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陋室銘》被理解成網絡金句,看似有趣,其實沒什麼道理

2020-12-17 美詩美文

近些年,趣解古詩文似乎成為了一種「時尚」。隨便給大家舉幾個例子。

比如白居易經典情詩《夜雨》,被理解成:我想你想得睡不著。李商隱的「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被理解成:確認過眼神,你是對的人。而蘇軾《定風波》中的名句「萬裡歸來顏愈少,微笑」,也被理解成了文藝青年口裡的金句:願你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

這些理解讓我們見識了現代人的小聰明,把古詩文與網絡用語結合起來,也確實讓更多的人對這些古人的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這是無可厚非的。關鍵就在於,不是每一次趣解都是對。比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硬是被當代女詩人餘秀華解釋得讓人摸不著頭腦,這顯然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曲解。

本期筆者要和大家說的,也是網友的一次解讀,這一次說的是《陋室銘》。劉禹錫的這篇駢文,年年入選課本,已經成為幾代人心中的經典。讓我們再來重溫一下: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此文寫於劉禹錫任職安徽和州時,網友把全文的意思理解成一個網絡金句:我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這個金句自2014年開始流行,如今仍被很多網友掛在嘴邊。這種理解確實是挺有趣的,那麼《陋室銘》真的是這個意思嗎?這樣理解說得過去嗎?且聽小美給大家慢慢道來。

首先,我們要理解劉禹錫這篇駢文的創作背景。當時他從京城被貶至和州任職,當地知縣眼見這樣一個名震京城的大才子也有這樣落魄的時候,便故意要讓他下不來臺,於是在安排住處時處處為難他。知縣先把他安排到一間江邊的房子裡,那裡本是偏僻的郊區,但劉禹錫是何許人也?人家是樂觀、豁達的詩豪,他不但不覺得有何不妥,還寫了副對聯貼在門口: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看到劉禹錫過得愜意得很,知縣再生一計,又把他安排住在了河邊,房子也更小了。誰知咱們劉禹錫一點也不介意,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他還有心思看水邊的楊柳,這知縣就更惱羞成怒了。

於是乾脆把他調到城裡住,這裡是既沒江河,也沒楊柳依依,只有一間破舊的陋室,屋內陳設極為簡陋。這下劉禹錫氣不過了,直接寫了這首《陋室銘》。因為字數較多,他也就不貼在門口當對聯了,直接叫人刻成石碑 ,立在門前。

理解了這些,咱們需要思考的就是劉禹錫寫《陋室銘》時,到底是淡然地希望安靜地做個美男子,還是一腔怒火?筆者覺得是後者。

首先,從遣詞上來看,《陋室銘》與前兩副貼在門前的對聯相比,已經是完全不同的用詞風格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其實已經寫得非常張揚了,大家翻看一下唐詩宋詞,除了詩仙李白說自己「天生我材必有用」外,有幾人敢把自己自比為山中之仙、水中之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這裡的「白丁」顯然是有所指的,指的正是像知縣這樣沒有學識的人。而最後連用南陽諸葛廬和西蜀子云亭的典故,也是把自己比作先賢,其豪情及霸氣,都非一般文人所能比。所以,這篇文章還真就不是低調地說要「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它是一篇極具張力,帶著刺兒的挑釁文。

其次,我們要足夠了解劉禹錫。劉禹錫為何會被稱為詩豪,因為他心中有一般文人沒有的豪情,這一點體現在他數首經典作品上。《秋詞》中的「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歷代文人寫秋往往都是悲秋,到了他筆下卻寫出了十足的豪情。而被小人陷害被貶14年後,回到京城他寫了首《再遊玄都觀》,其中兩句是這樣的: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吃了十幾年的苦,好不容易回京,按說一般人都知道要低調行事了。畢竟14年前,正是因為在玄都觀寫詩得罪了人,才會吃盡苦頭的。但14年後,他就是脾氣不改,偏要故地重遊,偏要再寫這麼一首,表示:當年的劉郎我今天又回來了!

