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建議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2個字,真的可以這樣嗎?

2020-12-17 天道字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對這首應該都不陌生,這就是每年都被編進教材的非常經典且正能量的《陋室銘》,而如今,家長卻建議刪除此詩,只因其中2個字,這是什麼情況?

《陋室銘》是劉禹錫在和州當通判時寫的

唐朝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江蘇徐州人,享有「詩豪」的美譽,乃唐朝文學領域的重要一員,他自幼就非常有文學天賦,且一直刻苦專研,最擅長山水詩,他的詩簡練明快、爽快利落、自然俊爽、頗有氣勢和和藝術氣息,他有著不俗的文學成就,71歲時身患重病,無法醫治,在洛陽與世長辭。而這首《陋室銘》由於積極響應永貞革新運動而不幸被分配到和州當通判時,遭受當地知縣刁難而寫來表明自己態度的一首詩,並流傳至今,成為經典。

「白丁」有看不起老百姓之意

而家長們卻認為《陋室銘》中的「白丁」二字有貶低老百姓之意。這是為何?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有著各種各樣在現在看來十分不合理的規定,甚至連穿衣都要分等級,並不是你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的,地位高的人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地位越高可以穿的衣服顏色就越豐富,就是說皇帝想穿什麼顏色都可以,達官貴族偶爾允許穿紫色、藍色等,而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了,所以「白丁」普遍指的是老百姓,而家長們覺得「往來無白丁」這句詩是貶低老百姓,所以覺得應把《陋室銘》刪掉,以免給孩子們傳達不好的思想。

「白丁」其實是指腦子沒有什麼墨水的人

但真的可以這樣嗎?且不說《陋室銘》整體的所傳達的都是不卑不亢、好學勤儉等積極正能量思想,家長們也理解有誤啊。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家長們將詩句隔斷開來了,「往來無白丁」的前一句是「談笑有鴻儒」,「鴻儒」和「白丁」是對仗的,「鴻儒」的意識是學識淵博的人,而與之相對的「白丁」當然就是指腦子沒有什麼墨水的人,但不能一概而論說老百姓都是這樣的人啊,也有非常有學識的平民,所以「白丁」並不是家長口中的平民,這句詩也沒有看不起老百姓之意

劉禹錫對民間頗為喜愛和讚嘆

第二,這首詩的作者劉禹錫由於積極響應永貞革新運動而不幸被分配到蜀地當無名小官多年,而在詩歌上頗有造詣的他常年寫詩來寄託內心的情感,因此在蜀地創造出了非常多具有當地民俗風情的詩歌,如《楊柳枝詞》、《堤上行》等。一篇篇的詩歌無不體現劉禹錫對民間的喜愛與讚嘆,因此,何以見得他看不起老百姓。

小結

總而言之,「白丁」並不是指平民,而是指沒有學識的人,而且孩子們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是祖國的未來,國家愛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會害了他們,我們要相信我們的祖國,尤其是教材書編寫這麼重大的事情,當然更不會草率對待,而國家每年都把《陋室銘》編入教材書就證明了這首詩歌是沒問題的,是值得學習的一首詩,家長們不用瞎操心啦。

