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的兒子們

2020-12-12 歷史AB面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於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未發跡之前替地主家放過牛,還做過和尚,後來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走上了反抗元朝的道路,郭子興去世後朱元璋迅速擴張自己的勢力,之後又相繼平定了張士誠、陳友諒和元朝殘餘勢力,最終於1368年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共在位三十一年,去世時七十一歲,他的二十餘位后妃共為他生下了二十六個兒子。

明太祖朱元璋

長子朱標,1355年出生,母親是孝慈高皇后馬氏,朱元璋稱吳王時便被封為世子,自幼受到悉心教導,朱元璋也對他寄予厚望,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稱帝後立為皇太子,正式確立為接班人。為了培養他朱元璋可以說是煞費苦心,大儒宋濂教導其經傳、左丞相李善長兼任太子少師、右丞相徐達兼任太子少傅、中書平章錄軍國重事常遇春兼太子少保、右都督馮勝兼右詹事、御史大夫湯和兼諭德、御史中丞劉基兼贊善大夫,可以說朝中的大臣都在太子處兼有差事,此外朱元璋還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

建文帝朱允炆,朱標之子

洪武四年(1371年)朱標與常遇春之女常氏成親,並相繼生下了長子朱雄英和次子朱允炆,到了朱標二十二歲時,朱元璋遂令今後一切政事並啟太子處分,然後奏聞,有意讓太子練習國政,不過朱標施政寬通平易,最終多因與朱元璋理念不合而難行其道。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標受命巡視陝西,回京後不久就生了病,次年四月二十五日病逝,痛苦不已的朱元璋將他葬在了孝陵的附近,諡懿文太子,朱允炆即位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明成祖朱棣即位後復稱懿文太子,到了南明朱由崧時又復稱興宗孝康皇帝。

孝慈高皇后馬氏

次子朱樉,生母孝慈高皇后馬氏,出生於公元1356年,洪武三年時(1370年)被封為秦王,洪武十一年(1378年)就藩西安,是明代九大塞王之一。不過到了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因他在藩國多有過失,被朱元璋召還京師,後經太子朱標解勸又回到了藩國,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受命徵洮州(今甘肅臨潭),獲勝,受賞賜甚多,不過在出徵過程中朱樉因多次露宿山野得了瘴癧,當年就因病去世,諡號曰愍。

朱元璋老年像

第三子朱棡,母為孝慈高皇后馬氏(也有記載說他是李淑妃所生),洪武三年(1371年)被封為晉王,洪武十一年就藩山西太原,明代九大塞王之一。朱棡修目美髯,多智而殘暴,在就藩途中曾因無故鞭撻廚師而遭到了朱元璋的訓斥,後來又多次以奔馬縛人,將他們車裂,大怒的朱元璋準備奪了他的王爵,後來在朱標的調節下才得以倖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奉命北徵,無功而返,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諡號曰恭。

明成祖朱棣

第四子朱棣,出生於1360年,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頗受朱元璋倚重。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節制大將軍傅友德等人出徵漠北,打敗了北元乃兒不花,後又多次率兵出徵,聲望日隆。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標去世後秦王、晉王、燕王無不窺伺皇位,後來朱元璋立了朱允炆為皇太孫以杜絕諸王對皇位的覬覦,後來秦王、晉王相繼病死,燕王朱棣成為諸王中最年長者,並且羽翼已豐。

靖難之役形勢圖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即位後開始推行削藩政策,不到一年時間就有多位藩王被廢,建文元年七月,朱棣以為國「靖難」為名發動了靖難之役,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位稱帝,是為永樂帝。朱棣在位共二十二年,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內政上繼續實行削藩政策,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五次親徵蒙古、攻佔安南,並在東北設置奴兒幹都司、西北設置哈密衛,文化上編纂了《永樂大典》,後來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病逝於第五次北徵蒙古的回師途中,廟號太宗,葬於長陵,明世宗朱厚熜時改廟號為成祖。