綜上,無論是從《陋室銘》霸氣的文字,還是從劉禹錫的性格來說,他這篇駢文翻譯成「我只想做個安靜的美男子」其實都是不太合適的,它看似有趣,其實沒什麼道理。說句玩笑話,如果劉禹錫真是這樣想的,那文壇該少了多少千古名句,唐代詩壇該少了多少熱鬧。一己之見,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有網友認為劉禹錫《陋室銘》有矛盾之處,應該改兩個字,有道理嗎
    當年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為官,當地知縣為難他,將他安置於一間陋室中。於是劉禹錫便題了這篇駢文,刻成碑,立於陋室門口,當真是又酷又霸氣。此文入選課本多年,但近期筆者卻發現有位網友對它提出了點質疑。該網友認為,劉禹錫這篇千古名作中,其實是有矛盾之處的。他指出文中提到「可以調素琴,閱金經」,文人讀書撫琴,自然是大雅之風。
  • 消極中尋找人生方向,唐代劉禹錫代表作《陋室銘》
    千古名篇《陋室銘》流傳極廣,其中的名句直到今天還被反覆引用。很多人解讀這篇《陋室銘》都從學問道德、做人操守等方面進行解讀,這當然是很有道理的。作為學問淵博的人,不介意外界的物質條件,但他們的精神世界,思想光輝即便是豪門貴族也未必比得上。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陋室銘》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劉禹錫的《陋室銘》膾炙人口千載傳頌,中學生教材收錄有該文。《陋室銘》只有八十一個字,許多經典句子讀來朗朗上口。劉禹錫的這篇文章家喻戶曉,但關於文章來歷,甚至對其中一些耳熟能詳的句子含意也存在誤讀。劉禹錫(772~842)字夢得。祖籍洛陽,生於嘉興。貞元九年(793)進士及第,第二年官授太子校書。
  • 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詩豪」劉禹錫《陋室銘》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一說為劉禹錫所著,另一說則為早於劉禹錫所著。「銘」本是古代刻於器具和碑文上用於警戒自己或陳述自己的功德的文字,多用於歌功頌德、祭奠祖先與昭申鑑戒。後來逐漸發展演變為一種獨立的文體,這種文體一般都是用韻的。
  • 從劉禹錫陋室銘看古今生態觀和耕育田園生活
    談到唐朝時期的大臣、文學家、哲學家、「詩豪」劉禹錫,大家都知道的是他的佳作《陋室銘》,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做過連州刺史,和他的古代的自然生態觀、康養觀以及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在廣東省連州劉禹錫紀念館裡,可以看到劉禹錫的政績和他的生態自然觀的形成。
  • 《陋室銘》(劉禹錫)丨那些年,我們一起讀過的課文
    《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劉禹錫(772年—842年),字夢得,河南洛陽人,唐朝文學家、哲學家,有「詩豪」  之稱。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  ,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陋室銘》的創作,其背後還有這樣一則小故事:劉禹錫因在任監察御史期間,曾經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
  • 只因文中兩個字,家長就建議刪除劉禹錫《陋室銘》,網友:想多了
    近日,除了以上兩篇文章外,又一篇千古名作也遭到了網友的質疑,這就是劉禹錫的《陋室銘》。大家應該對詩豪的這篇文章並不陌生,這篇文章是詩豪被貶安徽時所寫,全文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 中國詩詞大會:縣令刁難劉禹錫,卻成就灑脫自在《陋室銘》
    因為這屆《中國詩詞大會》的總冠軍,在發表獲獎感言時,引用了「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上篇文就寫了一下劉禹錫的昂揚人生。不過劉禹錫的人生裡,除了昂揚,那灑脫和不羈,也很是被大家欣賞和喜歡呢。但把劉禹錫這灑脫不羈,演繹的最淋漓盡致的,非他的《陋室銘》莫屬了!所以我這篇文就主要寫一下它。
  • 小學生讀完劉禹錫的《陋室銘》後,提個問題,家長被問得有點懵圈
    近日,成都一小學6年級小學生小吳,在讀完劉禹錫的《陋室銘》後提了個問題,家長直接被他問得懵圈。我們先來看看這篇千古名作:《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
  • 《陋室銘》中的「鴻儒」到底是誰?