相關焦點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兩個字,理由說得過去嗎
    但就是有家長覺得這是寫男女約會的情詩,而且寫得過於肉麻、俏皮,不適合孩子們讀。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宋代文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上,只因詩中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人明明寫的只是杏花之景,家長們也對此詩入選課本產生了質疑。對於這樣的詩作,筆者的觀點是家長不能小瞧了咱們的孩子們。愛情詩是我國古詩詞中很重要的題材,孩子們有判斷美醜、是非的能力。
  • 只因文中兩個字,家長就建議刪除劉禹錫《陋室銘》,網友:想多了
    這是一個很多家長都關心的問題。因為大家都明白,課本上的古詩詞,往往能影響孩子們的一生。所以近幾年,關於課本中已有的古詩詞,很多人都提出了質疑。先是有家長認為,朱自清的《背影》應該從課本中刪除,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孩子對文中父親翻過鐵欄杆的情節印象很深,生怕孩子們也會學朱自清的父親一樣做這樣的事。
  • 家長建議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兩字,網友熱議:多讀一點書吧
    《陋室銘》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銘文代表作,屬於中學生古文必背篇目。小時候,老師教我們這篇古文時,最讚賞其中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作者意在誇耀自己的「陋室」,頗有一種「布衣卿相」,自得其樂的精神。不過,現在卻有學生家長認為它「三觀不正」。
  • 《陋室銘》中的這兩字讓有的學生家長很憤怒,並提出要刪除此文
    但是最近幾年,卻有一些家長提出意見,說要把語文課本中《陋室銘》這篇文章給刪除掉,理由是因為該詩中透露出一種高傲情節,感覺詩人瞧不起農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陋室銘》這篇文章,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篇銘文,全文一共81個字,主要抒發了詩人志向高遠,安貧樂道,不和世俗同流合汙的美好品德。
  • 有家長建議將《荷塘月色》移出語文課本,只因文中8個字,這合理嗎
    有家長建議將《荷塘月色》移出語文課本,只因文中8個字,這合理嗎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意思是說,詩可以激發情志,可以觀察社會,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遠可以侍奉君王,還可以知道不少鳥獸草木的名稱。這裡的「學詩」其實也可以理解為「讀書」。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不正是2000多年前的先人對於讀書之重要性的質樸理解嗎?培根說:「讀書使人成為完善的人。」
  • 因為7個字,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破陣子》移出課本,有道理嗎?
    辛棄疾作為南宋將領,就是這樣一個人。辛棄疾是橫刀立馬的狂沙戰士,是一匹金戈鐵馬。他為抗敵事業終生奮鬥,其間有過凱旋,有過大捷也有過挫敗與失利。但同時他也是一位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因為這7個字,家長建議將辛棄疾《破陣子》移出課本,有道理嗎?
  • 家長建議把辛棄疾的《破陣子》移出教材,只因這7個字,有理嗎?
    可是這樣的一首詞,居然被家長建議移出語文課本,原因竟然是因為書中的7個字,這是怎麼一回事呢?讀詩詞一定要先讀作者,因為詩詞本質上不是具體意象的表現,而是作者志氣與情緒的表達,首先我們來說一說辛棄疾這個人。辛棄疾出生於1140年,早在他十幾年前的1127年,北宋發生了千古國恥靖康恥,北宋滅亡。而辛棄疾則是出生於淪陷區,他從小身上就背負了深深的國讎。
  • 小學生讀完劉禹錫的《陋室銘》後,提個問題,家長被問得有點懵圈
    書上有一道題的計算結果,人數居然是7.2人和10.4人,這確實怎麼都說不過去。另一個例子是福州8歲的學生小馮,他指出語文課本中的《羿射九日》一文有問題。前面已經提到了水枯了,後面又再寫后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他認為一條沒有水的河怎麼能用「蹚」來形容呢?除上以上兩點外,還有小朋友找出了《紅樓夢》等名著中的錯誤。
  • 奇葩家長要求刪除「望廬山瀑布」,只因這句詩變了味,這有理嗎?
    奇葩家長要求刪除「望廬山瀑布」,只因這句詩變了味,這有理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保留了許多古人智慧的,其中便包括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詩詞。其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更是成了不少人平表達語言的借鑑,然而就是這樣經典的記憶,現如今卻被要求從課本中刪除,到底是為何呢?「日照香爐生紫煙」本意是描述太陽照耀廬山香爐峰上生出了嫋嫋紫煙,心思歪的大人們總往不好的方面想,看到一些詞彙就想像的比較敏感,童真的孩子自然是不會想到。
  • 有學生父母因曲解兩字,提議課本撤除《陋室銘》,網友:大可不必
    質疑這樣的詩為何會錄入在課本中。 對此小編想試問一下,提刪除建議的家長,是否有認真去理解過《陋室銘》,在念書的時候又是如何學習《陋室銘》這篇文章的。
