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元璋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時,元將王保保為什麼沒有趁機南下?

2020-12-11 弋塵讀史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十二月,朱元璋把元順帝派來的招降使者接到應天府,明確表示不會投降元朝。不久,王保保的使者尹煥章走海路來到應天府,把先前察罕帖木兒扣留的朱元璋派去通好的使者送回。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正月,朱元璋令汪河帶著書信送尹煥章回汴梁,在信中表達了願意與之保持往來的想法,但王保保扣住了汪河。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 )十二月,朱元璋再次派使者與王保保通好,表示願發兵助其與孛羅帖木兒內鬥,但王保保並未理會,仍然扣留了使者。

消滅陳友諒之後,朱元璋開始籌謀攻打張士誠,為了解除後顧之憂,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 )七月,當王保保在與孛羅帖木兒的內鬥中快要勝出的時候,朱元璋又一次派人帶書信給王保保。朱元璋在信中說:如果閣下想挾天子令諸侯,在中原開創一番事業,則應與我方保持真誠、友好的關係,為何派兵進攻我的領地景陵、沔陽?「果若挾天子令諸侯,創業於中原,則當開誠心,示磊落,睦我江淮」(《明太祖實錄》)。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將原來陳友諒的地盤收入囊中後,朱元璋佔領的區域開始與四川明玉珍的領地接壤,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 )九月,明玉珍主動派參政江儼前來通好。朱元璋派都事孫養浩回訪,朱元璋在給明玉珍的書信中說:你的領地在西蜀,我的領地在江左,與漢末孫權、劉備相似,中原的王保保擁有鐵騎勁旅,志向不在曹操之下,你我唇齒相依,應以史為鑑。「足下處西蜀,予處江左,蓋與漢季孫、劉相類。近者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明史·列傳·明玉珍》)。

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王保保被朱元璋比作曹操,他真想挾天子以令諸侯嗎?

王保保未必想學曹操,不過他與元順帝的關係卻曾一度惡化,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使之能集中兵力進攻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九月,王保保被元順帝封為中書省左丞相,與孛羅帖木兒的內鬥以王保保的勝出告終。

然而,王保保的地位並不穩固,在朝中備受排擠。

一方面,王保保不是出身於大根腳(指豪門世家),飽受朝中大臣的輕視,「朝士往往輕之,謂其非根腳官人」(《庚申外史》)

另一方面,王保保得罪了皇太子和奇皇后,失去了他們的支持。此前,因孛羅帖木兒兵逼大都,皇太子逃到太原王保保處,想效仿唐肅宗在太原自立為帝,王保保沒有贊同。後來,王保保護送皇太子返回京師,奇皇后令他以重兵逼迫元順帝禪位於皇太子。但王保保並未聽從,在離京師三十裡的地方,便令軍隊停下。自此,皇太子對王保保心生不滿,元順帝也對他心有忌憚。

王保保在京師呆了兩個月,十分鬱悶,因此請命南返,「兩月,即請南還視師」(《元史·列傳·察罕帖木兒》)。而皇太子多次請命揮師南下,鎮壓起義軍,元順帝都沒有允準。

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閏十月,元順帝下詔封王保保為河南王,授予他便宜行事之權,讓他統率天下兵馬代太子出徵,平定江淮。「詔封擴廓帖木兒河南王,代皇太子親徵,總制關陝、晉冀、山東等處並迤南一應軍馬,諸王各愛馬應該總兵、統兵、領兵等官,凡軍民一切機務、錢糧、名爵、黜陟、予奪,悉聽便宜行事」《元史·本紀·順帝》)。

影視劇中的元順帝

當時朱元璋已經消滅陳友諒,盡有江楚之地,而張士誠佔據著淮東、浙西,王保保認為江淮起義軍實力已經很強,不能冒然輕進。

元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二月,王保保回到河南,打算調集關中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列伯四位將軍所率元軍一起南下。

