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六九」下鄉記

2021-02-16 半個世紀的回望

  我小學六年級,「文革」開始。停課鬧革命二年後,沒有考試直接到20中學讀初中,我們這屆學生被稱為「小六九」。「小六九」由於年紀小,成了運動中的「消遙派」,我的日子優哉樂哉。

   1966年11月,十三歲的我就和五個同學(四男二女)結伴坐火車去北京串聯,在先農壇體育場和新高地體育館住了20多天,還以紅小兵身份參加了毛主席的第八次接見紅衛兵。我和同學們夏天下河遊泳,冬天上坑滑冰打發時光。那些年月,知識沒學多少,年齡一年年長。

   1969年底,我父親因寫匿名信攻擊「文革」而獲罪,被判死刑緩期,父親成為階下囚,我的厄運也開始了。1970年春天,輪到我這個「可敎育好的子女」貼上「知識青年」的標籤去廣闊天地了。年邁的奶奶聞訊從塘沽直接來學校跪在地上央求:「這家只剩他一個男丁了,讓李傳龍留城吧……」

在西堯大隊插隊的部分學生合影

   1970年5月11日那天,我和同學登上去山西插隊的列車後,車站才放送行的家屬進站臺。家屬們一擁而入,想早點和孩子再見上一面,於是發生了踩踏,為我送行的母親被踩倒地上受傷了。我被叫下車送口鼻流血的母親去醫院。一個月後,我獨自一人踏上下鄉路。同學們到村子安置下就給我寫信,告訴插隊的地址,他們是集體行動,也弄不清路途怎麼走。我提著行李一路打聽,坐火車從天津到北京,再從北京到河南新鄉轉去山西長治,又轉乘長途車去了長子縣,再從長子縣步行十五裡找到插隊的西堯村。十七歲的我第一次出遠門,路又不熟,本該在東良田火車站下車離村近,卻去了長治縣站下車。二天的路程,一個人整整走了三天。

  比我早到村的25位同學住在村裡一座當地人稱為「奶奶廟」的一座大廟裡。廟的正殿是糧庫,12個女生住三間南房,14個男生住三間北房。廟雖破,但是磚瓦結構,比村民住的土坯房好多了,村民講知青是童男童女,住廟裡能「鎮」住。知青也願意住廟,於是以後上級撥的蓋房款就挪用蓋了一座戲臺。

在西堯大隊插隊的部分學生1973年春節合影,第二排左邊第一人是作者

  在大廟裡,同學們眉飛色舞地給我講述了下鄉第十二天村裡發生的「5·24」事件。廟裡有廁所,知青很少去村裡廁所方便。村裡廁所很簡陋,露天,牆只有半人高。一個女生不知為什麼去了村裡廁所,方便完站起時,正巧一男社員路過,女生以為被偷窺了,大喊抓流氓。由於語言交流有障礙,倆人爭執起來,女生只是一勁喊,驚動了廟中知青,男生衝出去支援,與聽到喊聲趕來的村民大打出手。留在廟裡看家的一個男生吹起從天津帶來的衝鋒號助威,巧的是鄰近村的知青來串門,在山上看了滿眼,就衝了下來參戰。村長以為是衝鋒號召來的援兵,就召集村中民兵……雙方雖無重傷,卻驚動了公社、縣公安局。送知青的老師那時還沒有離長子縣,表示如處理不好,要帶知青返回天津,據說還報告了天津安辦。長子縣安辦(當地稱「五七辦」)出面協調,總算把事情壓下了。後來,知青了解了農村狀況,知道是誤會了老鄉。

