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才有真情。
記者 朱殿勇
「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
根兒深,乾兒壯
守望著北疆……」
4月1日,在鄭州舉行的河南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八次代表大會開幕式上,省委書記王國生給與會文藝工作者代表深情講述了軍營歌曲《小白楊》創作背後的故事。
「在新疆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有位戰士把回鄉探親時媽媽送的20棵楊樹苗,栽種在邊防哨所,戰士們跑到很遠的地方取來黑土栽培,拉來河水澆灌,洗臉不用肥皂,節約下水來澆樹,雖然精心呵護,但由於環境條件惡劣,最後只活下來一棵樹,和戰士們一起守衛著邊防。作家到邊疆採風時聽到這個動人的故事,被深深感染,於是就有了歌曲《小白楊》的歌詞。」
王國生說,「這首歌歌頌了邊防戰士用青春守衛邊疆的家國情懷,之所以膾炙人口、廣泛傳唱,就是因為它是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故事,是作家深入生活發掘出來的,當我們知道了創作背後的故事,帶著感情再去唱,感覺就大不一樣了。」
隨後,王國生完整、熟練地給大家吟誦完這首歌的歌詞,代表們自發地用掌聲回應。
「在艱苦卓絕的延安時期,《兄妹開荒》的創作就直接取材於陝北秧歌。」
「在物質匱乏的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唱遍大江南北的《新貨郎》,就是歌唱家郭頌和售貨員一起推著小車到鄉下送貨而創作的東北民歌。」
「人民藝術家常香玉在抗美援朝期間,帶領劇團走遍大半個中國進行義演,一架『香玉號』飛機彰顯了高尚的愛國情懷。」
……
王國生不時用生動的故事詮釋著新時代文藝工作者應怎樣肩負起責任擔當和偉大使命。
他說,腳下沾滿泥土,心中才有真情。只有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深入基層、深入生活、深入群眾,採風問俗、體察民情,才能真正獲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
「在新時代中原更加出彩的恢宏實踐中,中原大地正在演繹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等待我們去發現、去謳歌、去創造。」王國生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聚焦中原大地火熱的實踐,用心感悟黨和人民的奮鬥歷程,深入體驗河南發展的滄桑巨變,用文字、畫筆、旋律、影像,展示出彩河南人的光輝群像,描繪鄉村振興的山水畫卷,講好「買全球、賣全球」的時空故事,創造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優秀文藝作品,在與中原更加出彩同頻共振中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
講話結束時,王國生向與會代表提議:「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向97歲高齡的馬金鳳老師、85歲高齡的高潔老師等老藝術家表示致敬!」
代表們的掌聲久久不息。
書記講過的那些故事
1、焦裕祿的故事
2018年3月23日,王國生在蘭考調研時,對隨行的幹部說:「焦裕祿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他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標杆,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要從中讀出信仰,悟出政德,幹出實績。」他為大家再次講述了焦裕祿的故事,當年焦裕祿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他在日記中寫道,「作為一個革命戰士,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裡活在哪裡,根深葉茂,茁壯旺盛」。他對黨忠誠、一心為民,他不讓家人看「白戲」、制定「幹部十不準」,都體現了一個黨員幹部的為政之德。
2、「油三代」的故事
2018年11月4日晚,王國生在出席「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活動時和大家分享了他在青海工作時的小故事。黨的十九大閉幕後,他到海拔3860米的青海油田宣講十九大精神,問一個剛畢業的女大學生為什麼回高原工作,女大學生回答說,她的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在油田幹了一輩子,他們一家人已經和石油事業分不開了,自己甘做「油三代」。王國生說,三代人不忘初心,為黨的事業接續奮鬥,這就是讓人感動的好故事。
3、張玉滾的故事
在2018年第22期《求是》雜誌上,王國生撰文講述了一位鄉村教師如何成就出彩人生的故事。2001年,師範畢業的張玉滾放棄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回到家鄉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從一名每月拿30元錢補助、年底再分100斤糧食的民辦教師幹起,一幹就是17年。學校的教師換了一茬又一茬,他卻默默耕耘,始終堅守。他的事跡並不驚心動魄,卻感人至深,張玉滾的堅守和奉獻,讓平凡的事情有了非凡的價值和意義。
4、出彩河南的故事
2019年3月6日上午,在北京出席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的河南代表團舉行聯組會議,並向中外媒體開放。王國生為記者講述了一個個出彩故事:去年一年河南就有117人入選中國好人榜;「最美教師」李芳在關鍵時刻以血肉之軀阻擋失控車輛,保護了學生;16.5萬名淅川移民捨棄小家守護綠水青山;瑞貝卡從一個遊走於鄉間「找頭髮換針」的貨郎攤,一步步成長為發製品國際一線品牌;「好想你」把一顆大棗打造成了「網紅」食品......王國生說:「今天的河南,有講不完的出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