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2020-12-14 山中觀滄海

洪武二十三年,由於家奴盧仲謙的告發,身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牽連進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中,此時已經76歲的耄耋老人李善長及其家人全部被朱元璋送上了斷頭臺。

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但是我們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就李善長而言,朱元璋也承認他是第一功臣,給他的榮華富貴也有了,而身為人臣卻沒有站好自己的位置,特別是對皇帝在意的權力政治方面,沒有把握好方寸,最終導致身首異處,或許這也是一個因素。

在胡惟庸一事上,模稜兩可態度和不知感恩的做法,改變對李善長看法。

在明初的政治舞臺上,有兩支政治力量一直活躍,一支是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黨,另一支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黨。這兩支政治力量一直在互相較勁,誰也不服誰。而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對此也故意睜一眼閉一眼,坐山觀虎鬥。

然而,政治的鬥爭往往都是殘酷的,這兩派的鬥爭愈演愈烈,最後甚至還威脅到了皇權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淮西派在鬥爭中佔了上風後,而且胡惟庸為宰相後,驕橫跋扈,時間久了就心聲異志。胡惟庸想拉攏李善長,因為李善長和胡惟庸有親戚關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當時胡惟庸也讓人去問李善長的態度,李善長的態度是模稜兩可。

後來胡惟庸案爆發,也牽連到了李存義父子,當時的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功勞,就特意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

這在古代謀逆的這種大不敬罪能得到赦免應該來說是皇恩浩蕩了,但是當時的李善長卻沒有向朱元璋表示什麼。這在朱元璋看來可能覺得李善長是不是心虛,他會不會再這件事情中也有關係。

本身功高震主,還是淮西派領袖,不知檢點,引起猜忌。

一方面朱元璋從一個農民起家,可以說是從最底層一步一步上去的,對於自己的位置和朱家江山是十分在意的。他知道一旦權力在某個身上的話,可能今天還是忠心的,後面沒有人能鎮住就會變心。

另外李善長是一步步輔助朱元璋上去的,對於這些道理他是最清楚的。在明朝建立後被封為韓國公,作為開國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布;而且淮西派在當時勢力是遍布朝野,李善長當仁不讓成為淮西派的領袖,作為這些都可能是直接威脅皇權的存在。

