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詩豪」劉禹錫《陋室銘》

2020-12-15 古詩詞古史愛好者

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文章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等手法,而且壓韻,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梁,讓人回味無窮。文章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說為劉禹錫所著,另一說則為早於劉禹錫所著。

「銘」本是古代刻於器具和碑文上用於警戒自己或陳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祭奠祖先與昭申鑑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由於這種文體獨特的歷史淵源,使這種文體具有篇制短小、文字簡約、寓意深刻等特點。根據古文體的分類, 「銘」是應用文。明白了銘的意思,也就明白題意,即對陋室描述,通過陋室對論語進行歌頌。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開悟,引人入勝,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託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隱居生活態度是安貧樂道和人生觀的價值。此處陋室是劉禹錫於長慶四年任和州刺史時所建。

選自《全唐文》。室成之後,由書法家柳公權書《陋室銘》寫並勒之成碑,樹建市旁。後因戰亂洗劫,室碑俱毀。現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嶺南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一方。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劉禹錫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

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譯文】

山不在於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於深淺,有了蛟龍就有靈氣。這是間簡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簡陋了)。苔蘚的痕跡碧綠,長到臺階上,青蔥的小草映入竹簾裡。與我談笑的都是博學的人,與我交往的沒有知識淺薄的人。可以彈奏不加裝飾的琴,閱讀佛經。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雙耳,沒有官府公文使身體勞累。南陽有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有揚子云的亭子(它們都很簡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簡陋了)。孔子說:(既然君子住在裡面),又有什麼簡陋的呢?

寫作背景

劉禹錫因參加過當時政治革新運動而得罪了當朝權貴,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不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縣看人下菜碟,見劉禹錫是從上面貶下來的軟柿子,就故意刁難。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不但無怨言,反而很高興,還隨意寫下兩句話,貼在門上:「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和州知縣知道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新居位於德勝河邊,附近垂柳依依,環境也還可心,劉禹錫仍不計較,並見景生情,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那位知縣見其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鬥室。想想這位勢利眼的狗官,實在欺人太甚,遂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鑑賞

《陋室銘》即開篇以山水起興,水可以不在深,只要有了仙龍就可以出名,

那麼居處雖然簡陋,卻因主人的有「德」而「馨」,也就是說陋室因為有道德品質高尚的人存在當然也能出名,聲名遠播,刻金石以記之。山水的平凡因仙龍而生靈秀,那麼陋室當然也可借道德品質高尚之士播灑芬芳。此種借力打力之技,實為絕妙,也可謂作者匠心獨具。特別是以仙龍點睛山水,構思奇妙。「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由山水仙龍入題,作者筆鋒一轉,直接切入了主題,看引論鋪下了基礎。也點出了陋室不陋的原因,其原因是德馨二字。

在此點看出,作者寫此隨筆是經過反覆思考的,絕對不是一時的靈感衝動。絕句可以是靈光乍現,而連接無暇卻是平時的功底積累與反覆推敲了。4—7句刁難下祭出此文,並將其刻於石上,具有很強烈的針鋒相對的性質。從全文的寫作手法來看,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氣呵成,而不是烘託。那麼「苔痕」和「談笑」二句究竟在說什麼呢? 青苔在石階上(照樣)綠意盎然,野草在荒地裡(依然)郁郁青青。言下之意是什麼呢?我劉禹錫在哪裡都不改本色,我所交往的都是有修養的飽學之士,沒有(你們這些)無學之輩。作者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這是氣節的寫照,是不屈的宣言。「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這兩句同樣延續了「比」的手法,只不過由類比變成了反向的對比。

如果說本文的1~3句是一種鋪墊,那麼4~7句則進入了真正的對抗。作者以詩一般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諸葛亮的草廬,西蜀揚子云的玄亭作類比,引出自己的陋室,及人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們一樣擁有高尚的德操,反映自己以古代賢人自況的思想,同時暗示了陋室不陋。實際上劉禹錫這樣寫還有另一層深意,即諸葛亮是閒居隆中草廬以待明主出山。而揚雄呢?卻是淡薄於功名富貴,潛心修學之士,雖官至上品,然他對於官職的起起落落與金錢的淡泊,卻是後世的典範。作者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達的意思是:處變不驚、處危不屈、堅守節操、榮辱從容的意思。既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汙,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負,若無明主,也甘於平淡的那種志向吧。這結合作者官場的起起落落,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