    《陋室銘》是大家所喜歡的一篇文章,許多人喜歡張掛寫了這些內容的條幅,以表明自己也有劉禹錫一樣安貧樂道的情懷,更多的人能流暢地背誦。最近練習書法的時候,寫到這人鴻儒時,突然覺得鴻儒應另有新解。我為什麼有此想法,也是因為讀馮友蘭先生的作品受到了啟發。
  • 《陋室銘》中的這兩字讓有的學生家長很憤怒,並提出要刪除此文
    但是最近幾年,卻有一些家長提出意見,說要把語文課本中《陋室銘》這篇文章給刪除掉,理由是因為該詩中透露出一種高傲情節,感覺詩人瞧不起農民,這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來看看《陋室銘》這篇文章,這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一篇銘文,全文一共81個字,主要抒發了詩人志向高遠,安貧樂道,不和世俗同流合汙的美好品德。
  • 《陋室銘》究竟是誰的?
    有點文墨的中國人,似乎沒有不知道《陋室銘》是劉禹錫寫的。然而筆者卻有一問:劉禹錫真的寫了《陋室銘》嗎? 翻閱了《劉禹錫集》和《劉夢得集》,都找不到這篇《陋室銘》。從唐到清初,古人有不少野史、筆記、雜記、隨筆,據所讀過的,沒發現有人提到《陋室銘》,更沒有人提到劉禹錫寫過《陋室銘》。 《陋室銘》只見於《古文觀止》。劉禹錫是在什麼情況下,什麼年代寫的,《古文觀止》上也沒有說明。
  • 有家長建議課本刪除《陋室銘》,只因其中兩個字,理由說得過去嗎
    但近期又有家長對另一篇年年入選中學課本的千古名作產生了質疑,若是別的詩也就算罷了,偏偏它是被很多人捧為經典的《陋室銘》,他們認為這首詩有瞧不起普通平民的意思,這是為何?他們的理由說得過去嗎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詩:《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劉禹錫對陋室的態度,值得每個人參考
    《陋室銘》流傳至今,其中最為經典的一句「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已成為形容高手在人間、臥虎藏龍的千古名句。其實,這句詩不僅寄託著劉禹錫低調中的自信和優越感,而且對現代的買房一族有著啟示作用。
  • 極簡|《陋室銘》:無絲竹之亂耳,下句是啥?營造怎樣的生活情趣?
    大家好,今天我們聊聊極簡生活方式,其實古人早已熟練於心,並付諸於行動,今天我們要向大家聊的的是這部傳世之作《陋室銘》。歡迎大家品鑑欣賞。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 如何學習初中古文名篇《陋室銘》
    文章簡介:《陋室銘》選自《全唐文》卷六百零八集,為唐代詩人劉禹錫所作。《陋室銘》一文是聚描寫、抒情、議論於一體。通過具體描寫"陋室"恬靜、雅致的環境和主人高雅的風度來表述自己兩袖清風的情懷。關於《陋室銘》作者劉禹錫有幾個重點需要朋友們記住,第一是劉禹錫的字號「夢得」和他的自稱「廬山人」;第二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政治家。他是有參與朝廷政治的,特別他還是「古文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這些朋友們學習時都要了解;第三是劉禹錫有「詩豪」之稱。
  • 劉禹錫:與白居易並稱「劉白」,《烏衣巷》淺顯易懂,並不直白
    榮華富貴,都是過眼雲煙,是詩人劉禹錫在《烏衣巷》中,想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同時,也是詩人因為自身遭遇,和當時國家狀況,有感而發。劉禹錫這首《烏衣巷》以及韻文《陋室銘》,都是劉禹錫的傳世之作。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 陋室銘古文的翻譯
    陋室銘,作者:劉禹錫 上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 有學生父母因曲解兩字,提議課本撤除《陋室銘》,網友:大可不必
    《陋室銘》。 對此小編想試問一下,提刪除建議的家長,是否有認真去理解過《陋室銘》,在念書的時候又是如何學習《陋室銘》這篇文章的。 連續逼迫劉禹錫換了三次住所, 居住地自城南的面江而居,到城北的德勝河邊,再到城中的鬥室, 居住面積越來越小,到最後的鬥室時,屋內僅能容下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張床。 正因為受到如此不公正待遇,劉禹錫才遂憤而在門前立下石碑,並在其上刻下了這篇《陋室銘》。
  • 《陋室銘》:被逼出來的千古佳作?
    《陋室銘》是中唐詩人劉禹錫的散文名篇,被收入《古文觀止》中,成為後代文人"安貧樂道"的座右銘。在被收入中學語文教材後,更是變得家喻戶曉。《陋室銘》的由來劉禹錫為什麼會創作這麼一篇簡短凝練的散文呢?原來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