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樂器之王「笙」,如何淪為葬禮上「喪曲」的標配?

2020-12-18 深耕文化

笙記憶

2017年《我是歌手》第五季的舞臺上,斬獲第59屆葛萊美獎的吳彤先生,帶著自己的樂器笙,為林志炫助陣競演,一曲《御龍銘千古》燃爆全場。有人說,林志炫唱出來了大將軍徵戰沙場的感覺,而更多音樂人評價:林志炫已經是歌中之神,再加上笙的演奏,簡直太燃了。

吳彤先生從5歲就開始學習笙的演奏,不僅僅是一名歌唱家,近年來更是專注中國民族樂器,致力於把中國樂器發揚光大。笙作為我國古代最著名的樂器,如今卻不被人熟知,這是一種遺憾。《中國好詩詞》特邀嘉賓,北京師範大學康震教授評價,笙在古代是非常流行的,夜夜笙歌、鳳管鸞笙、笙歌鼎沸等成語,都是在說笙。

記憶中,每一次在家鄉看到結婚或者葬禮的時候,就會看到這種樂器,聽起來沒有那麼的響亮,像是金屬在地上摩擦的感覺,充斥在嗩吶和鑼鼓聲中,顯得那麼卑微。直到長大才知道,其實笙在歷史上有悠久的歷史,是作為一種文化而存在。

如今隨著中西文化的結合,各種西洋樂器開始流行,吉他、小提琴、鋼琴等走入人們生活,笙逐漸被替代,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看不到這種樂器,只有在少數農村的葬禮上才會看到。

笙釋義

笙,是我國古老的一種吹奏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在世界歷史發展過程中,曾經對西洋樂器的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通俗來講,笙是世界現存大多數簧片樂器的鼻祖,在古人眼中,笙的發音最為清晰,是高雅柔和,音質完美的代表樂器。

日本樂器會會長岡本文雄曾專門對中國古樂器作了研究並出版專著,表示在中國古代,所有的傳統吹管樂器中,笙是唯一能夠吹出和聲的樂器,在大型的晚會中,各種樂器共同演奏,笙可以更好地為樂隊伴音,可以起到豐富樂隊音響的作用。

中國笙演奏家吳彤先生,在美國密執安大學音樂學院演奏主要使用的就是笙,目前笙的最早實物是曾侯乙笙,共出土6個,有12、14、18管三種。簧片用竹製。在漢以前,笙和竽在宮廷中佔據重要地位,皇帝在聽曲伴舞的過程中,用到的樂器便是笙。

由於古代的科學技術的限制,笙鬥大多用葫蘆製作,吹嘴由木頭製成,十幾根長短不等的竹管插在笙鬥的上面,吹時用手指按著竹管下端所開的孔,使簧片與管中氣柱發生共鳴而發出不同音色的聲音。

笙的歷史

1978年,在湖北省隨縣曾侯乙墓出土了2400多年前的幾支匏笙,這是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笙。史料記載,在殷代就已經有笙,春秋戰國時期,笙已非常流行,並且與竽並存。在寓言故事「濫竽充數」中,這位濫竽充數的人便是演奏的笙。

到南北朝到隋唐時期,竽、笙仍並存,只是竽一般只用於雅樂,逐漸失去了重要位置,但笙卻在隋唐有重要的位置。在最早期,笙相當於把一排蕭並排,沒有簧片和笙鬥,後來經過改進,才加入了簧片和笙鬥。當時候的笙主要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唐代又有了十七簧的義管笙。除此之外,還有兩根管,作為備用管,這在當時,是非常大的改進。

在古代早期時,笙大多都是竹製,但是這種材料畢竟不能承壓久放,後來經過改進,作為了銅質的,在外型上也有了改進,明清時期出現了方、圓、大、小各種不同的笙的形制。

《詩經》中記載: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這裡所講的吹笙鼓簧,就是樂器笙。

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結合,笙的管數在不斷的變化。傳統笙一般為十三、十七或十九簧,經過改良後有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三十六、三十七、四十二簧等多種。在最早期,笙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在1777年法國的一些傳教士還傳到了歐洲。在當時,俄國的音樂家柯斯尼克就模仿我國笙的簧片原理,製造出管風琴的簧片拉手。

