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RS-IV研究中,127例轉移性橫紋肌肉瘤患者中有46%為腺泡狀亞型,而同一研究中未轉移的900例橫紋肌肉瘤中該比例為22%。儘管在所有已知或可疑為新發的橫紋肌肉瘤患者中常規行骨髓穿刺,但在其它部位無轉移的患者中單純出現骨髓受累的患者僅見於900例中的12例。
據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介紹,作為一種疾病,橫紋肌肉瘤在不同的情況下生物學行為會有重大差別,這些情況包括腫瘤部位,鏡下所見,腫瘤大小,有無轉移,初始手術後腫瘤殘留的多少以及患者的年齡,這些因素被稱為"預後因素"。它們描述的是治癒的"統計學可能性",但對個體而言,無論預後因素是有利或不利,均不能預測治癒的可能。
下表匯總了如何組合腫瘤部位,大小,區域淋巴結狀態,遠處轉移,就診時年齡,組織學等用來進行橫紋肌肉瘤患者的風險分層治療。"風險"一列中將患者分為四種風險組(低A,低B,中度和高度),按照第五次國際橫紋肌肉瘤研究組方案(IRS-V)進行適當的治療。具體的研究協議號是括號內字母"D"及其後4位數字。
據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D9602 是一項"低危"雙臂研究,患者按照A組(長春新鹼和放線菌素[VA]2種藥物聯合化療,伴或不伴放療)或B組(長春新鹼,放線菌素加環磷醯胺[VAC],幾乎所有患者接受放療)接受共約11個月的化療;D9803 是一項"中危"研究,患者隨機接受A方案(VAC共14個周期)化療或B方案(8周期VAC後改成6周期長春新鹼+拓撲替康+環磷醯胺)化療,再加放療;D9802 是一項"高危"研究,是由St. Jude兒童研究中心(參考文獻12)提出包括伊立替康"每周5天,連用2周"方案的"II期窗口"研究,患者接受伊立替康單藥或聯合長春新鹼,隨後予以8周期VAC方案,伊立替康有效患者再加4周期長春新鹼+伊立替康,在伊立替康無效患者直接予以12周期的VAC,再輔以放療。各項IRS-V研究在2004年底之前完成招募,後續研究計劃在2005-2006年開始。
橫紋肌肉瘤風險組的定義
有利=眼眶/眼瞼,頭頸部(除外腦膜旁),泌尿生殖道(非膀胱及前列腺)
不利=膀胱,前列腺,肢體,腦膜旁,其他(軀幹,腹膜後等)
a=腫瘤大小≤5cm直徑
b =腫瘤大小>5cm直徑
EMB = 胚胎型,葡萄狀或梭形橫紋肌肉瘤或伴胚胎型形態的外胚層間葉瘤;
ALV = 濾泡狀或未分化肉瘤,或伴濾泡狀形態的外胚層間葉瘤;
N0 = 臨床未見區域淋巴結受累
N1 = 臨床可見區域淋巴結受累
NX = 淋巴結狀況未知
綜合分期,分組,部位,大小,年齡,組織學類型及有無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患者風險分組共分為4組。
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表示,臨床腫瘤醫師使用更短的詞彙來描述這些因素。如兒童橫紋肌肉瘤,用來描述這些因素的術語分為兩類,其一為分期,其二為臨床分組(或僅用"分組")。橫紋肌肉瘤依據下列3個因素進行分期:
腫瘤發生的部位
腫瘤的大小
腫瘤是否發生區域或遠處轉移
另經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橫紋肌肉瘤分組的依據是初始手術後腫瘤殘留的多少。共分為4期(1,2,3,4期)和4組(I,II,III,IV組)每位患者都會根據這些因素的不同組合進行分期和分組。
下表列出了橫紋肌肉瘤患者根據不同部位的TNM分期系統和外科-病理臨床分組系統。這些簡易的系統也是兒童橫紋肌肉瘤複雜的治療的一方面。只要不存在可見的遠處轉移,所有發生在"有利"部位的腫瘤均為1期(見下表)。所有已出現遠處轉移的腫瘤均為4期。發生在不利部位的腫瘤可能為2期(腫瘤較小,且無區域淋巴結轉移)或3期(腫瘤較大,或存在區域淋巴結轉移)。大部分兒童橫紋肌肉瘤為2期或3期。由於TNM分期系統基於影像學異常而不需要病理證實,因此分期可能不夠準確。比如,根據CT掃描顯示的肺內結節,患者可能懷疑轉移,從而為臨床4期,但轉移灶切除術後可能病灶內並無腫瘤存在。