結句引用「孔子云:何陋之有?」,引古人之言, 收束全篇, 說明陋室「不陋」。表達了他對當時封建禮教的最高道德品質的追求。用聖人肯定的操守來規範要求自己,也許就是劉禹錫對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最高要求。這樣的結句,不說其中的內容是何種意思,但結合題意,卻是妙手天成。因為封建禮教是以儒家的道德標準為最高道德標準的,孔聖人的肯定,也就為他道德品質的論注下了最好的定論,論文當有論據,而引孔聖人言作為論據,無疑在當時是最好的論據,充分而不可辯駁。

這篇銘文融詩文之長,簡短而又精粹,情豐而又理勝。寫的是「陋室」,讚美的是「德馨」。因為品德高尚,所以陋室生光,無陋可言,讀起來氣象雄渾,朗朗上口,沁人心脾。

可以說,這篇短文表現的主題就是通過對陋室的描繪和歌頌,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汙,安貧樂道潔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反映了他不慕富貴高潔清峻的品格。文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這句話為本文的中心句,這句話可以看出作者陋室而不陋的根本原因在於自己本身的品德高尚。後「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可以看出作者的身高志願,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心態,後,用「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用各路名人的陋室再一次來突出自己的品德高尚。最後借用孔子的話「何陋之有」,又一次的寫出自己的品德高尚,突出了主題「陋室不陋」。