18世紀,俄國科學院院士曾專門撰寫文章稱讚:笙是最受歡迎的中國管風琴。可見在國外的樂器史上,笙對其發展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笙吹奏技巧

笙作為多簧管樂器,在眾多樂器中,演奏的難度較大,需要有強大的肺活量才可以駕馭。在學習笙樂器的技巧中,想要學習笙演奏,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呼吸和換氣。在吳彤先生各種場合的笙演奏中,不管是歌唱還是演奏,很多人都貌似看不到吳彤換氣,其實,作為一個從小學習笙的音樂家,他已經掌握了換氣技巧。

比如循環呼吸法。其基本方法是,在吹笙的過程中,當肺部的氣息不多的時候,要利用舌頭根部迅速向前推氣,同時鼻子快速吸入空氣,這樣會保證自己的肺活量夠用。看似簡單,實質上需要日復一日的練習才可以做到。

在我國大部分農村,這種樂器出場率較高,特別是在一些婚禮場所,很多演奏者在演奏一段時間往往會休息幾分鐘,因為笙確實需要較大肺活量,在演奏一個曲子的時候,往往需要一氣呵成,中間不能停,這種需要在吹奏過程中不斷摸索的技巧是笙演奏的最難之處。如此看來,演奏笙不是一件易事,這也是笙逐漸被取代的客觀原因。

笙傳承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中西方文化的結合,越來越多的西洋樂器得到了國人的喜愛,薩克斯、小提琴,手風琴等等,在很多結婚的場合已經看不到笙的存在,和嗩吶一樣,已經不再成為「流行樂器」,在當下的社會生活中,眾多家長都讓孩子學習鋼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等,因為流行樂器更符合社會需要和諸多演奏場合的需要。

其實,在我國古代,作為古老文化而存在的樂器不在少數,二胡、嗩吶、琵琶、笛子、古箏等等。只是由於社會觀念的提升,加上西洋文化的衝擊,讓民族樂器逐漸下沉。對於笙而言,已經很少可以見到,以至於淪為葬禮上的「喪曲」標配,這顯然是遺憾的。或許,在後人對子女的教育中,只有聽到「羌笛何須怨楊柳」「猶抱琵琶半遮面」這些古人的古詩時,才會想起,原來在我國歷史中,也有這樣王者般的樂器存在過。

