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保保# #擴廓帖木兒# #朱元璋# #元順帝# #北元#
元末明初,風雲際會,大批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悉數登場,紅巾軍方面有朱元璋、徐達、常遇春、陳友諒、張士誠等,縱橫馳騁,一代風流,相比較,元庭方面略顯遜色,只有脫脫、王保保,由於附隨下墜中的王朝,中興名將也是英雄氣短。
1351年,元順帝治黃時,官吏敲詐勒索民眾,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等人決定起事,事洩,韓山童被殺,劉福通帶韓山童之子韓林兒殺出重圍,指稱韓山童為宋徽宗八世孫(這老趙家與韓姓的關聯沒找到),打出「復宋」旗號(後來朱元璋借用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孫中山借用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以紅巾為標誌起事,建國號為宋,一時間,各地民眾紛紛響應,打著紅巾軍旗號的軍隊蜂起。
由於元廷軍力不足,便鼓勵地方士紳組軍「義兵」,這有點像太平天國時清廷允許名士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組織湘軍、準軍一樣。在這種背景下,進士察罕帖木兒組織元廷的地方武裝,在河北、河南、陝西屢敗紅巾軍,攻佔大宋紅巾軍都城汴梁(今河南開封),成為行省最高軍事長官,行樞密院事,有點曾國藩的味道。
逐漸地,在元廷中央權威失控的情況下,元軍及元廷地方軍演變成若干軍閥集團,同樣,紅巾軍也演變成若干軍事割據集團,最後為朱元璋勝出(他還暗殺了「上級領導」小明王韓林兒,這韓林兒的命真不如西漢末年建始帝劉盆子)。
在元末亂世中,各元軍軍閥集團之間、各紅巾軍軍事割據集團之間、元軍與紅巾軍之間互相混戰,這段元史線索紛亂、頭緒很多。
而王保保(擴廓帖木兒)則跟隨察罕帖木兒作戰。據1990年洛陽出土的賽因赤答忽墓志銘顯示,擴廓帖木兒(Kike Temür,蒙古語意為「青鐵」)是王保保本名而非皇帝賜名,他是蒙古伯也臺人,父親是元朝翰林學士、太尉,母親是出身乃蠻部的察罕帖木兒的姐姐,他後來被察罕帖木兒收為養子。「保保」是蒙古人或色目人的名字。
1362年,察罕帖木兒被降元後叛的紅巾軍將領田豐、王士誠刺殺身亡後,於是,王保保獨當一面,人稱「小總兵」,登上歷史舞臺。元廷授予他「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河南山東等處行樞密院事、同知詹事院事,一應軍馬,並聽節制」,後王保保以哀兵進攻叛將,掏田豐、王士誠之心祭奠養父。隨後平定中原,駐兵於汴梁、洛陽一帶,元廷倚賴他為安全屏障與兩支武裝之一(分別為察罕帖木兒/王保保父子、答失八都魯/孛羅帖木兒父子)。
但這兩支軍隊漸生齟齬,互相攻伐。他們的鬥爭還捲入元廷中元順帝和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的爭端。元順帝又叫元惠宗,既是元朝末代皇帝(執政35年)又是退出中原的北元首任皇帝(執政2年),這皇太子就是後來北元的元昭宗。王保保支持的是皇太子,買的是期貨,但又想在兩邊中立,但皇太子出逃後,皇太子欲效唐肅宗即位靈武往事稱帝,他反對,於是,元順帝又青睞於他,被封為封為中書左丞相,後詔封為河南王,調度天下兵馬「肅清江淮」。
調度天下兵馬後,王保保自立行省,弁想調關中四軍閥李思齊、張良弼(思道)、孔興、脫列伯的軍隊南徵,四人拒不受命,因而與王保保展開火併,「相持一年,前後百戰,勝負未決」。由此,元順帝下詔削擴廓帖木兒太傅、左丞相等官職及河南王爵位,他退守山西平陽。
這是王保保統兵前期的故事。
就在王保保與各路軍閥混戰之際,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25萬大軍北伐元朝,於是,元順帝恢復王保保河南王爵位、太傅、中書左丞相的官職,他自山西退至甘肅。
