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死,走狗就一定得烹嗎?朱元璋想出另一辦法,效果奇好

2020-12-22 步虛子說史魂

翻開浩瀚長河般的歷史畫卷,便會發現這一讓人談之色變卻又意料之中的「事實」:建立了不世之功勳的大臣將領,往往下場較為悽慘,典型的如漢初的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滅魏破代、攻齊伐趙,軍功赫赫、勇冠三軍。可以說,劉邦的漢朝江山幾乎都是韓信打下來的。但就是這麼一位於劉邦於漢朝「功莫大焉」的優秀軍事將領,卻落得個被「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三族」的可悲結局。

同樣的案例在明初也同樣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奪得天下,登基稱帝之後,便毫不猶豫舉起了手上的屠刀,朝著過去為他浴血奮戰的將領臣屬們痛下殺手,製造出了讓後世談之色變的「洪武四大案」,許多功勳赫赫的大將就此慘死,僅藍玉一案朱元璋便殺人1.5萬餘人。而當事人藍玉雖有北上破元、平定西南之絕世武功,但結局卻是被夷三族、剝皮食草,讓人唏噓不已。

君王之所以對過去功勳赫赫的麾下大將如此「恩將仇報」,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手握軍功的大將「功高震主」,引起了上司君主的恐慌與猜忌,害怕其不甘於人臣,妄圖凌駕於自己之上。另外史河中也有所謂的「時勢造英雄」之說,時勢、敵人是英雄生存立足、位列前臺的必要條件,一旦時勢變遷、敵人盡滅,便也是「狡兔死、走狗烹」之悽慘結局,尤其是擁有顯赫功勳的「功高震主」之「走狗」。由此可見,「功高震主」始終是橫亙在君臣之間不和諧的音符。

那麼除了「簡單粗暴」地搞滅絕一切的屠殺,面對「功高震主」的臣子,是否「狡兔」一死,「走狗」就一定得烹?實則非也,朱元璋想出另一種辦法,效果奇好。而他使用的對象,便是素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之稱的明初著名軍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劉伯溫。

朱元璋對劉伯溫「刻薄寡恩」,首次封爵的36人中,沒有「開國文臣第一」的劉伯溫

劉伯溫開始對元朝很是念念不忘,這位年僅23歲便高中進士的少年奇才原本想將平生之所學、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報效祖國之中,無奈「我本誠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元末政局的極其不穩,地方貪腐的橫行霸道使得其滿腔的報國情懷淪為一廂情願,於是在糾結憂鬱中,在朱元璋的三請聲中(第一次派了普通使者,毫無懸念被拒絕後,後兩次便派了遊說能人——處州總制孫炎),他才戀戀不捨離開家鄉,轉投元朝的敵人——朱元璋,輔佐其問鼎天下之舉。

毫無疑問,劉伯溫名不虛傳(正德年間,被評為「開國文臣第一」),朱元璋也是亂世之梟雄,此二人搭檔如虎添翼。在劉伯溫的運籌帷幄中,朱元璋打敗了勁敵陳友諒,絞殺了割據一方的富商張士誠,四海平定,天下歸一,朱元璋得以於公元1368年順利登基稱帝,建立明朝,故而劉伯溫獲得了「一統天下劉伯溫」之美名。在此期間,君臣二人還算和睦、相處融洽,似同道之友人,朱元璋對劉伯溫極盡禮遇,一口一個「先生您」稱呼之,對其言聽計從。

但世事無常,劉伯溫盡心輔佐的朱元璋,在稱帝建國、終成大業後,對他昔日深為信任的軍師劉伯溫卻又是另一種態度。

公元1370年農曆十一月,徐達兵團凱旋南京,朱元璋召集群臣大行封賞。朱元璋一口氣封爵36人:公爵六人,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和宋國公馮勝,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二人。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謀斷天下、功勳無可爭議的劉伯溫居然不在公爵名單裡,不僅如此,侯爵和伯爵名單中竟然也沒有他容身之地。

不久之後「幡然醒悟」的朱元璋突然發現了這一「嚴重失誤」,於是一拍腦門:「哎呀,我怎麼忘了先生你?你看現在大局已定,不能更改,我還是封你個伯爵吧。」於是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明眼人一眼看出:朱元璋對功勳卓著的劉伯溫封爵是何等的不情願,不僅公爵不予分封,就連最末等的「伯爵」也是後補的。

