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西北邊的西夏國像牛皮糖一樣,不時騷擾宋朝的邊境。那時北宋最主要的對手就是西夏,時不是就得叫個陣打個架。
北宋有兩個讀書人,一個叫小張,一個叫小李,想謀求一個功名,但患有考試綜合症,一直考不上,怎麼辦呢?他們想到了兩個人——
韓琦和範仲淹!
說到這兩人,在當時可都是響噹噹的人物。韓琦帶兵時間很長,也算是名重一時的人物,很得朝廷倚重。範仲淹更不得了,不僅文名遠播,帶兵鎮守陝西時號令嚴明,只要有他在,西夏人遠遠地就躲開了。
小張和小李算盤打得啪啪響,只要找到這兩人,隨便打動其中一個,以後的功名利祿也就全都有了。怎麼找呢?一開始他們想著帶上各自得意的詩文直接找上門,但想來想去還是覺得有點不好意思。最後他們想出了一個雷人的招數,將詩刻在大石碑上,再請人拉到韓、範的府門前。這樣韓、範兩人出門就能看到他們的詩文,一定會被他們的才華吸引。
可惜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韓、範兩人雖然看到了石碑上的詩文,也可能覺得詩確實寫得還不錯,但是——萬事就怕但是啊,他們認為這種鬼鬼祟祟的做法,實在有損讀書人的斯文,因此決定不理不睬。
有關這個事件,《智囊》有如下記錄:【西夏用兵時,有張、李二生,欲獻策於韓、範二公,恥於自媒,刻詩於碑,使人曳之而過,韓、範疑而不用。】
但小張和小張不知道啊,他們等啊等啊,一直沒等到韓、範兩人的消息,最後知道這次炒作失敗了,心中不由無限憤怒地想,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你們有眼無珠不認識人才,我就去你們的對手那兒。
哪兒呢?西夏國。兩個人,一個化名張元,一個化名李昊,輾轉跑到西夏繼續炒作。怎麼炒作呢?還是和石碑上寫詩相似,就是到處題詩,管你什麼風景名勝、酒肆茶坊,逮一處就寫一處,人越多的地方寫得越起勁。很快這件事就傳到了西夏國王李元昊耳朵裡。《智囊》寫道: 【久之,乃走西夏,詭名張元、李昊,到處題詩。】、
元昊兄一聽,這兩個中原人有點意思啊,得叫過來問問看。誰知這一問,就停不下來了,三個人談得很投機。《智囊》有寫:【元昊聞而怪之,招致與語,大悅。】既然投機,那就別走了,當官吧。當什麼官呢?李元昊想啊,這兩人來自中原,對北宋的政治、社會、風俗等自然很在行,就任命他們給自己做謀士,專門為自己與北宋交戰出謀劃策,後來西夏成了北宋邊境上的一大隱害。
韓琦和範仲淹可能做夢也沒想到,他們一時的拒絕,竟然給自己的重要對手送出了兩個重要的幫手。這也給我們提了一個醒,任何時候都不要輕視任何人,你今天輕視的一個人,將來也許就成了你強大的對手。這也是《智囊》寫這個故事的目的,所以《智囊》作者馮夢龍作了一個批語:元昊識人。同時還說,韓琦和範仲淹雖然一世聰明,卻也犯下這樣的低級錯誤。
如何才能不犯低級錯誤呢?
1、不拘一格降人才。用一個人,不要考慮他的出身,不要考慮他怎麼來的,這些不是重點,重點是他有哪些能力,能帶來哪些幫助。有能力、有幫助,就要充分用起來。
2、要認識一個人才先要了解他。韓、範兩人只是看了石碑的詩文,沒有進一步了解小張和小李。而元昊呢,是親自將他們叫過來與他們長談。要了解一個人,不面對面談話,不長時間交談,肯定是很難深入了解一個人的。
當然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就是我們在自我推薦時,不要過多地自我炒作,有時很可能適得其反。這也算是閱讀這個故事的一個收穫吧。
其實《智囊》這本書,類似這樣的故事大大小小1238個,不管你是自我創業,還是打工;不管你剛出茅廬,還是已經人在職場;不管你想學為人處世,還是要學智謀策劃……你都能從中找到你想要的智慧。不信嗎?講幾件事吧:
清朝的康熙和乾隆兩代皇帝,都將《智囊》稱之為「國之利器」,可見這本書的價值。清朝才子紀曉嵐常年帶著這本書,稱讚這本書:「斯書讀罷,天下再無智矣!」有千古第一完人之稱的曾國藩,不管行兵打仗,還是朝廷為官,一直攜帶的書籍裡就有這本《智囊》,反覆品讀,從中汲取做人做事做管理的智慧。上海灘大佬杜月笙偶得一本《智囊》後,非常感慨:「讀懂此書,才算讀懂了社會!」
有人抱怨缺少機遇,其實是缺少抓住機遇的智慧;有人抱怨缺少伯樂,其實是缺少讓人看到你的智慧……人與人的差異不在努力,不在環境,而是在於智慧。這也是我推薦這套《智囊全集》的原因。
這套書一共六本,文白對照,不用擔心讀不懂文言文。原價168元,現在做活動優惠,只需68元,便宜啊。是不是覺得對這套很有興趣呢?不妨進入下面的連結購買,一起讀《智囊》,品人生!
讀《智囊》,人生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