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2020-12-23 深更讀史

#錢途挑戰#

朱元璋帶領著起義軍趕走了蒙古人,建立了大明王朝。大勢已定,那麼就是論功行賞了,皇帝自然是朱元璋做了,那些老兄弟也是封王拜侯,威風凜凜。

看似一切都在正常軌道,這些人通過自己的努力,開創了一個新的王朝,也讓自己功成名就。可是,風雲突變,沒有多少年,朱元璋卻開始對這些老兄弟下手了。

他可不像趙匡胤還扭扭捏捏,搞個酒會。他非常果斷也很殘忍,直接就撕破臉皮了,看誰不順眼,就直接幹掉。

一時間,大明朝再一次面臨血雨腥風。僅僅是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就有數萬人被殺。要說這些人都是冤枉的也不絕對。至少有些人居功自傲,挑戰了朱元璋的底線。

不過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根本目的是為了老朱家的天下世代穩固。

所以雖然殘忍,但是朱元璋這麼做,還是可以讓人所理解的。可是,對於誅殺李善長,在很多人看來,卻是有些意外,至少是沒有想到。

畢竟當時的李善長已經77歲了,這個年紀在現在來說,也已經是高齡了。宰相也做過了,各種榮華富貴也已經享受過了。

他會造反?很多人會覺得根本不可能。那麼這麼一個老人還有什麼威脅?要知道當時的李擅長早已遠離朝堂,在老家不過是耕地種田。

那麼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李善長和一般能夠攻城拔寨的武將不同,他是朱元璋的參謀,負責給他出謀劃策,說白了就是軍師。同時管著軍隊的後勤供應,這一點還真和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非常相像。

一路走來,李善長對朱元璋的幫助是非常大的。也正是基於他的功勞,所以建國後,朱元璋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宣國公、太子太師、上柱國,後來更是賜給李善長免死金牌。

他的弟弟、侄子以及他自己的兒子都很不得了,他兒子還娶了朱元璋的女兒,還成為駙馬都尉。

這已經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崗位了,全家也跟著沾光,很多人奮鬥一輩子也不一定能夠得到的。

可是,李善長後來辭職了,早已告老還鄉了。

胡惟庸和藍玉被殺,實際上倒也情有可原,沒有證據表明他倆有謀反的意圖,但是他倆確實行為乖張,位高權重,還極度囂張跋扈,得罪的人自然不少,同時也挑戰了朱元璋的底線,被殺到不足為奇。

然而倒黴的卻是李善長這麼一個老頭。

胡惟庸案發的時候,李善長逃過了一劫,並沒有被波及。但是在他77歲的時候,他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他找到了自己的老戰友兼老鄉的湯和,借了一些士兵給他修宅子。事情並不大,但借兵在當時是忌諱的。

第二件事就是李善長給自己的外甥丁斌求情。當時丁斌獲罪,即將被發配。李善長比較擔心,多次求情,這讓朱元璋火了,認為丁斌背後還有事。所以要求徹查丁斌案。

不查不要緊,一查沒想到這傢伙還出賣了李善長。丁斌供出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與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況,而在審訊李存義的時候,自然提到李善長。說是當年曾經找過他商量謀反的事情,雖然李善長沒有答應,但是在朱元璋看來,你這傢伙不僅不舉報,反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是大錯。

所以李善長也沒有想到的是事情過去10年了,竟然也被人給翻了出來,不僅自己被殺,還連帶著一家七十餘人,慘遭殺害。

表面上看李善長的死是因為胡惟庸,但事實上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個只是一方面罷了,李善長並沒有獨善其身,和朝中諸臣有著過多牽連。由於他的功勞甚大,在朝中影響也是很大的,同時與他有牽連的群臣太多了。

