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2020-12-22 李家萬事興

有些時候,歷史的真相,不像表面那麼簡單。洪武二十三年,告老還鄉的李善長還被朱元璋以十年前的「胡惟庸案」追責,最後斬草除根,斬盡殺絕。什麼叫斬盡殺絕?那就是幾乎,李家以及和他相關的人,幾乎被屠戮而盡。當年比朱元璋還年長十四歲的李善長,就這樣未過八十歲生日而死掉了。恰好,他也是擁有丹書鐵券者之一,擁有這個號稱,大明催命符的「保命符」。

在洪武二十三年的角度來看,胡惟庸案過去已經十年了,胡惟庸也死了十年了,看起來這場都已經發生了十年了都還要追責的案件是這麼奇怪。

但其實很少人又了解,李善長,曾是明初淮西勳貴的首領,而胡惟庸、藍玉,都是李善長一手提拔的。即便李善長卸職致仕後,都還在以一定程度影響大明朝的政治走向。而當年與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所抗衡的浙東集團領頭人劉基,也就是劉伯溫死後,朱元璋的制衡之術失效。他也只好等待時機,親自下場,藍玉、胡惟庸,最後是李善長。

殺到朱標苦苦哀求,但仍舊要殺,殺得天下震驚,如此才掀開了大明輝煌又矛盾的一幕。

淮西幫首領李善長:大明的登雲梯

公元1368年,大明開國。比起後世作品中頻頻強調的劉伯溫、宋濂等人,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李善長才是大明開國的第一文人功臣。當時間回到1353年,這一年,朱元璋還在徵戰滁州,這一年也是朱元璋創業集團大面積擴張的一年,先是在家鄉把徐達、周德興拉進了紅巾隊伍裡,常言道打仗親兄弟,這一年的朱元璋,和他們都還是兄弟。

而南下的過程中,李善長與這個比他小十四歲的年輕人見面,這一見面,改變了二人此生的軌跡。太祖略地滁陽,善長迎謁。知其為裡中長者,禮之,留掌書記。嘗從容問曰:「四方戰鬥,何時定乎?」對曰:「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

這一年,郭子興還在。朱元璋還不是吳王,而李善長教他,要學劉邦一樣,知人善用,不要亂殺人,朱元璋聽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頭,朱元璋和劉邦一樣,是個賢君,但稱帝後,也和劉邦一樣,大肆屠戮。

比起後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李善長的漫長陪伴顯然讓朱元璋進步很大。後世的朱元璋是一個博學的人,而李善長本來就是一個有名望的學士,所以不得不說,李善長算是朱元璋在學識、政治思維上的半個引路人。

當朱元璋成為吳王時,就訓讀提拔李善長:太祖為吳王,拜右相國。善長明習故事,裁決如流,又嫻於辭命。李善長的作用十分之大,相當於李世民的房玄齡和杜如晦,而李善長的性格又不像魏徵那般強勢,頗受這位農民出身,自尊心強的農民軍首領喜歡。

朱元璋的迅速崛起和李善長是息息相關的。之所以李善長能被稱為「淮西首領」,就是因為李善長的功績大,其次跟著朱元璋的時間長,深受朱元璋的信任。

在我們熟悉的朱元璋崛起的歷史中,好像似乎沒有為軍糧軍餉發愁過,這其實就是李善長在其中起了重大作用:前後自將徵討,皆命居守,將吏帖服,居民安堵,轉調兵餉無乏。比起只會建言獻策的文官,他同樣擅長於實踐。淮西勳貴中,徐達、周德興等人都對他十分尊敬,其實李善長就是沒有上戰場而已,不然的話,說他功高蓋主並不為過,而朱元璋也聽他的話,合理分配手下人的工作,因此,一邊文官們在建設著大明的雛形,而1368年,徐達北擊大都,元朝覆滅。

因此,說李善長為大明的登雲梯是不為過的。朱元璋能成功,除了時代背景之外,還同樣有李善長這樣的中樞人物在起作用,而對比他,真正歷史上的劉基,大多數時候都是以「玄官」的身份出現的,說白了,朱元璋重用劉基,更多是看重劉基身上那股神神叨叨的勁兒,但在實際政策上,劉基壓根比不過李善長。

