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浩瀚長河般的歷史畫卷,便會發現這一讓人談之色變卻又意料之中的「事實」:建立了不世之功勳的大臣將領,往往下場較為悽慘,典型的如漢初的韓信,幫助劉邦還定三秦、滅魏破代、攻齊伐趙,軍功赫赫、勇冠三軍。可以說,劉邦的漢朝江山幾乎都是韓信打下來的。但就是這麼一位於劉邦於漢朝「功莫大焉」的優秀軍事將領,卻落得個被「誘殺於長樂宮鍾室,夷三族」的可悲結局。
同樣的案例在明初也同樣發生,明太祖朱元璋奪得天下,登基稱帝之後,便毫不猶豫舉起了手上的屠刀,朝著過去為他浴血奮戰的將領臣屬們痛下殺手,製造出了讓後世談之色變的「洪武四大案」,許多功勳赫赫的大將就此慘死,僅藍玉一案朱元璋便殺人1.5萬餘人。而當事人藍玉雖有北上破元、平定西南之絕世武功,但結局卻是被夷三族、剝皮食草,讓人唏噓不已。
君王之所以對過去功勳赫赫的麾下大將如此「恩將仇報」,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這些手握軍功的大將「功高震主」,引起了上司君主的恐慌與猜忌,害怕其不甘於人臣,妄圖凌駕於自己之上。另外史河中也有所謂的「時勢造英雄」之說,時勢、敵人是英雄生存立足、位列前臺的必要條件,一旦時勢變遷、敵人盡滅,便也是「狡兔死、走狗烹」之悽慘結局,尤其是擁有顯赫功勳的「功高震主」之「走狗」。由此可見,「功高震主」始終是橫亙在君臣之間不和諧的音符。
那麼除了「簡單粗暴」地搞滅絕一切的屠殺,面對「功高震主」的臣子,是否「狡兔」一死,「走狗」就一定得烹?實則非也,朱元璋想出另一種辦法,效果奇好。而他使用的對象,便是素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之稱的明初著名軍事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劉伯溫。
朱元璋對劉伯溫「刻薄寡恩」,首次封爵的36人中,沒有「開國文臣第一」的劉伯溫
劉伯溫開始對元朝很是念念不忘,這位年僅23歲便高中進士的少年奇才原本想將平生之所學、滿腔的工作熱情投入到報效祖國之中,無奈「我本誠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元末政局的極其不穩,地方貪腐的橫行霸道使得其滿腔的報國情懷淪為一廂情願,於是在糾結憂鬱中,在朱元璋的三請聲中(第一次派了普通使者,毫無懸念被拒絕後,後兩次便派了遊說能人——處州總制孫炎),他才戀戀不捨離開家鄉,轉投元朝的敵人——朱元璋,輔佐其問鼎天下之舉。
毫無疑問,劉伯溫名不虛傳(正德年間,被評為「開國文臣第一」),朱元璋也是亂世之梟雄,此二人搭檔如虎添翼。在劉伯溫的運籌帷幄中,朱元璋打敗了勁敵陳友諒,絞殺了割據一方的富商張士誠,四海平定,天下歸一,朱元璋得以於公元1368年順利登基稱帝,建立明朝,故而劉伯溫獲得了「一統天下劉伯溫」之美名。在此期間,君臣二人還算和睦、相處融洽,似同道之友人,朱元璋對劉伯溫極盡禮遇,一口一個「先生您」稱呼之,對其言聽計從。
但世事無常,劉伯溫盡心輔佐的朱元璋,在稱帝建國、終成大業後,對他昔日深為信任的軍師劉伯溫卻又是另一種態度。
公元1370年農曆十一月,徐達兵團凱旋南京,朱元璋召集群臣大行封賞。朱元璋一口氣封爵36人:公爵六人,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衛國公鄧愈和宋國公馮勝,侯爵二十八人,伯爵二人。令人大跌眼鏡的是,謀斷天下、功勳無可爭議的劉伯溫居然不在公爵名單裡,不僅如此,侯爵和伯爵名單中竟然也沒有他容身之地。
不久之後「幡然醒悟」的朱元璋突然發現了這一「嚴重失誤」,於是一拍腦門:「哎呀,我怎麼忘了先生你?你看現在大局已定,不能更改,我還是封你個伯爵吧。」於是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了。明眼人一眼看出:朱元璋對功勳卓著的劉伯溫封爵是何等的不情願,不僅公爵不予分封,就連最末等的「伯爵」也是後補的。
