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算是歷代開國之君中富有傳奇色彩的一位,從一貧如洗的放牛娃,逆襲成坐擁天下的皇帝,堪稱勵志典範。但就是這樣的朱元璋也有三大憾事,一是王朝正統的象徵,傳國玉璽一直沒拿到手;二是元朝正統繼承人,元順帝的太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一直沒抓到;三是「天下奇男子」王保保一直沒有臣服,今天就說說這位元末明初的奇人王保保。
王保保「天下奇男子」的稱號是哪來的呢?說是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聚集手下將領喝酒聊天,就問:「誰是天下奇男子?」眾位將領都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朱元璋卻笑著說:「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開平王常遇春是明朝戰功僅次於徐達的開國功臣,一生從無敗績,被朱元璋贊為「雖古名將,未有過之」。那王保保憑什麼在朱元璋心中比常遇春更符合「天下奇男子」的稱號呢?
別被「王保保」的名字迷惑了,他是純正的蒙古人,父親是元朝翰林學士賽因赤答忽,年幼時體弱多病,寄養在舅舅察罕帖木兒家,後來更是直接過繼給察罕帖木兒當養子了。王保保的父母兩個家族都是久居中原,深受中原文化影響,因此王保保從小除了接受傳統的騎射教育之外,還學習漢人的兵書戰策、治國方略,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為他後來徵戰天下打下了良好基礎。
要說清王保保這個人,就要先講講對他影響最深遠的人,他的舅舅察罕帖木兒(《倚天屠龍記》中趙敏的爹汝陽王的原型),這是一位以平定天下、匡復社稷為己任的人物。1351年(元順帝至正十一年),紅巾軍起義爆發,一時間劉福通、徐壽輝、郭子興等多路義軍聲勢浩大,元朝百萬大軍、多次徵討基本以失敗告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察罕帖木兒投筆從戎,於1352年率先組織數百人的地主武裝徵討紅巾軍,在羅山大破紅巾軍一部,受到元廷重賞。此後察罕帖木兒連戰連捷,越打越強,短短十年間橫掃中原,幾乎將北方百萬紅巾軍全殲,讓紅巾軍起義以來四分五裂的北方地區又重回元廷統治,被視為元朝力挽狂瀾的救世英雄。
1361年(元順帝至正二十一年),處於江南的朱元璋都主動派出使者,結好察罕帖木兒,差點接受了元朝招安,可見察罕的威勢;可惜1362年的時候,察罕帖木兒因為輕信部下的話,被叛將暗殺。朱元璋聽到察罕帖木兒的死訊後感嘆「天下無人矣」,再次高舉反元大旗,拒絕了元朝的招安。察罕帖木兒可以說是挽救元朝統治的重要希望,他死後朝野震動、元順帝不禁慟哭,元廷任命察罕帖木兒的養子、當時不到20歲的王保保全部承接其父的兵馬,而就是這位「孺子」、「小總兵」的表現超乎所有人意料。
實際上元廷內部爭權奪利非常激烈,讓王保保繼承養父的位置也不是出於好心。察罕帖木兒的部隊是他一手建立起來的,屬於軍閥武裝性質,元廷根本難以插手;而且察罕帖木兒死後,部隊已經分裂成數個部分,讓王保保接手的只不過是個名號罷了。但王保保剛上位就打起了為養父報仇的旗號,將察罕帖木兒的死忠拉攏到身邊;然後迅速出兵擊敗叛軍,將殺害察罕帖木兒的叛將田豐、王士誠殺死祭奠養父;穩住軍中局勢後,王保保短時間內再次平定中原,駐軍防守汴梁、洛陽一帶,繼承察罕帖木兒的志向,成為元朝安全屏障。
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看重王保保?1367年(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派主將徐達、副將常遇春率軍北進中原,這支北伐隊伍可以說是全明星陣容,一路上勢如破竹,各地元軍要麼投降、要麼不戰而逃,就連元順帝都狼狽逃離大都。就是這種不利局面下,王保保成了元廷唯一的亮點,1368年在韓店大破湯和,明軍慘敗;1369年在蘭州圍點打援,全殲明朝援軍,殺徐達先鋒大將於光。1370年明太祖第一次北徵草原的時候,徐達等將領都不願意和王保保直接交鋒,而是依靠兵力優勢逼迫王保保後撤,可見徐達等人對他的忌憚。
王保保最輝煌的戰績就是嶺北之戰。1372年(明洪武五年),為了徹底掃平北元、永清蒙古大漠,明朝精銳盡出,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率領騎兵15萬,分兵三路進攻,藍玉、湯和、傅友德等將領隨軍出徵。王保保採用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殲滅一路的戰略,設伏徐達率領的中路軍主力,明軍幾乎全軍覆沒,徐達被迫後撤;此後兩軍互有攻守,但因為中路軍的失利,明軍難以挽回局勢。嶺北之戰是朱元璋統治時期最大的慘敗,指揮同知章存道等多位將領陣亡,最嚴重的是明軍騎兵損失殆盡,失去了徹底掃平北元的能力,北虜成為困擾明朝兩百餘年的邊患。
其實隨著明朝統一全國,大批元朝王公貴族紛紛投降,其中就包括王保保的外祖父河南行省平章政事阿魯溫,可以說良禽擇木而棲,在改朝換代的時候,投降並不可恥,但十多年間,朱元璋七次寫信招降王保保,都遭到拒絕。為了拉攏王保保,朱元璋巡視河南時曾祭拜其養父察罕帖木兒的陵墓;在1371年(洪武四年),朱元璋還將王保保的妹妹許配給秦王朱樉(朱元璋第二子)當正妃,這種待遇是獨一份。
《明史》記載「王保保百戰不屈,欲繼先志,而齎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可以說王保保一生都在踐行養父察罕帖木兒的志願,以一己之力支撐住了搖搖欲墜的北元朝廷,一手埋葬了明朝徹底掃平邊患的希望,奠定了明、蒙長期對峙的格局,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