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793年,劉禹錫去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與比他小一歲的柳宗元雙雙登榜,中了進士。這個機緣,讓兩人成為一生的好朋友。
國家腐敗,官員搜刮民財,百姓苦不堪言。兩位高材生,聯合前輩王叔文準備革新,加強中央集權,反對宦官專權,取消「宮市」制度,然而革新失敗,他們的貶謫生涯就此開始。
長慶四年(824年)夏,劉禹錫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文章便作於和州任上(824年-826年)。
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 何陋之有?
山不在於是否高,只要住有先人就會出名;水不在於是否深,只要藏有蛟龍就會顯靈。這是簡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簡陋了。青苔悄悄地爬上庭階,將石階染成一片翠綠;草色映入竹簾,使室內染上了青色。來這裡說說笑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人,來來往往的沒有平民。可以彈奏素樸的古琴,可以靜心誦讀泥金書寫的佛經。既沒有世俗的樂曲擾亂耳朵,也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它就像南陽諸葛亮隱居的草廬,西漢蜀郡辭賦家揚子云的屋舍。正如孔子說的:「有什麼簡陋的呢?」
劉禹錫第二次被貶謫後,先後在三個地方任職:連州(今廣東);夔州(今重慶);和州(今安徽),和州是這三個地方最發達的,他本以為來到這可以過幾天清淨日子,可是遇到一個「煩人」的知縣,強龍難壓地頭蛇,他被迫搬了三次家,最後一次,便來到了這間「陋室」。
劉禹錫是個樂觀豁達的人,正所謂:內心陽光,哪裡都是晴天!
生性樂觀的劉禹錫沒有在那生悶氣,而是氣定神閒的寫下了名垂千古的《陋室銘》。
因為樂觀豁達,不拘小節,連臺階上的青苔都成了一片典雅清幽的風景,來這裡說說笑笑的都是學識淵博的人,可以彈奏古琴,誦讀佛經,也沒有官府公文勞神傷身。諸葛亮和揚子云也是身居陋室,孔聖人不是也說,有什麼簡陋的呢?
這是劉禹錫的家啊!
家是什麼?
豐子愷說:「在那裡有我故鄉的環境,有我關切的親友,有我自己的房子,有我自己的書齋,有我手種的芭蕉、櫻桃和葡萄。」
周國平說:「家是一隻小小的船,要載我們穿過漫長的歲月。倦鳥思巢,落葉歸根,我們回到故鄉故土,猶如回到從前靠岸的地方,從這裡啟程駛向永恆。」
我說:家是靈魂安放的淨土,在這,可以摘下面具,卸下防備,不需偽裝,不需堅強;在這,有深愛自己的父母、愛人和孩子;在這,可以休養生息,蓄勢待發,振翅翱翔……
想來,作者坐在搖椅上,搖著蒲扇,聽著林間鳥語,喝喝茶,讀讀書,真是一件快樂的事啊!
劉禹錫家族世代為官,家教良好,從小就聰明勤奮,有很高的文學天賦。中唐時期的文人們都抱團取暖,相互鼓勵。他和柳宗元、韓愈、白居易都是很好的朋友!
中唐的文人們,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讓我們銘記的,不僅是那些熠熠生輝的文字,還有他們之間血濃於水的兄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