但是四人並不想聽從王保保調遣,張良弼第一個拒不奉命。孔興、脫列伯也自恃有功,各有自己的心思,不肯聽從王保保的節制。

李思齊與王保保的養父察罕帖木兒同時組織義兵,地位相當,收到王保保的命令後十分氣憤,下令一兵一卒都不準出武關。

三月,王保保派關保、虎林赤帶兵西進,攻打鹿臺的張良弼,李思齊、脫烈伯、孔興的兵馬與張良弼聯合抵抗王保保的進攻。

雙方僵持一年,交戰數百次,仍未決出勝負。

王保保遲遲沒有率軍南下,元順帝懷疑他懷有二心,多次催促他出師江淮。

十月,王保保派貊高、完哲等將領駐兵濟南,虛張聲勢,敷衍朝廷,自己率軍西進關中,與李思齊等人打得不可開交。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正月,李思齊、張思道、孔興、脫列伯四位將軍會師於長安,結成聯盟,推選李思齊為盟主,共同防禦王保保。

雙方繼續混戰,互有勝負,難解難分。

元順帝下詔令王保保與對方和解,孰料王保保不僅不奉詔,反而殺了元順帝的使者。

八月,元順帝令皇太子親自統率天下兵馬,揮師南下,實際上收回了王保保節制各地兵馬的權力。

雖然元順帝已下發詔令,但是皇太子卻並未真的領兵南下,王保保也沒有奉命出兵,「然詔書雖下,皇太子亦竟止不行,而分兵之命,擴廓帖木兒終扞拒不肯受」《元史·列傳·察罕帖木兒》)。

不久,皇太子在大都設立大撫軍院,「總制天下兵馬」《元史·列傳·察罕帖木兒》),專門用來防備王保保。

十月,元順帝下旨削去王保保太傅、中書左丞相等官職,仍保留河南王的爵位,以汝州為其封地,將其兵權分給不同的將領。

王保保接到詔令後,率軍退至澤州,不久,派兵佔據太原。

同年十一月,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率領二十五萬大軍北伐中原。

影視劇中的徐達、常遇春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二月,元順帝下詔削奪王保保所有官爵,令各地元軍一起攻打王保保。王保保率兵退至晉寧。

