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與懿文太子朱標之間的父子情,父愛如山,太過深沉!

2020-12-27 史官筆記

回顧歷史,品味經典,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這一天的大明王朝上下都被哀傷所籠罩。因為這一天有一位花甲老人失去了他最疼愛的兒子。這位老人正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的是他的長子朱標,同樣也是大明朝的太子儲君,未來的大明皇帝。先前經歷了喪妻之傷的朱元璋,又被這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給予了沉重的一擊。

痛哭流涕都已無法表達其悲傷之情,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位花甲老人的喪子之痛與白髮人送黑髮人感覺。縱觀古今,可以說朱元璋與朱標父子二人,把傳統的父子之情闡釋的淋漓盡致。父愛如山,愛之深沉,望子成龍,愛之深,責之切。今天就讓我們走進這對父子,品讀帝王之家的父子之情。

朱元璋劇照

一帝王家的父與子

常聽人感嘆「自古紅顏多薄命,最是無情帝王家」。可是誰又曾親身體會過帝王之家,只不過是身處於局外的旁觀者罷了。那些曾經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過是多了一層高貴身份的普通人,死後終歸也會化為一捧黃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雖然說自古皇家,父子反目,手足相殘的案例比比皆是。但是我們不能就此否認,帝王之家的親情存在,帝王也是人,也有冷暖感覺,也有人倫親情。

關於明太祖朱元璋的評價,從古至今都是爭論不休,只不過是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不同,才會產生不同的答案,就像語文中的問答題,都會在標準答案下,附有答案僅供參考。明太祖朱元璋功過是非拋開一旁,單從一位父親的角度來看。完全符合,傳統中的父親形象,我們常說父愛如山,寬大而威嚴。對朱元璋來說面對兒女,他不僅是一位帝王,他還是一位父親。在中國傳統的家庭中,其實父親都是一樣的,貧苦出身的朱元璋,深知知識文化的重要性。

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朱元璋非常嚴格,對於太子朱標的教育更是嚴上加嚴。朱標的老師宋濂曾經對朱元璋說過這樣一句話,「小兒頑皮,能訓乎」,意思就是能不能打罵教訓,朱元璋直接撂下四個字「非死即可」,這四個字雖然說的有點誇張,但是可以看得出朱元璋對兒子教育的嚴格。相信這句很多家長都對老師說過,孩子交給老師了,老師就嚴加管教吧。所以自古以來教師的身上,不僅擔任著傳授知識的責任,還承載著一個個家庭的希望。

二朱元璋嚴格下的父愛

太子朱標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原配夫人馬皇后所生,朱元璋稱吳王時便將其立為世子,隨宋濂學習經傳。其實我們如果深入了解朱元璋會發現,朱元璋雖然有很多兒子,但是認可的卻不多。朱標從一出生就承載了太多的事情,明太祖更是對其寄予了厚望。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正式將朱標立為皇太子,確立了朱標接班人的地位。

從小熟讀儒家經典的朱標,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也十分友愛,曾多次為犯錯的弟弟們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所以朱標在諸王中的威信還是挺高的。我們都知道,明朝開國以後,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曾經一起打天下的哥們弟兄,幾乎被朱元璋殺了個乾淨。但是這在從小接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朱標眼中,父親朱元璋是一位殘暴不仁的帝王。

於是在這對父子之間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據野史記載,朱元璋曾被敵兵追擊,是馬皇后背著他逃命,才躲過一劫。馬皇后死後,朱標便將這一事件繪成了一幅圖像,每日藏在懷中,以備不測。為了防止什麼不測呢?就是為了防止朱元璋大開殺戒,馬皇后作為朱元璋的妻子,不單是為他生兒育女,可以說也許沒有馬皇后,朱元璋能不能當上皇帝都懸。

