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問劉伯溫丞相人選,所說的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全都慘死

2020-12-14 古今通史

一般都以此作為老朱的黑歷史,其實主席曾經對朱元璋殺功臣的事有所點評,當這些大明開國功臣的欲望超過老朱容忍極限的時候就是他們身死之時,並沒有哪一個是冤枉的,包括貌似最無辜的傅友德父子在內,還不是諸王之間選邊站搞小團體,不該死麼,老朱身體倍兒棒活得好好的,折騰個什麼勁呢。

比如朱文正,他可不是什麼鬱鬱而終,他是被老朱親手用鐵鞭打死的,不但如此,即便打死了還和外甥李文忠通信怒罵不已,什麼錯呢,一是販賣私鹽,二是糟蹋百姓,連手下的軍官家屬都不放過,搶來的女子一天就膩了,直接扔井裡淹死,三是拒絕老朱全國一盤棋的布局和監管,四是土皇帝當慣了,雖然沒想過造反,但是給人以我的地盤我做主,自立為王的感覺。

誰彈劾的朱文正呢?李飲冰,就是被老朱割胸死在當場那位,老朱這人是非常護家的,否則朱樉那德行早被活活打死了,老朱同樣也不想打死朱文正這個侄子,但是李飲冰一牽頭老朱就得過問,誰知道朱文正被親手揪回來以後直接把老朱給罵了(具體罵的什麼?沒有任何記錄,實際上現在能知道朱文正是被打死的就不容易了。),所以老朱一怒之下沒收住手打死了朱文正,這筆帳最後還是記在了李飲冰的頭上。

被李善長彈劾,陪李飲冰一起倒黴的還有一個人,名叫楊希聖,他倒是沒死,但鼻子被割掉了,他就是後來的中書左丞楊憲的哥哥,據不大可靠的江湖傳聞,楊希聖的老婆熊氏,早先被老朱看中了(又在黑化老朱),奈何熊氏與楊希聖有婚約在先,所以老朱非常鬱悶的放棄了,但一直耿耿於懷。

別管怎麼說吧,黑化老朱也好,黑化楊憲也罷,總之當時的政治內鬥態勢是比較嚴峻的,上例僅僅是李善長坑害的兩個小人物而已。

剛剛建立大明帝國的時候,老朱也是效仿元朝,設置了中書省、御史臺、都督府,其中的大都督府建制較早,後設的中書省裡有個坑位就是丞相,大明初期誰當過丞相呢?

李善長、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後邊老朱就廢相了,非常徹底的廢,坑位填平那種。

劉基劉伯溫對老朱的脾性看得比較清楚,但什麼時候爆發,劉基也摸不清,但他知道老朱討厭內訌,所以,雖然李善長這位淮西派人士曾對浙東派的劉基進行不遺餘力的打壓,但在老朱面前,劉基還是肯定了李善長的能力和其所發揮的正面作用,一群驕兵悍將,誰也不服誰,動不動就是「想當年,老子······」,也只有包括李善長在內的有限幾個人說話好使,而且還得派系對口才成。

老朱假惺惺的被感動了,本來想攛掇您劉基搞李善長,摸摸你倆路數,沒想到你倒是豁達,還是······還是奸猾,老朱誇讚劉基胸襟寬廣,想任命劉基擔任丞相,深入體會一下你死我活的窩裡鬥。劉基則回復自己不是那塊料,勉強用之的結果就是房倒屋塌,後果不堪設想。

李善長呢,自己招搖夠了,官僚系統的坑位也都安排好了自己人,所以功成身退。

老朱問劉基,楊憲如何?