狡兔死,走狗不一定得烹,朱元璋想出另一辦法,效果奇佳

在探討朱元璋為何「刻薄寡恩」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建國之後、封賞之前,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具體態度。公元1368年農曆八月,因求雨失敗,宿敵李善長對其頗多排擠,再加上老婆之一的陳女士去世,58歲的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準奏。但三個月後,朱元璋便發來手詔《御寶詔書》,請他再度出山。不過此次請求詔書中,朱元璋的幾句言辭頗耐人尋味。

「聞朕親將金華,旋師建業,爾曾別閭裡,忘丘壟,棄妻子,從朕於群雄未定之秋」

這句話意思是:我當初解放婺州之時,你聽到了我的威名,馬上拋妻棄子,扔了田地,一溜煙小跑來投奔我,想跟著我幹大事業。這句話不僅忽視了朱元璋三請劉伯溫的事實,而且還將劉伯溫說得非常不堪:因為朱元璋我很威風,你就「拋妻棄子」,「屁顛屁顛」過來投奔我,非要跟著我(求我收留你)幹大事。這不能說明你有什麼能耐,只能說明你很有眼力勁。

也正是因為如此定位劉伯溫,故而朱元璋在詔書中回憶以往赫赫功勞之時,如「攻皖城,拔九江,撫饒郡,降洪都,取武昌,平處城之內變」,對劉伯溫的諸多功勞只用了四字進行界定:「爾多輔焉」。這相當於睜眼說瞎話,每次戰役打響之前,劉伯溫戰役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而朱元璋基本處於遵從執行角色,以下兩例即可明證:

1,公元1360年農曆五月,同樣為一代梟雄的陳友諒集結30萬大軍兵鋒直指朱元璋老巢應天府,並僅用了3天時間便將朱元璋引以為傲的太平城攻陷,應天危在旦夕。面對陳友諒橫行霸道的「無敵艦隊」,朱元璋一籌莫展,而緊急召開的全體軍事會議上,眾將領也對抵抗陳友諒持悲觀態度。朱元璋於是看向劉伯溫。劉伯溫根據陳友諒水軍強大、陸軍偏弱的特點,提出了避其鋒芒,採用反間計引誘其至陸地進行伏擊的策略,朱元璋聽完撫掌叫好:「先生您和我想的一樣啊。」之後爆發的龍灣之戰不僅使得陳友諒的百餘艘巨艦和數百艘中型戰艦被朱元璋收入囊中,而且還留下7000多名俘虜和2萬具己方士兵的屍體。

2,公元1361年農曆七月,經歷了龍灣慘敗的陳友諒突襲安慶,安慶陷落,朱元璋聽聞十分惱火,除了處決了逃回來的安慶守將以外,他又開始焦急地看向劉伯溫:「先生,計將安出?」但劉伯溫沒有給他出計策,而是請求回家為母守孝。在此關鍵時刻朱元璋說什麼也不同意,於是他給劉伯溫寫了封熱情洋溢的書信——《御製慰書》,言辭懇切、感情真摯地勸其留下:

你母去世時已是八十歲,這是喜喪;您來幫我建立大業,如今大業未成就要走,恐怕不太好;當年徐庶老母被曹操捉去,徐庶對主人劉備說:「我心已亂,請放我走,」劉備於是讓他走了,我覺得是天理人心,但你母親已去天堂,無論我現在讓你走還是往後再走,您都不能再見你母親。現在我正是用人之際,過了這段艱苦歲月,我當以最隆重的儀式送您回家。

如此感情真摯、引經據典,還真把劉伯溫感動了起來,於是劉伯溫立馬將回鄉守孝之事暫且放下,全身心開始制定對陳友諒總攻的軍事計劃——先打安慶,如果強攻不下,便假裝持續進攻,將主力繞過安慶,直奔陳友諒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州一落,安慶指日可待。果然在神算子劉伯溫面前,陳友諒厄運再次來襲,不僅進攻不成,而且丟了江州,被困武昌。而原先丟失的安慶不僅重回朱元璋之手,更是讓朱元璋的兵團衝進了陳友諒控制多年的江西行省。

至於之後震驚中外的鄱陽湖大戰、降洪都、屠滅陳友諒;掃清徐州、蕩平湖州、進攻杭州、圍困蘇州,從而圍剿張士誠,均有劉伯溫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影子,而此時的朱元璋,更像是一個執行者。

如此看來,朱元璋如此「明目張胆」搶奪劉伯溫之頭功,充分貶低劉伯溫之地位,應是朱元璋想出的一對待「功高震主」之臣屬的辦法,從後續效果來看,朱元璋想出的這一辦法,效果奇好,具體表現為:

1,使得孤傲的劉伯溫「心悅誠服」拜倒在自己權力膝下

劉伯溫原本性情剛直、不徇私情甚至有些孤傲。這種人品性固然好,但也會因為過分遵從原則和客觀事實而忽視了人情世故,這顯然非常不利於人主樹立帝王之威。事實也確實如此,每次朱元璋宣布一決定之時,滿堂均是喝彩之聲,唯獨劉伯溫冷眼旁觀,甚至是潑潑冷水。如朱元璋重建了應天府之後心情大好,於是帶領百官登上城牆參觀遊覽,百官見了朱元璋親自督造的城牆紛紛讚不絕口、高聲祝賀。唯獨劉伯溫冷眼旁觀,朱元璋看見這不和諧的眼神後便挑釁地問道:「如此壯麗之城,無人能破,」劉伯溫幽幽地說道:「人是攻不進來,但燕子可以飛進來。」明顯在跟朱元璋唱對臺戲。

在不斷充分貶低劉伯溫功勞,長自己威風之後,原本性情正直、不苟言笑的劉伯溫終於屈服於朱元璋的權力膝下,學會了逢迎朱元璋,甚至是拍馬屁,如在朱元璋「哎呀」一聲之後呼喚劉伯溫時,劉伯溫一路小跑來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假裝失誤,然後假惺惺賞賜誠意伯之後,劉伯溫很是合適地說出:「謝謝皇上,皇上您還想著老臣。」並且忙著磕頭謝恩起來。

當朱元璋召集大家討論元朝滅亡原因時,劉伯溫也會諂媚地第一個跳出來說道:「元王朝以蒙古人入主中原,愚昧無知,末代元主荒淫無度、政令鬆弛,天下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焉有不亡之理。」見朱元璋顯出了不耐煩的神情,便立馬拍馬屁道:「幸好天下出了皇帝您,不但英明神武,而且百戰百勝,所向無敵,這才救民於水火之中,所以您的天下才是天經地義。」

2,避開了「狡兔死,走狗烹」之結局

在天下未定、前途未卜之時,因為「主」還未立,並不存在「震主」的問題,一旦天下大定,主已確定,則必須功歸天下之主,如此才能確立人主所特有的天下第一家之合法形象。很顯然建國之前劉伯溫功勳的「功高震主」觸動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經。於是朱元璋將本應屬於劉伯溫的頭功記在自己名下,儘可能地貶低劉伯溫,盡情抹殺其「獵殺狡兔」的事實,便是為了樹立自己光輝形象的同時,給劉伯溫的「功高震主」來個釜底抽薪,從而使其不再具備「功高震主」的資格。

既然都不再是有功的「走狗」,那麼雖然狡兔死了,必然就不存在烹走狗的問題。如此說來,朱元璋建國後首次大肆封爵36人,卻不給劉伯溫一席之地,原來也是心中早有準備。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劉伯溫功勳卓著,朱元璋必然是心中有數的,否則也不會在1370年封爵之後假惺惺裝出「決策失誤」之後,打了一下感情牌,給劉伯溫勉強封了一個誠意伯。如此不得不說,朱元璋真乃一代弄權高手。而劉伯溫的歷史功績雖然在朱元璋的立威過程中被大打折扣,但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酒香不怕巷子深」,時隔140多年的正德年間,明王朝統治者終於充分認可了其歷史功績,正德帝評價其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可謂實至名歸。

結語

綜上,雖然「功高震主」始終是橫亙於君臣之間非常不和諧音符,雖然「狡兔死、走狗烹」是大多「功高震主」臣屬之悽慘結局,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卻想到了另一辦法。他通過對謀斷天下、「文臣第一」的顯赫功臣劉伯溫進行「刻薄寡恩」:公元1370年大規模論功行賞之時,首次封爵的36人中,未給「文臣第一」的劉伯溫留下一席之地;在對劉伯溫的勸返詔書中極盡「貶低」之能事。

不得不說,朱元璋真乃一代弄權高手,如此做法收穫奇佳效果:不僅使得原本性情剛直、不徇私情、頗有些自傲的劉伯溫拜倒在了自己的權力膝下,而且還避開了「狡兔死」,「功高震主」之「走狗」必烹之結局。1370年大肆封爵的36人之中,能夠善終的不多,尤其是前六位公爵,而「文臣第一」的劉伯溫最終躲開殺戮,於「農曆四月十六卒於故裡」,不得不說,這也是朱元璋這一辦法收穫的成果之一。