相關焦點

  • 《陋室銘》(劉禹錫)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陋室銘》的創作,其背後還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 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陋室銘》
    文章簡介:《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一文是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作者介紹: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晚年自稱「廬山人」,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世稱「劉賓客」詩豪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
  • 劉禹錫,不會醫術的詩人不是好哲學家
    劉禹錫(772~842),字夢德,河南洛陽人,為我國唐代著名詩人。歷代文人史家評價劉禹錫時,總是偏重他的文學成就。事實上,劉禹錫不僅在詩文方面有非凡的造詣,而且對醫藥學也有深入研究,並為後世留下了一本有影響的方藥專著——《傳信方》。「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 從劉禹錫陋室銘看古今生態觀和耕育田園生活
    談到唐朝時期的大臣、文學家、哲學家、「詩豪」劉禹錫,大家都知道的是他的佳作《陋室銘》,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做過連州刺史,和他的古代的自然生態觀、康養觀以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廣東省連州劉禹錫紀念館裡,可以看到劉禹錫的政績和他的生態自然觀的形成。
  • 竹枝詞(其一) 【唐】劉禹錫
    竹枝詞(其一)唐·劉禹錫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詩人劉禹錫有竹枝詞十一首,分兩組,這首詩是其中一組的第一首。②踏歌聲:一作「唱歌聲」。③卻有晴:一作「還有晴」。晴:與「情」諧音。這一名句語意雙關,借景作喻,用天氣的「有晴」和「無晴」,來雙關人的「有情」和「無情」,自然貼切,詼諧(huī xié)生動。
  • 消極中尋找人生方向,唐代劉禹錫代表作《陋室銘》
    千古名篇《陋室銘》流傳極廣,其中的名句直到今天還被反覆引用。很多人解讀這篇《陋室銘》都從學問道德、做人操守等方面進行解讀,這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作為學問淵博的人,不介意外界的物質條件,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思想光輝即便是豪門貴族也未必比得上。
  • 劉禹錫的《陋室銘》被理解成網絡金句,看似有趣,其實沒什麼道理
    此文寫於劉禹錫任職安徽和州時,網友把全文的意思理解成一個網絡金句:我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這個金句自2014年開始流行,如今仍被很多網友掛在嘴邊。這種理解確實是挺有趣的,那麼《陋室銘》真的是這個意思嗎?這樣理解說得過去嗎?且聽小美給大家慢慢道來。首先,我們要理解劉禹錫這篇駢文的創作背景。
  • 「詩豪」劉禹錫,一首回贈白居易的詩,教我們如何笑看風雲
    唐代著名的詩人、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洛陽人,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劉禹錫耳濡目染,加上天資聰穎,敏而好學,從小就才學過人,氣度非凡,文章寫得十分好,還擅長寫七律、七絕詩,有些優秀詩作可和李白、杜甫相媲美,人稱「詩豪」。
  • 訪墓記·劉禹錫墓丨所葬檀山如土丘,正應了「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詩人名片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墓在河南滎陽檀山。檀山並不高,因年久平整衝刷,如今更像是一土丘,不知劉禹錫寫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時,是否腦海中浮現過檀山,倒是千年之後,因為檀山有劉禹錫墓,遊客們絡繹不絕。墓冢北側,立有一通石碑,上載「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之碑」,並配有一聯:高風長在至今人詠陋室頌,功節難移此後長觀滿庭花。墓園南側為劉禹錫文化紀念館,疫情期間暫未開放。
  • 《陋室銘》中的這兩字讓有的學生家長很憤怒,並提出要刪除此文
    但是最近幾年,卻有一些家長提出意見,說要把語文課本中《陋室銘》這篇文章給刪除掉,理由是因為該詩中透露出一種高傲情節,感覺詩人瞧不起農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陋室銘》這篇文章,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篇銘文,全文一共81個字,主要抒發了詩人志向高遠,安貧樂道,不和世俗同流合汙的美好品德。
  • 劉禹錫一首小詩,簡單的二十八個字,最後一句廣為流傳!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籍貫河南洛陽,生於河南鄭州滎陽,自稱「家本滎上,籍佔洛陽」。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留下《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烏衣巷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 「詩豪」劉禹錫 | 李品文散文作品
    劉禹錫,字夢得,河南洛陽人,生於772年,卒於842年,享年70歲,距今已經過去了1278年。劉禹錫出生時,正是唐代宗李豫大曆七年,巧合的是他與白居易同年出生。有的初心不改,直面人生,劉禹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下面以幾首劉禹錫的詩作說明他的「詩豪」氣概。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裡桃千樹,儘是劉郎去後栽。譯文:飛揚的塵土伴隨著花瓣撲面而來,熙熙攘攘的人群無不訴說著桃樹林裡繁花似錦的景象。玄都觀裡成千上萬棵桃樹,都是我(劉禹錫)貶謫離京後栽種的。
  • 古詩賞析二十三:劉禹錫《望洞庭》
    望洞庭唐劉禹錫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裡一青螺。創作背景《望洞庭》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秋劉禹錫赴和州刺史任經洞庭湖時所作。「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劉禹錫《歷陽書事七十韻》序)。
  • 為什麼劉禹錫被稱為「詩豪」?在逆境中唱他的詩會給你增添力量
    孟德和劉禹錫(772-842)是中唐時期的作家和哲學家。祖先是中山靖王劉勝,而同根作者是黃舒劉備。他在小官家庭長大,他自幼聰慧勤奮,受過良好的教育。劉禹錫和柳宗元都被列為金石,洪慈被選為洪慈段,後來,是介度的淮南版塊,後來升格為監察審查員。
  • 《陋室銘》: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之稱。793年,劉禹錫去京城長安參加科舉考試,與比他小一歲的柳宗元雙雙登榜,中了進士。這個機緣,讓兩人成為一生的好朋友。長慶四年(824年)夏,劉禹錫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文章便作於和州任上(824年-826年)。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家長建議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2個字,真的可以這樣嗎?
    大家對這首應該都不陌生,這就是每年都被編進教材的非常經典且正能量的《陋室銘》,而如今,家長卻建議刪除此詩,只因其中2個字,這是什麼情況?《陋室銘》是劉禹錫在和州當通判時寫的唐朝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劉禹錫,江蘇徐州人,享有「詩豪」的美譽,乃唐朝文學領域的重要一員,他自幼就非常有文學天賦,且一直刻苦專研,最擅長山水詩,他的詩簡練明快、爽快利落、自然俊爽、頗有氣勢和和藝術氣息,他有著不俗的文學成就,71歲時身患重病,無法醫治,在洛陽與世長辭。
  • 有網友認為劉禹錫《陋室銘》有矛盾之處,應該改兩個字,有道理嗎
    每次提到劉禹錫,很多人都會想到「詩豪」二字。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白居易的「詩魔」之名雖也是響噹噹的,但與劉禹錫這「詩豪」之稱相比,還是少了些霸氣。說實話,劉禹錫的「豪」是被逼出來的。一篇駢體銘文,能寫得如此洋洋灑灑,詩豪果然是名不虛傳。關於這篇駢文背後的事,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當年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為官,當地知縣為難他,將他安置於一間陋室中。於是劉禹錫便題了這篇駢文,刻成碑,立於陋室門口,當真是又酷又霸氣。此文入選課本多年,但近期筆者卻發現有位網友對它提出了點質疑。
  • 劉禹錫的「陋室」在安徽,「山不在高」的山為何在河南?
    劉禹錫的「陋室」在安徽,「山不在高」的山為何在河南?1/「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學生時代,能熟讀志誦的古文並不多,如果有,那麼,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陋室銘》絕對在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 陋室銘古文的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上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