要知道,楊憲和劉基的交情相當不錯,但是當著老朱,劉基可不敢誇他,因為無非就是誇得多死得快,只能說其人不是丞相之器,但才幹還是蠻不錯的嘛······

楊憲屬劉基的浙東派,二人關係不錯,當初老朱初入南京才投奔而來,半路出家都算晚的,但是卻掌握一些機要工作,沒什麼實權,位置卻很關鍵,深受老朱器重,老朱的外甥李文忠外地赴任,老朱安排的就是楊憲跟隨,明裡是李文忠管,其實是楊憲說了算,當時李文忠治下有不少原屬張士誠的巴結狗,都被楊憲報告給老朱殺掉了。

可以說楊憲是老朱特地安插在中書省的一顆暗釘,某些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也讓老朱對內部鬥爭情況掌握得比較清楚,說白了,再晚幾年,楊憲基本就是錦衣衛的角色,論才幹和心胸未必當得了左丞。

楊憲怎麼死的呢?太飄了,上位當月就被老朱幹掉了,他和李善長一樣,有殺御史言官的毛病,有打擊報復之嫌,不但「腳踹」右丞汪廣洋,還跟李善長、胡惟庸伸爪子(推論是因為弟弟楊希聖),引發了鋪天蓋地的反攻,所以就這麼輕易的死掉了。

楊憲的死因,天邊飄來五個字「放肆為奸事」,楊憲雖屬浙東派,是有利益重疊,但他是老朱的嫡系不可深信,所以浙東淮西都看他不順眼,死掉並不奇怪。

當初老朱問劉基汪廣洋如何?劉基:「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汪廣洋,與楊憲職位不同,但路數相似,徐達曾經的手下,老徐一路開疆拓土,打贏了以後則是汪廣洋手握重權。

他作左丞比楊憲早,但是楊憲上躥下跳的想上位,雖然汪廣洋百般隱忍,但楊憲還是嫌他礙事,所以彈劾汪廣洋不孝被老朱下放回鄉,沒想到楊憲還不放過,老朱又把汪廣洋下放到海南,楊憲死後,老朱才把他召回南京。

汪廣洋咋死的呢?

請注意,這才是老朱真正腹黑的地方,汪廣洋被老朱任命為右丞,頭上還坐著左丞胡惟庸,什麼意思?搞鬥爭老朱不屑親自出手,你汪廣洋想上位就搞定胡惟庸吧,而汪廣洋已經深切了解政治鬥爭殘酷性了,其實以前他就知道,但還是被楊憲彈劾,吃過大虧的汪廣洋不想再摻和這種事,所以行事作風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這老朱能樂意麼?看來汪廣洋對我的最高暗示剖析的還不夠清楚,我再提點提點你,讓你兼差左御史大夫(某詞條上寫老朱善待汪廣洋所以給他左御史大夫,那是很純粹的扯淡),擺明了就是讓汪廣洋利用監察權搞定胡惟庸,但是汪廣洋不為所動,「你行你上」。

碌碌無為好多年,汪廣洋好酒成性,渾渾噩噩,老好人一個誰也不得罪,老朱也不能因為工作能力不足殺他吧,眼睜著這人是你老朱捧上來的,能自賞耳光麼。

不過最終還是被老朱抓住了機會,劉基毒殺案事發,汪廣洋秉承「三不一沒有」的一貫作風,「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沒有聽說」,這次可是死罪,老朱不能再放過他了,雖然汪廣洋沒有直接參與,但總喜歡睜一眼閉一眼的汪廣洋受到了牽連,所以哪隻眼都無法睜開了,原本還是流放海南第二故鄉,沒成想老朱又派人追到半路賜死,究其死因,無非是沒有按領導意圖搞事情,尸位素餐,說是玩忽職守也可以。

老朱問劉基,胡惟庸當丞相如何?劉基:翻車······

老朱親自審問過胡惟庸,他和造反沾不上邊,私通倭賊就更扯淡了,這些情況老朱都掌握,所謂的謀逆不過是後來的定案黑料而已,謀反不死那也就沒什麼死罪了。

做為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屬,胡惟庸一怒之下打死車夫是不像話,但是如果老朱想給他臺階的話,胡惟庸絕死不了,免死金牌好不好使還不是皇帝說了算。賠錢都不能就要償命,其實上下都明白,這就是奔著要命來的。