狡兔死,走狗不一定得烹,朱元璋想出另一辦法,效果奇佳
在探討朱元璋為何「刻薄寡恩」這個問題之前,先來看看建國之後、封賞之前,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具體態度。公元1368年農曆八月,因求雨失敗,宿敵李善長對其頗多排擠,再加上老婆之一的陳女士去世,58歲的劉伯溫請求告老還鄉,朱元璋準奏。但三個月後,朱元璋便發來手詔《御寶詔書》,請他再度出山。不過此次請求詔書中,朱元璋的幾句言辭頗耐人尋味。
「聞朕親將金華,旋師建業,爾曾別閭裡,忘丘壟,棄妻子,從朕於群雄未定之秋」
這句話意思是:我當初解放婺州之時,你聽到了我的威名,馬上拋妻棄子,扔了田地,一溜煙小跑來投奔我,想跟著我幹大事業。這句話不僅忽視了朱元璋三請劉伯溫的事實,而且還將劉伯溫說得非常不堪:因為朱元璋我很威風,你就「拋妻棄子」,「屁顛屁顛」過來投奔我,非要跟著我(求我收留你)幹大事。這不能說明你有什麼能耐,只能說明你很有眼力勁。
也正是因為如此定位劉伯溫,故而朱元璋在詔書中回憶以往赫赫功勞之時,如「攻皖城,拔九江,撫饒郡,降洪都,取武昌,平處城之內變」,對劉伯溫的諸多功勞只用了四字進行界定:「爾多輔焉」。這相當於睜眼說瞎話,每次戰役打響之前,劉伯溫戰役出謀劃策、運籌帷幄,而朱元璋基本處於遵從執行角色,以下兩例即可明證:
1,公元1360年農曆五月,同樣為一代梟雄的陳友諒集結30萬大軍兵鋒直指朱元璋老巢應天府,並僅用了3天時間便將朱元璋引以為傲的太平城攻陷,應天危在旦夕。面對陳友諒橫行霸道的「無敵艦隊」,朱元璋一籌莫展,而緊急召開的全體軍事會議上,眾將領也對抵抗陳友諒持悲觀態度。朱元璋於是看向劉伯溫。劉伯溫根據陳友諒水軍強大、陸軍偏弱的特點,提出了避其鋒芒,採用反間計引誘其至陸地進行伏擊的策略,朱元璋聽完撫掌叫好:「先生您和我想的一樣啊。」之後爆發的龍灣之戰不僅使得陳友諒的百餘艘巨艦和數百艘中型戰艦被朱元璋收入囊中,而且還留下7000多名俘虜和2萬具己方士兵的屍體。
2,公元1361年農曆七月,經歷了龍灣慘敗的陳友諒突襲安慶,安慶陷落,朱元璋聽聞十分惱火,除了處決了逃回來的安慶守將以外,他又開始焦急地看向劉伯溫:「先生,計將安出?」但劉伯溫沒有給他出計策,而是請求回家為母守孝。在此關鍵時刻朱元璋說什麼也不同意,於是他給劉伯溫寫了封熱情洋溢的書信——《御製慰書》,言辭懇切、感情真摯地勸其留下:
你母去世時已是八十歲,這是喜喪;您來幫我建立大業,如今大業未成就要走,恐怕不太好;當年徐庶老母被曹操捉去,徐庶對主人劉備說:「我心已亂,請放我走,」劉備於是讓他走了,我覺得是天理人心,但你母親已去天堂,無論我現在讓你走還是往後再走,您都不能再見你母親。現在我正是用人之際,過了這段艱苦歲月,我當以最隆重的儀式送您回家。
如此感情真摯、引經據典,還真把劉伯溫感動了起來,於是劉伯溫立馬將回鄉守孝之事暫且放下,全身心開始制定對陳友諒總攻的軍事計劃——先打安慶,如果強攻不下,便假裝持續進攻,將主力繞過安慶,直奔陳友諒的老巢江州(今江西九江),江州一落,安慶指日可待。果然在神算子劉伯溫面前,陳友諒厄運再次來襲,不僅進攻不成,而且丟了江州,被困武昌。而原先丟失的安慶不僅重回朱元璋之手,更是讓朱元璋的兵團衝進了陳友諒控制多年的江西行省。
至於之後震驚中外的鄱陽湖大戰、降洪都、屠滅陳友諒;掃清徐州、蕩平湖州、進攻杭州、圍困蘇州,從而圍剿張士誠,均有劉伯溫出謀劃策、運籌帷幄的影子,而此時的朱元璋,更像是一個執行者。
如此看來,朱元璋如此「明目張胆」搶奪劉伯溫之頭功,充分貶低劉伯溫之地位,應是朱元璋想出的一對待「功高震主」之臣屬的辦法,從後續效果來看,朱元璋想出的這一辦法,效果奇好,具體表現為:
1,使得孤傲的劉伯溫「心悅誠服」拜倒在自己權力膝下