而在論功行賞的時候,半生都代表著浙東集團和淮西集團鬥的劉基,只是誠意伯的爵位,而李善長則是進韓國公、太師、中書左丞相。

再說透點,劉基一年領二百四十石米,而李善長,領四千石。順便吐槽一下,大明公務員工資真的是太低了。

李善長的致命索引:扶持胡惟庸

李善長有個有才能的老鄉,叫胡惟庸。胡惟庸在1355年投奔朱元璋,也屬於淮西勳貴的一員,同樣的,李善長能力比他強,年紀比他大,所以胡惟庸一直都是以李善長為尊。

歷史上的胡惟庸,是個很會看眼色,很會辦事的人,因此朱元璋也欣賞他,李善長更是。後來胡惟庸的高升,都是來自於李善長的幫襯,李善長是胡惟庸的職場恩人。

公元1367年,朱元璋稱王這年,李善長首先推薦了胡惟庸成為太常少卿,胡惟庸因此走進大明開國前,最中央的集團。

而在洪武六年,已經退休了兩年的李善長,又再次推薦胡惟庸為右丞相,這距離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還剩下一步之遙,可見李善長對其幫助多大。

但是,胡惟庸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後世人評價他:「忮刻者必喜阿諛,故楊憲、汪廣洋、胡惟庸諸人,陸續登庸,雖依次黜戮,而誤國已不少矣。是的,胡惟庸在面對朱元璋、李善長的時候,更多的是討好,能力的確有,但是風骨並沒有。後來,胡惟庸幹了一件大事,差點把大明給弄翻了,但是,在弄翻大明之前,他就把自己給弄翻了。

他要造反。洪武十年,胡惟庸成為左丞相後,又開始走了楊憲的老路,任人唯親,大搞獨裁。之後,他聯繫了朝廷內被朱元璋責罰過的陸仲亨、費聚,建議聯合起來對抗朱元璋。這個時候,他又秘密向北元稱臣,又通敵日本,幾乎就是要重複華夏被顛覆的局面。

可這一切,最終都稀裡糊塗地暴露了。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一票造反份子被處死,而朱元璋在經歷過楊憲、胡惟庸之後,知道這個丞相之職就是個定時炸彈,之後便廢丞相。

但這一切又怎麼和李善長產生了致命的聯繫呢?

政治態度曖昧的李善長最終遭殃

在胡惟庸暴露之前,大膽的他,就造反一事諮詢過李善長。一般情況下,胡惟庸這種行為純屬找死,而李善長為了榮華富貴,更應該高發胡惟庸才對,但是李善長回了一句:

吾老矣,吾死,汝等自為之。這句話意思很簡單,李善長的意思就是等他死後,他們再造反吧。所以在胡惟庸案上,李善長已經有了二心,這也是朱元璋後來得知的。

除此之外,藍玉在捕魚兒海追殺蒙古人的時候,在蒙古人身上拿到了當時和胡惟庸串通的信件,但是,李善長也不上報此事。這都不涉及後來的藍玉意圖造反了,就此事,加深了朱元璋對李善長的厭惡。

老年的李善長很奇怪,借禁軍去修房子,朱元璋赦免他的家人他也不說謝謝。最後,公元1390年,79歲的李善長全家被誅殺,除了娶了朱元璋長女的李祺活命。但是駙馬李祺和公主都被流放,包括他們一家子,這比死還難看,也等於死了。

所以退休的李善長,其實也只是表面現象。他作為淮西勳貴首領,實在對朝堂的影響力太強,與其說楊憲、胡惟庸等人專政,倒不如說李善長才是大明朝專政的開端,楊憲是他扳倒的,胡惟庸更是他提拔的。

可話說回來了,自古有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當年和朱元璋互為知己的李善長,為什麼不幫朱元璋了?而胡惟庸,為什麼還想著造反,再到後來的藍玉,為什麼也想著造反,而且帶動了一大批明朝中央官員,因此藍玉案被誅殺一萬五千餘人。

一個事例就是例外,但大家都是這樣,那就很奇怪了。可歷史,或者說正史,都是勝利者的筆記本。李善長壞、胡惟庸壞、藍玉也壞,甚至一大票明朝官員都壞,難道朱元璋真的就沒問題嗎?為什麼唐太宗也是帶領一群有能力的人卻能夠牢牢馭下,為什麼就是那個造反的宋太祖,都能夠安穩地過渡北宋初期將領大爆發的隱患期,而朱元璋就不行。

難道真的是明朝初期的這批淮西幫,有造反基因?

