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都以此作為老朱的黑歷史,其實主席曾經對朱元璋殺功臣的事有所點評,當這些大明開國功臣的欲望超過老朱容忍極限的時候就是他們身死之時,並沒有哪一個是冤枉的,包括貌似最無辜的傅友德父子在內,還不是諸王之間選邊站搞小團體,不該死麼,老朱身體倍兒棒活得好好的,折騰個什麼勁呢。
比如朱文正,他可不是什麼鬱鬱而終,他是被老朱親手用鐵鞭打死的,不但如此,即便打死了還和外甥李文忠通信怒罵不已,什麼錯呢,一是販賣私鹽,二是糟蹋百姓,連手下的軍官家屬都不放過,搶來的女子一天就膩了,直接扔井裡淹死,三是拒絕老朱全國一盤棋的布局和監管,四是土皇帝當慣了,雖然沒想過造反,但是給人以我的地盤我做主,自立為王的感覺。
誰彈劾的朱文正呢?李飲冰,就是被老朱割胸死在當場那位,老朱這人是非常護家的,否則朱樉那德行早被活活打死了,老朱同樣也不想打死朱文正這個侄子,但是李飲冰一牽頭老朱就得過問,誰知道朱文正被親手揪回來以後直接把老朱給罵了(具體罵的什麼?沒有任何記錄,實際上現在能知道朱文正是被打死的就不容易了。),所以老朱一怒之下沒收住手打死了朱文正,這筆帳最後還是記在了李飲冰的頭上。
被李善長彈劾,陪李飲冰一起倒黴的還有一個人,名叫楊希聖,他倒是沒死,但鼻子被割掉了,他就是後來的中書左丞楊憲的哥哥,據不大可靠的江湖傳聞,楊希聖的老婆熊氏,早先被老朱看中了(又在黑化老朱),奈何熊氏與楊希聖有婚約在先,所以老朱非常鬱悶的放棄了,但一直耿耿於懷。
別管怎麼說吧,黑化老朱也好,黑化楊憲也罷,總之當時的政治內鬥態勢是比較嚴峻的,上例僅僅是李善長坑害的兩個小人物而已。
剛剛建立大明帝國的時候,老朱也是效仿元朝,設置了中書省、御史臺、都督府,其中的大都督府建制較早,後設的中書省裡有個坑位就是丞相,大明初期誰當過丞相呢?
李善長、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後邊老朱就廢相了,非常徹底的廢,坑位填平那種。
劉基劉伯溫對老朱的脾性看得比較清楚,但什麼時候爆發,劉基也摸不清,但他知道老朱討厭內訌,所以,雖然李善長這位淮西派人士曾對浙東派的劉基進行不遺餘力的打壓,但在老朱面前,劉基還是肯定了李善長的能力和其所發揮的正面作用,一群驕兵悍將,誰也不服誰,動不動就是「想當年,老子······」,也只有包括李善長在內的有限幾個人說話好使,而且還得派系對口才成。
老朱假惺惺的被感動了,本來想攛掇您劉基搞李善長,摸摸你倆路數,沒想到你倒是豁達,還是······還是奸猾,老朱誇讚劉基胸襟寬廣,想任命劉基擔任丞相,深入體會一下你死我活的窩裡鬥。劉基則回復自己不是那塊料,勉強用之的結果就是房倒屋塌,後果不堪設想。
李善長呢,自己招搖夠了,官僚系統的坑位也都安排好了自己人,所以功成身退。
老朱問劉基,楊憲如何?
要知道,楊憲和劉基的交情相當不錯,但是當著老朱,劉基可不敢誇他,因為無非就是誇得多死得快,只能說其人不是丞相之器,但才幹還是蠻不錯的嘛······
楊憲屬劉基的浙東派,二人關係不錯,當初老朱初入南京才投奔而來,半路出家都算晚的,但是卻掌握一些機要工作,沒什麼實權,位置卻很關鍵,深受老朱器重,老朱的外甥李文忠外地赴任,老朱安排的就是楊憲跟隨,明裡是李文忠管,其實是楊憲說了算,當時李文忠治下有不少原屬張士誠的巴結狗,都被楊憲報告給老朱殺掉了。
可以說楊憲是老朱特地安插在中書省的一顆暗釘,某些時候起到了關鍵作用,同時也讓老朱對內部鬥爭情況掌握得比較清楚,說白了,再晚幾年,楊憲基本就是錦衣衛的角色,論才幹和心胸未必當得了左丞。
楊憲怎麼死的呢?太飄了,上位當月就被老朱幹掉了,他和李善長一樣,有殺御史言官的毛病,有打擊報復之嫌,不但「腳踹」右丞汪廣洋,還跟李善長、胡惟庸伸爪子(推論是因為弟弟楊希聖),引發了鋪天蓋地的反攻,所以就這麼輕易的死掉了。
楊憲的死因,天邊飄來五個字「放肆為奸事」,楊憲雖屬浙東派,是有利益重疊,但他是老朱的嫡系不可深信,所以浙東淮西都看他不順眼,死掉並不奇怪。
當初老朱問劉基汪廣洋如何?劉基:「他的氣量比楊憲更狹窄。」
汪廣洋,與楊憲職位不同,但路數相似,徐達曾經的手下,老徐一路開疆拓土,打贏了以後則是汪廣洋手握重權。
他作左丞比楊憲早,但是楊憲上躥下跳的想上位,雖然汪廣洋百般隱忍,但楊憲還是嫌他礙事,所以彈劾汪廣洋不孝被老朱下放回鄉,沒想到楊憲還不放過,老朱又把汪廣洋下放到海南,楊憲死後,老朱才把他召回南京。
汪廣洋咋死的呢?
