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朝代盛行樂器
新石器時代:
笛(骨哨)、陶損、陶鐃、石磬、土鼓。
夏:需。
商:竽(大笙)、和(小笙)、言(簫)、鑣(大鐃)、編鐃、缶、鐸、特磬、足鼓。
西周:篪、管、簫(排簫)、簧、賁鼓、應鼓、懸鼓、琴、瑟、編鐘。
春秋戰國:箏、築、銅鼓、沱鼓、錠於。
奏、漢:遂(笛)、羌笛、蘆笙、葫蘆笙、角、笳、節鼓、琵琶(阮)、菱侯(臥笙笑)。
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
笛-長笛、短笛、橫笛、義嘴笛,尺八,簫(排簫)-大蕭、小簫,笙-大笙、小笙,口琴(口弦),吹葉,髯篥、雙髯篥(雙管),方響,鑼,鼓-羯鼓、簷鼓、齊鼓、腰鼓、都縣鼓、毛員鼓、答臘鼓、雞婁鼓、正鼓、連鼓、達卜(手鼓),銅拔-正銅拔、和銅拔、銅曉,拍板,星,三弦琴,擊琴,太一,七弦,六弦,天寶樂,琵琶-大琵琶,素琵琶(阮)、曲項琵琶、大五弦琵琶、小五弦琵琶,笙模-臥答侯、豎笙侯、鳳首笙饃,箏-彈箏、擋箏、軋箏、奚。
宋、元:
笛-官笛、羌笛、夏笛、小孤笛、鷓鴣、扈聖、七星、哨笛、豎簫,橫簫,蘆沙鳳荃(36簧),雲鑼,統鼓,水盞,火不思,渤海琴,葫蘆琴,胡琴,三弦。
明、清:
笛-曲笛、機笛,鼓-堂鼓、缸鼓、板鼓、書鼓、八角鼓、點鼓,揚琴,胡琴-提琴、南胡(二胡)、板胡、椰胡、椰胡、四胡、京胡、阮-月琴、雙清、奏琴。
吹管樂器
中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就有一種用蘆葦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禽」。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覺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損」。<詩經>中有簫、管、禽、龠、笙等樂器的記載。取代興起的軍樂,又叫鼓樂、橫吹、騎吹等,是以排簫、笳、角、笛等為主要樂器,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會上演奏和其他娛樂之用。噴吶的出現較晚,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至今,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笛子,簫,笙,噴吶。
拉弦樂器
拉弦樂器是用裝在細竹弓子上的馬尾摩擦琴弦,使之震動發音的一種樂器。我國常見的拉弦樂器包括二胡、高胡、中胡、革胡、倍革胡、板胡、四胡等。胡琴早在唐朝已有,散見文學作品中,當時名曰「琴」,北宋時,它在我國北方悉部民間廣為流傳,稱之為悉琴。目前,各地方與各劇種所用的胡琴類樂器,不下數十種,它們不僅有優美的音色和鮮明的地方色彩,且有高度的演奏技巧與豐富的表現能力,尤其是二胡,在近幾十年中更有較大的發展,已成為極佳的演奏樂器和重要的樂隊樂器。板胡,二胡(南胡), 中胡, 革胡, 倍革胡。
彈撥樂器
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種類和形制繁多,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根據樂器形制、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彈撥樂器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包括琴、箏等樂器。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做為琴身,張以琴弦,平放著彈奏。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包括柳琴、月琴、阮、三弦等樂器,裝有
四根、三根或兩根弦,左手按弦,右手彈撥,多放在腿上彈奏。第三類是揚琴。平置在木架上,用琴竹擊弦取音,約在明代由外國傳入。琵琶,柳琴,三弦,阮,揚琴,箏。
敲擊樂器
中國樂器中,打擊樂器歷史最悠久,且估有重要的地位。在傳統上,分為鼓、鑼、拔、板和鍾五類,若依製造材料來分,又可分為金屬、竹木和革等三種。它們的演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 富,音響具有特色,不僅使樂曲的節奏鮮明強烈,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潮州鑼鼓、蘇南吹打、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
在現代國樂團中因種類很少使用,以下分別簡介常用四大類打擊樂器。大鼓,小鼓,板鼓。排鼓鑼,低音大鑼,小鑼,雲鑼,拔,椰子,木魚。
先秦時期的樂器,見於文獻記載的有近70種。僅在《詩經》一書中提及的即有29種,打擊樂器有鼓、鍾、、磬、缶、鈴等21種,吹奏樂器有簫、管、損、笙等6種,彈弦樂器有琴、瑟等2種。由於樂器品種的大大增加,於是在周代時產生了根據製作樂器的不同材料而分為:金、石、土、革、絲、木、泡、竹八類,稱作「八音」分類法。
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在古代是地位最崇高的樂器。古琴充滿著傳奇的象徵色彩: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有365天;13個徽位,代表一年的12個月及閏月。琴面弧形代表天,琴底為平象徵地,為天圓地方。有西方音樂人評價:這個樂器的構造,是依據中國天與地之間關係的觀念而設計的,使人聯想到傳說中只有天上神仙才能聽得到的音樂。中國原始的絲弦樂器之一,共有二十五根弦。《詩經》中有記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鼓琴。瑟曾銷聲匿跡千年之久,而今「幽蘭漢樂」將傳說中的聲音再次呈現於舞臺之上,琴瑟合鳴,樂聲如流水,如鳳鳴,如南風,如月行,引我們走進大自然深深的芬芳裡。中國古老的彈弦樂器,始於漢代,歷史悠久;音域寬廣、音色 柔美清澈,表現力強。唐時期曾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天竺諸樂中。明代後失傳達300年之久。 古代打擊樂器,由十六塊大小相同的長方形玉片組成,以厚薄不同定音高,分上下兩層懸掛,用小鐵錘敲擊;出現於北周。隋唐時用於燕樂,後也用於宮廷雅樂,自宋代後漸少使用,現瀕於失傳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