朱標與朱元璋

在朱元璋的成長路上,馬皇后在背後默默付出了很多,朱元璋是個好面子的人,得罪了人,又不好意思道歉。所以很多次都是馬皇后親自出面,而且馬皇后還多次挽救過朝中功臣的性命。如朱元璋的親外甥,明朝開國元勳李文忠就曾因為諫言,惹惱朱元璋,就差點被處死。還是在馬皇后的勸說下,留下了一條命。在皇宮之中唯一人,太祖聽勸,就是馬皇后。果然不出朱標所料一日朱元璋又要大開殺戒,朱標勸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不過朱元璋沒有作聲。而且第二天還故意把一條棘杖放在地上,叫朱標拿起來,然而朱標並不解其意,而且面露難堪。朱元璋便說:「你怕有刺不敢拿,我把這些刺都給你拔掉,再交給你,豈不是好?我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只有所有的問題都清除後,你才能當好這個家啊!」朱標卻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什麼樣的皇帝,就有什麼樣的臣民。朱元璋聽後十分生氣,拿起椅子就打,朱標故意將事先準備好的馬皇后畫像掉出來。朱元璋看到後,感念馬皇后才消了怒氣。可謂是父愛無需多言,只管上手就行。

朱元璋

三說不出來的愛

朱元璋看似嚴厲,卻充滿了父愛,對於太子朱標可以說是毫無保留。愛之深責之切,朱元璋與朱標的之間的爭論遠不止這些。明朝有位名叫王鏊的大臣就曾記載,朱標曾與一個名叫詹徽的酷吏審訊犯人時。因為處罰從輕從重的問題,二人產生了矛盾。朱標去找朱元璋,卻遭到了朱元璋嚴厲批評。朱標也因此事而驚懼,之後竟自投了金水河中,被左右救起後,便一病不起。

臨死前對朱允炆說:「我之死,徽為之也,無忘我仇!」後來朱允炆當了皇太孫,果然殺了詹徽。這個故事流傳甚廣,但真實性待考,不過關於太子朱標的死,明朝的史料中確實並沒有太記載,什麼病也沒有具體說明,只有寥寥幾筆,就說是從陝西視察回來後,感染風寒,結果就把這個溫文儒雅、敦厚善良的皇太子淹沒在了歷史塵埃之中。

陳寶國版朱元璋

在《奉天靖難記》中有這樣一段:懿文太子所為多失道,忤太祖意,太祖嘗督過之,退輒有怨言,常於宮中行呪詛。

《明太宗實錄》中評價說,懿文太子以柔弱牽制文義,不稱太祖意。對於這對父子,只能說一位創下不世之功的帝王虎爸卻碰上了一位柔弱似貓的兒子。結局可想而知,雖然有衝突,但是看得出來朱元璋還是挺愛這個兒子的,就因為愛得太深了,反而讓朱標變得有些反感。對於孩子,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要注意方法,切勿讓愛變成為了孩子身上的負擔!

以史為鑑,切勿重蹈,課外班不要太多喲!