請注意,這才是老朱真正腹黑的地方,汪廣洋被老朱任命為右丞,頭上還坐著左丞胡惟庸,什麼意思?搞鬥爭老朱不屑親自出手,你汪廣洋想上位就搞定胡惟庸吧,而汪廣洋已經深切了解政治鬥爭殘酷性了,其實以前他就知道,但還是被楊憲彈劾,吃過大虧的汪廣洋不想再摻和這種事,所以行事作風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這老朱能樂意麼?看來汪廣洋對我的最高暗示剖析的還不夠清楚,我再提點提點你,讓你兼差左御史大夫(某詞條上寫老朱善待汪廣洋所以給他左御史大夫,那是很純粹的扯淡),擺明了就是讓汪廣洋利用監察權搞定胡惟庸,但是汪廣洋不為所動,「你行你上」。
碌碌無為好多年,汪廣洋好酒成性,渾渾噩噩,老好人一個誰也不得罪,老朱也不能因為工作能力不足殺他吧,眼睜著這人是你老朱捧上來的,能自賞耳光麼。
不過最終還是被老朱抓住了機會,劉基毒殺案事發,汪廣洋秉承「三不一沒有」的一貫作風,「不知道、不清楚、不了解,沒有聽說」,這次可是死罪,老朱不能再放過他了,雖然汪廣洋沒有直接參與,但總喜歡睜一眼閉一眼的汪廣洋受到了牽連,所以哪隻眼都無法睜開了,原本還是流放海南第二故鄉,沒成想老朱又派人追到半路賜死,究其死因,無非是沒有按領導意圖搞事情,尸位素餐,說是玩忽職守也可以。
老朱問劉基,胡惟庸當丞相如何?劉基:翻車······
老朱親自審問過胡惟庸,他和造反沾不上邊,私通倭賊就更扯淡了,這些情況老朱都掌握,所謂的謀逆不過是後來的定案黑料而已,謀反不死那也就沒什麼死罪了。
做為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屬,胡惟庸一怒之下打死車夫是不像話,但是如果老朱想給他臺階的話,胡惟庸絕死不了,免死金牌好不好使還不是皇帝說了算。賠錢都不能就要償命,其實上下都明白,這就是奔著要命來的。
至於毒殺劉基,那是沒有實證的,無非就是御史中丞塗節彈劾,這方面有兩大疑點,第一,即便是胡惟庸毒殺劉基那也是老朱安排實現的,畢竟胡惟庸是帶著老朱任務去探望的,第二,剛彈劾完胡惟庸塗節就死掉了,對這些舉報有功人員,老朱殺人滅口的速度也太快了些。
還有幾個罪名的時間點根本對不上:
說胡惟庸謀害徐達,但是胡惟庸死了徐達都還沒事,直到洪武十九年老徐才歸天,而此時胡惟庸已經死了快6年了;
私通倭賊,這是胡惟庸死後十五年才扣上的罪名,與倭賊斷交,列為不徵之國都和胡惟庸沒關係。
私通李善長,如果這是真的,胡惟庸死的時候就把李善長一起捎走了,老朱不是能隱忍的脾氣,擺明了是假的。
胡惟庸的死因,最主要的就是擅權,這是君權相權的根本矛盾,罷黜官員胡惟庸未經請示直接辦了,生殺大權未經請示直接辦了,這才是觸怒老朱的根本原因,老朱有一種被架空的感覺。
當時的老朱已經在考慮自己死後政權穩定性的問題,胡惟庸也的確招搖過分,所以胡惟庸是必死的結局,而且大明初期輕徭薄賦資金上難免捉襟見肘,而這些權貴們手裡的私貨都不少,老朱收攏的不單是權力,還有龐大的資金。
幾個人的死因無外都是老朱動的手腳,原本設立中書省不過是沿襲舊制,但是沒多久老朱就發現自己的君權受到了幹擾甚至威脅,後來又發現這些老臣不好對付,後續皇帝如果是過於忠厚的生瓜蛋子必定會遭殃,所以收攏權力一直是老朱的目標,楊憲扛不住去死,汪廣洋不願扛去死,胡惟庸擅權去死,連老幹部李善長七十多了也不放過,廢除相權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老朱還要清洗勳臣、官僚系統,用他的話說,這是個拔除荊刺的過程,讓下一任皇帝只看到坦途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