朱元璋軍隊接連攻下山東、大梁等地,進逼潼關,李思齊等人倉皇撤走。

朱元璋軍隊勢如破竹,繼續北上。

閏七月,元順帝連忙下詔恢復王保保的所有官爵,令其帶兵勤王,但是已經來不及了。

不久,朱元璋軍隊進逼大都,元順帝、皇太子倉皇北逃。

相關焦點

  • 決定全力攻打張士誠後,朱元璋為何下令先攻取他佔據的淮東地區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十月,朱元璋以張士誠屢犯邊境為理由,派徐達統率水陸大軍渡過長江,直奔張士誠佔據的淮東地區進發。自此,朱元璋開始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直到張士誠的勢力被徹底消滅。張士誠控制著當時全國最富庶的浙西地區,糧草充足,擁有幾十萬將士,實力不容小覷。如何取勝?朱元璋頗費籌謀。經過慎重考慮後,朱元璋制定出先攻打淮東,剪除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朱元璋為什麼決定先攻取淮東呢?
  • 圖解朱元璋統一之路,實力不夠運氣來湊,洪武帝真是不容易
    明太祖朱元璋彼時在郭子興手下,無尺寸之地,為求單獨發展,1353年乃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南下。首先攻取定遠,得驢牌寨3000兵卒。後又破滁陽、佔據太平,猛將常遇春加入,此時朱元璋兵士已達數萬,趁張士誠北上,謀劃攻取集慶(南京)。
  • 朱元璋的親戚王保保的一生
    所以他非常忙,忙到顧不上朱元璋,只是在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十月派胞弟脫因帖木兒及部將貊高、完哲等駐守山東,防禦朱元璋,他自己繼續與李思齊等交戰。朱元璋趁機統一了南方,建立了明朝。 初戰告捷 等朱元璋忙完他手上這堆事,王保保恰好也打完收工了,時間對雙方來說真的都是剛剛好。
  • 為援救淮東,張士誠攻打朱元璋的宜興、安吉、江陰,均以失敗告終
    元至正二十五(元1365年)閏十月二十六,徐達、常遇春等人帶兵攻佔克泰州。閏十月二十九,徐達派黃旗千戶劉傑帶兵攻打興化,張士誠守將李清戰敗後關閉城門,堅守城內。張士誠的部將陳元帥前來支援,劉傑將其擊敗,俘獲十五艘戰船和很多兵器。
  •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發兵淮東,和張士誠軍隊鬥智鬥勇,攻克泰州
    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也初步完成了對軍事系統的整頓後,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制定出先攻淮東,剪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影視劇中的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五(元1365年)十月十七,徐達、常遇春、馮國勝等人率領水陸大軍出發,渡江北上,開始攻奪張士誠佔據的淮東地區。
  • 徐達圍攻泰州,張士誠舟師佯攻江陰誘其分兵,朱元璋會中計嗎?
    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也初步完成了對軍事系統的整頓後,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制定出先攻淮東,剪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
  •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遺憾「天下奇男子」王保保有多牛?
    但就是這樣的朱元璋也有三大憾事,一是王朝正統的象徵,傳國玉璽一直沒拿到手;二是元朝正統繼承人,元順帝的太子孛兒只斤·愛猷識理答臘一直沒抓到;三是「天下奇男子」王保保一直沒有臣服,今天就說說這位元末明初的奇人王保保。
  • 為何李淵造反敢於立刻稱帝,而朱元璋造反要廣積糧,緩稱王?
    到了1356年,朱元璋攻佔南京,郭天敘在攻打南京期間莫名其妙的死了。至此,朱元璋才能說把原濠州系紅巾軍和自己帶出來的部隊整合在了一起,成為這支小團隊中的絕對老大。並獲得小明王的承認。 不過,此時的朱元璋仍然沒有在南京自立為王的資本。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何敗於朱元璋之手?
    面對元朝正規軍的瘋狂進攻,張士誠的起義軍遭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創,幾次出兵阻擊全部失敗,只得退守高郵城,脫脫的元軍趁機把高郵團團圍住。 為了脫困,張士誠試圖虛與委蛇假裝投降,然而脫脫鑑於張士誠以往的作為,拒絕其投降並且還發布命令攻下城池後必定屠城以儆效尤。
  • 張士誠派李伯昇猛攻諸暨新城,朱元璋的浙東守將李文忠將其擊潰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正月,胡大海率兵攻取諸暨,朱元璋下令改為諸全州,諸暨與張士誠佔領的紹興接壤。此後,張士誠曾多次派兵爭奪此地,均無功而返,但他並不甘心,一直對諸全虎視眈眈,想伺機攻取。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 )二月, 朱元璋任命外甥李文忠為浙東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令其統率衢州、處州、廣信、嚴州、諸全的兵馬,鎮守浙東。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什麼敗於朱元璋之手?