結合腫瘤部位(有利或不利),大小,區域淋巴結及遠處轉移的有無,患者分為4期。該系統是根據查體及影像學評估腫瘤範圍的結果而產生的臨床分期系統。T1=腫瘤局限於原發部位;T2=腫瘤延伸/固定於周圍組織/結構;其它縮寫與表2中"風險分層" 表相同。
所有在初始手術時完整切除的腫瘤為I組,具有可見遠處轉移的為IV組。初始手術後仍可見腫瘤者(掃描或查體)為III組,II組指所有可見腫瘤被切除,但局部仍有"微小"腫瘤細胞殘留,伴或不伴區域淋巴結轉移(包括被切除後)。半數橫紋肌肉瘤患兒為III組。
這是在最初的三項IRS研究中應用對病人進行分類的"分期"系統,該系統依據初始手術切除的範圍決定分組。因此,當地外科醫生的手術技術及破壞性可能會影響分組的結果,而且並未考慮到在例如眼眶或女性泌尿生殖道等"有利"部位可能會應用非侵襲性手術。
轉移模式
經出國看病專業服務機構盛諾一家了解,橫紋肌肉瘤可以發生局部,區域及遠處轉移。
局部轉移指腫瘤浸潤或侵犯原發部位鄰近的組織。
區域轉移指腫瘤遷移至原發部位引流區的淋巴結,兒童的肢體橫紋肌肉瘤及較大兒童(10歲及以上)睪丸旁腫瘤具有最高的區域淋巴結轉移率。
遠處轉移指腫瘤進入血液循環轉移至身體其他部位,最常見的遠處轉移部位為肺,骨和骨髓。
橫紋肌肉瘤轉移至腦或其它器官如肝或脾等非常少見。當腫瘤轉移至"遠處"部位形成可見病灶時才能稱為"轉移"。大約1/5的橫紋肌肉瘤兒童伴有轉移。
為評價原發病灶及發現可能的轉移,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檢查。首先是完整的病史了解及查體。而通常對原發病灶最佳的檢查方法為MRI,這往往能提供對放療或手術有利的病灶的3-D影像。常規需要對胸部進行CT掃描以除外"肺轉移"。根據原發病灶的部位,有時需要對腹部及盆腔進行CT掃描以了解有無淋巴結轉移。骨掃描是一項核醫學檢查,目的在於掃描全身骨以發現可能存在的骨轉移。另一項應用日益增多的核醫學檢查是PET掃描(正電子斷層掃描),它的獨特性在於能全身顯影,包括骨及軟組織,並能用以鑑別在CT或MRI上難以定性的病灶,以及用來評價療效。由於橫紋肌肉瘤可以轉移至骨髓,因此患者需要進行骨髓穿刺活檢,一般在髂骨取針吸活檢。該檢查往往與麻醉下活檢或中央靜脈插管(CVC)等步驟同步進行。發生於腦膜旁的橫紋肌肉瘤患者應進行腰穿(腦脊液穿刺)以獲得腦脊液,並進行進一步的檢查以除外腦實質的受累。
大約20%的新發橫紋肌肉瘤患者伴有一處或多處"遠處"轉移。其中相當一部分為腺泡狀橫紋肌肉瘤。在IRS-IV研究中,127例轉移性橫紋肌肉瘤患者中有46%為腺泡狀亞型,而同一研究中未轉移的900例橫紋肌肉瘤中該比例為22%。60%的轉移限於一處,最常見的轉移部位為肺(39%),其次為骨髓(32%),淋巴結(30%)和骨(27%)。儘管在所有已知或可疑為新發的橫紋肌肉瘤患者中常規行骨髓穿刺,但在其它部位無轉移的患者中單純出現骨髓受累的患者僅見於900例中的12例。因此,僅有不到2%的患者在其它部位無轉移的情況下可能通過骨髓穿刺活檢發現骨髓轉移。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自其他媒體或為企業宣傳文章,相關信息僅為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具體行為建議。如果您發現網站上有侵犯您的智慧財產權的作品,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修改或刪除。聯繫郵箱:7832076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