《普濟方》,朱橚 等著

第五子朱橚,朱棣同母弟,出生於1361年,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為吳王,洪武十一年朱元璋認為吳地乃國家財賦重地,不宜建藩,於是改封周王,十四年就藩開封,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因擅自離開封地而獲罪,被朱元璋下令遷往雲南,不久改變決定留在了北京,直到洪武二十四年底才重新回到封地。建文元年,朱允炆以朱橚是燕王朱棣的同母弟而特別提防他,後被李景隆突然逮捕,廢為庶人,徙雲南蒙化,建文四年被召還京師禁錮。明成祖即位後恢復了朱橚爵位,並加祿五千石,永樂十八年(1420年)有人指控朱橚謀反,朱橚主動把自己的三護衛獻給了朝廷,因此得以免罪,直到明仁宗洪熙元年(1425年)去世,諡號定。

寧王朱權

第十七子朱權,出生於洪武十年,母為楊妃,自幼聰明好學,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被封為寧王,兩年後前往大寧就藩。大寧位於喜峰口外,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第一大鎮,部下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其中他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朱權多次會同諸王出塞作戰,以善於謀略著稱。建文元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擔心朱權投向朱棣,派人召他回京,朱權未到,被削三護衛,後被朱棣挾持參與了靖難之役,朱棣即位後改封南昌,從此之後朱權終日韜光養晦,因此朱棣在位期間並未遭禍,直到正統十三年(1448年)去世,年七十一歲,諡號曰獻。