劉伯溫原本性情剛直、不徇私情甚至有些孤傲。這種人品性固然好,但也會因為過分遵從原則和客觀事實而忽視了人情世故,這顯然非常不利於人主樹立帝王之威。事實也確實如此,每次朱元璋宣布一決定之時,滿堂均是喝彩之聲,唯獨劉伯溫冷眼旁觀,甚至是潑潑冷水。如朱元璋重建了應天府之後心情大好,於是帶領百官登上城牆參觀遊覽,百官見了朱元璋親自督造的城牆紛紛讚不絕口、高聲祝賀。唯獨劉伯溫冷眼旁觀,朱元璋看見這不和諧的眼神後便挑釁地問道:「如此壯麗之城,無人能破,」劉伯溫幽幽地說道:「人是攻不進來,但燕子可以飛進來。」明顯在跟朱元璋唱對臺戲。
在不斷充分貶低劉伯溫功勞,長自己威風之後,原本性情正直、不苟言笑的劉伯溫終於屈服於朱元璋的權力膝下,學會了逢迎朱元璋,甚至是拍馬屁,如在朱元璋「哎呀」一聲之後呼喚劉伯溫時,劉伯溫一路小跑來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假裝失誤,然後假惺惺賞賜誠意伯之後,劉伯溫很是合適地說出:「謝謝皇上,皇上您還想著老臣。」並且忙著磕頭謝恩起來。
當朱元璋召集大家討論元朝滅亡原因時,劉伯溫也會諂媚地第一個跳出來說道:「元王朝以蒙古人入主中原,愚昧無知,末代元主荒淫無度、政令鬆弛,天下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焉有不亡之理。」見朱元璋顯出了不耐煩的神情,便立馬拍馬屁道:「幸好天下出了皇帝您,不但英明神武,而且百戰百勝,所向無敵,這才救民於水火之中,所以您的天下才是天經地義。」
2,避開了「狡兔死,走狗烹」之結局
在天下未定、前途未卜之時,因為「主」還未立,並不存在「震主」的問題,一旦天下大定,主已確定,則必須功歸天下之主,如此才能確立人主所特有的天下第一家之合法形象。很顯然建國之前劉伯溫功勳的「功高震主」觸動了朱元璋的敏感神經。於是朱元璋將本應屬於劉伯溫的頭功記在自己名下,儘可能地貶低劉伯溫,盡情抹殺其「獵殺狡兔」的事實,便是為了樹立自己光輝形象的同時,給劉伯溫的「功高震主」來個釜底抽薪,從而使其不再具備「功高震主」的資格。
既然都不再是有功的「走狗」,那麼雖然狡兔死了,必然就不存在烹走狗的問題。如此說來,朱元璋建國後首次大肆封爵36人,卻不給劉伯溫一席之地,原來也是心中早有準備。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劉伯溫功勳卓著,朱元璋必然是心中有數的,否則也不會在1370年封爵之後假惺惺裝出「決策失誤」之後,打了一下感情牌,給劉伯溫勉強封了一個誠意伯。如此不得不說,朱元璋真乃一代弄權高手。而劉伯溫的歷史功績雖然在朱元璋的立威過程中被大打折扣,但正所謂「真金不怕火煉」、「酒香不怕巷子深」,時隔140多年的正德年間,明王朝統治者終於充分認可了其歷史功績,正德帝評價其為「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可謂實至名歸。
結語
綜上,雖然「功高震主」始終是橫亙於君臣之間非常不和諧音符,雖然「狡兔死、走狗烹」是大多「功高震主」臣屬之悽慘結局,但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卻想到了另一辦法。他通過對謀斷天下、「文臣第一」的顯赫功臣劉伯溫進行「刻薄寡恩」:公元1370年大規模論功行賞之時,首次封爵的36人中,未給「文臣第一」的劉伯溫留下一席之地;在對劉伯溫的勸返詔書中極盡「貶低」之能事。
不得不說,朱元璋真乃一代弄權高手,如此做法收穫奇佳效果:不僅使得原本性情剛直、不徇私情、頗有些自傲的劉伯溫拜倒在了自己的權力膝下,而且還避開了「狡兔死」,「功高震主」之「走狗」必烹之結局。1370年大肆封爵的36人之中,能夠善終的不多,尤其是前六位公爵,而「文臣第一」的劉伯溫最終躲開殺戮,於「農曆四月十六卒於故裡」,不得不說,這也是朱元璋這一辦法收穫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