至於毒殺劉基,那是沒有實證的,無非就是御史中丞塗節彈劾,這方面有兩大疑點,第一,即便是胡惟庸毒殺劉基那也是老朱安排實現的,畢竟胡惟庸是帶著老朱任務去探望的,第二,剛彈劾完胡惟庸塗節就死掉了,對這些舉報有功人員,老朱殺人滅口的速度也太快了些。

還有幾個罪名的時間點根本對不上:

說胡惟庸謀害徐達,但是胡惟庸死了徐達都還沒事,直到洪武十九年老徐才歸天,而此時胡惟庸已經死了快6年了;

私通倭賊,這是胡惟庸死後十五年才扣上的罪名,與倭賊斷交,列為不徵之國都和胡惟庸沒關係。

私通李善長,如果這是真的,胡惟庸死的時候就把李善長一起捎走了,老朱不是能隱忍的脾氣,擺明了是假的。

胡惟庸的死因,最主要的就是擅權,這是君權相權的根本矛盾,罷黜官員胡惟庸未經請示直接辦了,生殺大權未經請示直接辦了,這才是觸怒老朱的根本原因,老朱有一種被架空的感覺。

當時的老朱已經在考慮自己死後政權穩定性的問題,胡惟庸也的確招搖過分,所以胡惟庸是必死的結局,而且大明初期輕徭薄賦資金上難免捉襟見肘,而這些權貴們手裡的私貨都不少,老朱收攏的不單是權力,還有龐大的資金。

幾個人的死因無外都是老朱動的手腳,原本設立中書省不過是沿襲舊制,但是沒多久老朱就發現自己的君權受到了幹擾甚至威脅,後來又發現這些老臣不好對付,後續皇帝如果是過於忠厚的生瓜蛋子必定會遭殃,所以收攏權力一直是老朱的目標,楊憲扛不住去死,汪廣洋不願扛去死,胡惟庸擅權去死,連老幹部李善長七十多了也不放過,廢除相權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朱還要清洗勳臣、官僚系統,用他的話說,這是個拔除荊刺的過程,讓下一任皇帝只看到坦途一片。

