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

2021-03-05 弋塵讀史

朱元璋率軍渡江後,尤其是攻佔金陵後,很多儒士相繼歸附,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宋濂、朱升等人,但李善長始終是朱元璋管理團隊中地位最高的文臣,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封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當時右在左上,李善長在徐達之上。

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百官禮儀改為尚左,改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此時左在右上,李善長仍在徐達之上。

登基前,朱元璋因為一些事責怪李善長,萌生了換相的想法。

楊憲、夏煜等人趁機攻擊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李善長沒有當宰相的才能。

朱元璋找劉伯溫商量,詢問他的看法。劉伯溫認為,李善長是勳舊,能調和諸將,不宜換相。

朱元璋聽後生氣地說:他數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你忠誠勤懇,足以擔當此任。

劉伯溫連忙口頭謝絕,說自己不合適。

朱元璋對楊憲、夏煜等人說,「善長雖無宰相才.我既為家主,善長當相我,蓋用勳舊也」(《國初事跡》)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封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徐達為中書省右丞相。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上半年,李善長生病,徐達長期在外領兵作戰,中書省政務無人主持,朱元璋再次打算換相。

朱元璋再次徵求劉伯溫的意見,先後問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是否適合當丞相,均被劉伯溫否決。

不過,朱元璋還是提升楊憲為中書省左丞,主持中書省政務 。

楊憲擅權專橫,打擊異己,李善長抓住機會,趁機上奏,最終楊憲被誅。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李善長病癒,朱元璋令其辭官,任命汪廣洋為中書省右丞相。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李善長可能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海量胸襟。

根據《明史》的記載,「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意思是指,李善長表面上看起來寬厚溫和,實際上氣量狹窄,為人刻薄。

隨著武將們徵戰在外取得一系列勝利,大明朝的統治疆域越來越廣闊,而作為百官之首的中書省丞相,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更需要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微侵犯李善長的權威,李善長便奏請論罪罷黜。

李善長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貪縱違法,李善長求情,劉伯溫沒有答應,奏請朱元璋批准後,處斬李彬。

此後,李善長向朱元璋參奏劉伯溫專權、不敬神靈,與劉伯溫有舊怨的官員也紛紛中傷劉伯溫,「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明史·列傳·劉基》)。

根據《明史·李善長傳》的記載,李善長因爭論法令而辱罵劉伯溫,劉伯溫內心不安,請求告歸鄉裡。

李善長雖然在與楊憲的爭鬥中獲勝,劉伯溫也告老還鄉,但是朱元璋卻更加堅定了換相的想法。

第二,論文韜武略,李善長可能比不上劉伯溫、朱升等人。

李善長 「粗持文墨」(明朝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有心計而無遠識」(朱國楨《皇明開國功臣傳》)。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率軍奔襲應天府,朱元璋決定採納劉伯溫的建議,誘敵深入、設伏聚殲。

朱元璋授意與陳友諒有舊交的康茂才詐降,誘使陳友諒速來。

李善長對此大為不解,問道:剛才還對陳友諒的進犯憂慮重重,現在怎麼又引誘他快點來呢?「方以寇來為憂,何為更誘致之也?」(《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向他解釋說:如果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合兵來攻,我如何抵擋?先擊敗陳友諒,張士誠自然不敢來犯,「使二虜相合,吾何以支?先破此虜,則東寇膽落矣遂」(《明太祖實錄》)。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七月,朱元璋決定大舉進攻張士誠佔據的淮西地區,李善長認為張士誠實力尚存,儲備充足,應伺機而動。

朱元璋嚴厲駁斥李善長,張士誠敗相已露,何需伺機而動?「彼疆域日蹙,長淮東北之地皆為吾有,吾以勝師臨之,何憂不拔?」(《明太祖實錄》)。

第三、李善長能調和諸將,與淮西武將關係密切。

李善長投奔朱元璋後,很重要的工作內容便是調和諸將、供給軍需。

在長期的相處中,李善長與淮西武將之間形成信任,關係密切。

李善長地位高,有影響力,晚年竟然能向湯和借三名士卒為其營建宅第。

李善長是定遠人,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文臣,是淮西勳舊勢力中重要的一員。

朱元璋所任命的張昶、楊憲、汪廣洋等非淮西籍文官先後獲罪,劉伯溫最後被胡惟庸下毒害死,淮西勳舊的權勢達到巔峰。

對於朱元璋而言,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可能不利於朝堂制衡,可能導致出現淮西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甚至可能危及皇權。