1994年作者和同學們重回西堯

   住進了26個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多年斷了香火沉寂的破廟也熱鬧起來。有一次村裡晚上演晉劇,男生不愛看,半途回廟了,閒得無聊,覺得廟裡只有仙沒有鬼,就去女生房裡支起木鍁,掛上衣架,套上衣服,把看戲歸來的女生嚇得花容失色,大喊大叫。男生聽了哈哈大笑……  後來與老鄉熟悉了,村裡的年輕男女也常來廟裡跟知青 一塊熱鬧,老鄉有了頭疼腦熱的病也常來廟裡向知青索取一些西藥,那時村裡赤腳醫生只有自採的草藥。

  而廟外這個簡陋的廁所,由於離廟近,通風好,男生以後常使用,廁所下面的糞坑為積肥倒是挖得很深,有一次我的一串鑰匙掉進糞坑裡,我搬了梯子脫了衣服下到二米深的糞坑,在一尺深的糞水中撈出鑰匙,穿著褲衩就往河邊跑去洗身上的糞水,嚇得洗衣服的大姑娘、小媳婦們落荒而逃。老鄉們對廁所的簡陋持開放態度,卻對穿褲衩下河洗澡的知青大驚小怪,這就是當年城鄉差距吧。

1994年作者重回西堯

  剛下鄉時,村裡把知青分成三個組,一組跟女社員勞動,一組跟老弱社員勞動,我分在跟壯年社員一起勞動。那時年輕力壯,也不怕勞累。村裡有二座磚窯,我去磚窯幹活不怕脫坯運磚,愁的是夜裡澆窯(定時往往燒好的磚上澆水,磚才能變成青色)睡不好覺。抽調去高灌站的知青幹活就很勞累,到幾裡外河漕裡去一趟趟拉砂子,去山上砸石頭,搬石頭,女生郭亞寧被石頭砸斷胳膊骨頭,被劉琳送回五裡地的村子,又送去十五裡外的縣醫院,郭亞寧痛得滿頭是汗,緊咬牙關。劉琳心疼地說:「你疼就喊出聲,不要忍著。」郭亞寧一聲不吭,被知青譽為「鐵姑娘」。

1994年作者重回西堯

  插隊的年代,最讓人忍受不了的是飢餓和沒錢花。知青把埋在地下的瘟豬刨出來吃。用彈弓去射殺老鄉的公雞,知道老鄉要靠母雞下蛋補貼家用。老鄉們其實知道是我們幹的也不說破。只是說「公雞都沒了,早晨聽不到打鳴了,怎麼早起勞動呀!」下鄉轉年,郭亞寧的母親和弟弟從天津來村看望她,背著食品從東田良下車步行了40裡。亞寧母親把帶來的餅乾、炒麵分給男生一半。我姐姐李寶茹在口糧都是白面的內蒙四子王旗下鄉,知道我們常年連小米和玉米都吃不飽,更沒有油腥,就從四子王旗給我郵來白面和羊油坨子,我用羊油烙油餅,連老鄉聞見味也來嘗嘗,直說怪不得老輩人走西口,口外人生活就是比山西好呀。

  村裡知青把四塊肥皀用筷子串起來刻上字冒充印板,夜裡去場面糧堆上偷糧,還用偷來的糧食換成糧票再二角一斤賣掉。雖然我們知識不多,但還能根據縣裡飯館沒糧票,一斤要加二角錢折算出黑市糧票的價格。經過「汗滴禾下土」的勞作和挨餓,知青也知道糧食的珍貴,第二年夏天,村裡把穀子、玉米粒都集中在一個大場面晾乾,忽然烏雲滾滾滾,大雨將至,村民都慌忙奔上場面遮蓋,知青們見狀把知青屋裡所有塑料布都拿出來遮蓋糧堆。老鄉們說多虧知青有這麼多塑料布呀,要不然要損失多少糧食!