而且李善長還是個「不檢點」的皇親國戚,平時屢屢違制,犯了帝忌,殺他只是朱元璋長久心中憤恨的爆發。

正是綜合這些因素,才讓朱元璋下定決心要殺了李善長,並且要將對此有牽連的人物都要趕盡殺絕,為的就是皇權的穩固。

相關焦點

  • 李善長功成身退年逾古稀,為何還會被朱元璋誅滅九族?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人士,從小熱愛讀書。李善長通曉法家學說,擅於謀略。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時候,李善長特地迎接拜見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在一代聲望很高,所以特地留下他做官。隨後李善長一直都在輔佐朱元璋,即使朱元璋被完全剝奪了兵權,李善長也對他不離不棄。李善長對朱元璋可以說忠心耿耿。
  • 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錢途挑戰#朱元璋帶領著起義軍趕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王朝。大勢已定,那麼就是論功行賞了,皇帝自然是朱元璋做了,那些老兄弟也是封王拜侯,威風凜凜。看似一切都在正常軌道,這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也讓自己功成名就。
  • 李善長年近八十,早已交權在家養老,朱元璋為何還對他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已經77歲的李善長不知怎麼想的,突然要建造府宅,於是向信國公湯和借衛士300人,結果湯和轉身就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 接著,又有人告發李善長,說他曾參與胡惟庸謀反一案。審訊的結果,是李善長明知胡惟庸有叛逆陰謀,卻不出面揭發檢舉,而是採取了徘徊觀望的態度。
  • 李善長行刑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你睜大眼睛看看上面5個字
    朝中大臣都以為朱元璋會「寧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但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也猜不到,朱元璋竟然沒有殺掉李善長,也許他是念在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也就網開了一面。
  • 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 如果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朱元璋掌權後,曾對不少大臣痛下殺手,其中就包括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人。因為朱元璋唯恐他們會篡奪自己後世子孫的皇位,所以也就先下手為強了。那麼,假如當初朱元璋不殺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當他的皇孫朱允炆繼位後,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對諸多問題進行一番分析。我們先來深入探討一下朱元璋殺這三個人的原因。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功臣。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朱元璋還不是吳王,而李善長教他,要學劉邦一樣,知人善用,不要亂殺人,朱元璋聽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頭,朱元璋和劉邦一樣,是個賢君,但稱帝後,也和劉邦一樣,大肆屠戮。比起後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李善長的漫長陪伴顯然讓朱元璋進步很大。
  • 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封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當時右在左上,李善長在徐達之上。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百官禮儀改為尚左,改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此時左在右上,李善長仍在徐達之上。登基前,朱元璋因為一些事責怪李善長,萌生了換相的想法。楊憲、夏煜等人趁機攻擊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李善長沒有當宰相的才能。朱元璋找劉伯溫商量,詢問他的看法。
  • 李善長——明朝第一人臣,朱元璋的大謀士
    李善長,活動時間(1314-1390)。字百室。定遠人(今屬安徽)。李善長作為一直追隨朱元璋的人,為朱元璋起義滅亡元朝建立明朝奠定了莫大的基礎。因此李善長也毋庸置疑的做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人臣。
  • ...李善長回家養老為何還會被殺?朱元璋雖然好殺但對他是仁至義盡了!
    朱元璋稱讚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了朱元璋的參謀。他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他還掌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顯著,有許多將領都來投靠他。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
  • 李善長:七十多歲娶了一個小女孩,朱元璋:你是在向我炫耀什麼?
    李善長劇照李善長,定遠人,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對實力弱小的朱元璋來說,可謂是天降神兵,更是給了朱元璋搶奪天下的信心。之前的朱元璋可能只是一個想要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並在這亂世能建一番功業,志氣也算是不錯了。內心深處的朱元璋知道想要在這亂世成為一代霸主,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直到遇見了李善長,朱元璋內心的那扇門才打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別人做得我也做得,李善長在這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幾句話就讓朱元璋有了爭雄的野心,可見李善長是一個能看穿人內心的人。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什麼不是一統江山李善長?
    這句話主要是說諸葛亮和劉基的軍事才能,這點上就跟李善長沒什麼太大關係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類比著說「一統江山李善長」了。為什麼說「軍事」跟李善長無關,我們來看看李善長和諸葛亮、劉伯溫功績的差別就理解了。李善長比之蕭何李善長和朱元璋兩個人是濠州(安徽)老鄉,李善長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並且深得朱元璋信任。
  • 李善長即將被朱元璋滅族,剛舉起免死金牌,上面7字讓他兩眼一黑
    建立大明帝國之後,朱元璋在南京冊封三十六功臣,並且送給他們每人一個免死金牌(鐵券),其中就有李善長、湯和、徐達等人。不過問題在於,朱元璋也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自從他的侄子朱友文背叛過他之後,朱元璋的心理就出現了嚴重的信任缺陷,這種信任缺陷一旦被某些無意或者有意的時間放大,就會造成「血流成河」的場面,所謂「天子之怒」令數萬人人頭落地絕非笑談。
  • 李善長被斬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背面5個字
    例如,1938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的罪名殺害丞相胡有龍,毀滅其三族,黨羽共計一萬五千餘人,全部被殺。此後的幾年裡,參與興大獄後,後留用事件非常廣泛。連功臣李船長都因謀反罪死亡,還有親人李善長是安徽人,從小就喜歡讀書,有智慧有謀略,軍事才能優越。朱元璋平定漳州時,李善長故意來找朱元璋投降。
  • 李善長——謀國未謀身的悲劇人物
    李善長「固謝弗往」,婉言謝絕了。通過患難與共的生活考驗,朱元璋更加信任李善長。不久,朱元璋帥眾渡長江,撥採石,趨太平,克集慶,並以集慶為根據地,西徵陳友諒,南攻張士誠,東平方國珍,乃至北伐大都,李善長都參預帷幄。經過十餘年的南徵北戰,大半個中國已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了。
  • 朱元璋為什麼殺了這麼多開國功臣,卻偏偏留下湯河
    朱元璋這麼喜歡殺功臣,卻偏偏留下了湯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來給大家朱元璋講講為什麼要殺功臣。話說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勤奮治國,慢慢的把大明朝建立起來了,那些被戰爭所摧毀的行業也慢慢復甦,國家經濟也得到了恢復,整個神州大陸都恢復了生機,天下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朱元璋很是滿意。現在國家穩定了,要做的就是要一個完備的管理系統,朱元璋又開始把心思放在了治天下的方面,為了維持帝國的長久發展,他為帝國建立了一系列完備的系統,比如錦衣衛、內閣等等。
  • 明朝34開國功臣大多被朱元璋清洗,李善長不忿道:我有免死鐵券
    導語:明朝34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30個,只有四人倖免於難,是真的嗎?這明顯是以偏概全,故意抹黑朱元璋,所謂明朝34個功臣,是指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十一月所封的6個公爵和28個侯爵,他們的結局如何,且往下看。
  • 朱元璋殺的功臣中,這個人最冤枉,全家七十餘口人全部被處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突然下令將開國元勳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人全部處斬。這道聖旨一出,朝野上下無不為之震動。要知道,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可是對李善長讚不絕口,甚至,多次稱他為「蕭何」。在大明王朝的六大開國元勳中,李善長也是名列首位。於是,李善長被滿門抄斬後,很多人都為其鳴不平。此外,對於朱元璋說李善長暗中幫助胡惟庸謀反的事,更是難以服眾。
  • 朱元璋為何殺了那麼多開國功臣,朱元璋原來是誰的部下?
    可以說湯和是朱元璋人生的指路人,沒有湯和的來信,也許朱元璋就是個化緣的和尚,他也會在貧困寂寞中老去。也許正因為湯和對朱元璋的恩德,才得以善終。看來朱元璋也不是不懂感恩的人,那他為什麼還要殺掉為他立下赫赫戰功的人呢?我覺得只有兩個字『』威脅『』,朱元璋是從最底層奮鬥而成為皇帝的,其過程之艱辛、其艱難之痛苦,他內心十分清楚。
  • 【定遠人物】明朝開國丞相李善長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秋七月,朱元璋略地定遠、進軍滁州途中,李善長迎謁,朱元璋知道李是定遠士民中素有聲望的長者,待以賓禮,留幕下,從容問道:「現在四方起兵,互相戰鬥,照這樣打下去,天下什麼時候才能統一安定呢?」李善長回答說:「古時秦朝大亂,漢高祖劉邦起兵時不過一個布衣,然而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好殺人,五年時間,滅秦亡楚,開創了漢朝第一代帝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