相關焦點

  • 明太祖朱元璋最長壽的兒子和雲南沐王府的血淚鬥爭史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26個兒子中最後一個在世的兒子岷王朱楩去世,享年72歲,此時距離他父皇朱元璋去世已經52年。訃聞,代宗朱祁鈺輟視朝三日,賜諡號曰莊,朱楩也被稱為岷莊王。先封甘肅,改調雲南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三月,皇子朱楩出生,生母未詳。
  • 明太祖朱元璋幼子朱楠活了多少歲?真實年齡大吃一驚
    明太祖朱元璋一共生了26個兒子,朱楠是其中最小的一個。對於這位甚至都沒有追封親王的皇子,史書上歷來是一筆帶過。但是考諸野史,似乎卻有不一樣的意味。今天筆者就從正史和野史兩方面來說一說這位皇第二十六子。
  •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在寺裡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不久,寺裡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託缽流浪。
  • 明太祖朱元璋與懿文太子朱標之間的父子情,父愛如山,太過深沉!
    因為這一天有一位花甲老人失去了他最疼愛的兒子。這位老人正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的是他的長子朱標,同樣也是大明朝的太子儲君,未來的大明皇帝。先前經歷了喪妻之傷的朱元璋,又被這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給予了沉重的一擊。痛哭流涕都已無法表達其悲傷之情,沒有人能夠體會到這位花甲老人的喪子之痛與白髮人送黑髮人感覺。
  • 明太祖朱元璋麾下的十大戰將!
    4、李文忠——曹國公 李文忠(1339年-1384年),江蘇盱眙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明朝開國的著名將領、謀臣。 5、傅友德——潁國公 傅友德,出生不詳,1394年卒,漢族,安徽相城(今安徽淮北)人,明朝開國名將,朱元璋曾說過:論戰將之功,傅友德第一。與朱元璋三皇子晉王朱棡是親家關係、兒子傅忠迎娶了壽春公主。
  • 大明皇室輩分的二十字世系:強迫症晚期患者明太祖朱元璋的傑作
    太廟五行學說愛好者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這個靠「開局一個碗」起家的傳奇皇帝。從這個角度說,老朱小時候應該是沒念過什麼書。畢竟家中吃頓飽飯都是難事,哪有錢給他這個無關緊要的小兒子請先生來上學。—《明太宗實錄卷二十八下》從年齡來看,這一年老朱的長子朱標已經13歲了,合著之前那麼長時間裡朱元璋的兒子們只有小名,沒有大名?當然大家可能都很好奇像朱標、朱棣這些歷史上的大人物,小名都叫什麼呢?很可惜,筆者也不知道。目前唯一有記錄的是朱元璋的從孫,也就是侄孫的小名叫鐵柱。朱鐵柱是大都督朱文正的嫡長子,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嫡長孫,在本次命名儀式中被賜予「朱煒」的名字。
  • 彩雲之南的美麗國土:明太祖朱元璋留給當代中國的重要遺產
    沒有明太祖朱元璋對於治理雲南的殫精竭慮,雲南很可能就像日後的安南一樣再次脫離中原王朝的懷抱,僅從這一點來說,朱元璋就稱得上是中華民族的歷史功臣。今天筆者就來梳理一下,為了雲南的長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都採取了哪些措施。一、耐心耗盡,和平收復無望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四月,流亡之中的元朝末代皇帝妥懽帖睦爾在應昌(城址在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騰旗達裡諾爾西南的達爾罕蘇木)去世。
  • 潭王朱梓:究竟是明太祖朱元璋親兒子?還是梟雄陳友諒的遺腹子?
    —《明太祖實錄卷一百八十》其次朱元璋收到潭王去世消息的時間是在4月3日,意味著老朱派使臣去召朱梓回京是在三月,當時連吉安侯陸仲亨等人都尚未被打為胡黨下獄,潭王又有什麼好怕的呢?何況朱元璋是有名的護犢子,當初魯王和魯王妃那樣胡作非為,老朱最終也只是處死了王妃,到底對兒子網開一面。現在漫說潭王的嶽父早已去世,即使遠在寧夏的小舅子被打成胡黨,都未必會連累到王妃,更何況潭王本人。因此潭王之死,顯然另有隱情。
  • 慶陽公主:明太祖朱元璋唯一的堂侄女,明代第一位被降封的公主
    這個惡果雖然是由開國太祖朱元璋一手造成,但結合他的經歷來看,確實也是非常令人同情。朱元璋的父親一共有四個兒子兩個女兒,加上他伯父的四個兒子,這一大家子原本稱得上人丁興旺。可等到朱元璋登基之時,仍然在世的親人不過寥寥數人而已。包括大嫂王氏、侄女王朱氏、侄女婿王克恭、侄孫朱守謙,二嫂唐氏,二姐夫李貞、外甥李文忠,堂嫂田氏、堂侄女黃朱氏、堂侄女婿黃琛。
  • 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死於殉葬制度的嬪妃究竟有多少人
    那麼從明太祖朱元璋到明代宗朱祁鈺這段時間裡究竟有多少後宮嬪妃死於殉葬呢?明英宗朱祁鎮又為何要違背祖制廢除殉葬制度呢?一明太祖朱元璋殉葬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寒家庭,經歷了九死一生後,才坐上大明朝的皇位。縱觀中國歷史上實實在在的貧苦出身最終坐上皇位的人,也就朱元璋一個人了。那麼他為什麼會選擇殘忍的殉葬制度呢?個人分析有三個原因,首先古代的人們普遍認為,人死後會在另外一個世界。
  • 明太祖朱元璋,為何要將長安改名西安?
    帝王之都長安,乃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周時稱「豐鎬」,劉邦建立漢朝後,便定都於此,並命名為長安,意為長治久安。明太祖朱元璋明朝洪武二年,朱元璋麾下大將徐達和常遇春,帶領明軍殺進了奉元路。朱元璋為紀念此次西徵成功,他將奉元路改名為西安府。洪武三年,朱元璋封二皇子朱樉為秦王,藩國為西安。