相關焦點

  • 劉伯溫否定了丞相人選,又給不出人選建議,他到底什麼意思
    劉伯溫是朱元璋的謀臣,深受信任,因此當朱元璋想要換掉丞相的時候,第一個就找劉伯溫商議。當時的丞相是李善長,可朱元璋想把他換了,於是就將心中的丞相人選,說給劉伯溫聽。 奇怪的是,朱元璋一共說了三個人選,全部都被劉伯溫給否定了。
  • 朱元璋為何不再讓李善長當中書省丞相?
    劉伯溫認為,李善長是勳舊,能調和諸將,不宜換相。朱元璋聽後生氣地說:他數次想害你,你還為他說話。你忠誠勤懇,足以擔當此任。劉伯溫連忙口頭謝絕,說自己不合適。朱元璋對楊憲、夏煜等人說,「善長雖無宰相才.我既為家主,善長當相我,蓋用勳舊也」(《國初事跡》)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封李善長為中書省左丞相,徐達為中書省右丞相。
  • 朱元璋如何三招逼死劉伯溫?
    朝堂上一站,30多人都在你前邊,完全是一副有你不多沒你不少的架勢,就這一招,你的鋒頭就打下去半截,你還牛嗎?為劉伯溫製造敵人開國初年,朱元璋以多年知己的口氣異常誠懇地和劉伯溫品評幾個重臣。  朱元璋問:楊憲如何?  劉伯溫答:楊憲有相才,但無相器。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如何?  劉伯溫答:他的褊狹和淺薄比楊憲還不堪大用。
  • 汪廣洋一生低調謹慎,為何還是難逃一死?朱元璋:只怪他不識相
    起初,朱元璋對於汪廣洋是沒有殺心的,畢竟一位「好好先生」,總歸是不容易惹人厭惡的。可要命就要命在汪廣洋太好說話了,而他的沒脾氣,讓朱元璋很不滿意。洪武三年,李善長生病,朱元璋將朝政交給楊憲和汪廣洋處理。
  • 大明頭號倒黴鬼:歷史上的最後一名丞相,倒在了皇權擴張的路上
    但丞相作為百官之首,輔佐帝王理政的重要人物,當然不能長時期空缺,亟需挑選一些有能力的理政大臣補充。這時候有四個人選在明太祖朱元璋的選擇範圍之內,而改任丞相之位人選的決議也是在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的時候,便在朱元璋心中打好了腹稿。其入選的人有:劉伯溫、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不過真正考慮的人選只是後三者,劉伯溫只是前來陪跑的,也是明太祖對於其人的一次試探。
  • 朱元璋:三個丞相候選人選誰?劉伯溫回答6個字,引殺身之禍
    還有一位是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朱元璋曾多次稱之為「吾之子房」,足以可見其重要性。我們暫且不說這裡面,有沒有一些吹捧成分,但是諸葛亮用盡這一生,五次出兵北伐都無功而返,最終死在了五丈原是事實。
  • 廢丞相制和設錦衣衛:明朝三位丞相的最後「政治遺產」
    淮西集團一家獨大,和朱元璋的根本利益就產生了巨大的衝突。以李善長和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像有些研究者所說,他們也許並沒有弒君篡位的想法,但是他們尾大不掉的力量,實實在在地對朱元璋產生了威脅。 淮西集團日益膨脹後,朱元璋產生了撤換李善長的想法,他問劉基,誰是合適人選。
  • 明朝功臣劉伯溫:在高人與凡人之間,他到底奇葩在哪裡?
    一次,朱元璋想把李善長換掉,讓他當丞相,劉伯溫說:「李善長是功臣勳舊,能夠調和眾臣。」朱元璋奇怪地問:「李善長多次說您的短處,您為什麼總說他的長處呢?我想讓您當丞相,不知意下如何?」劉伯溫說:「國之大事,莫大於置相,易相猶如殿之換柱,如用小柱,非折即僕,我就是這樣的小柱,怎麼可以換上去呢?」朱元璋又問:「楊憲如何?」劉伯溫說:「楊憲有當丞相的才能,卻無當丞相的器量。丞相必須持心如水,不偏不倚,楊憲做不到。」
  • 神機妙算劉伯溫,機關算盡卻難逃厄運,開國皇帝明太祖難逃其咎!
    圖片來源於網絡這個不安定因素就是胡惟庸。史書上記載一次現任丞相李善長犯事,明太祖想要重罰丞相,於是叫來劉伯溫來商量。圖片來源於網絡後來李善長辭官,太祖又叫來劉伯溫商討任用丞相的人選。太祖先是向劉伯溫推薦了跟劉關係好的楊憲,劉伯溫連忙搖頭說道:不行!他氣量太小!
  • 一生神機妙算的劉伯溫,為何在明初建國後不受重用?3點原因分析
    終於朱元璋寫了一封極其肉麻的信,想召回劉伯溫取代李善長之位。劉伯溫表面上對聖恩感激涕零,卻堅決不當宰相。於是朱元璋便嚴肅的問他,李善長一定要換掉,可有合適人選?接著又問到,先生覺得楊憲如何?這顯然是一個陷阱。
  • 朱元璋一生最精彩的謀略,七年精心布局,自此扭轉大明朝的命運
