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對這首應該都不陌生,這就是每年都被編進教材的非常經典且正能量的《陋室銘》,而如今,家長卻建議刪除此詩,只因其中2個字,這是什麼情況?
《陋室銘》是劉禹錫在和州當通判時寫的
唐朝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江蘇徐州人,享有「詩豪」的美譽,乃唐朝文學領域的重要一員,他自幼就非常有文學天賦,且一直刻苦專研,最擅長山水詩,他的詩簡練明快、爽快利落、自然俊爽、頗有氣勢和和藝術氣息,他有著不俗的文學成就,71歲時身患重病,無法醫治,在洛陽與世長辭。而這首《陋室銘》由於積極響應永貞革新運動而不幸被分配到和州當通判時,遭受當地知縣刁難而寫來表明自己態度的一首詩,並流傳至今,成為經典。
「白丁」有看不起老百姓之意
而家長們卻認為《陋室銘》中的「白丁」二字有貶低老百姓之意。這是為何?在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有著各種各樣在現在看來十分不合理的規定,甚至連穿衣都要分等級,並不是你想穿什麼就穿什麼的,地位高的人才能穿帶顏色的衣服,地位越高可以穿的衣服顏色就越豐富,就是說皇帝想穿什麼顏色都可以,達官貴族偶爾允許穿紫色、藍色等,而到了普通老百姓,就只能穿白色的衣服了,所以「白丁」普遍指的是老百姓,而家長們覺得「往來無白丁」這句詩是貶低老百姓,所以覺得應把《陋室銘》刪掉,以免給孩子們傳達不好的思想。
「白丁」其實是指腦子沒有什麼墨水的人
但真的可以這樣嗎?且不說《陋室銘》整體的所傳達的都是不卑不亢、好學勤儉等積極正能量思想,家長們也理解有誤啊。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家長們將詩句隔斷開來了,「往來無白丁」的前一句是「談笑有鴻儒」,「鴻儒」和「白丁」是對仗的,「鴻儒」的意識是學識淵博的人,而與之相對的「白丁」當然就是指腦子沒有什麼墨水的人,但不能一概而論說老百姓都是這樣的人啊,也有非常有學識的平民,所以「白丁」並不是家長口中的平民,這句詩也沒有看不起老百姓之意
劉禹錫對民間頗為喜愛和讚嘆
第二,這首詩的作者劉禹錫由於積極響應永貞革新運動而不幸被分配到蜀地當無名小官多年,而在詩歌上頗有造詣的他常年寫詩來寄託內心的情感,因此在蜀地創造出了非常多具有當地民俗風情的詩歌,如《楊柳枝詞》、《堤上行》等。一篇篇的詩歌無不體現劉禹錫對民間的喜愛與讚嘆,因此,何以見得他看不起老百姓。
小結
總而言之,「白丁」並不是指平民,而是指沒有學識的人,而且孩子們都是祖國的花朵,都是祖國的未來,國家愛還來不及呢,怎麼可能會害了他們,我們要相信我們的祖國,尤其是教材書編寫這麼重大的事情,當然更不會草率對待,而國家每年都把《陋室銘》編入教材書就證明了這首詩歌是沒問題的,是值得學習的一首詩,家長們不用瞎操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