協作離不開任何一個國家的努力。
  • 韓國中央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榮:中日韓應該攜手抗疫...
    以下為韓國中央大學國際關係研究生院特聘教授安忠榮在「疫情全球大流行下的中日韓產業合作」專家線上座談會上的發言全文:對中日韓緊急聯合行動議程的幾點建議如大家所知,新冠病毒已導致每個國家的經濟活動幾乎完全中斷。
  • 王輝耀:發展中日韓合作 凝聚亞洲力量
    來源標題:王輝耀專欄 發展中日韓合作 凝聚亞洲力量12月24日,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在四川成都舉行,本次會議發表了《中日韓合作未來十年展望》,通過了「中日韓+X」早期收穫項目清單等成果文件,三國領導人在諸多議題上達成廣泛共識。
  • 歐盟發布歐美關係新議程
    正是本著這種精神,歐盟提出關於全球合作的、具有前瞻性的跨大西洋議程的新提案,該議程圍繞我們的共同利益、最佳利用的集體影響力以及需要全球領導的領域。 新跨大西洋議程的指導原則 跨大西洋夥伴應致力於促進全球公共產品,為更有力的多邊行動和機構提供堅實的基礎。
  • 張蘊嶺:習近平為何強調APEC不能「互相踩腳」
    他同時強調,成員經濟體要秉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精神,「不能互相踩腳,甚至互相抵消」。  面對當前複雜的經濟形勢,習主席此番發言實屬必要。2008年爆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影響仍在,亞太地區也處在艱難的恢復中,經濟形勢並不穩定,前景也不甚明朗。正如APEC貿易部長會議聲明所呼籲的,亞太地區「需要強有力的、可持續的復甦」,需要加強合作,創造新的活力。
  • 張蘊嶺、任晶晶:《中國對外關係(1978~2018)》丨新書推薦
    通過參與國際分工、加入WTO、籤署自貿區協定、推動「一帶一路」建設與建立新的金融合作機構,中國自身的市場開放越來越深化,同時,中國在推動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體系調整變革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實踐表明,改革開放40 年,中國確實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自身特色的道路。中國融入現行國際秩序,遵循現行國際法規,但同時也積極推動對原有國際體系的調整與變革,為構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國際秩序作出貢獻。
  •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張蘊嶺:百年大變局,中國是最有影響的因素之一
    兩個百年橫跨兩個世紀,而我們正好又處於世紀之交,所以,張蘊嶺將「百年大變局」的審視稱為「世紀之變的認識與觀察」。從歷史規律來看,世紀之變常常有特殊的含義,「這期間是世紀交替和新千年轉換,一般來說,世紀交替和新千年轉換期往往是大變局時期。從中國的角度來說,這個時期發生的變化和將要發生的變化不僅深刻,而且深遠。
  • 劉向東丨新形勢下中日韓應共同維護世界自由貿易秩序
    面對全球經貿體系和治理規則的新一輪調整,中日韓三國應樹立積極和包容的戰略思維,以改革開放與和平發展的積極姿態融入經濟全球化,積極開展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使世界各國能夠有效利用包容性投資和貿易規則安排,促進經濟貿易發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認為,近年來,中日韓FTA呈現出加速的可能性。
  •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權威解讀】張蘊嶺:對中美戰略競爭的五點看法 2020-12-01 23: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以嶺藥業張蘊嶺:疫情推動中醫藥惠及全球
    新京報訊(記者 張兆慧)9月5日,在2020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中醫藥健康產業國際智庫論壇上,以嶺藥業常務副總經理張蘊嶺表示,新冠疫情給中醫藥帶來新機遇,制定中國方案,分享中國經驗,中醫藥瑰寶惠及全球。 「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明顯成效,中醫藥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 應對各種挑戰 確保更好未來——東協地區論壇外長會議閉幕
    以「應對各種挑戰,確保更好未來」為主題的第35屆東協外長會議於7月29日至30日在汶萊首都斯裡巴加灣市舉行。會議強調要推進東協一體化,決定加強地區合作、聯合各國力量打擊恐怖主義。東協外長會議之後,又舉行了東協和中日韓外長會議和第9屆東協地區論壇以及東協與對話夥伴會議等系列年會。
  • 「洞見」張蘊嶺:新時代的中國——東協相處之道
    本文作者系盤古智庫顧問、山東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張蘊嶺,文章來源於《世界知識》2020年第4期。」中國與東協國家比鄰而居,山水相連,有著割捨不斷的天然聯繫。東協是東南亞國家的聯合體,有了東協,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關係就有了「雙軌」:一是與東協各國的雙邊關係,二是與東協整體的關係。
  • 2020年魯日韓經濟合作研討會暨山東財經大學中日韓研究院揭牌儀式...