這在朱元璋看來,威脅是很大的,雖然李善長手中沒有兵,年紀也不小了,但是性格本身就多疑的朱元璋是容不下他的。

相關焦點

  • 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劉邦建立漢朝後,跟隨他徵戰天下的文臣武將們,沒幾個是有好下場的;趙匡胤建立宋朝後,則是杯酒釋兵權,跟隨他打天下的弟兄們雖然沒能大權在握,但至少也能當個富翁,安然的度過晚年。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洪武二十三年,由於家奴盧仲謙的告發,身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牽連進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中,此時已經76歲的耄耋老人李善長及其家人全部被朱元璋送上了斷頭臺。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李善長年近八十,早已交權在家養老,朱元璋為何還對他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已經77歲的李善長不知怎麼想的,突然要建造府宅,於是向信國公湯和借衛士300人,結果湯和轉身就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 接著,又有人告發李善長,說他曾參與胡惟庸謀反一案。審訊的結果,是李善長明知胡惟庸有叛逆陰謀,卻不出面揭發檢舉,而是採取了徘徊觀望的態度。
  •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在家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全家抄斬
    從這些話,足以體現出對李善長的信任。因此明朝成立後,他被封為宣國公,同時擔任左相國,李善長得以參議軍國大事,等到洪武4年的時候,李善長已經位極人臣,朱元璋對他待遇更是沒的說,李善長的弟弟李存義擔任太僕丞,李存義之子李伸、李佑都為群牧所官。此外,朱元璋竟然還賜予了李善長兩道免死金牌,可以保李善長免死兩次,他的兒子免死一次。
  • 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
    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百官禮儀改為尚左,改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此時左在右上,李善長仍在徐達之上。登基前,朱元璋因為一些事責怪李善長,萌生了換相的想法。楊憲、夏煜等人趁機攻擊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李善長沒有當宰相的才能。朱元璋找劉伯溫商量,詢問他的看法。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告老還鄉的李善長還被朱元璋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追責,最後斬草除根,斬盡殺絕。什麼叫斬盡殺絕?那就是幾乎,李家以及和他相關的人,幾乎被屠戮而盡。當年比朱元璋還年長十四歲的李善長,就這樣未過八十歲生日而死掉了。恰好,他也是擁有丹書鐵券者之一,擁有這個號稱,大明催命符的「保命符」。
  • ...李善長回家養老為何還會被殺?朱元璋雖然好殺但對他是仁至義盡了!
    李善長,字百室,安徽定遠人。從小就喜愛讀書,通曉法家學說。他有智慧和謀略,預料事情大多被他說中 。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時候李善長前往迎接拜見,朱元璋知道他是當地年高有德之人就將他留下。 朱元璋曾問李善長:天下什麼時候才能平定?李善長回答說:秦末戰亂之時漢高祖從普通百姓中崛起。
  • 李善長:七十多歲娶了一個小女孩,朱元璋:你是在向我炫耀什麼?
    李善長劇照李善長,定遠人,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對實力弱小的朱元璋來說,可謂是天降神兵,更是給了朱元璋搶奪天下的信心。之前的朱元璋可能只是一個想要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並在這亂世能建一番功業,志氣也算是不錯了。內心深處的朱元璋知道想要在這亂世成為一代霸主,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直到遇見了李善長,朱元璋內心的那扇門才打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別人做得我也做得,李善長在這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幾句話就讓朱元璋有了爭雄的野心,可見李善長是一個能看穿人內心的人。
  • 李善長被斬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背面5個字
    從建國到滅亡,276年,從明太祖朱元璋到崇禎帝,共有16名皇位,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朱元璋。能坐在皇位的原因是,除了自己的膽識和策略外,根一隻在身邊打江山的兄弟有一定關係。雖然他是明朝開國皇帝,創立了大明王朝,整理了朝政內部事務。
  • 李善長功成身退年逾古稀,為何還會被朱元璋誅滅九族?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人士,從小熱愛讀書。李善長通曉法家學說,擅於謀略。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時候,李善長特地迎接拜見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在一代聲望很高,所以特地留下他做官。隨後李善長一直都在輔佐朱元璋,即使朱元璋被完全剝奪了兵權,李善長也對他不離不棄。李善長對朱元璋可以說忠心耿耿。
