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明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謀反案,一直是明代初期的一件大事,此案涉及人數較多,最終被殺三萬多人,那麼朱元璋拿胡惟庸開刀,是朱元璋不想讓後代面對如此強大的大臣;更重要是,相權已經威脅到皇權。
一、丞相胡惟庸
1.胡惟庸,安徽定遠人,是個典型的幹吏,朱元璋交代的事情均能又快又好地完成,楊憲被殺後,朱元璋漸漸地喜歡上有才但無德的胡惟庸。說胡惟庸有才但無德主要是說胡惟庸肚量小而且陰險,不管是誰得罪了他,他都要報復回去,另外就是說他獨斷專行,上奏皇帝的奏摺,他都會先看,只要是不利於他的,都全部扣下,不上呈皇帝。
《明史》上 說:「自楊憲誅,帝以惟庸為才,寵 任之。惟庸亦自勵,嘗以曲謹當上 意,寵遇日盛,獨相數歲,生殺黜 陟,或不奏逕行。內外諸司上封事, 必先取閱,害己者,輒匿不以聞。」
2.在胡惟庸一案爆發前,就有很多人認為他不是個正人君子,是個睚眥必報的小人,第一個是劉伯溫,朱元璋曾問過劉伯溫,胡惟庸是不是當宰相的料,劉伯溫說:「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且不淺了」。這句話傳到胡惟庸耳朵裡後,胡惟庸一直嫉恨於心,有的史料更是說劉伯溫的死是由於胡惟庸投毒所致,當然此猜測已被推翻。另外一個是大將軍徐達,說因為徐達在朱元璋面前說了他的壞話,胡惟庸直接收買了徐達府上的人福壽,圖謀害徐達,但被福壽揭發。將胡惟庸的計劃告訴徐達。在一次朱元璋和胡惟庸從容談笑的時候,一個叫韓宜可的監察御史,突然彈劾胡惟庸奸佞似直,恃功怙寵,內 懷反側,擢置臺端,擅作威福,沒想到朱元璋直接破口大罵韓宜可,還讓錦衣衛拿下投入牢獄。
小結:可以說胡惟庸被問罪之前,是深得朱元璋信任的幹吏,但是其睚眥必報的性格導致他在朝中樹敵無數,很多人對他都有厭惡至極點。
二、胡惟庸謀反案
1.根據《明史》記載,洪武十二年九月,胡惟庸等人未及時佔城貢使面見皇帝,還與禮部互相推卸責任,朱元璋一怒之下,將他們盡行囚禁,不難看出,此時胡惟庸已經受到朱元璋的嚴重猜忌。
2.胡惟庸的兒子有一次上街時,嫌乘坐的馬車速度太慢,拼命讓車夫打馬,結果車速過快,胡惟庸的兒子意外墜亡。結果胡惟庸一氣之下,當場將馬夫殺死,該事件洩密之後,胡惟庸準備花錢擺拍此事,結果朱元璋不允許,只是留下了殺人償命四個字。
3.洪武十三年正月,胡惟庸稱其舊宅井裡湧出醴泉,邀請朱元璋前來觀賞。朱元璋走到西華門時,太監雲奇緊拉住韁繩,急不能言,拼命指向胡家,朱元璋卻感覺事態嚴重,登上宮城時,發現胡惟庸家上空塵土飛揚,過道上都藏有士兵,於是御史中丞塗節首先控告胡惟庸謀反。與此同時,被謫為中書省屬吏的御史中丞商暠,也揭發了胡惟庸的許多隱私,當天朱元璋就殺了胡惟庸和陳寧。
「惟庸因詭言第 中井出醴泉,邀帝臨幸,帝許之。駕出西華門,內使雲奇衝蹕道,勒馬銜言狀,氣方勃,舌矯不能達意。太祖怒其不敬,左右撾捶亂下。雲奇右臂將折,垂斃,猶指賊臣第,弗為痛縮。上悟,乃登城望其第,藏兵複壁間,刀槊林立。即發羽林 掩捕……」
4.胡惟庸雖然被殺,但是收集其謀反的證據卻仍然在進行,洪武十九年明州衛指揮林賢通倭事發,審訊後,林賢說他是奉胡惟庸的命令下海通倭的,於是胡惟庸又被安上通倭的罪名。
5.洪武二十三年,元朝舊臣封績被抓,審訊後,封績說胡惟庸曾指使他與元嗣君送信,胡惟庸在信中稱臣,並請元嗣君出兵為外應,並說洪武二十一年藍玉在捕魚兒海地方捕獲過封績,但是由於李善長施加影響,封績被釋放,李善長也被牽連進此案了。
惟庸既死,其反狀猶未盡露。至十八年,李存義為人首告,免死,安置崇明。十九年十月,林賢獄成,惟庸通倭事始著。二十一年,藍玉徵沙漠,獲封績,善長不以奏。至二十三年五月,事發,捕績下吏,訊得其狀,逆謀益大著。會善長家奴盧仲謙首善長與惟庸往來狀,而陸仲亨家奴封帖木亦首仲亨及唐勝宗、費聚、趙庸三侯與惟庸共謀不軌。
小結:胡惟庸謀反一案,經過修飾之後,罪行越積越多,牽連的人也越來越多,到最後連推薦他的李善長也被牽連進來,成為一個鐵案。
三、胡惟庸一案的本質
1.胡惟庸一案牽扯到的人有李善長、趙庸、鄭遇春、朱亮祖等一公二十一侯,總共殺了三萬餘人。
《明史》:帝發怒,肅清逆黨,此所連及坐誅者三萬餘人。《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株連蔓引,迄數年未靖雲。
2.胡惟庸死後的第二天,朱元璋就急不可待地宣布「朕欲革去中書省」,分丞相之權於六部的結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也被畫上歷史句號,皇權至此攀爬到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峰。
四、胡惟庸一案的根本原因
曾經有人向朱元璋上奏,說要給中書省和丞相足夠的權力,才符合治世之道。朱元璋的批示是元朝之所以丟了天下就是因為皇帝把權力給大臣,結果被大臣蒙蔽了,不得隔越中書奏事」是元朝滅國的根本原因,是萬不可能被效仿的。之後隨著權力欲望的不斷膨脹,內心早就謀劃廢掉丞相一職,只是由於傳承了幾千年的丞相制度,一定要找準時機,有一個好的藉口。結果胡惟庸一案給了朱元璋這個藉口,胡惟庸一案不斷放大之後,已經達到他廢除丞相的目的,於是開始實施。也就是說,並不是因為有了胡惟庸案,朱元璋才想到去大殺功臣、廢除宰相,而是他胸中早有成竹,胡惟庸案正好可以讓他名正言順地實施他的計劃。丞相一職被廢除後,設立設五府、六部、都察院、 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分理天下事務,自此大權獨攬,集自古以來皇權、相權於一身。
所以,胡惟庸不過是朱元璋手中的一枚棋子,前期借用這枚棋子,排除異己,待時機成熟之時拋棄這枚棋子廢除丞相,收攏大權。即胡惟庸的開始就註定了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