相關焦點

  • 樂器大全系列,中國民族樂器之吹奏樂器篇
    前面小編我寫了一篇樂器大全系列之中西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介紹完了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不同的樂器分類法,今天我們繼續來說說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由於樂器種類過多,文中只能選取流傳較廣,民眾認識基礎較好的樂器重點介紹。
  • 古典魅力:中國古代十大樂器
    古典魅力:中國古代十大樂器  10、琵琶
  • 古典魅力:中國的古代十大樂器賞析
    在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而中國的古代10大樂器,經歷了上千年的歷史變革,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感官的享受,還有歷史的魅力。   琵琶被稱為「彈撥樂器之王」,屬於撥弦類弦鳴樂器。
  • 小說素材 | 古代樂器
    明、清: 笛-曲笛、機笛,鼓-堂鼓、缸鼓、板鼓、書鼓、八角鼓、點鼓,揚琴,胡琴-提琴、南胡(二胡)、板胡、椰胡、椰胡、四胡、京胡、阮-月琴、雙清、奏琴。吹管樂器中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禽」。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覺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損」。
  • 中國樂器百科——吹奏樂器介紹!
    原是波斯樂器,明代以前傳入中國,先為軍中之樂, 後入民間.明王圻《三才圖會》(1607)即"嗩奈"其制如喇叭……不知起於何代,當是軍中之樂也。今民間多用之。"嗩吶兩晉時期(公元265--420年)已流行於新疆地區。清代稱"蘇爾奈"。其名出自阿拉伯 語surna的音譯。明代王西樓《朝天子》詞曰:"喇叭鎖哪,曲而小,腔兒大,官船來往亂如麻,全仗你抬身價"。對其在當時的藝術表現功能描繪的十分生動。
  • 中國民族樂器
    《中國古典音樂歷朝黃金年鑑》中有曲《原始狩獵圖》,覺尖銳、悽厲,多為仿聲。由此可見,骨哨並非作為單一樂器,大抵作狩獵之用。        我於《樂德》一文中介紹,「壎具治後之德,聖人貴淹。於是,錯凡銀、借福勃。壎音古樸醇厚,八音之中,壎獨佔土音。『正五聲,調六律,剛柔必中,輕奪迷失,將金石以同恭,啟笙竿於而啟批極』,在古樂史上,壎之地位,與鍾、磬等同。」
  • 笙是什麼
    笙在古樂中的地位很高,相當於是眾樂之長,起著領奏和主奏的作用,據說當時宴會上往往是唱一遍歌,奏一遍笙,然後其他樂器隨著奏。《儀禮》記載:工入,升歌三終,主人獻賓。笙入三終,主人又獻之。間歌②三終,合樂三闋,工告樂備而遂出。[注]②「間歌」是指歌唱和器樂交替進行。
  • 中國古典樂器,你認識幾個?
    中國古代的石質打擊樂器,為「八音」中的「石」音。磬,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帝王、上層統治者的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禮儀活動中的樂隊演奏,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唐宋以後新樂興起,磬僅用於祭祀儀式的雅樂樂隊。
  • 中國古代常見的3種吹奏類的樂器,你想知道嗎?
    從古至今,我們的生活處處都有音樂的存在,有音樂就有樂器的存在。小編曾為小可愛們分享過中國古代常見的3種彈撥類的樂器,今天小編繼續為大家分享中國古代常見的3種吹奏類的樂器。壎(xūn),可以算是我國最古老吹奏類的樂器了,大概有七千多年的歷史了。壎最初是用動物的骨頭和石頭製作的,用來模仿鳥獸的聲音誘捕鳥獸以獲取食物,後來漸漸的用陶製作壎。壎在戰國初期被廣泛用於宮廷祭祀活動,秦漢以後多用於宮廷音樂的演奏,後來漸漸的不受重視,幾乎消失在人們的眼前。近年來因為壎的音色古樸,漸漸地被人們重視和學習。
  • 中國十大樂器,你知道嗎?
    門道提示:農曆四月二十九在中國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繼而發明了各種樂器.而隨著樂器的出現,也造就了中國獨有的一種音樂—古典音樂。那麼今天門道君就給大家說說在樂器中最有名的十種。
  • 常見樂器介紹
    經過這樣重複的挑選,所以在市場上才有了要挑一支音色較好的葫蘆絲、巴烏,首先要看材料的好壞之說。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大墓的地下音樂殿堂中,保存了124件古樂器。無論是重達五千多斤的樂器巨人——64件編鐘,或是在造型、製作和彩繪都很精緻的鼓、排簫、笙、瑟等,都向我們揭示了春秋戰國時中國音樂文化高度發展的狀況,它是中國古代樂器光輝創造的見證。自秦漢以來,又不斷湧現出新樂器。如秦時出現了一種新型的彈弦樂器——「百姓弦鞀而鼓之」。
  • 這些吹奏樂器你都知道嗎?