  • 有家長建議「醉裡挑燈看劍」移出課本,只因其中7個字,為什麼?
    但近年來,由於《出師表》是否應該從教科書中刪除的問題,辛棄疾經典《破陣子》也一直備受爭議。這件事應該從陝西,的一位名叫胡覺照的教授開始,他指出諸葛亮《出師表》表達了愚忠的觀點,所以應該從教科書中刪除。雖然人民教育協會沒有對此作出回應,但類似的《破陣子》也指出了同樣的問題。因此,許多家長認為這個詞應該從教科書中刪除。讓我們先讀這個單詞:
  • 陋室銘古文的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上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銘》究竟是誰的?
    有點文墨的中國人,似乎沒有不知道《陋室銘》是劉禹錫寫的。然而筆者卻有一問:劉禹錫真的寫了《陋室銘》嗎? 翻閱了《劉禹錫集》和《劉夢得集》,都找不到這篇《陋室銘》。從唐到清初,古人有不少野史、筆記、雜記、隨筆,據所讀過的,沒發現有人提到《陋室銘》,更沒有人提到劉禹錫寫過《陋室銘》。 《陋室銘》只見於《古文觀止》。劉禹錫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年代寫的,《古文觀止》上也沒有說明。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文天祥《過零丁洋》,並給兩個理由,有理嗎?
    上學時,最討厭的就是老師嘴裡「全文背誦」4個字。那時候總想著,背就背吧,等咱們長大了多半就忘光了,但現在才知道全然不是這麼回事。我們忘記了微積分是什麼,忘記了元素周期表怎麼用,卻忘不掉「先天下之憂而憂」,忘不掉「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忘不掉「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
  • 為何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小荷才露尖尖角」?你能理解嗎?
    然而正是這一句經典之作,卻被現在的家長建議從課本裡刪除。家長為什麼這樣做呢?是因為「小荷才露尖尖角」有什麼不妥的地方嗎?首先,我們要詳細了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出處,查明它的來龍去脈。一、經典之作,清新淡雅比如這首出自楊萬裡的《小池》。全詩內容是: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 手機裡的英文文件夾,真的可以直接刪除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
    手機裡的英文文件夾,真的可以直接刪除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生活當中,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遇到過這種情況,就是手機還沒用多久,就提示內存不足,打開文件夾卻發現全是英文,不敢亂刪。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手機裡的英文文件夾,真的可以直接刪除嗎?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首先我們先來解釋為啥手機文件夾都是英文命名。雖然大家使用的多數是國產手機,但手機系統卻是安卓系統,也就是美國谷歌公司的系統,使用英文來命名也是理所當然的。
  • 2020兩會民生熱點話題: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真的嗎?
    【導讀】2020兩會民生熱點話題: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真的嗎?  福建人事考試網同步福建公務員考試網發布2020兩會民生熱點話題: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真的嗎?,更多關於建議減少家長陪作業任務的內容,請關注福建公務員考試網!
  • 集字智永楷書《陋室銘》,文書並茂,可讀可賞,可臨可創
    集字成書,古已有之,唐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便是集字成書的典範,米芾也是一位集字高手,其中年時期的力作《方圓庵記》就有諸多《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的影子。米芾曾說:「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為『集古字』」。臨摹好的集字作品也是學習書法的一個不錯的方法。
  • 博士家長逼孩子2歲識千字?這樣的「天才」我們堅決不要!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則留言:「我怎麼才能讓我2歲的孩子認1000字.......」,字裡行間全是家長的迫切。要不要早識字,這可能是每個家庭都面臨的「早教」問題。但早識字,真的可行嗎?2歲識千字,到底是天才教育還是揠苗助長?是否符合2歲孩子的語言發育?◆ 2歲寶寶的語言發育特點2歲,是寶寶詞彙量飛速擴充的階段。這麼大的孩子,差不多可以表達50個以上的詞彙。
  • 《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793年,劉禹錫去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與比他小一歲的柳宗元雙雙登榜,中了進士。這個機緣,讓兩人成為一生的好朋友。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