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閏七月二十八日,元順帝及皇太子棄大都而北逃。八月二日,明軍入大都(今北京),元亡。
此後,進入王保保統兵後期,他的功業圍繞著復興元朝展開,但未成功。
明廷多次招撫王保保,均沒有成功。十餘年間,朱元璋至少有七次通信於王保保,勸其歸附,這七封信都收錄於《明實錄》中,但王保保從不回信。朱元璋派人到王保保河南祖墓掃墓、祭拜以感化王保保,但沒有效果。朱元璋又把王保保之妹許配給秦王朱樉,都是為了懷柔王保保。
1368年,王保保派軍南擊湯和,在韓店大戰,明軍慘敗。捷報傳來,元順帝大喜,晉封王保保為齊王,賜金印。不久,徐達奇襲王保保老巢冀寧(今太原),夜襲戰中,王保保倉促出逃。
1369年,王保保包圍明軍據守的蘭州,圍點打援殲滅明援軍。之後,王保保在蘭州築城,史稱王保保城,該城西南起蘭州靖遠路,東北至王家溝與朝陽村交接處,長1207米。黃河北岸王保保城之舊址,今猶有殘存。一處在東崗坡上,今已不存;另一處在今中山橋北端以東蘭州市第二人民醫院一帶半坡上。
1370年,王保保在甘肅沈兒峪為徐達所敗,全軍覆沒,王保保攜家眷逃亡,以流木渡黃河,通過寧夏逃往漠北的和林(又稱哈拉和林,蒙古帝國首都,元朝嶺北行省首府,故址在今蒙古國中部鄂爾渾河上遊,杭愛山南麓,額爾渾河上遊右岸的額爾德尼召近旁,距烏蘭巴託市西南365公裡。)。到達和林後,輔佐北元昭宗,力圖光復大元江山。
1372年,王保保在和林以逸待勞,擊敗徐達率領的15萬北伐明軍,殺死數萬明軍官兵,斷絕了朱元璋佔領元朝全部漠北故地的企圖,讓明軍在短時期內不敢再深入草原作戰,北元也延續了十幾年國祚。北元昭宗也高度評價王保保使元朝「幾於中興」,但王保保回天乏術,北元實力難以對明朝發動全面攻擊。王保保也被朱元璋譽為「天下奇男子」。
朱元璋曾大會諸將,問道:「天下奇男子誰也?」諸將都說:「常遇春將不過萬人,橫行無敵,真奇男子。」明太祖笑曰:「遇春雖人傑,吾得而臣之。吾不能臣王保保,其人奇男子也。」(這兒,老朱的酸葡萄心理)
歷史正典有評價。《明史》:「擴廓百戰不屈,欲繼先志,而齎恨以死……要皆元之忠臣也。」《新元史》:「擴廓帖木兒才不及其父(察罕帖木兒),然崎嶇塞上,卒全忠孝,明太祖謂之奇男子,諒矣哉!」
其實,現在應二十七史了,二十四史 + 民國時的《新元史》、《清史稿》 + 2015年版的《清史》。
1375年,王保保病逝。
13年後的1388年,明將藍玉率15萬明軍北伐,在捕魚兒海(今貝加爾湖)圍殲北元軍隊主力,此時,北元已經找不出第二個王保保了。
此役後,北元不再使用大元國號及年號(降格為部落了),在明史中,只有瓦刺、韃靼、兀良哈了,在清史中也只有準噶爾、察哈爾、喀爾喀、和碩特、衛拉特了。
在金庸武俠小說作品《倚天屠龍記》中,將王保保設計為察罕帖木兒的親兒子、趙敏的哥哥。還記得該書的最後描述嗎?
趙敏見張無忌寫完給楊逍的書信,手中毛筆尚未放下,神色間頗是不樂,便道:「無忌哥哥,你曾答允我做三件事,第一件是替我借屠龍刀,第二件是當日在濠州不得與周姊姊成禮,這兩件你已經做了。還有第三件事呢,你可不能言而無信。」張無忌吃了一驚,道:「你……你……你又有甚麼古靈精怪的事要我做……」趙敏嫣然一笑,說道:「我的眉毛太淡,你給我畫一畫。這可不違反武林俠義之道罷?」張無忌提起筆來,笑道:「從今而後,我天天給你畫眉。」
忽聽得窗外有人格格輕笑,說道:「無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聲音。張無忌凝神寫信,竟不知她何時來到窗外。窗子緩緩推開,周芷若一張俏臉似笑非笑的現在燭光之下。張無忌驚道:「你……你又要叫我作甚麼了?」周芷若微笑道:「這時候我還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趙家妹子拜堂成親,只怕我便想到了。」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枝筆掉在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