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柯潔宣布無限期退博。
在平時,如果某位公眾人物選擇退博時,評論區總會是清一色的「支持」、「想念」等正向言論,而在柯潔微博的評論區中,卻充斥著「惡臭」、「早該滾了」等粗暴批評。
從之前備受敬仰的「圍棋天才」到如今人人獵殺的「過街老鼠」,柯潔經歷了什麼?
5年前,柯潔帶著「圍棋神童」的光環加入微博。
10歲拿到全國冠軍,打敗過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圍棋高手,連續四十個月排名圍棋世界第一,成為世界圍棋史上最年輕的七冠王。
他的努力也超乎常人,柯潔剛練棋時只有七八歲,每天早上六點起來做題,上午學文化課、下午學棋,一直到晚上十二點才休息,日復一日。
然而,神壇之上的耀眼,神壇之後的艱辛,都掩蓋不了深處神壇之中,那份桀驁不馴的狂妄。
在大眾心裡,無論《請回答1988》的阿澤,還是《圍棋少年》中的江流兒一角,棋手給人的姿態似乎就該是溫和謙遜、少年老成、沉默寡言的。
但柯潔不。
在與日本棋手井山裕太對戰之前,十幾歲的他曾放出「要讓井山裕太血濺五步」的豪言;
當對戰韓國頂尖棋王李世石,不僅揚言「有95%的勝率」,還直接說李世石「傳奇是時候落幕了」。
是吹噓嗎?是,但他的這些吹噓並沒有翻車。
說讓井山裕太「血濺五步」,就真的贏了;說要「結束李世石的傳奇」,就真的一直壓著他打。
需要我們明白的是,大眾的本性是慕強,卻不是推崇狂妄。
當柯潔的強轉化為狂時,爭議自然四起。
2016年,人工智慧AlphaGo擊敗李世石,引發了整個圍棋界的震動。
而在同一天,柯潔發了這樣一條微博,向AlphaGo宣戰:
1年後,他與AlphaGo的對決,迎來了3:0的慘敗。
賽後的柯潔當場痛哭,但這樣的經歷並沒有改變他狂妄的本性,還為柯潔之狂提供了展示舞臺。
女棋手贏了,便調侃女棋手的穿著,稱其贏了男棋手是靠「美人計」;
一次混雙比賽失利後,發了一篇長文甩鍋給女搭檔的失誤,還感慨「圍棋上男女真的有別吧」。
這些言論放在一個普通男生上面,得到的可能會是一句「沒風度」的批評,但用在柯潔身上,卻形成了一場複雜的傳遞效應——
調侃與甩鍋之事一方面被他的「狂妄」人設消解和弱化,卻另一方面又與他現實中謙和的形象和棋手的身份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反向強化他的「狂妄」。
直到「奚夢瑤生子」事件,第一塊多米諾骨牌被推倒了。
在《局面》的採訪中,柯潔將他在網上的種種情緒性發言解釋為「為了引起關注,進而關注到圍棋行業」。
但解釋終歸只是行為的修飾,而非一次切實行動。
去年10月24日,柯潔發微博不滿「奚夢瑤生子」登上熱搜,其中那句「下個蛋」引發了部分網友的憤怒。
當時的柯潔大概也意識到了不妥,很快就改為了「生孩子」。
然而,之後的柯潔並沒有採取一般公眾人物會的道歉做法去息事寧人,反而又用一篇長微博把自己身上的火點得更旺了。
解釋自己並無歧視女性的意思,但又自稱為「嘴臭的網絡暴民」,字裡行間堆積了各種表情符號和「給爺爬」這類型的抽象話。
負面輿論發酵效應也迅速得到驗證。
今年5月,柯潔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推薦人選,評論裡呼聲最大的態度是:他不配。
在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柯潔這麼解釋自己的退博原因:「似乎我說什麼都是錯的」。
事實上,柯潔口中的「說什麼都錯」,生根於當今大眾媒介傳播的輿論生態環境中。
在如今的語論體系中,大眾媒介傳播為了提高用戶的閱讀、觀看興趣,眾多的傳播內容顯得通俗化、遊戲化,利用媒體對受眾進行精神麻痺,影響人們的思考能力,這就使一些原本應該莊嚴、崇高的精神意義大大弱化。
在這樣的輿論氛圍中,柯潔在圍棋方面的優秀讓他得以站上高高的「神壇」,但也讓他在「圍棋第一人」的光芒逐漸淡化之後,註定要被剝下曾經以「天才」為名的保護色,直面網絡輿論對其種種言行的審視。
更重要的是,柯潔本人自行選擇了「抽象話」這一符號系統後,也融入了「狗粉絲」群體,逐漸被這一亞文化群體的思路、立場所馴化,到最後,他本身也成為了「狗粉絲」的一個符號。
在這個過程中,柯潔其實沒有太大正向改變,依舊缺少理性和基本的共情。
當持續熱愛情緒化表達的他一個猛子扎進了這一群體的文化泥淖中,沉浸於這種公眾表達的快感時,他不得不面對的是,這個以「敵視和攻擊」為基底的文化群體早晚也會像解構其他人一樣解構自己。
這是網際網路下「身份生態」中的必然結果,主動擁抱了狗粉絲的身份,主動擁抱了單一的對立和衝突,就很難再控制好這一身份對他個人空間和職業空間的侵蝕。
他說的話到底是對是錯,也早已不是問題的核心。
在網絡這場持續多年的屏幕戰爭,深陷輿論戰場衝鋒陷陣的柯潔早已成為一個完美的靶子,等待輿論的獵殺與反噬。
作為公眾人物,在發言時就應該承擔有超越普通網友的責任,不尊重女性、輕率發言的問題早已有之,如今,也是時候嘗一嘗失言的痛苦了。
同時,柯潔事件在時刻提醒我們:在時刻反噬個體的網絡中,永遠不要讓曾經屠龍的少年,成為深淵裡的短視且狹隘的「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