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認為劉禹錫《陋室銘》有矛盾之處,應該改兩個字,有道理嗎

2020-12-23 美詩美文

每次提到劉禹錫,很多人都會想到「詩豪」二字。李白的「詩仙」、杜甫的「詩聖」、白居易的「詩魔」之名雖也是響噹噹的,但與劉禹錫這「詩豪」之稱相比,還是少了些霸氣。

說實話,劉禹錫的「豪」是被逼出來的。其千古名句,不管是「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還是「前度劉郎今又來」,都是被朝中小人逼出來的。而在其平生作品中,讓大家記憶最深的當屬《陋室銘》。讓我們再來讀一次:

《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篇駢體銘文,能寫得如此洋洋灑灑,詩豪果然是名不虛傳。關於這篇駢文背後的事,大家應該也都知道。當年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為官,當地知縣為難他,將他安置於一間陋室中。於是劉禹錫便題了這篇駢文,刻成碑,立於陋室門口,當真是又酷又霸氣。

此文入選課本多年,但近期筆者卻發現有位網友對它提出了點質疑。該網友認為,劉禹錫這篇千古名作中,其實是有矛盾之處的。他指出文中提到「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文人讀書撫琴,自然是大雅之風。但後面,他又提到「無絲竹之亂耳」,既然都說了平日裡要撫琴,那為何又會覺得絲竹亂耳呢?這不正是矛盾嗎?

所以根據分析,他認為《陋室銘》在流傳的過程中,可能有兩個字是抄錯了的,是不對的。這兩個字就是「無絲竹之亂耳」中的「無」和「亂」字,他將這一句改了一下,改成了「有絲竹之悅耳」。他認為這樣一改後,與後一句「無案牘之勞形」放在一塊兒,正好一個是有,一個是無,很是朗朗上口。

這位網友的這番理解有沒有道理?改得又如何?咱們仔細分析:

首先,咱們來看劉禹錫此處寫得是不是真的矛盾?劉禹錫前面提到的是「素琴」,後文提到的是「絲竹」,這二者都是樂琴,但在本質上是有區別的。從廣義上來看,絲竹確實是包括琴的。但在古詩詞狹義的理解中,絲竹指的是伶人及樂宮們常用的吹拉彈唱樂器;而素琴指的是樸素的琴,是君子之好,它與宮廷及民間的嘈雜之音是不同的。若作此理解,劉禹錫寫得不矛盾。

當然還有另一種理解方式,在很多詩詞裡,「素琴」被理解成無弦琴。據《宋書·陶潛傳》記載:「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這說的就是陶淵明不通音律,卻喜歡撫一張無弦琴。劉禹錫在《陋室銘》中提到素琴,如果是向陶淵明致敬,則極可能指的是無弦琴,那自然就沒有樂聲亂耳。所以不管是怎麼理解,劉禹錫原文並沒有問題。

其次,這位網友認為改成「有絲竹之悅耳」後,與後一句「無案牘之勞形」是一有一無,但卻忽略了上一句。「閱金經」和「無案牘之勞形」其實間相對的,所謂金經要麼指的就是佛學經書,要麼指的就是儒家經典作品。而「案牘」指的是官府的公文。這兩句是形成對比的,意思是:「我在陋室裡可以看看金經之類的雅書,沒有公文來煩我」。同樣是案前讀書,一個是讀金經,一個是讀公文,自然境界不一樣。

所以為了和這個對比呼應,那「可以調素琴」和「無絲竹之亂耳」自然也應該是對比的。素琴和金經一樣,都是高雅的;絲竹和公文一樣,都是俗人的俗事。這樣才能形成駢文的上下文呼應。