太過頻繁巧合的歷史是說不過去的。朱元璋手段狠辣,或者他心裡早就裝著一隻野獸。他是有著恢復華夏的功績,但是李善長、藍玉等人也有,之所以他能隨便殺殺殺,無非就是存在了君臣矛盾罷了。

不然的話,明朝的丹書鐵券也不會成為古今笑話了。簡直比龐氏騙局,還要騙局。

相關焦點

  • 開國功臣76歲告老還鄉,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滿門抄斬
    成語鳥盡弓藏、兔死狗烹,都是用來比喻歷史上的很多開國功臣,在事成之後都被皇帝殺死了,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為了給長孫朱允炆掃除障礙,處死了不少開國功臣。其中有一個人已經年過古稀、而且早就告老還鄉,最後還是沒能逃過一死,他就是李善長。
  • 李善長年近八十,早已交權在家養老,朱元璋為何還對他滿門抄斬?
    洪武二十三年,已經77歲的李善長不知怎麼想的,突然要建造府宅,於是向信國公湯和借衛士300人,結果湯和轉身就把這事告訴了朱元璋。 接著,又有人告發李善長,說他曾參與胡惟庸謀反一案。審訊的結果,是李善長明知胡惟庸有叛逆陰謀,卻不出面揭發檢舉,而是採取了徘徊觀望的態度。
  • 開國元老衣錦還鄉,77歲仍在家下田種地,朱元璋卻下旨:全家抄斬
    因為辦事認真負責,在後來,他的職位也水漲船高,朱元璋在前線打仗,往往將後方的事情交給李善長。無論是發放糧草,籌措物質,李善長都將任務完成的越來越好,為此朱元璋在當上皇帝之後,曾經這麼評價李善長:「善長留守國中,轉運糧儲,供給器械,從未缺乏。又治理後方,和睦軍民,使上下相安。這是上天將此人授朕。他的功勞,朕獨知之, 其他人未必盡知。
  • ...李善長回家養老為何還會被殺?朱元璋雖然好殺但對他是仁至義盡了!
    朱元璋稱讚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了朱元璋的參謀。他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他還掌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顯著,有許多將領都來投靠他。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
  • 李善長行刑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你睜大眼睛看看上面5個字
    朝中大臣都以為朱元璋會「寧殺錯一千,也不放過一個」,但皇帝的心思你別猜,你猜也猜不到,朱元璋竟然沒有殺掉李善長,也許他是念在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善長的兒子,也就網開了一面。
  • 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封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當時右在左上,李善長在徐達之上。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百官禮儀改為尚左,改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此時左在右上,李善長仍在徐達之上。登基前,朱元璋因為一些事責怪李善長,萌生了換相的想法。楊憲、夏煜等人趁機攻擊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李善長沒有當宰相的才能。朱元璋找劉伯溫商量,詢問他的看法。
  • 朱元璋要殺此人,不料10歲孫子隨口說8個字,朱元璋大驚:滿門抄斬!
    朱元璋加入紅巾軍之初,由於他在寺廟裡認識幾個字,所以很快被郭子興提拔為頭目,在朱元璋第一次到鳳陽徵兵的時候,費聚就投奔朱元璋了。費聚是個練家子。 據說他早年曾到華山拜師學藝,有一身武藝,朱元璋看他相貌堂堂,而且為人豪爽,就非常重用他。
  • 朱元璋為何將嶽父滿門抄斬?6年後他自曝四個字,讓百官心生寒意
    說起朱元璋的嶽父,也許大家第一反應是郭子興。大腳馬皇后是朱元璋最心愛的女人,而郭子興只是馬皇后的義父。但別忘了,作為皇帝,不僅有無數後宮佳麗。嶽父自然也有無數。我們今天說得朱元璋的嶽父,並不是靠裙帶關係從政的。他為朱元璋建立明朝做出了巨大貢獻,還被朱元璋賜免死鐵券。
  • 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洪武二十三年,由於家奴盧仲謙的告發,身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牽連進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中,此時已經76歲的耄耋老人李善長及其家人全部被朱元璋送上了斷頭臺。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李善長功成身退年逾古稀,為何還會被朱元璋誅滅九族?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人士,從小熱愛讀書。李善長通曉法家學說,擅於謀略。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時候,李善長特地迎接拜見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在一代聲望很高,所以特地留下他做官。隨後李善長一直都在輔佐朱元璋,即使朱元璋被完全剝奪了兵權,李善長也對他不離不棄。李善長對朱元璋可以說忠心耿耿。
