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 劉邦
對歷史感興趣的人或許都聽說過,開啟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殺功臣先河的正是我國第一個布衣皇帝——劉邦。
但,事實並非全部是你想的那樣!
在司馬遷《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上,記載有137位有功之臣封列侯者(實際該表封列侯者為143人,其中還包含王子4人,外戚2人),加上8個所謂異姓諸侯王(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盧綰),西漢初年劉邦所封的有功之臣至少是145位。
劉邦所殺的功臣,實際上來說大都是後來封異姓諸侯王的那批人。也就是我下面講到的劉邦隊伍中的第3類人。
劉邦從起義起到最後打下天下的過程中,依附於他旗號下的人眾多。我們簡單歸為以下3類
第1類,自然是和他一起起義的同鄉及發小們,代表人物有:蕭何、周勃、曹參、樊噲、盧綰等。
第2類,就是為實現自身抱負半路來投奔他的投靠者們,代表人物有:張良、陳平、韓信等。
第3類,就是因某種利益、形勢半路而來的合作者們,代表人物有:彭越、英布、臧荼、張耳、吳芮等。
通過這麼簡單一歸類,我們似乎顯而易見的明白了劉邦後來大殺異姓諸侯王的原因。
如果從可靠度來講,無疑這些知根知底的同鄉和發小們是劉邦的最愛,從對其的威脅程度來講他們也是最小的。
相反歸屬於第3類的合作者們是劉邦最為擔憂的,也是對他威脅最大的。雖然第2類與第3類人,都是半路向劉邦靠攏而來但本質上是不同的。
就拿歸屬於第2類的張良、陳平等人來說,他們投靠劉邦時基本上都是赫赫無名、孤身一人的「光杆司令」,可以說除了本身的才能、謀略幾乎沒有任何其他的勢力基礎。
而隸屬於第3類人的彭越、英布、臧荼等人就不同了。彭越在歸降劉邦前也曾是振臂一呼、從者雲集的「魏地」起義領袖。
英布則是項梁、項羽帳下令秦軍聞風喪膽的將軍,後期更是被項羽分封為十八路諸侯之一
臧荼在投向劉邦前也是項羽分封的十八路諸侯之一,要知道彼時的劉邦也不過是項羽分封下的一個漢王而已,兩人那時的地位可謂平起平坐。
可以說這類人的特點就是人家是帶著自己的隊伍來的,本身是有相當勢力基礎的,多數人在投向劉邦前,身份地位也與劉邦算得上是平起平坐的,有的甚至還高一點。
針對這麼一批人,你要說他們當真甘心情願為劉邦當牛做馬並俯首貼耳,那真是連鬼都不信!
所以說,與其說他們是投奔劉邦而來不如說他們是礙於眼前的利益、形勢妥協而來,所以說把他們歸類為劉邦的「合作者」與事實更為貼切些。
當然這都是從大概的方面來講的,無論是這3類中的哪一類人都可能會出現不可靠、威脅大的情況。
就拿第1類人中的盧綰來講,他不僅是劉邦的同鄉還是和劉邦同一天生的光屁股玩到大的髮小。
後來劉邦當上皇帝建立漢朝並成功處理了燕王臧荼的叛亂後,出於友情的考慮不顧眾人反對還執意把剛「騰」出來的「燕王」爵位封給了他(之所以說劉邦是出於友情給盧綰封王,是因為不論是按照功勞還是個人才能上來講盧綰都是遠遠不夠格的,簡稱他不配)。
誰曾想,不知是盧綰嫌棄劉邦封他的官小,還是他壓根就看不起劉邦,認為這麼一個曾經的潑皮無賴都能做皇帝,自己做個「燕王」實在抹不開面子,於是乎最後夥同代國陳豨並成功勾搭匈奴發動了叛亂,最後戰敗逃亡並客死於匈奴。
淮陰侯 韓信
第2類人中也出了一個比較不甚可靠、威脅性大的人物,那就是韓信。
照理來講,韓信在投靠劉邦前,別說什麼勢力了,連吃飯都成問題。在最為落魄的時候還鑽過別人的褲襠。
至於說什麼貴族身份韓信更是沒有,以至於後來他投靠貴族出身的項羽企圖獲得重用時,項羽連正眼都不帶瞧他一眼的。
這才有了他後來憤而出走投劉邦的故事。
不過畢竟韓信是當時不世出的「戰神」,在受到劉邦的重用以後指揮三軍所向披靡,在此期間也積累了自己的人望與勢力。
據司馬遷《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記載,有一次劉邦被項羽圍困在滎陽,向韓信求取救兵,不料韓信趁機向劉邦討要齊王的封爵。
雖然迫於那時的嚴峻形勢,劉邦選擇了隱忍、答應了韓信的請求,但事後的劉邦不可能不對此耿耿於懷。
後來的韓信被殺,雖然有些冤枉的味道,但不能不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當然了,第3類中人也出了一些相對可靠、識時務的人,比如說後來的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當然了,你也可以認為他們那是慫!
