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是我國北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詞人,大慈善家,改革家。通過本文的故事來紀念這位宋代胸懷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一代名臣。範仲淹是蘇州吳縣人,但他卻是出去在徐州。他的老家是蘇州。範仲淹兩歲的時候,他的父親病逝,幼小的範仲淹便隨其母親改嫁,來到了長山縣的朱氏家中,少年時期的範仲淹是在十分艱苦的境遇中度過的,他的學習生活非常艱苦。
範仲淹」劃粥斷齏」的故事,範仲淹在鄒平縣長白山醴泉寺讀書的時候,生活非常艱苦。他熬上一盆稀粥,經過一個晚上的凝固,第二天就劃成四塊,這便是「劃粥」,早晚各取兩塊食用。佐餐的菜蔬就是自然生長的野菜。他把野菜弄碎,拌上油鹽就餐,這便是「斷齏」。醴泉寺讀書三年,範仲淹就這樣過著「劃粥斷齏」的清苦生活,劃粥斷齏的成語故事就是這樣有範仲淹而來。
可是,範仲淹他從來沒有為吃飯這個問題而分心,反而是在學習上更加勤奮刻苦。他為自己制訂了嚴密的學習計劃,每天不完成計劃決不睡覺。在嚴寒的冬夜裡,每當他學習感到疲倦時,他就用冷水洗臉,提提精神,學習環境雖然這樣艱苦,可是範仲淹從來沒有叫過一聲苦。範仲淹就這樣憑著一股堅定的信念,十幾年如一日,勤奮學習。後來,終於取得成就,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
範仲淹是北宋歷史上第一個得到「文正」這個諡號的人!範仲淹,字希文。諡號「文正」。在宋代,「文正這個諡號是授予文官的最高等級,皇帝是不肯輕易給人封的,整個宋代得到這個稱號的也是寥寥幾人。據說,範仲淹是宋朝第一個得到這個封號的人。範仲淹更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大胸襟!
範仲淹是敢於為國為民鳴不平的宋朝一代清官!範仲淹在官場更是有三起三落的故事:範仲淹為官敢於大膽直言,抨擊時弊,極度遭貶。天聖五年,範仲淹升任秘閣校理,出於易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曾幾次大膽直言批評章獻太后垂簾聽政帶來的弊端,因此而被貶為通判,太后去世後,他又被召回入京,任左司諫,但不到一年,又因批評仁宗皇帝廢除皇后,被貶知睦州。景祐二年,又晉升為國子監,因批評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再次被貶知饒州,可以說是「三出京城,三起三落「。
範仲淹以百姓疾苦為己任,帶領百姓在蘇州治理水患。範仲淹被貶到地方為官,仍以百姓疾苦為己任,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百姓的事就是自己的事,為百姓辦了許多好事!舉個例子吧,明道二年,京東和江淮一帶大旱鬧蝗災。為了安定民心,範仲淹請仁宗馬上派人前去救災,但仁宗不予理會,範仲淹就敢於質問仁宗:「如果宮廷之中半日停食,陛下該當如何?」言辭激烈,為了百姓疾苦,敢於和皇帝爭辯,愛民之心可見一般。
範仲淹是西北邊陲的屏障,他還是邊塞詞的第一人和倡導者!範仲淹後來改行做了武官,負責在西北和西夏人做軍事鬥爭。在軍事上,他還是一個老謀深算的戰略家。他不會犯「左傾冒險主義」,更不會犯「右傾機會主義」,而是步步為營穩紮穩打,採取積極防禦政策,並訓練出一支作戰強悍的部隊,為宋朝西北邊境的安全立下汗馬功勞。在西北戍邊期間,範仲淹寫下了一系列的《漁家傲》詞,氣勢悲壯蒼涼,意境雄健剛烈,開啟了豪放派宋詞的先河。
四、範仲淹還是熱衷慈善的偉大教育家!作為宋代最知名的公知,最大膽的言官,範仲淹始終廉潔自律,「直道豈求安富貴,純誠惟欲助清光」是他為官的座右銘。他在蘇州首先創辦「義莊」這種民間慈善機構,以接濟族人。範仲淹還在天書院做過老師,培養了一大批知名的官員和學者。在蘇州做官時,他還買下一塊地,本想建造私宅,自己又拿來作為了學校,讓它源源不斷的培養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民間還流傳有「窯金濟僧」的故事。範仲淹在醴泉寺讀書的時候,生活清苦,有一天晚上,他發現一隻黃色老鼠把他的餅子給叼走了。他跟著老鼠去追,追到一顆荊樹底下,老鼠鑽進樹洞,他扒開一看,竟然有一壇金子。後來,一隻白色老鼠又叼走了他的餅子,又發現一壇銀子。範仲淹分文沒取,掩埋如故。30年後,醴泉寺失火,而範仲淹這時已是天下聞名了,正駐守在延州,於是,寺裡派人找到他,希望他資助銀兩,重修寺院。範仲淹將來人款待了幾天就打發回去了,臨別時贈送主持一包茶葉並附帶一封信,而對於資助修建寺院之事則隻字未提。主持聽說只帶來茶葉和書信,心有不滿,也未打開就放在一邊。幾天後,縣令來查看災情,正好沒有茶葉,就順手打開範仲淹送來的茶葉和書信,信中有一首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廟,一半濟僧人」。按照範仲淹信中的指點,果然挖出了金子和銀子。
範仲淹更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範仲淹的詩詞文章俱佳,有《范文正公集》傳世,他的上皇帝表章均為範文,他的散文《嶽陽樓記》更是千古名篇。
範仲淹更是被後人稱為「千古完人」!
《#拍一拍宋朝#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