    這些吹奏樂器你都知道嗎?吹奏樂器是樂器的一類。一般吹奏樂器由帶孔的管子組成。中國民族樂器中的吹奏樂器一般是竹製的,包括笛、簫、笙等。接下來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講講部分吹奏樂器吧。笛民樂之王笛子,是古老的中國樂器,也是中國樂器中最具代表性最有民族特色的吹奏樂器。中國傳統音樂中常用的橫吹木管樂器之一,中國竹笛,一般分為南方的曲笛、北方的梆笛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笛。嗩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嗩吶,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也是中國各地廣泛流傳的民間樂器。
  • 中國古典樂器有哪些
    中國古典樂器有哪些?對於中國古典樂器的了解,我們從一些古裝電視劇當中就可以了解個大概,在古代,聲音是一種絕美的享受,而製造聲音,成為了古人探索發現的樂趣,那麼下面小編就帶領大家去了解一下。2、笙笙 清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笙苗中簧片發聲,是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在傳統器樂和崑曲裡,笙常常被用作其它管樂器如笛子、嗩吶的伴奏,為旋律加上純四度或純五度和音。在現代國樂團,笙可以擔當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 一篇分類,看懂中國傳統樂器
    中國音樂的歷史有八、九千年,和中國文化一樣從未間斷。先秦時,見於文獻記載的樂器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就有29種。包括打擊樂器鼓、鍾、鉦(zhēng)、磬(qìng)、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簫、管、壎(xūn)、笙等6種,彈弦樂器琴、瑟2種。隨著樂器品種的增加,到了周代,人們根據製作材料,將樂器分為金、石、土、革、絲、木、匏(páo)、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
  • 中國民族傳統樂器的分類
    一、中國古代的「八音」分類法 早在周朝,已有根據樂器的不同製作材料進行分類的方法,把眾多的樂器分為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共八類,稱為「八音」。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進行樂器分類的方法。「八音」分類法一直沿用到清朝初期。金類樂器:主要是鍾,盛行與青銅時代。鐘不僅作為樂器,也作為禮器,是神權和王權的象徵。它用於祭祀、宴享等典儀。
  • 中國民族樂器及拾音特點
    ,而舞臺擴聲則是不到一百年歷史的新興技術手段,兩者的結合沒有一定之規,只有最終呈現的聲音和諧、悅耳,才是擴聲工作唯一的評判標準和目標。說到中國民族樂器,很多人會想到「吹、拉、彈、打」四個聲部。按照民族管弦樂總譜從上到下的排列順序,筆者簡單介紹吹管樂、彈撥樂、打擊樂和拉弦樂四個聲部中的常用樂器的構造和發聲特點,及其拾音的普適方法,以期為業內人士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與啟示。笛子:在民族管弦樂團中,常用的笛子有梆笛、曲笛、新笛。
  • 穿越時空的古代樂器(尋古探源)
    出土的銅鈴均為青銅鑄造,體形較小,器壁較薄,鈴體上窄下寬,橫斷面為合瓦形鈴體,一側有扉稜。這些銅鈴出土時,鈴體皆被數層織物包裹,鈴舌為玉質,保存完好,有的尚被置於銅鈴腔內。鈴、舌金玉相配,可見在當時為較為珍貴的物品。從形制上看,二里頭銅鈴的合瓦形鈴體繼承了中原地區古樂器陶鈴的橢圓體,作為中國合瓦形銅鐘形制的先源,奠定了商周青銅樂器造型的基礎。
  • 中國傳統樂器簡介
    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音樂文明源遠流長。當古典音樂流瀉而出的一剎那,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心中流淌的是高山,是流水,是絲竹,是冬雪,也是千古的生命。       二胡,中國傳統拉弦樂器,構造簡單,被稱為「中國式小提琴」。一根琴杆頂天立地,兩根琴弦連接東西,在悲涼和抒情中演繹著天地的絕唱。
  • 嗩吶是樂器之王?還是樂器界的頭號「流氓」?
    不過,嗩吶又被人戲稱是樂器界的頭號「流氓」,同時也被尊稱為「樂器之王」,一個樂器同時受亦正亦邪的評價,除了嗩吶,恐怕找不出第二種樂器了。嗩吶究竟是「樂器之王」還是樂器界的大流氓?哪家的姑娘嫁人了,或者誰家的老大爺壽終了,都會請上嗩吶手吹上幾曲。久而久之,嗩吶給人的印象便只有兩個字:「土」,「吵」,上的運氣似乎很難登上大雅之堂。但是了解嗩吶的人卻對嗩吶有獨特的鐘情,早在公元二三世紀的時候嗩吶從國外傳入本土,發展到今天,已經成了中國民間吹管樂器,並且歷史悠久。有人對嗩吶的評價:不僅能夠吹走自己,還能送走別人。
  • 民族文化,中國文化,老祖宗的智慧(吹奏樂器)
    首先我們接上一篇文章一起來了解一下傳統民族吹奏樂器,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們哦,關注看上一篇文章!我們上一篇文章說到「喉管」樂器今天看一下有哪些吧?二十八:芒筒起源:苗族,多民族發展歷史:無可考究難度:中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