所以說,綜上所述,劉邦建立漢朝後所謂的「大殺」功臣,基本上只是小範圍有針對性、有選擇性的對懷有野心與絕對實力異姓諸侯王們的無情屠殺。
簡而言之實際上漢初的絕大部分開國功臣都得以善終,另外即便是異姓諸侯王只要肯聽話、老老實實的,劉邦也願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比如剛才所提到的長沙王吳芮就靠裝慫、扮乖寶寶混了個善終。
留侯 張良
當然說一千道一萬,帝王畢竟是帝王,有其冷酷無情的一面或許也是必然。
西漢開國功臣中沒有被殺的老臣,他們的餘生也是在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中度過的,唯恐那天一不小心就被劉邦夫婦宰了。
就拿張良、蕭何、周勃等人為例。
先說張良,據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記載:
西漢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劉邦要以「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裡外」為由大加封賞張良,讓他自己從齊國選擇三萬戶作為封邑。這是多麼重的賞賜,三萬戶的封邑,還是自己任意去挑選,可是張良堅決不要。
他只要了「留地」這個小地方,而且還指明說這是與陛下(指劉邦)當初第一次相遇的地方。這是多麼的用心良苦啊!他或許是希望日後劉邦能念及往日的舊情在關鍵時刻網開一面吧!
就這樣張良還覺得不夠,他把長子取名「不疑」,於是乎二代「留侯」就叫作「張不疑」。
後來張良更是為了自保避禍選擇了過「赤松子」似的修道隱逸不問世事的生活,可即便是這樣張良也從未想過刻意離開劉邦夫婦的視線。因為他深深地知道: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最安全!
就這樣劉邦夫婦只要想找張良不用費多大功夫就隨時可以找到!
西漢初年劉邦想要廢太子劉盈,便曾多次找到張良徵詢意見,而呂后為了保全兒子劉盈的太子之位維護呂家的勢力也曾多次找到張良求取計策!這便可以作為明證!
相國 蕭何
再說蕭何,據司馬遷《史記·卷五十四·蕭相國世家第二十四》記載:
西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那一年正好趕上九江王英布反叛,劉邦決定親自御駕親徵剿滅他。
而蕭何則被命令留守京師,在前方平亂的過程中劉邦曾多次派人大老遠來問蕭何最近在京城忙些什麼?漸漸地蕭何感到不自安了!
他明顯感覺到了皇帝對他的不信任,後來有個門客提醒他說,要他自汙名節以求保全,於是他開始大肆購買土地做些強買強賣的勾當。
後來劉邦平叛歸來,聽說百姓對於相國蕭何不法行徑的控訴反而覺得很開心!其實早在前一年,蕭何為了減輕皇帝對於自己的疑慮已經推掉部分封賞並將大量的家產捐作了軍需!
當然後來蕭何與劉邦之間還發生了一些故事,只是在反反覆覆、謹謹慎慎、委曲求全中蕭何最終得以善終。只不過這當中經過的曲折、艱險卻是難以為常人所想像和忍受的!
絳侯 周勃
最後再說周勃,周勃在劉邦生前似乎並未經受過多大的波瀾與打擊,甚至據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記載,劉邦臨終前還對周勃大加讚賞了一番,說什麼「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
不過這也讓人隱隱覺得劉邦是因為周勃這個人將來還有很大的利用價值,所以才在生前放了他一馬,沒有下手狠狠整死或整治過他。
後來周勃果然不負重望,在劉邦、呂后相繼死後,聯合右丞相陳平、朱虛侯劉章等人平滅了「諸呂之亂」,重新使皇位回到了劉姓一脈上。
不過,周勃晚年還是經歷了一場令其終生難忘的「牢獄之災」,險些喪命。但那畢竟是漢高祖劉邦死後很久,漢文帝時的事兒了,這裡就不再多言了。
漢高祖劉邦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底層出身的大一統王朝的開國君主,憑藉著自身不拘一格的用人智慧及非凡的政治手腕坐穩了皇位。
雖然在此過程中免不了血腥與殺戮、陰謀與陽謀,但他在對待開國功臣的問題上並不是「一刀切」的,還是講究遠近親疏、輕重利害的。
在對待有嚴重威脅、懷有異志的「內部敵人」時,他是殘酷無情的甚至是殘暴的;但在對待一直跟隨、忠心自己的「自己人」時,他也算是相對來說比較厚道的,他一般是不會對其動殺心的,主要是以「強力打壓、整治」為主,當然了如果其中一些人不很識相的話,劉邦也是很樂意送他們一程的。
最初跟隨劉邦起義的那批人也就是他的同鄉及發小們在劉邦做了皇帝後絕大多數都得了善終。當然了,除了那個作死的髮小盧綰。
相對來說劉邦作為一個帝王,在友情方面的道德情操還是立得住的,比某些只會喊口號的人強得多,就比如說那個「苟富貴,無相忘」的陳勝。
劉邦雖然在歷史上有個大殺功臣的名號,但事實上他所殺的功臣並不多,因為他並不是一個以殺人為取樂的殺人狂,他的屠刀每舉向一個人都是有深刻政治目的的,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算計。
如果說劉邦殺功臣,只是簡單的、無情的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史記》中所記載的百餘名列侯、王侯、重臣等有幾人能得好死,能得善終??
可事實卻是,西漢開國功臣中的絕大部分都做到了富貴終老,並以顯爵傳之於後世。
特此聲明:本文系本人原創,未經本人允許,禁止轉載。違者,本人有權追究其相關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