相關焦點

  •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從全民爸爸到資本家、走狗、吸血鬼,只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今天彭叔就跟大家聊聊彭叔對這件事的看法。不是光說像馬的那個雲,而是整個網際網路紅利期的結束。最近很多人在網上各種罵阿雲,說阿雲是在吸年輕人的血,是在賺昧良心錢。
  • 老照片—克林斯曼告別賽狡兔死,走狗烹,德國足協歷...
    老照片—克林斯曼告別賽狡兔死,走狗烹,德國足協歷來挺狗的!98世界盃後,德國足協拒絕為世界盃冠軍主力、歐洲杯冠軍隊長克林斯曼舉辦告別賽,克林斯曼就自己辦。告別賽請來了老搭檔老狐狸沃勒爾、德國網球巨星貝克和「恩師」福格茨,地點在他成名的斯圖加特。雖然,我因克林斯曼而喜歡的拜仁,但克林斯曼無論球員時期還是教練時期,與拜仁的故事都不那麼愉快。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資治通鑑》
    一、   背景:劉邦馬背得天下,建立了大漢帝國,但這個帝國還不穩固,分封的各路諸侯名義上歸順了大漢
  • 《資治通鑑》: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釋義:把小事都做得盡善盡美,才能成就大事,多方面聽取他人意見,對事物的原委便能明晰,片面的聽信個別言論,得出的結論則有失偏頗。二、【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釋義:勇略使國君受到威壓,自己的處境就危險;功績超過天下所有的人,他就無可獎賞了。
  • 《道德經》第九章: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見好就收的智慧
    不管事業做得多大,如果不快樂,整天心力憔悴,那不如退一步海闊天空。我很敬重那些一直在路上的企業家,我常說,他們也是修行者,他們把紅塵當作最好的修行場所了。人都具有貪婪的本性。什麼好東西都是越多越好。然而我認識的幾位企業家,他們和任何人合作,都要彼此雙贏,自己情願少賺些,也不願意讓對方吃虧。他們把生意建立在快樂的基礎之上。
  •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那麼古代有哪些功成身退的功臣?
    但是他深知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早就已經下定決心歸隱了。何況越王給他說希望他把自己的計謀帶給先王。於是範蠡毫不猶豫地走了,在走之前他勸說文種趕緊走,但文種認為勾踐一定會對他不一樣執意不肯走,結局不想而知,文種被越王殺害,範蠡和西施隱於世間。除此之外範蠡人生的智慧真是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他三次經商致富擁有萬貫家財,自稱陶朱公。
  • 「狡兔死,走狗烹」,看湖人隊與火箭隊怎麼對待球隊功臣
    在NBA中素來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說法,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尤其是在NBA這個江湖中,老大這個角色是最難扮演的,在巔峰時你聲名遠揚,大殺四方,但隨著時間的流逝,稜角終歸會被歲月抹去。如果能留給大家美好的回憶這就已經彌足珍貴了,但更多的還是四處漂泊,黯然退役,只給世人留下了一個落寞的背影!
  • 劉邦殺功臣:是無情的狡兔死,走狗烹?還是深思熟慮後的算計!
    但,事實並非全部是你想的那樣! 後來張良更是為了自保避禍選擇了過「赤松子」似的修道隱逸不問世事的生活,可即便是這樣張良也從未想過刻意離開劉邦夫婦的視線。因為他深深地知道:最危險的地方往往最安全! 就這樣劉邦夫婦只要想找張良不用費多大功夫就隨時可以找到!
  • 朱元璋打天下後大宴群臣,劉伯溫不敢吃,吃的後來都被殺了
    圖:狡兔死走狗烹文/歷史滾輪「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想必喜歡歷史的都聽過這句話說的直白點,就是那些開國皇帝在奪了天下後,大肆消滅功臣,毫不留情其實,這句話最早是出現在圖: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把這一點運用到了極致相比直接殺伐決斷,朱元璋更願意用一些比較隱晦的東西來暗示據說,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於皇宮內大宴有功之臣,明朝的建立大家也都知道,基本的都是農民起義成功的
  • 大將替朱元璋擋9箭,朱元璋:永不負卿,抄家時饒過他孫子性命
    朱元璋是一位出身草根的皇帝,在登基之前他當過乞丐也做過和尚,前半生顛沛流離充滿坎坷,正是因為他經歷了人世間的所有險惡,所以朱元璋一方面嫉惡如仇,一方面疑心甚重對幫他打下江山的功臣們十分猜忌,在他坐穩皇位後,便開始對曾經幫助過他的文臣武將們趕盡殺絕。
  • 韓信:立下曠世之功,然狡兔死走狗烹,最終死於老婦之手!