相關焦點

  • 朱標為何被稱為,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他憑的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昊童,一個專注中國古代史的90後小編明朝的歷史一直是我們當下眾多歷史愛好者所津津樂道的,而在這些明朝歷史當中,懿文太子朱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熱門。因為朱標是明朝的第一個太子,更是明太祖朱元璋傾心培養的繼承人,可惜英年早逝,最終逼的朱元璋大開殺戒以求為皇太孫朱允炆掃除障礙。但今天昊童不跟大家聊這些,只說朱標為何被眾多歷史愛好者稱為,史上地位最穩固的太子。備註,以下內容為昊童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 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們
    明太祖朱元璋長子朱標,1355年出生,母親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朱元璋稱吳王時便被封為世子,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也對他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後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為接班人建文帝朱允炆,朱標之子洪武四年(1371年)朱標與常遇春之女常氏成親,並相繼生下了長子朱雄英和次子朱允炆,到了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練習國政
  • 朱標被朱元璋立為皇太子,為什麼沒有人敢反對?
    朱標(圖片借鑑,侵權可刪)懿文太子朱標(公元1355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嫡長子,母親馬皇后,建文帝朱允炆之父。馬皇后(圖片借鑑,侵權可刪)除開兩父子的爭端不說,眾皇子不敢和朱標爭奪太子之位的還有以下幾點原因:一、朱標尊崇的地位;朱元璋在創建明朝之時,就已經對老朱家如何世世代代統治江山問題下過結論,做過思考;特別是皇位繼承問題
  • 太子威脅皇權,朱元璋為何無條件信任朱標?培養成權力最大的太子
    但是父子之間一旦出現不信任或者皇帝超長待機,太子就會出現結黨營私的局面,皇帝的地位也將岌岌可危,父子也會反目成仇,所以立了太子之後,就要一直限制太子的權利和社交範圍。罕見的信任朱標是朱元璋的兒子,母親是著名的馬皇后,朱元璋還是吳王的時候就封朱標為世子了。
  • 同為皇帝,為何朱元璋很放心太子朱標,而康熙卻很擔心胤礽奪權?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朱元璋,自然對父子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視。他和朱標之間,就是傳統道德上的父與子。反觀康熙,他不是開國皇帝,出生於宮廷,宮裡的人情觀念是非常淡薄的,宮裡更多的是權力與陰謀,甚至於,人世間一切最醜陋的現象,都可能發生在宮裡。在威嚴的皇宮中,充斥著太多血腥的故事,其中包括父子相爭、手足相殘。
  • 相愛相殺的父子關係,太子朱標為何38歲就暴斃身亡?
    在眾多子女中,朱標無疑是朱元璋最疼愛、付出心血最多的一個孩子。朱元璋以一個老農民、老父親的心態,把他認為最好的一切都一股腦塞給兒子。給兒子請最好的家教,給兒子最大的權力,給兒子最好的歷練機會。只可惜,太子朱標暴斃。老父親痛失愛子,叱吒風雲的帝王居然當著大臣的面毫無形象地哇哇大哭。可正值壯年的太子為何暴斃?
  • 南明危局:小福王南京登基,為何要恢復朱標父子和朱祁鈺的帝號?
    清軍入南京追尊朱標父子:迎合南方士子的歡心朱標,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嫡長子。從朱元璋的角度出發,朱標一出生,就意味著他日後會成為自己理所當然的接班人。所以太祖皇帝對這位長子,可謂進行了不遺餘力的培養。在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的時候,剛過50歲的朱元璋甚至都當起了甩手掌柜,下旨群臣今後所有的國家大事小事,都先由太子處分。這充分說明朱元璋極度認可太子的能力水平,朱標事實上已經如同副皇帝一般。丙寅,命群臣自今大小政事皆先啟皇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十三》
  • 朱標為何被稱為「史上權力最大太子」?朱元璋手把手教他做皇帝
    歷朝歷代的皇太子處境都相當尷尬,要是做得不好,皇帝老子有意見,要是做得太好,皇帝老子的意見就更大了!畢竟太子是離皇位最近的人,皇帝自然而然地提防著他,彼此之間關係很是微妙。如何把握其中分寸是一門大學問,很多太子就倒在這臨門一腳上。但明朝的第一位太子朱標是個例外,他被後人稱為「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
  • 為什麼朱標被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