以上兩點,就已經證明了這位網友其實是理解錯了的 ,劉禹錫這一句也不需要改,改完後就失去了駢文的韻味了。當然,對於這種願意思考的網友,小美是十分欣賞的。一篇好的作品,本來就需要在不斷理解和討論中,讓我們對它有更深的認識。關於這篇《陋室銘》,小美再提一個問題,大家認為這個「陋」到底是指簡陋還是偏遠呢?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只因文中兩個字,家長就建議刪除劉禹錫《陋室銘》,網友:想多了
    先是有家長認為,朱自清的《背影》應該從課本中刪除,因為他們發現很多孩子對文中父親翻過鐵欄杆的情節印象很深,生怕孩子們也會學朱自清的父親一樣做這樣的事。後來又有大詩人席慕蓉在講座時,公開表示,希望課本刪除《愚公移山》,原因是她認為這篇文章不環保,她希望孩子們能對大自然多一些敬畏。對於上訴的兩種觀點,筆者認為這位家長和席慕蓉都想得太多了。
  • 劉禹錫的《陋室銘》被理解成網絡金句,看似有趣,其實沒什麼道理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網友的一次解讀,這一次說的是《陋室銘》。劉禹錫的這篇駢文,年年入選課本,已經成為幾代人心中的經典。讓我們再來重溫一下: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劉禹錫的《陋室銘》膾炙人口千載傳頌,中學生教材收錄有該文。
  • 消極中尋找人生方向,唐代劉禹錫代表作《陋室銘》
    千古名篇《陋室銘》流傳極廣,其中的名句直到今天還被反覆引用。很多人解讀這篇《陋室銘》都從學問道德、做人操守等方面進行解讀,這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作為學問淵博的人,不介意外界的物質條件,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思想光輝即便是豪門貴族也未必比得上。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兩個字,理由說得過去嗎
    但就是有家長覺得這是寫男女約會的情詩,而且寫得過於肉麻、俏皮,不適合孩子們讀。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宋代文人葉紹翁的《遊園不值》上,只因詩中有一句「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人明明寫的只是杏花之景,家長們也對此詩入選課本產生了質疑。對於這樣的詩作,筆者的觀點是家長不能小瞧了咱們的孩子們。愛情詩是我國古詩詞中很重要的題材,孩子們有判斷美醜、是非的能力。
  • 《陋室銘》中的「鴻儒」到底是誰?
    《陋室銘》是大家所喜歡的一篇文章,許多人喜歡張掛寫了這些內容的條幅,以表明自己也有劉禹錫一樣安貧樂道的情懷,更多的人能流暢地背誦。最近練習書法的時候,寫到這人鴻儒時,突然覺得鴻儒應另有新解。我為什麼有此想法,也是因為讀馮友蘭先生的作品受到了啟發。
  •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詩豪」劉禹錫《陋室銘》
    實際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破迷開悟,引人入勝,這才是作者真正的意思。託物言志,以此闡明作者的隱居生活態度是安貧樂道和人生觀的價值。此處陋室是劉禹錫於長慶四年任和州刺史時所建。選自《全唐文》。室成之後,由書法家柳公權書《陋室銘》寫並勒之成碑,樹建市旁。後因戰亂洗劫,室碑俱毀。現存陋室系清乾隆知州宋思仁重建,1902年嶺南金保福補書《陋室銘》碑一方。
  • 從劉禹錫陋室銘看古今生態觀和耕育田園生活
    劉禹錫的《陋室銘》全文短短八十一字,是一篇託物言志的銘文。其實陋室銘隱含的生態哲理與自然觀更具魅力。包含著劉禹錫的生態觀和耕育田園、康養理念。1、 從陋室銘看古代的生態觀《陋室銘》原文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詩人劉禹錫的作品集中寄託詩人對寧靜的田園生活無限憧憬。
  • 有學生父母因曲解兩字,提議課本撤除《陋室銘》,網友:大可不必
    在西漢劉向編訂的史書《戰國策》中有一篇《觸龍說趙太后》,這篇文章中有一句話一直讓人印象深刻:「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父母對子女的愛最是無私,為人父母自然處處為孩子考慮,想把最好的都給孩子,生怕孩子受到一點點委屈。
  • 家長建議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兩字,網友熱議:多讀一點書吧
    《陋室銘》是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銘文代表作,屬於中學生古文必背篇目。小時候,老師教我們這篇古文時,最讚賞其中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的意境。作者意在誇耀自己的「陋室」,頗有一種「布衣卿相」,自得其樂的精神。不過,現在卻有學生家長認為它「三觀不正」。
  • 《陋室銘》究竟是誰的?
    有點文墨的中國人,似乎沒有不知道《陋室銘》是劉禹錫寫的。然而筆者卻有一問:劉禹錫真的寫了《陋室銘》嗎? 翻閱了《劉禹錫集》和《劉夢得集》,都找不到這篇《陋室銘》。從唐到清初,古人有不少野史、筆記、雜記、隨筆,據所讀過的,沒發現有人提到《陋室銘》,更沒有人提到劉禹錫寫過《陋室銘》。 《陋室銘》只見於《古文觀止》。劉禹錫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年代寫的,《古文觀止》上也沒有說明。
  • 《陋室銘》中的這兩字讓有的學生家長很憤怒,並提出要刪除此文
    在我國學生必學的詩歌中,有抒發詩人情懷的、有描述詩人經歷的、也有感悟人生的詩歌,都具有積極向上的寓意,能夠教給學生很多深刻的道理,所以也得到了家長的一致好評。
  • 《陋室銘》(劉禹錫)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陋室銘》的創作,其背後還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陋室銘》流傳至今,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已成為形容高手在人間、臥虎藏龍的千古名句。其實,這句詩不僅寄託著劉禹錫低調中的自信和優越感,而且對現代的買房一族有著啟示作用。
  • 小學生讀完劉禹錫的《陋室銘》後,提個問題,家長被問得有點懵圈
    書上有一道題的計算結果,人數居然是7.2人和10.4人,這確實怎麼都說不過去。另一個例子是福州8歲的學生小馮,他指出語文課本中的《羿射九日》一文有問題。前面已經提到了水枯了,後面又再寫后羿「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他認為一條沒有水的河怎麼能用「蹚」來形容呢?除上以上兩點外,還有小朋友找出了《紅樓夢》等名著中的錯誤。
  • 中國詩詞大會:縣令刁難劉禹錫,卻成就灑脫自在《陋室銘》
    上篇文寫出後,很多朋友都說,他們最喜歡的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說實話,我也是非常喜歡它的。因為它,不但寫出了古今知識分子最理想的生活狀態,它也寫出了我們每個俗人心中,最純淨最天籟的一首田園牧歌。陋室銘 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 《陋室銘》:被逼出來的千古佳作?
    "接著,劉禹錫就在這裡寫出了傳唱千古的佳作——《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寫完之後,他還請人刻碑於門前,用以鞭策自己。看到身處如此逆境,仍然不改初衷的劉禹錫,知州也只好放棄了對他的打壓。
  • 家長建議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2個字,真的可以這樣嗎?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大家對這首應該都不陌生,這就是每年都被編進教材的非常經典且正能量的《陋室銘》,而如今,家長卻建議刪除此詩,只因其中2個字,這是什麼情況?
  • 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陋室銘》
    關於《陋室銘》作者劉禹錫有幾個重點需要朋友們記住,第一是劉禹錫的字號「夢得」和他的自稱「廬山人」;第二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他是有參與朝廷政治的,特別他還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這些朋友們學習時都要了解;第三是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真實作者另有其人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