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十三年,由於家奴盧仲謙的告發,身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牽連進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中,此時已經76歲的耄耋老人李善長及其家人全部被朱元璋送上了斷頭臺。
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
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但是我們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來看,就李善長而言,朱元璋也承認他是第一功臣,給他的榮華富貴也有了,而身為人臣卻沒有站好自己的位置,特別是對皇帝在意的權力政治方面,沒有把握好方寸,最終導致身首異處,或許這也是一個因素。
在胡惟庸一事上,模稜兩可態度和不知感恩的做法,改變對李善長看法。
在明初的政治舞臺上,有兩支政治力量一直活躍,一支是以李善長為代表的淮西黨,另一支是以劉伯溫為代表的浙東黨。這兩支政治力量一直在互相較勁,誰也不服誰。而當時的皇帝朱元璋對此也故意睜一眼閉一眼,坐山觀虎鬥。
然而,政治的鬥爭往往都是殘酷的,這兩派的鬥爭愈演愈烈,最後甚至還威脅到了皇權的地位。原因之一就是淮西派在鬥爭中佔了上風後,而且胡惟庸為宰相後,驕橫跋扈,時間久了就心聲異志。胡惟庸想拉攏李善長,因為李善長和胡惟庸有親戚關係,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之子李佑,就是胡惟庸的侄女婿。當時胡惟庸也讓人去問李善長的態度,李善長的態度是模稜兩可。
後來胡惟庸案爆發,也牽連到了李存義父子,當時的朱元璋考慮到李善長的功勞,就特意下詔免死,將他們安置在崇明。
這在古代謀逆的這種大不敬罪能得到赦免應該來說是皇恩浩蕩了,但是當時的李善長卻沒有向朱元璋表示什麼。這在朱元璋看來可能覺得李善長是不是心虛,他會不會再這件事情中也有關係。
本身功高震主,還是淮西派領袖,不知檢點,引起猜忌。
一方面朱元璋從一個農民起家,可以說是從最底層一步一步上去的,對於自己的位置和朱家江山是十分在意的。他知道一旦權力在某個身上的話,可能今天還是忠心的,後面沒有人能鎮住就會變心。
另外李善長是一步步輔助朱元璋上去的,對於這些道理他是最清楚的。在明朝建立後被封為韓國公,作為開國丞相、文官之首,首屈一指,德高望重,門生故舊遍布;而且淮西派在當時勢力是遍布朝野,李善長當仁不讓成為淮西派的領袖,作為這些都可能是直接威脅皇權的存在。
而且李善長還是個「不檢點」的皇親國戚,平時屢屢違制,犯了帝忌,殺他只是朱元璋長久心中憤恨的爆發。
正是綜合這些因素,才讓朱元璋下定決心要殺了李善長,並且要將對此有牽連的人物都要趕盡殺絕,為的就是皇權的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