    大明王朝建立後,朱元璋問李善長,我該如何治理好國家?李善長說,秦朝末期,楚漢爭霸,國家四分五裂,百姓深受疾苦,漢高祖建立漢朝後,便擁護百姓,發展生產,這才有了漢朝後面的強盛。 所以後來朱元璋體恤百姓,降級稅收,使得百姓們豐衣足食。而且朱元璋喜愛才子,他親自過問殿試,使一大批才子進入明朝權利中央,這使得明朝盛世一片生機盎然。
  • 劉伯溫傳奇(下)
    當初確定處州稅糧時,仿照宋制每畝加五合,唯獨青田縣除外,太祖這麼說道:「要讓劉伯溫家鄉世代把此事傳為美談。」太祖巡幸汴梁時,劉基與左丞相李善長一起留守京城。後來,李善長辭官歸居,太祖想任命楊憲為丞相,楊憲平日待劉基很好,可劉基仍極力反對,說:「楊憲具備當丞相的才能,卻沒有做丞相的氣量。為相之人,須保持像水一樣平靜的心情,將義理作為權衡事情的標準,而不能攙雜自己的主觀意見,楊憲就做不到。」太祖又問汪廣洋如何,劉基回答:「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太祖接著問胡惟庸,劉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他會將馬車弄翻。」
  • 朱元璋稱劉基為自己的張良,劉基生平事跡略載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便想免去李善長丞相一職。有了這個打算之後,朱元璋便找劉基商量,徵求他的看法。劉基向來重視丞相的人選,認為國家大治幾乎繫於丞相一人。儘管李善長在暗中排斥他,但是劉基認為這就像房屋更換房柱,必須得用大木。若用小木為之,房屋馬上就會傾覆。」等到李善長被罷相,太祖準備以楊憲為相。楊憲素來和劉基關係很好,劉基卻力言不可,曰:「楊憲有相才無相器。
  • 洪武四大案——朱元璋反貪誅殺了哪些開國功臣?《大明史》|大明的崛起④
    首先是胡惟庸案。明朝建國之後,朱元璋曾經就中書省丞相人選與劉基相商。劉基對於楊憲、汪廣洋、胡惟庸這些人選表示了否定,尤其是對胡惟庸,劉基評價他肯定要壞事,好似一匹能鬧出事故的劣等馬。有趣的是,朱元璋對劉基的建議完全沒有採納,先後任用這三個人做丞相。事實證明,劉基看人的眼光十分精準。楊憲、汪廣洋並不是合適的丞相人選,也先後被朱元璋治罪。汪廣洋之後,胡惟庸掌握了大權,成為左丞相。
  • 明朝因為丞相謀反,株連三萬餘人的胡惟庸案
    古代皇帝的身邊一般都有兩個丞相,一左一右輔佐,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的左右也是兩個宰相。一個是汪廣洋,還有一個就是胡惟庸。這個汪廣洋在處理朝政中瑣碎的事情非常的拿手,但是在朝廷中並沒有什麼勢力,完全就是一個架子,而且也沒有什麼好的建設性意見,並不受朱元璋器重,時間一久,被貶為廣東行省參政。胡惟庸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臣。
  • 株連三萬人的胡惟庸謀反案,說胡謀反,不如說他是一用完了的棋子
    一、丞相胡惟庸1.胡惟庸,安徽定遠人,是個典型的幹吏,朱元璋交代的事情均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楊憲被殺後,朱元璋漸漸地喜歡上有才但無德的胡惟庸。說胡惟庸有才但無德主要是說胡惟庸肚量小而且陰險,不管是誰得罪了他,他都要報復回去,另外就是說他獨斷專行,上奏皇帝的奏摺,他都會先看,只要是不利於他的,都全部扣下,不上呈皇帝。
  • 千古奇人劉伯溫究竟是怎麼死的?
    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授劉基為弘文館學士時曾對他說:「朕初到浙東時,你就對我頗有好感。等朕回歸京師,你就親來投奔。這時,浙東之民對我還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寧。」劉基自投靠朱元璋後,不但為其制定了長遠的軍事戰略規劃,而且以其敏銳、準確的判斷力,指揮了許多堪稱經典的戰役。
  • 只因井中一物,明朝丞相被滿門抄斬,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
    這位左丞相就是明朝的開國功臣胡惟庸,在1377年的時候升任了左丞相,本來這個位置應該是兩個人的,一左一右,不過楊憲被殺了以後,就只有左丞相一人了,所以這個位子按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讓人羨慕的。時間長了,一些在奏摺裡面說他壞掉的,都被他悄悄處理掉了,很多想要得到提點,還有貪圖名利的人,也就聚集了過來,開始用一些金銀財寶去賄賂他,對於他的這些所做所為,劉伯溫有所耳聞,所以在談到胡惟庸的時候,劉伯溫說了他的不是,結果這件事情就被胡惟庸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