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率軍渡江後,尤其是攻佔金陵後,很多儒士相繼歸附,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劉伯溫、宋濂、朱升等人,但李善長始終是朱元璋管理團隊中地位最高的文臣,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府自稱吳王,封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當時右在左上,李善長在徐達之上。
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朱元璋下令百官禮儀改為尚左,改封李善長為左相國、徐達為右相國,此時左在右上,李善長仍在徐達之上。
登基前,朱元璋因為一些事責怪李善長,萌生了換相的想法。
楊憲、夏煜等人趁機攻擊李善長,對朱元璋說,李善長沒有當宰相的才能。
朱元璋找劉伯溫商量,詢問他的看法。劉伯溫認為,李善長是勳舊,能調和諸將,不宜換相。
朱元璋聽後生氣地說:他數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你忠誠勤懇,足以擔當此任。
劉伯溫連忙口頭謝絕,說自己不合適。
朱元璋對楊憲、夏煜等人說,「善長雖無宰相才.我既為家主,善長當相我,蓋用勳舊也」(《國初事跡》)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封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徐達為中書省右丞相。
明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上半年,李善長生病,徐達長期在外領兵作戰,中書省政務無人主持,朱元璋再次打算換相。
朱元璋再次徵求劉伯溫的意見,先後問楊憲、汪廣洋、胡惟庸是否適合當丞相,均被劉伯溫否決。
不過,朱元璋還是提升楊憲為中書省左丞,主持中書省政務 。
楊憲擅權專橫,打擊異己,李善長抓住機會,趁機上奏,最終楊憲被誅。
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正月,李善長病癒,朱元璋令其辭官,任命汪廣洋為中書省右丞相。
那麼,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呢?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李善長可能沒有宰相肚裡能撐船的海量胸襟。
根據《明史》的記載,「善長外寬和,內多忮刻」,意思是指,李善長表面上看起來寬厚溫和,實際上氣量狹窄,為人刻薄。
隨著武將們徵戰在外取得一系列勝利,大明朝的統治疆域越來越廣闊,而作為百官之首的中書省丞相,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更需要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
參議李飲冰、楊希聖稍微侵犯李善長的權威,李善長便奏請論罪罷黜。
李善長的親信、中書省都事李彬貪縱違法,李善長求情,劉伯溫沒有答應,奏請朱元璋批准後,處斬李彬。
此後,李善長向朱元璋參奏劉伯溫專權、不敬神靈,與劉伯溫有舊怨的官員也紛紛中傷劉伯溫,「愬基僇人壇壝下,不敬。諸怨基者亦交譖之」(《明史·列傳·劉基》)。
根據《明史·李善長傳》的記載,李善長因爭論法令而辱罵劉伯溫,劉伯溫內心不安,請求告歸鄉裡。
李善長雖然在與楊憲的爭鬥中獲勝,劉伯溫也告老還鄉,但是朱元璋卻更加堅定了換相的想法。
第二,論文韜武略,李善長可能比不上劉伯溫、朱升等人。
李善長 「粗持文墨」(明朝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有心計而無遠識」(朱國楨《皇明開國功臣傳》)。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率軍奔襲應天府,朱元璋決定採納劉伯溫的建議,誘敵深入、設伏聚殲。
朱元璋授意與陳友諒有舊交的康茂才詐降,誘使陳友諒速來。
李善長對此大為不解,問道:剛才還對陳友諒的進犯憂慮重重,現在怎麼又引誘他快點來呢?「方以寇來為憂,何為更誘致之也?」(《明太祖實錄》)
朱元璋向他解釋說:如果陳友諒、張士誠二人合兵來攻,我如何抵擋?先擊敗陳友諒,張士誠自然不敢來犯,「使二虜相合,吾何以支?先破此虜,則東寇膽落矣遂」(《明太祖實錄》)。
元至正二十六(元1366年)七月,朱元璋決定大舉進攻張士誠佔據的淮西地區,李善長認為張士誠實力尚存,儲備充足,應伺機而動。
朱元璋嚴厲駁斥李善長,張士誠敗相已露,何需伺機而動?「彼疆域日蹙,長淮東北之地皆為吾有,吾以勝師臨之,何憂不拔?」(《明太祖實錄》)。
第三、李善長能調和諸將,與淮西武將關係密切。
李善長投奔朱元璋後,很重要的工作內容便是調和諸將、供給軍需。
在長期的相處中,李善長與淮西武將之間形成信任,關係密切。
李善長地位高,有影響力,晚年竟然能向湯和借三名士卒為其營建宅第。
李善長是定遠人,是最早投奔朱元璋的文臣,是淮西勳舊勢力中重要的一員。
朱元璋所任命的張昶、楊憲、汪廣洋等非淮西籍文官先後獲罪,劉伯溫最後被胡惟庸下毒害死,淮西勳舊的權勢達到巔峰。
對於朱元璋而言,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可能不利於朝堂制衡,可能導致出現淮西勢力一家獨大的局面,甚至可能危及皇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