相關焦點

  • 如果朱元璋不殺胡惟庸、李善長、藍玉,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
    朱元璋掌權後,曾對不少大臣痛下殺手,其中就包括開國功臣胡惟庸、李善長、藍玉三人。因為朱元璋唯恐他們會篡奪自己後世子孫的皇位,所以也就先下手為強了。那麼,假如當初朱元璋不殺掉胡惟庸、李善長、藍玉,當他的皇孫朱允炆繼位後,大明江山改姓的可能性有多大呢?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對諸多問題進行一番分析。我們先來深入探討一下朱元璋殺這三個人的原因。李善長是明朝的開國功臣。
  • ...李善長回家養老為何還會被殺?朱元璋雖然好殺但對他是仁至義盡了!
    朱元璋稱讚他言之有理。 李善長跟隨朱元璋攻佔滁州,成為了朱元璋的參謀。他給朱元璋出謀劃策,參與重大事務的決策。他還掌管軍隊的物資供應,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顯著,有許多將領都來投靠他。李善長考察他們的才能,稟告給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對投誠者表達誠摯情意,使他們能夠安心。有人因為某些事情相互意見不合產生矛盾,李善長便想方設法從中調解。
  • 【定遠人物】明朝開國丞相李善長
    元順帝至正十三年(1353年)秋七月,朱元璋略地定遠、進軍滁州途中,李善長迎謁,朱元璋知道李是定遠士民中素有聲望的長者,待以賓禮,留幕下,從容問道:「現在四方起兵,互相戰鬥,照這樣打下去,天下什麼時候才能統一安定呢?」李善長回答說:「古時秦朝大亂,漢高祖劉邦起兵時不過一個布衣,然而為人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好殺人,五年時間,滅秦亡楚,開創了漢朝第一代帝業。
  • 李善長——明朝第一人臣,朱元璋的大謀士
    李善長,活動時間(1314-1390)。字百室。定遠人(今屬安徽)。李善長作為一直追隨朱元璋的人,為朱元璋起義滅亡元朝建立明朝奠定了莫大的基礎。因此李善長也毋庸置疑的做上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成為了明朝的第一人臣。
  • 76歲李善長回家養老,每天耕田種地,朱元璋為何卻下令滿門抄斬?
    朱元璋還不是吳王,而李善長教他,要學劉邦一樣,知人善用,不要亂殺人,朱元璋聽了。只是這個故事的開頭,朱元璋和劉邦一樣,是個賢君,但稱帝後,也和劉邦一樣,大肆屠戮。比起後來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李善長的漫長陪伴顯然讓朱元璋進步很大。
  • 廢丞相制和設錦衣衛:明朝三位丞相的最後「政治遺產」
    宰相的正式官名隨著朝代的更替,先後出現過:相國、丞相、大司徒、侍中、中書令、尚書令、中書舍人、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內閣大學士、軍機大臣、總理等多達幾十種官名。 朱元璋授李善長為開國輔運推誠守正文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中書左丞相,封為韓國公,年祿四千石,子孫世襲。李善長還與朱元璋結為親家,其兒子娶了朱元璋的長女臨安公主。並授予鐵券,免李善長二死,其子免一死,這就是戲曲裡常說的「免死金牌」。 所謂的「免死金牌」,其實是明代的一種鐵牌,上面寫著一篇短文。
  • 李善長年近八十,早已交權在家養老,朱元璋為何還對他滿門抄斬?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覺得疑惑,此時李善長已經是快接近80歲的老頭子了,又不在朝中做官,為何朱元璋一定要趕盡殺絕呢?尤其是時任左丞相的李善長,既是淮西集團的領袖,又是開國第一功臣,權力大、威望高,有時候說句話在他們中間很是管用。 這可就讓猜忌心十分重的朱元璋放心不下了,但偏偏這李善長在朝堂上人緣又好,行為舉止也是較為謹慎,雖然有些小的過錯,但朱元璋始終抓不到他大的把柄。
  • 大明頭號倒黴鬼:歷史上的最後一名丞相,倒在了皇權擴張的路上
    胡惟庸就是這樣的,以當時的朝廷發出的信號來看,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左丞相李善長有些不滿。如李善長、徐達二人,功績可謂冠絕明代諸位朝臣,相當於漢代的蕭何與韓信。二人任左右丞相一職,也純屬表彰功高績優的嘉獎,這職位也實屬名副其實。李善長作為一人之下(朱元璋)的左丞相可謂是「大權獨攬」,徐達畢竟是武將,右丞相之位也不過是掛名罷了。
  • 1390年,朱元璋為何要賜死已經賦閒在家,77歲的李善長?
    李善長被殺的時候,胡惟庸都已經被賜死10年之久了。就連李善長他自己,當時都已經77歲,而且也回到老家去耕地種田。這麼一位遠離朝堂的農家翁,怎麼看都不是能威脅到朱元璋的人。那既然如此,朱元璋為何還是要在1390年賜死李善長,甚至還順帶著賜死李善長一家七十餘人呢?
  • 朱元璋為什麼要殺掉已是暮年的李善長?