    公元前196年,被劉邦的妻子呂氏誘殺於長樂宮,最終還是死在了女人手裡。難道韓信的死真的是對應「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典故嗎?韓信為什麼會落得如此下場? 韓信就在這裡說下了那句千古名言: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敵國已破,我固當烹矣! 返回長安後,或許是劉邦有感於當日之恩,又或許沒有得到韓信謀反的證據,最終還是沒有殺韓信。不過也沒有放韓信,而是把他關在了起來。沒多久,劉邦大赦天下,韓信也被放了出來。不過也沒有放他回封地。就這樣,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留在長安聽候差遣。
  • 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範蠡
    在吳國為奴時,範蠡與勾踐卑膝求全,吳王夫差要出門時,勾踐趴在地上讓夫差踩著自己的背上馬,夫差生病時勾踐舔舐他的糞便為其診病,終於感動了吳王,三年後放勾踐君臣歸國,這些委曲求全的計謀都是範蠡為勾踐所出。春秋時期不乏儒家推崇的,具有「士"精神的政客,但能夠適應環境,委曲求全,想出範蠡這樣辦法的人幾乎沒有。
  • 藍玉立下蓋世奇功,為何被朱元璋剝皮弄死?藍玉案死了多少人?
    根據《明史》的記載,藍玉「長身赤面,饒勇略,有大將才」,他是明初開國名將常遇春老婆的弟弟,剛開始的時候在常遇春手底下效力,很快就展現出了一名優秀將領的素質。藍玉常遇春曾經向朱元璋推薦過藍玉,可是朱元璋並沒有放在心上。一是因為明初將星如雲,藍玉在成堆的名將中根本就排不上號,二是朱元璋以為藍玉是靠常遇春的關係才被推薦的,所以就沒有多看好他。
  • 朱元璋讓他殺子,他殺了,朱元璋又說了一句話,他就把自己也殺了
    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因朱元璋「誇」他的兒子劍法不錯,不得已把兒子殺了,不料朱元璋並不滿意,又對他說了一句話,他聽完後憤而自殺。事後,朱元璋卻暴怒,把他家的男女老幼全部發配戍邊。正所謂: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上了3道菜,劉伯溫看到面如土色!
    朱元璋大宴群臣時,上了3道菜,劉伯溫看到面如土色!元末明初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世人皆拿劉伯溫與諸葛亮作比,可見劉伯溫的地位也是相當的高的。劉伯溫也是不負眾望,他協助朱元璋平定天下,他在戰場上也是以神機妙算和運籌帷幄著稱,自古以來就流傳這樣的一句話:就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的才智絕不在諸葛亮之下。
  • 狡兔怎樣營造三窟
    「狡兔三窟」語出《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馮諼對孟嘗君曰:「狡兔三窟,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臥也。」意謂狡兔有三窟才得以避免死亡的危險,你只有一處立身之地,萬不能高枕無憂。就這樣讓兔子背上了「狡猾的」黑鍋,而且人們動不動將兔子和狐狸或狗相提並論,如「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狐兔」、「蜚(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 朱元璋大宴群臣,劉伯溫看到桌上三道菜,冷汗直流說我們死期到了
    莫過於洪武大帝朱元璋了,史書翻開。便可發現這位洪武大帝,可是一位卸磨殺驢的好手。朱元璋是所有皇帝中出身最低的帝王,也正因如此。朱元璋的疑心病也十分之重,歷史上的明初四大案,每一個都牽連了數萬之人。就是其為了防止功臣篡奪帝位而做下的。到朱元璋駕崩之後,開國功臣基本上就被朱元璋屠戮殆盡了。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朱元璋登基後,為何殺功臣?當年隨他打天下的34人,僅兩人倖免
    朱元璋劇照朱元璋稱帝以來,一直將嫡長子朱標當接班人培養。 27年的接班人生涯,老朱從沒想過換人。洪武后期,藍玉和朱標關係甚好。藍玉本是朱元璋留下輔佐朱標的。朱標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藍玉也屠了,朱標不死,藍玉也不用死。藍玉不死,皇孫朱允炆根本鎮不住他,後患無窮。朱元璋都是為了兒子和孫子殺人,他擔心自己手底下這幫人太過強悍,能力太強,把他那兒子和孫子給廢了。所以先把他們幹掉,這樣一來他乾脆就把宰相給廢了,廢丞相權分六部。
  • 他是明朝開國大將,因玷汙北元皇妃,惹怒朱元璋,最後下場慘澹
    明朝真的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朝代,其中朱元璋就是一個人才。憑藉著自己的天賦,在元朝末年那個諸侯爭霸的年代奪得了頭籌。所謂「兵慫慫一個,將慫慫一窩。朱元璋這樣一個猛人,手下自然也沒有窩囊的將領。明朝初年領兵打仗的人個個都可以作為一代名將傳頌千古。其中就有常遇春、徐達、藍玉等一眾將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