  • 史上殺功臣最多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功臣良將封了6位公爵28位侯爵。可惜大都無法善終。胡惟庸被殺,朱元璋罷左右丞相,廢除中書省,其事由六部分理,從此中國再無宰相一職。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藍玉案——是明太祖朱元璋藉口涼國公藍玉謀反,株連殺戮功臣宿將的重大政治案件。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剷除了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將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實錄》))2.食惟民之天,民乃邦之本。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明太祖集》)3.賢才,國之寶也。(《明太祖集》)詠菊百花發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顯然,為了標榜自己是「君權神授」,增強自己統治的合法性,朝廷肯定是樂於傳播這些神化朱元璋的傳說的,就是在官方編的權威史書《明太祖實錄》中,也記載有朱母神奇受孕、朱元璋出生時滿室紅光等異聞。現存的《明太祖實錄》曾經經過兩次重修,其可靠程度也一直令人懷疑。
  • 明太祖朱元璋真的是「鞋拔子」臉?截然不同的畫像中哪一幅才是歷史...
    展覽上,可以一睹包括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成吉思汗、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諸葛亮、鄭成功、李鴻章、曾國藩、陶淵明、李白、蘇 軾、王守仁、趙孟頫、王原祁、王時敏、王鑑、李清照、綠珠等歷史名人的「真顏」。
  • 朱坤明: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不是燕王朱棣的對手
    明太祖朱元璋英明神武,從一個一無所有的放牛娃、和尚做到全天下的皇帝,挺厲害的。但是他和漢高祖劉邦一樣把防範的重心都放在了文臣武將的身上,韓信、彭越、英布、藍玉、傅友德、馮勝、李善長等都被他們一 一斬於馬下。
  • 看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如何對待昔日的恩人
    前言: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是明朝,而這個朝代的創立者朱元璋更是一代傳奇。像朱元璋這樣「開局一個碗」的情況,不要說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之中沒有,恐怕連最大膽的穿越文小說都不敢寫。朱重四的妻子王氏帶著小兒子朱驢兒(即朱文正)逃回了娘家。原本的七口之家,突然間只剩下朱五四的小兒子朱重八。朱五四一共有四個兒子,其中老二重六和老三重七已經入贅別家。聽說家中出了如此慘事,只有老二朱重六匆匆趕回,而沒有回來的重七估計也已經兇多吉少。當時兄弟二人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如何安排父母的喪事。所謂的葬禮自然是不可能了,現在唯一的奢望是向田主劉德討一塊葬地。
  • 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後做了什麼?後宮的嬪妃有苦難言
    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這個一生可以稱為傳奇的帝王。說起朱元璋的明朝,許多人想到的可能是錦衣衛、「廢丞相制」,還有他的嗜殺。但誰都不能否認的是朱元璋對底層民眾的愛惜和體恤。朱元璋在位期間,鼓勵生產,獎勵民耕,提倡種植農桑果蔬,還十分注重水利的建設。重農的政策讓深受戰亂的百姓們生產熱情高漲,生產力的提高使明朝的農業生產得到大大的恢復。
  • 明朝歷代皇帝聊天群,明太祖朱元璋該打誰
    如果歷史有假如,那麼假如明朝歷代皇帝齊聚一堂,明太祖朱元璋會對他們說什麼? 明太祖朱元璋:想我朱元璋一生,誅陳友諒,滅張士誠,北伐大元,建立明朝,廢宰相集皇權,興科舉,懲貪官。你們這些臭小子告訴我,為什麼我大明卻只有276年而已。孫兒你先說,今天我一定要找出那毀我大明江山的敗家子。
  •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遺憾「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有多牛?
    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歷代開國之君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從一貧如洗的放牛娃,逆襲成坐擁天下的皇帝,堪稱勵志典範。說是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聚集手下將領喝酒聊天,就問:「誰是天下奇男子?」眾位將領都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朱元璋卻笑著說:「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開平王常遇春是明朝戰功僅次於徐達的開國功臣,一生從無敗績,被朱元璋贊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那王保保憑什麼在朱元璋心中比常遇春更符合「天下奇男子」的稱號呢?
  • 明太祖朱元璋:史上最痛恨貪官的皇帝
    那就是朱元璋時代。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實施反腐措施最激烈的皇帝。《草木子》說,明太祖規定,地方官貪汙受賄六十兩以上,就要在土地廟前剝下皮來,裡面填上草,放在官府大堂的公座邊上,以提醒下任官員不要貪汙。(又按《草木子》,記明祖嚴於吏治,凡守令貪酷者,許民赴京陳訴。贓至六十兩以上者,梟首示眾,仍剝皮實草。府、州、縣、衛之左特立一廟,以祀土地,為剝皮之場,名曰「皮場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