    洪武二十三年,由於家奴盧仲謙的告發,身為明朝第一功臣的李善長牽連進了十年前的胡惟庸案中,此時已經76歲的耄耋老人李善長及其家人全部被朱元璋送上了斷頭臺。李善長,作為是朱元璋起兵打天下的得力助手,明朝建國以後也被譽為「明朝開國第一文臣」,如此功勳卓著,而且早已經高老懷鄉,享受天倫,為何又被朱元璋給殺了呢?很多人可能會說朱元璋的殘暴,為了讓大明江山穩固,所以就「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將開國功臣一網打盡。
  • 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后,朱元璋初步建立衛所制度
    元至正二十一(元1361年)正月,朱元璋被小明王封為吳國公。此後,朱元璋模仿元朝的中央機構體制,對所轄機構進行改造。元朝在京師設立中書省,總領百官,處理全國政務;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掌管轄區內的軍政事務。
  • 李善長:七十多歲娶了一個小女孩,朱元璋:你是在向我炫耀什麼?
    在明朝初年發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朱元璋建立錦衣衛制度,監督臣下,用胡惟庸殺死劉伯溫,又因胡惟庸廢除幾千年的丞相制度,獨攬大權,消除君權與相權之間的爭鬥鬧劇。李善長作為大明開國的第一任丞相,能力自不必說,但是做人方面卻有待商榷,特別是他對於如何做好一個臣下致死都是迷茫的。
  • 明朝謀略與西漢張良、三國諸葛亮齊名的劉伯溫,為何沒當上丞相?
    他輔佐明太祖朱元璋,為其出謀劃策,平定天下,功勳卓著,成為明朝的開國元勳,多次被朱元璋稱讚為「吾之子房也」,將其比喻為漢初三傑之一的張良。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卻只授予劉伯溫弘文館學士、資善大夫、上護軍這些沒有實權的閒散之職,爵位也僅僅是誠意伯,連侯爵都沒封上。那麼如此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的智謀之士劉伯溫,為什麼沒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當上丞相呢?
  • 李善長被斬前,掏出免死金牌,朱元璋冷笑:你看看背面5個字
    例如,1938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的罪名殺害丞相胡有龍,毀滅其三族,黨羽共計一萬五千餘人,全部被殺。此後的幾年裡,參與興大獄後,後留用事件非常廣泛。連功臣李船長都因謀反罪死亡,還有親人李善長是安徽人,從小就喜歡讀書,有智慧有謀略,軍事才能優越。朱元璋平定漳州時,李善長故意來找朱元璋投降。
  • 朱元璋稱劉基為自己的張良,劉基生平事跡略載
    開國初期,太祖忙於統一海內,委李善長以重任是形勢上的需要,但是隨著戰事的減少,新王朝日益鞏固,朱元璋感到與他僅僅一步之遙的左丞相李善長是他獨攬皇權的一種牽制,因此對李善長越來越有戒心。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便想免去李善長丞相一職。有了這個打算之後,朱元璋便找劉基商量,徵求他的看法。劉基向來重視丞相的人選,認為國家大治幾乎繫於丞相一人。
  • 李善長功成身退年逾古稀,為何還會被朱元璋誅滅九族?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人士,從小熱愛讀書。李善長通曉法家學說,擅於謀略。朱元璋打下滁州的時候,李善長特地迎接拜見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在一代聲望很高,所以特地留下他做官。隨後李善長一直都在輔佐朱元璋,即使朱元璋被完全剝奪了兵權,李善長也對他不離不棄。李善長對朱元璋可以說忠心耿耿。
  • 朱元璋:跟刑部說,看他們讓不讓你做好人?
    不久之後,朱元璋把另外一位皇位爭奪戰的競爭對手張士誠按在地上一頓拳打腳踢,啪一下,很快啊,張士誠沒有閃,大意了。自己的地盤就成了老朱家的。朱元璋把打下來的地盤改名為浙東行省,安排了自己的外甥李文忠做了浙東行省的右丞(相當於浙江省一把手)。老朱還有更多的地盤要搶,更多的敵人需要面對。他不可能留在浙江整天監視自己的外甥。
  • 朱元璋曾問劉伯溫丞相人選,所說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全都慘死
    一般都以此作為老朱的黑歷史,其實主席曾經對朱元璋殺功臣的事有所點評,當這些大明開國功臣的欲望超過老朱容忍極限的時候就是他們身死之時,並沒有哪一個是冤枉的,包括貌似最無辜的傅友德父子在內,還不是諸王之間選邊站搞小團體,不該死麼,老朱身體倍兒棒活得好好的,折騰個什麼勁呢。
  • 朱元璋與他的洪武四大案
    我們讀歷史就會發現,王朝時代,特別是設有丞相的王朝,皇權和相權其實是有制約的,相權往往能限制皇權,有時候相權過大還會危及皇帝自身的安全。 明初的官僚機構沿襲元朝。朱元璋進行了改革,在中央廢除中書省,明初中書省負責天下政務,其長官為左、右丞相,位高權重,丞相極易與皇帝發生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