    中日韓研究院要抓住新機遇,積極發揮山東財經大學經管學科優勢,通過建設新型智庫,開展前沿研究,創新國際化複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為進一步挖掘中日韓合作潛力,助力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貢獻力量。山東省貿促會副會長賀忠軍表示,中日韓是一衣帶水的友好鄰邦,儒家思想是三方相通的歷史文化傳統,在疫情面前三國休戚與共相互支持幫助,有效遏制了新冠病毒擴散,率先復工復產,為維護全球經濟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我們願與山財大攜手合作,務實推動魯日韓合作。
  • 張蘊嶺:全球化的突然「死亡」與浴火重生
    本文原載《文化縱橫》2020年6月刊,作者張蘊嶺教授在研討會上的發言即以本文為基礎展開。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思考。同時,將可能會對原來的「零庫存即時供應鏈」體系(主要是零部件)進行修改,適度增加庫存,建立雙保險供應體系,建立備用供應鏈合作夥伴機制等。在社會層面,公民對政府的訴求壓力增大,要求限制外來資本、外來人口流入,保證就業機會,提高社會保障力度等。民粹主義進一步政治化,形成更有影響的政治集團。由此,自由主義信條可能終結,全球化理論與輿論會轉向「有管理的全球化」或「有限制的全球化」。
  • 同是儒家文化圈,面對困難,中日韓三國合作迎來新階段
    中日韓都屬於儒家文化圈,幾句古詩詞,一下子拉近了距離,這種距離不僅僅是物質上的,更是文化上的,這幾句古詩,只有儒家文化圈的民眾,才能體會到其中的深意,默默汲取精神的力量。日本和韓國的外交讓人刮目相看,日本自民黨幹事長二階俊博說:「患難見真情,面對困難,日本願意舉全國之力, 向中方提供一切可以的幫助,共同抗擊疫情,我們相信,只要中日兩國團結合作,共對困難,就沒有辦不成的事情」。韓國總統文在寅說:「中國的困難,就是韓國的困難」。
  • 深化中日韓合作、拓展服務貿易新藍海……RCEP帶給山東新機遇
    張國俊認為,對山東來說,RCEP帶來的最大利好,在於其新增了中日、日韓兩對重要國家間的自貿關係和在貨物、服務、投資貿易等市場開放方面達成的新共識,同時也為中日韓自貿區談判奠定了基礎。「深化中日韓區域經濟合作是山東自貿實驗區總體方案的重要部分,也是青島片區重要的差異化發展方向。」
  • 趙立堅:中日韓三方一直就疫情防控相互支持 相互幫助
    針對記者提到的中日韓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衛生部長特別視頻會議,介紹了相關情況。趙立堅介紹,上周五(15日)晚,中日韓舉行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衛生部長特別視頻會議,會議通過了聯合聲明。這是中日韓三國繼3月舉行新冠肺炎問題特別外長視頻會議、4月與東協舉行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領導人特別會議及衛生部長特別會議後共同舉辦的又一次重要的抗疫經驗分享交流活動。
  • 以擴大內需為基本導向的高水平開放
    擴大內需在推進高水平開放中的導向作用  首先,未來5年至10年,我國經濟轉型升級蘊藏著的巨大內需潛力是形成國內大市場的重要基礎。一是消費結構升級。2019年,我國服務型消費佔比為45.9%。估計到2025年將達到52%左右,開始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二是產業結構升級。2019年,我國服務業佔比為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