2004年我們又一次回到村裡

  下鄉二年多,村裡有些知青就陸續選調到縣裡,長治等企業去工作,幹的仍是苦重髒差的活,但總算有了工資保障。後來村中只剩下三個知青了。同學大猷就託他父親,天津某大學的校長派人帶我的名單來長子縣招我回津上學。招生的來縣裡看了我的檔案就不敢招收了。從此我也斷了上學、選調的念頭。我一位同學從長子縣長途跋涉去廣東偷渡到香港被抓了遣送回來,他來村告訴我,在香港拘留所天天吃麵包、牛奶,生活可好了。我只是聽聽而已,我知道如果是我偷渡被抓只能是和父親一樣坐監獄啃窩頭了。還不如呆在村子裡自由。我埋頭勞動也不計工分,只要分我口糧就行。

1978年底,父親平反出獄。插隊九年多的我也終於能夠回城了。1979底我辦病退回津。臨行前給老鄉留了聯繫方式,希望鹹魚翻身的我將來能幫上鄉親的一些小忙。在以後的年月裡,我與鄉親沒斷往來。在長子縣交電站任經理的一位鄉親託我幫助縣裡購車,我組織單位的十位司機去提十輛雁牌車送到山西駐津辦,幫助鄉親在津購買醫療器械,推銷產品等等,盡我所能報答鄉親當年的包容和照顧。1995年,我村知青中一多半人集體回訪西堯村,看到村裡鄉親生活沒有太多的改善,破廟長滿野草,幾近坍塌,很為傷感,臨行時把一鄉村的孩子小莉帶回天津做保姆,這孩子在津生活了七、八年,得到全村知青的照顧。

紀念下鄉四十周年的紀念大會李傳龍和鄭娜同學登臺歌唱

為紀念下鄉四十周年,我們長子縣知青開始捐款修建知青林。2010年,我們的近二百名知青的回訪活動得到縣裡極大重視和支持,活動中直升機航拍,長子縣街道換上女警指揮交通,知青參觀了縣裡的新產業,看到了農村有了新氣象,知青向縣裡贈送了紀念鼎,在長子縣歡迎知青大會上,我和鄭娜同學登臺歌唱「為了誰」表達了對第二故鄉的懷念之情。我們西堯大隊的知青從天津包乘一輛旅行大巴在長子縣活動完又回到西堯村。我們向小學贈送了一臺聯想電腦。這次回村,看到村裡變化很大,村裡有了蜂窩煤廠、養雞場……我們買了幾十斤豬肉帶回村,請鄉親們一起吃麵片,憶往昔。