  • 李善長行刑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你睜大眼睛看看上面5個字
    朝中大臣都以為朱元璋會「寧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但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也猜不到,朱元璋竟然沒有殺掉李善長,也許他是念在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也就網開了一面。
  • 李善長——明朝第一人臣,朱元璋的大謀士
    李善長,活動時間(1314-1390)。字百室。定遠人(今屬安徽)。李善長作為一直追隨朱元璋的人,為朱元璋起義滅亡元朝建立明朝奠定了莫大的基礎。因此李善長也毋庸置疑的做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人臣。
  • 如果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朱元璋掌權後,曾對不少大臣痛下殺手,其中就包括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人。因為朱元璋唯恐他們會篡奪自己後世子孫的皇位,所以也就先下手為強了。那麼,假如當初朱元璋不殺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當他的皇孫朱允炆繼位後,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對諸多問題進行一番分析。我們先來深入探討一下朱元璋殺這三個人的原因。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功臣。
  • 李善長即將被朱元璋滅族,剛舉起免死金牌,上面7字讓他兩眼一黑
    建立大明帝國之後,朱元璋在南京冊封三十六功臣,並且送給他們每人一個免死金牌(鐵券),其中就有李善長、湯和、徐達等人。不過問題在於,朱元璋也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自從他的侄子朱友文背叛過他之後,朱元璋的心理就出現了嚴重的信任缺陷,這種信任缺陷一旦被某些無意或者有意的時間放大,就會造成「血流成河」的場面,所謂「天子之怒」令數萬人人頭落地絕非笑談。
  • 李善長——謀國未謀身的悲劇人物
    朱元璋大為讚賞。從此,他視李善長為知己,令其參預機務,主饋餉,深受重用。當朱元璋威名日振,諸將來歸者與日俱增,李善長便認真考察,辯賢愚,別優劣,量才錄用,朱元璋無不言聽計從。朱元璋的主帥郭子興為人暴躁,忌能護短,又好猜疑。朱元璋雖受寵用但處境險惡。郭子興有時聽信讒言,疑朱元璋欲奪其位,於是收回朱元璋一部分兵權,還有意把李善長置於自己的麾下,以分割他們的聯繫。
  • 【定遠人物】明朝開國丞相李善長
    李善長字百室,定遠縣定城曲陽坊(今定城鎮黌學巷)人。生於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死於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終年七十七歲。       李善長從小讀經閱史,長大有智謀,會計算,學習歷代法家言論,所推測的事情,往往無誤,很受鄉裡看重。
  • 明朝34開國功臣大多被朱元璋清洗,李善長不忿道:我有免死鐵券
    」老朱對官吏發自骨子裡的不信任我們都知道朱元璋小時候為地主家放牛,在老朱17歲時,家鄉遭大旱,蝗災蔓延,父母和大哥相繼去世,奈何家窮無法安葬他們,靠著鄰裡幫忙才得以安葬。從此老朱離開了家鄉,出家當過和尚,甚至要過飯,可以說歷經了人世間所有的苦難。
  • 朱元璋為何屠戮功臣?在他對太子說的一句話中道出了答案
    1352年,25歲(虛歲,以下皆同)的朱元璋在兒時小夥伴湯和的勸說下投奔紅巾軍,由此開始了他馳騁一生的軍事生涯,由於出生於淮河流域,因此朱元璋的功臣集團多為淮西人,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洪武三年(1370年),他封賞李善長、徐達、常茂(常遇春之子)、李文忠、鄧愈、馮勝等六人為公爵,六人全部為淮人;另外,他又封侯爵30人,其中絕大部分也是淮人,對此當時的詩歌描述說
  • 朱元璋能得天下,多虧有這三個人
    李善長  李善長 字百室,定遠人。幼年時就好讀書,有機智謀略,學習法家言論,謀劃的事情多能成功。朱元璋攻滁陽時,李善長前去拜見,朱元璋對他很是禮遇,留他做書記官。經常和他討論以天下大事,李善長說:秦朝大亂時,漢高祖劉邦起於平民,但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喜歡殺人,五年成就帝業。如今元朝綱紀紊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佔據濠州距沛縣不遠,感應到山川王氣的影響,應當效法劉邦當年的作為,定能平定天下。太祖稱善。從此讓他參謀軍機,掌管錢糧,對他非常信任。有將士來投奔者,李善長觀其才德,建議讓擔任合適的職位。同僚間有起齟齬者,則幫著協調處理。
  •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什麼不是一統江山李善長?
    這句話主要是說諸葛亮和劉基的軍事才能,這點上就跟李善長沒什麼太大關係了,自然也就不會有人類比著說「一統江山李善長」了。為什麼說「軍事」跟李善長無關,我們來看看李善長和諸葛亮、劉伯溫功績的差別就理解了。李善長比之蕭何李善長和朱元璋兩個人是濠州(安徽)老鄉,李善長很早就投奔了朱元璋,並且深得朱元璋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