    此時的張士誠是最有得天下的人之一,是當時以集慶為中心的朱元璋無法與之相比的,時朱元璋的所轄之地,只不過佔有現在的安徽東南到江蘇西南,一塊不大的地狹糧少的地區,可謂是「論兵強莫若友諒,論財富莫若士誠」,況朱元璋又處於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的三面包圍之中。 此時的朱元璋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軍事上都遠不能與張誠相比。
  • 在鄱陽湖戰勝陳友諒後,朱元璋自稱吳王,為何仍奉小明王為帝?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張士誠在高郵自稱誠王。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春,韓林兒在亳州登基稱帝。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閏五月,陳友諒 弒主奪位,在採石五通廟登基稱帝。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三月,明玉珍在重慶稱帝,國號大夏。
  • 朱元璋清除元朝勢力時,大明如何將元逼向覆滅?有下面3點原因
    而殘留的元政府也被史學家稱之為「北元」。而後來北元的結局歷史上卻沒有過多提及,但是北元的消亡卻值得細細品鑑。第一:遭遇強敵,北元有了敗績為什麼徐達和常遇春在將大都佔領之後,沒有將逃離的元勢力一鍋端掉呢?這是因為徐達和常玉崔覺得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功勞,所以這些事情就沒必要再費心了嗎?
  • 朱元璋做主把他兩個女兒嫁給朱文正和徐達,謝再興卻叛降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六,朱元璋的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降張士誠。 謝再興原是朱元璋長槍軍的將領,能徵善戰,有勇有謀。 元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六月,中翼右副元帥謝再興、元帥趙德勝、總管劉貞等人帶兵攻打石埭縣,與陳友諒軍隊相遇,打敗對方,擒獲其將領錢清、孟有德、張遵道等人和部眾四百多人。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正月,胡大海、謝再興率兵攻佔諸暨,張士誠的守將華元帥戰敗而逃;朱元璋下令改為諸全州。
  • 張士誠對上朱元璋為何難逃一敗?錯失良機只因為這個「豬隊友」
    文:李廣公元1363年,歷經鄱陽湖一戰,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第二年,攻破武昌,殲滅陳餘部。
  • 朱元璋和陳友諒互相攻伐,元朝為何不趁火打劫,學者:蒙古不答應
    而後陳友諒再度結集軍力60萬和朱元璋的二十萬精兵在鄱陽湖進行對決,江南各農民戰爭勢力的內鬥日趨激烈。針對那時候的元朝執政者來講,農民起義互相殘殺,這肯定是很大的好事兒,徹底能夠坐收漁利,等她們鬥得遍體鱗傷之時,再適時將她們逐一擊敗。殊不知真正的歷史資料著作告知大家,這種事兒並沒有發生。
  • 一代梟雄的落幕之戰:朱元璋圍困張士誠於蘇州,張士誠寧死不降
    張士誠在元末是非常強大的一股勢力,與陳友諒、朱元璋一起鼎立而立。他在全盛時所佔有的疆域南至紹興,北至濟寧,西至汝州、潁州,東達於海,沃野二千餘裡,擁兵數十萬。而且其所統治之地盛產糧米魚鹽,又有蠶桑之利,物產豐富,實力雄厚。朱元璋在吞併陳友諒後,便開始著手消滅張士誠這一巨大威脅。
  • 元末天下第一奇男:王保保
    軍中推舉王保保代父職掌軍權,最終在王保保出色的指揮下攻破益都,活捉叛將,此後率軍徹底平定北方地區的起義軍。事後王保保得到了朝廷的嘉獎,被封為太尉、中書平章政事、知樞密院事等要職,駐軍太原;而王保保的父親阿魯溫被封為汝陽王。  而就在元朝內部忙於宮鬥之時,南方的朱元璋已經削平群雄,勢力日益強大。
  • 不為人知:王保保有多厲害?為何被稱為天下奇男子?
    當時元順帝已死,太子繼位,王保保和太子相逢一笑泯恩仇,繼續輔佐太子。洪武四年,朱元璋派徐達李文忠馮勝(此時常遇春已死,小編注)再次攻擊王保保,沒想到大敗而還,死了好幾萬人。大軍臨行前劉伯溫跟朱元璋說,王保保不好對付啊。可是諸將不聽,現在打了敗仗才知道王保保的確難搞,從此明軍在雁門關嚴防死守,再沒有主動出擊過元軍。洪武八年,王保保病死於哈剌那海,其妻毛氏上吊殉節。
  • 王保保終於擊敗徐達,第一次打破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朱元璋在京城的武樓上面與諸將聚首,討論如何討伐北元的問題。徐達提到王保保以和林為巢穴,經常出沒邊境,為禍不淺,應該予以剿滅,但須「得兵十萬」才能穩操勝券。朱元璋卻認為十萬兵力過少,他認為出動十五萬人馬分進合擊勝算更大,並告戒道:「卿等宜益加謹慎,不可輕敵。」具體的作戰布置是把軍隊分三路,分別從東、西、中三個方向北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