  • 只因井中一物,明朝丞相被滿門抄斬,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
    朱元璋在晚年時期,為了能讓太孫朱允炆安坐江山,發動了很多次大獄,其中有很多功臣都是被這樣殺掉的。而其中一個左丞相,因為井裡面取出一物,直接被抄了滿門,這到底又是怎麼回事呢?劉伯溫對於不知情,也沒想到胡惟庸這麼壞,就按著方子服藥,結果病情不見好轉,還越來越嚴重了,感覺肚子裡面,就像是幾塊大石頭都擠在了一起,痛苦的劉伯溫這才發現事情不簡單,於是告訴朱元璋,面對劉伯溫的話,朱元璋不僅沒有主持公道,反而淡淡的說了一句知道了,就讓劉伯溫去好好休息。
  • 奸賊秦檜為什麼沒把嶽飛滿門抄斬,以絕後患?
    而對於秦檜來說,在明知不斬草除根的情況下,嶽家的家屬日後肯定會為其謀反,把自己打成賣國賊行列的情況下,卻沒攛掇宋高宗對嶽飛滿門抄斬,徒留後患。這肯定不是秦檜或是宋高宗善心大發,放過嶽飛一家,而是大宋刑法中的硬性規定,連皇帝都不敢違背。
  • 韓國公李善長被族誅,婦孺都不被赦免,為何其長子一家能逃脫?
    朱元璋當皇帝起了殺心的時候,號稱「免死金牌」的丹書鐵券也不好使。由於最終解釋權在朱元璋手裡,明朝獲得丹書鐵券的三十四位功臣大多沒能壽終正寢。朱元璋欽點的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結局在這當中最為悽慘,白髮蒼蒼的他和全家七十多口人一同被押赴刑場問斬。按照慣例,婦孺可以免死,可李家並沒有享受到這樣的恩赦。從這裡不難看出朱元璋的極度不滿。
  • 已77歲的李善長,能掀起什麼浪花,竟然也被朱元璋殺害?
    不過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做,根本目的是為了老朱家的天下世代穩固。所以雖然殘忍,但是朱元璋這麼做,還是可以讓人所理解的。可是,對於誅殺李善長,在很多人看來,卻是有些意外,至少是沒有想到。畢竟當時的李善長已經77歲了,這個年紀在現在來說,也已經是高齡了。
  • 李善長——明朝第一人臣,朱元璋的大謀士
    李善長,活動時間(1314-1390)。字百室。定遠人(今屬安徽)。李善長作為一直追隨朱元璋的人,為朱元璋起義滅亡元朝建立明朝奠定了莫大的基礎。因此李善長也毋庸置疑的做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人臣。
  • 李善長:七十多歲娶了一個小女孩,朱元璋:你是在向我炫耀什麼?
    李善長劇照李善長,定遠人,是最早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的軍師,對實力弱小的朱元璋來說,可謂是天降神兵,更是給了朱元璋搶奪天下的信心。之前的朱元璋可能只是一個想要在亂世中求得生存,並在這亂世能建一番功業,志氣也算是不錯了。內心深處的朱元璋知道想要在這亂世成為一代霸主,成為統一天下的皇帝,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直到遇見了李善長,朱元璋內心的那扇門才打開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別人做得我也做得,李善長在這裡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幾句話就讓朱元璋有了爭雄的野心,可見李善長是一個能看穿人內心的人。
  • 朱元璋殺的功臣中,這個人最冤枉,全家七十餘口人全部被處斬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突然下令將開國元勳李善長全家七十餘口人全部處斬。這道聖旨一出,朝野上下無不為之震動。要知道,開國之初,太祖朱元璋可是對李善長讚不絕口,甚至,多次稱他為「蕭何」。在大明王朝的六大開國元勳中,李善長也是名列首位。於是,李善長被滿門抄斬後,很多人都為其鳴不平。此外,對於朱元璋說李善長暗中幫助胡惟庸謀反的事,更是難以服眾。
  • 李善長——謀國未謀身的悲劇人物
    朱元璋早年寄身寺廟,暫作和尚,後見郭子興起兵反元,遂投奔義軍,在南徵北戰中李善長一直追隨他左右,直到最後他取得帝位,李善長也是忠心為其效力。早年,朱元璋對李善長一直很信任。有一次朱元璋問他:「四方徵伐,何時定乎?」李善長當即回答:「秦亂,漢高起布衣,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殺人,五載成帝業。今元綱既紊,天下土崩瓦解。公濠產,距沛不元。山川王氣,公當受之。
  • 李善長即將被朱元璋滅族,剛舉起免死金牌,上面7字讓他兩眼一黑
    建立大明帝國之後,朱元璋在南京冊封三十六功臣,並且送給他們每人一個免死金牌(鐵券),其中就有李善長、湯和、徐達等人。不過問題在於,朱元璋也是一個疑心很重的人。自從他的侄子朱友文背叛過他之後,朱元璋的心理就出現了嚴重的信任缺陷,這種信任缺陷一旦被某些無意或者有意的時間放大,就會造成「血流成河」的場面,所謂「天子之怒」令數萬人人頭落地絕非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