    但有一位太子卻並非如此,他就是朱元璋的長子朱標。儘管他一生沒有做過皇帝,一直待在太子的位置上,但他的權力卻非常大,比正真的皇帝也不遑多讓,所以許多人甚至稱朱標為歷史上權力最大的太子。那麼,朱標的權力到底有多大,他又為何能在明太祖帝王朱元璋的手中取得如此大的權力?
  • 燕王朱棣能力最強,太子朱標死後,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
    在朱元璋的眾多兒子之中,朱棣並不是朱元璋最喜愛的兒子,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是太子朱標,晉王朱棡以及寧王朱權。但是在朱元璋安排的一次歷練中,朱棣的表現卻讓朱元璋刮目相看,朱棣的才能也在這場歷練中展露無疑。朱元璋為什麼不傳位給朱棣公元1392年,太子朱標從陝西考察回來後,不久就因感染風寒而病逝。面對長子的病逝,朱元璋悲痛萬分,但是國不可一日無儲君,朱元璋苦思良久之後,決定立朱標的二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繼承大明江山。
  • 朱標兄弟達二十六人,朱元璋立其為太子,為何無人爭奪太子之位?
    朱標是朱元璋用半輩子心血培養的,兄弟們根本不會去和朱標爭皇位,朱棣他們都是朱標一手帶大,長兄如父。在朱元璋眼裡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兒子就是和其他兒子不一樣,攻打南京時朱標出生,朱元璋立馬在附近的山上了個碑,到此山者,不患無嗣。 朱元璋自封吳國公時朱標就是世子,稱帝後第二件事就是立朱標為太子。
  •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將長安改名西安?
    畢竟,劉邦是覆滅了秦朝之後才打下的天下,而秦朝只有短短「二世」,所以劉邦的「長安」就是希望漢朝不要像秦王朝那般太過短暫。明太祖朱元璋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帶領明軍殺進了奉元路。朱元璋為紀念此次西徵成功,他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二皇子朱樉為秦王,藩國為西安。
  • 大明皇室輩分的二十字世系:強迫症晚期患者明太祖朱元璋的傑作
    當時有一位讀者在評論中質疑筆者,說朱元璋的孫子不是「高」字輩麼,怎麼變成「顒」字輩了呢?筆者為此特地解釋說朱顒炔是朱,而並非明成祖朱棣的兒子。本以為這樣解釋應該很清楚了,結果還是有人繼續質疑筆者是否理解原來的提問者是什麼意思。筆者想了很久,突然領悟到可能並不是所有人都知道朱元璋每一個兒子,都有自己這一房子孫的字輩世系。比如明朝第二位皇帝朱允炆,是懿文太子朱標次子。
  • 太子標:朱元璋最愛的皇子,無奈英年早逝,不然明朝大不一樣
    傳奇太子降生公元1355年,明太祖朱元璋正率領將士鏖戰南京,戰爭異常慘烈。酣戰之中,傳來兒子降生的好消息,朱元璋為之一振,一舉攻破南京定鼎天下後,朱標被冊封為太子。朱標被立為太子後,朱元璋為他精心打造了史上最強顧問團,幾乎當時所有的功勳道德老成者都被編入東宮,兼職輔導太子。在太子朱標十三歲那年,為了儘早使太子得到應有的歷練,朱元璋特派其赴臨濠祭拜祖墓。
  • 朱標為什麼被有的人稱為權力最大的太子?
    朱元璋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皇帝,他的長子朱標,也確實是權力最大的太子,原因有這麼三個方面。其一、朱元璋解除了很多開國將帥的職權,留下的權力真空,必須有人填補,朱元璋開始是用太子,來填補這些權力真空,畢竟皇帝也是兩隻眼睛,很多行政事務顧不過來。
  • 累死太子朱標,最後卻並沒有遷都西安,朱元璋心中是怎麼想的
    考慮到歷史因素,朱元璋對他的分析非常滿意,心中躍躍欲試。不過一直沒有機會實施。後來朱元璋曾經親自到開封考察過,否決了以此地為都城的想法。而他以鳳陽為都的想法,也在劉基的極力勸阻下放棄了。唯獨這個西安之說他始終無法釋懷。洪武二十四年八月,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六十四歲了,再次想起了胡御史的論斷,於是他便命令太子朱標巡撫陝西。
  • 朱標: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只可惜英年早逝,也因父親太強勢
    皇權,自古以來就是個香餑餑,許多父子反目,兄弟之間骨肉相殘的悲劇並不少見。比如說唐朝的玄武門之變,弟弟李世民殺死大哥逼迫父親退位;再比如說明初的靖難之役,作為藩王叔叔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把侄子建文趕下臺,自己坐上了皇帝寶座。
  • 太子朱標的權力有多大,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朱標背後有著朱元璋堅定不移的支持,明朝所有人都知道朱標一定會繼承皇位,就連朱棣也不敢展現自己的鋒芒。常言道:「自古無情帝王家」,出生於皇家,雖然地位崇高,身份尊貴,但彼此之間勾心鬥角的事情時有發生。為了爭奪皇位,兄弟反目成仇、刀劍相向的例子比比皆是,太子之位上往往懸掛著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位置上的人時刻面臨著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