  2020年是我們下鄉五十周年,疫情阻止了我們計劃中的集體回訪第二故鄉,但隔斷不了知青與鄉親的情誼,我們期待著重訪西堯村。

本文作者  李傳龍

相關焦點

  • 小品《父親下鄉記》,扶貧路上一家人
    小品《父親下鄉記》,扶貧路上一家人 《父親下鄉記》 ——2020海南春晚 表演:楊建偉 陳生樂 張苗苗 廖慧婷 如需整理臺詞Word版請聯繫臺詞君
  • 【往事】尋找我六九屆的夥伴們,這些背後事兒你絕對不知道!!
    (《南方周末》2008年10月16日第23版)編者按先生在這裡將「上山下鄉」、「知青」、「共和國一代人的命運」等大詞彙,同「老三屆」排他性地聯繫起來,以至在這關涉祖國歷史的重要一幕中,排除了一個巨大的生命群體——「六九屆」,這顯然是不公平的。「六九屆」並非僅僅是「碎影」。這個巨大生命群體的命運,同今天中國社會的很多方面,形成了緊密聯繫。
  • 「手拉手,送教下鄉——環創先行」——記淥口區機關幼兒園送教下鄉...
    "手拉手,送教下鄉——環創先行"——記淥口區機關幼兒園送教下鄉活動為充分發揮株洲市淥口區機關幼兒園市級示範性幼兒園的示範、輻射、引領作用,實現城鄉幼兒園教育均衡發展,2020年12月15日,淥口區機關幼兒園園長譚路明
  • 「春打六九頭,吃水像喝油,春打五九尾,吃油像喝水」是啥意思?
    梁朝的時候有一本專門記錄節令的專著《荊楚歲時記》,就有關於數九的記載:"俗用冬至日數及九九八十一日,為寒盡。"數九誕生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會推廣開來呢?在中國古代,特別是北方地區的老百姓,他們的受自然等條件制約,禦寒保暖設施非常簡陋,缺乏有效的保暖材料。
  • 《孤王寡女》—六九「你六我九」史
    六九「你六我九」史
  • 俗話說「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呢
    五九尾和六九頭就相差了一天,應該是不會有多大的差別的,這句氣象專家卻說這句俗語沒什麼科學依據,因為立春不是五九尾,就是在六九頭。二、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立春不是打五九尾,就是打六九頭,什麼情況是五九尾,什麼時候又是六九頭呢,這個就和立春的時刻有關係了。
  • 農村俗語「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今冬啥時候冷?
    導讀:農村俗語「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今冬啥時候冷?農村有句俗語叫做「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說的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老話說的是如果三九的時候不冷的話,那麼在六九的時候將會比較的寒冷,如果六九也沒有出現寒冷的氣溫,那麼很有可能將會出現倒春寒極端天氣的發生,倒春寒是立春之後春季萬物復甦的時候,一場氣溫極低的寒潮來襲,極低的氣溫帶來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這句老話有沒有道理呢?
  • 【三下鄉】「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
    【三下鄉】「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獻給祖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 2020-08-31 18: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俗語「六九不冷倒春寒」,現在六九已過,未來幾天天氣會冷嗎?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俗語「六九不冷倒春寒」,現在六九已過,未來幾天天氣會冷嗎?千百年來,農民都跟土地牢牢地聯繫在一起,提到農民就想起種地。的確,在外出打工流行之前,農民只能靠種地來生活。在古代,為了促進農業的發展,智慧的古人根據生活經驗,總結髮明出了農曆、二十四節氣等等。農曆、節氣既是農業活動的準繩,又可以用來計時。
  • 農村俗語:「春打六九頭,喝水像喝油」,啥意思?2020何時立春?
    雖然農家的文化程度並不高,但是這些與氣節相關的知識卻通過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俗諺的形式流傳了下來,例如「春打六九頭,喝水像喝油」這一句俗諺,雖然是只有短短十個字的一句話,卻道出了立春時節的來臨時間與氣候、降水之間的聯繫,幫助農家的農業生產活動。
  • 「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頭,家家賣黃牛」是啥意思?
    俗話說「春打五九尾,家家吃白米,春打六九頭,家家賣黃牛」,字面上說的大概意思,就是立春在「五九尾」的話,年景會變得比較困難;而立春在「六九頭」的話,那麼年景就會寬裕很多。然而,民間俗語往往蘊含著深厚的人文常識,要想更全面地理解「春打五九尾,家家邁不開腿」的深層次內容,還得從24節氣的《數九歌》開始,再聯繫農事安排具體地區具體分析。
  • 農村俗語:「春打六九頭,牧童怕放牛」,啥意思?看完明白了
