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這是一個血雨腥風的年份。當年正月,朱元璋以胡惟庸通元、通倭謀反一事,興起了明初第一波對功臣的清理大獄。
「胡惟庸案」爆發後,來自浙東的明朝文臣第一的宋濂,也因為自己的孫子宋慎牽連進胡惟庸案,宋慎、宋璲叔侄相繼被殺。
因為牽連進宋家子弟,已經告老還鄉的宋濂,也被朱元璋捉拿問罪,朱元璋原本計劃殺掉宋濂的。但是由於馬皇后和太子朱標求情,所以改判宋濂發配四川茂州,已經七十二歲的宋濂病死於半路的夔州。
太子朱標跳河,脫衣救駕者死
朱標請求朱元璋放過宋濂,因為宋濂是他的老師,教導了他十年,感念師恩,請求朱元璋寬恕老師。
一開始朱元璋是鐵了心要殺宋濂,朱標看到求情沒什麼用,一氣之下,跳進御河中,威脅朱元璋。
在場的侍衛也是懵了,沒見過這種情況呀,機靈的立馬跳下河救太子,其他人反應過來後,有的也跳下河救太子朱標,有些人為了不浸溼衣服,脫了衣服跳下河救人。
朱元璋得知太子跳河後,差點沒嚇死,逮著太子朱標大罵,老子這麼做為了什麼,不都是為了你,怕你坐不穩皇位啊。但是拗不過兒子,只得同意不殺宋濂。
但是死罪可免,獲罪難逃,將宋濂全家發配四川茂州,這樣宋濂全家千裡遷徙,宋濂也因為年邁,還沒有趕到茂州就病逝了。
反過頭來,朱元璋就開始拿朱標的侍衛算帳了,賞罰分明,沒有脫衣服,就下河救人的有功,給予獎賞。而脫衣服下河的,有罪,全部處死,朱元璋的理由很簡單,就是不忠於職責,是你衣服金貴,還是一國太子金貴,心裡還有沒有主上了。
宋濂一代文宗,無辜涉案
宋濂在元末明初,名聲響亮,被稱為一代文宗,是明初極為重要的文臣和大儒。被朱元璋徵辟為官後,一直都在翰林院、禮部、太子府、內廷任職。
一度擔任朱元璋和太子朱標的五經師,教導太子的時間長達十年,基本貫穿了他的整個官宦生涯。因此與太子等皇子結下深厚的友誼,其死後,蜀王也對其陵墓進行改葬和修繕,可見情意。
除教導儒學外,他還主持修訂了《元史》,在擔任禮部官員期間,還對明代的禮儀制度進行制定和完善,可以說有明一代的禮儀,大都出自他之手。
受宋濂的影響,他的次子宋璲、長孫宋慎,後來也一直在朱元璋的內廷擔任官職。直到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發,宋慎牽扯其中,宋璲連坐被殺。已經年過七十的宋濂也被連坐,險些被殺。
宋家牽連進胡惟庸案,何其無辜
明初,雖然百廢待興,上下能夠做到一心向上,整頓民政,快速恢復生產。但是在朝廷之中,一直存在著看不到的硝煙的爭鬥。
兩大爭鬥勢力,分別來自淮西的勳貴集團,以李善長為首,另一股來自浙東的文官集團,以劉基、宋濂等為首。
雙方的爭鬥,先是以楊憲被下獄誅殺,劉基致仕回鄉告一段落,淮西集團勝出。最後是以胡惟庸案結束,淮西和浙東雙雙元氣大傷,再也難以在朝堂形成勢力而結束。
所以從爭鬥的陣營來看,宋慎能夠被牽扯到胡惟庸案,就比較讓人看不懂了,敵對的雙方怎麼來支持對方謀反呢。
他們兩方基本是沒有扯到一起的可能,而且宋慎並無下放到六部和中書省的記載,應該是一直在翰林院做侍講了,所以兩方的交集基本沒有,但卻被牽扯進同一樁謀反案,令人匪夷所思。
胡惟庸案,是一場皇權和相權的鬥爭
從明朝開始,就一直有很多人懷疑胡惟庸案到底是不是一樁謀反案,很多人都對官方宣傳的胡惟庸謀反事件持懷疑態度。
認為這是從洪武十一年開始,加強皇權削弱相權的收官行動。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下令,朝中事務不必「關白」中書省,就有了廢除中書省的想法。
但是在推行中,受到了傳統文官勢力的抵制,這其中無論是淮西派還是浙東派,都表示了反對。因為不管是哪個陣營,都是為權力在爭鬥的,現在權力被收走了,那豈不是白忙活了。
而且讀書人自古以來的夢想就是,「與士大夫共治天下」,這個夢想在宋朝得到了滿足,他們就一直希望恢復這樣的傳統,所以兩個陣營在對抗皇權上取得了統一。
面對兩大文官集團的不配合與對抗情緒,作為老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想不出其他辦法。只有農民對待地裡長出的雜草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將其除去。
於是朱元璋悍然對當時坐在相位的胡惟庸動起了屠刀,發起胡惟庸案,此案牽連甚廣,而且持續時間特別長,十幾年後依然有人因為此案被殺害。
所以說,胡惟庸案,並不是一起清除胡惟庸黨羽和勢力的案件,而是一起站左邊和站右邊的政治立場問題。
剛案發,朱元璋就想著處理和胡惟庸八竿子打不著的宋濂,而對於胡惟庸的恩師李善長卻未加降罪,可見並不是簡單的誅滅胡黨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