    ,六九頭呢則是立春節氣會在六九的第一天到來,立春節氣是肯定會發生在五九尾或者六九頭的其中一天,那麼今年的立春是在五九尾還是六九頭呢?今年的立春是在農曆的正月十一,也是五九的最後一天,所以我們今年的立春也是屬於春打五九尾,那麼農村俗語所說的:春打六九頭,牧童怕放牛,又是什麼意思呢?立春節氣跟牧童放牛有什麼直接聯繫嗎?
  • 臘月到,農諺:臘月初一雪淋淋,陰溼直到六九頭,啥意思?
    俗語:「臘月初一雪淋淋,陰溼直到六九頭」中的雪淋淋指的是降雪,陰溼指的是持續性低溫降雪天氣。意思很簡單:臘月初一逢大雪天,臘月初一到六九頭都會降雪。以今年為例,六九頭是2月12日,即今天下雪,那一直到2月12日都會斷斷續續出現降雪天。 臘月初一是三九第六天,距六九頭有30天時間。在這三十天時間,三九四九天數佔相當比例,大寒是1月20日,和臘八節是同天。即使臘月初一不下雪,在這段時間中,下雪概率也高於其它時間段,持續性降雪天氣出現概率大。當然,不同地區氣候不同,各地是否降雪受緯度、地形和洋流等因素影響。
  • 農村俗語:「春打六九頭,喝水像喝油」,那今年立春是何時?
    自古就流傳下來了許多跟立春相關的俗語,那麼「春打六九頭,喝水像喝油」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今年立春在什麼時候?「春打六九頭,喝水像喝油」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如果立春這個節氣出現在六九的頭一天,那麼這一年可能會比較乾旱,既然比較乾旱,降水量肯定也會很少,以至於吃水都要發愁,更不要說農業灌溉了。
  • 「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啥意思?有地的朋友要多小心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通過對自己的人生經歷進行總結,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寶貴的經驗雜談,其中便包括了不少俗語和諺語,比如「三九不冷看六九,六九不冷倒春寒」便是其中之一。那麼問題來了,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到底有沒有道理?
  • 《馬向陽下鄉記》暴露了人性最根本的缺點
    《馬向陽下鄉記》是一部神奇的劇,把主要村民代表人物一副目光短淺、重利忘義、思想固化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卻又讓人恨不起來。不能像痛恨蘇大強,謝廣坤那樣吐槽他們,而是對他們表以深深的同情。一號代表人物—劉世榮,這個馬書記的強勁對手。他一方面作為一族之長,自尊心強、要面子、爭強好勝。
  • 俗語「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是啥意思?老祖宗的話,不可全信
    當然立春之際也是播種的季節,於是老祖宗為了人們的耕種問題,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立春的俗語,其中有一句叫「春打六九頭,吃穿不用愁」,這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很有道理。這句俗語主要和天氣預測有關。我們也知道,古代沒有現代技術那麼發達,沒有什麼先進的測量儀器,自然沒有辦法準確地預測每一天的天氣。
  • 東平縣州城街道李建軍:新時代「下鄉記」
    通訊員 王瀟幾年前一部電視劇《馬向陽下鄉記》火遍大江南北,它講述了一名機關幹部紮根農村帶領村民致富的故事。在東平縣州城街道,也有一名「馬向陽」,他就是張柳林村的縣派村黨支部書記李建軍。李建軍介紹說,這個舞蹈隊已經參加了幾次街道、縣裡的比賽,在附近小有名氣。為了方便群眾開展文化活動,李建軍還在村裡建起了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通過志願者們定期的宣傳,讓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更直觀的領會和聆聽國家的政策、黨的聲音。利用農家書屋、健身文化廣場等載體,經常性地組織開展文藝演出、書法比賽、棋牌比賽等活動,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 紅土井子下鄉記
    七七年春,在農林局擔任專職團委副書記的我被抽調到紅星公社紅土井子大隊下鄉工作隊。     和我一起到紅土井子大隊的是政府辦公室的管理員張益民。張益民說話慢條斯理,有板有眼,身體偏胖,眼睛不大,一臉慈祥,一笑眼睛便眯成了一條縫。我叫他張叔,他說在工作場合還是稱呼他老張比較好。     紅土井子大隊有兩個生產隊,我們先去了貧困隊二隊。
  • 「國王」下鄉記,誰說女子不如男,櫻花任務了解一下
    《櫻花任務》講述的是女主木春由乃(CV七瀨彩夏)下鄉記。剛剛畢業的她面臨著就業的困難。嚮往著都市生活,厭惡了鄉下生活。接受了30多家公司的面試,還是得不到錄取,看到這裡我只感覺到,由乃書記你好菜啊。。。可是都市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殘酷!不適合就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