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
公元1363年,歷經鄱陽湖一戰,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第二年,攻破武昌,殲滅陳餘部。朱元璋宣布稱王,至此轉向東南地區另一個強悍老對手——張士誠。
張士誠(公元1321——1369),原名張九四,泰州人,早年販鹽為業。元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他也乘勢聚眾造反,經營十年後,擁兵達十萬,佔據淮水下遊、江蘇東部及浙江北部地區,後以平江為都,自稱吳王。
張士誠外表老成持重,輕財好施,深得吳地民心。他曾多次派兵攻打朱元璋駐地常州、江陰一帶,但都沒能取勝,只好悻悻班師,因此朱元璋盛怒之下,派大將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卻也沒能攻下,反之大將廖永安還遭張士誠俘虜,謝再興投降。佔據平江後,張士誠身處繁華勝地,漸漸驕奢懈怠,開始終日笙歌燕舞的享樂,手下將士們上行下效,也都開始忙於聚斂錢財,全無鬥志了。
這時正值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無法顧及張士誠,只能隱忍。而陳友諒卻派人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但張士誠沒有遠見,只想作壁上觀,因此按兵未動。
大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帶軍轉回應天府,立即以徐達為帥,厲兵秣馬開始進攻淮東地區,先後打下泰州,通州,很快包圍了高郵。至此,張士誠才如夢初醒,後悔沒能聽從陳友諒之言,急派軍隊溯江而上前去救援,朱元璋聞訊後,親率人馬擊退張士誠水師,那邊徐達趁勢攻下高郵,一路勢如破竹奪取淮安,淮北。
公元1366年,朱元璋齊集諸將商討進軍吳地大計,當時很多人表示擔憂,認為張士誠眼下雖然損兵失地,但主力尚在,民心團結,土地肥沃,糧草充足,強行攻之怕是勝負難料。但徐達、常遇春等人表示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張士誠乃守戶之主,缺乏遠見,手下兵將貪圖享樂,戰鬥力不強,若不及時攻取,遺患無窮。朱元璋思忖再三,遂發布檄文,聲討張士誠。命徐達、常遇春統帥二十萬大軍,先繞開平江府不打,主力發龍江,另派遣李文忠攻杭州,華雲龍攻嘉興,牽制張士誠各地兵力。
當徐達率軍從太湖進犯湖州時,張士誠率六萬大軍前來救援,兩軍一度鏖戰湖州城下。果然如徐達所料,兩軍剛一接觸,吳軍因兵士厭戰,立時潰敗。張士誠怒急,親自擂鼓督戰,仍不免敗局已定,最後只好帶著殘兵敗將返回平江固守。徐達於是順利攻取湖州,吳王手下司空李伯升被迫投降。隨後,嘉興、松江、杭州等地也相繼獻城。一時間,徐達各路大軍陸續集中平江城下,使之成為一座孤城。
然而平江自古城高壕深,軍民一心,張士誠又堅守城池,數月不出,實難攻取。沒奈何,朱元璋只好派人送信勸降,信中言道:「古之豪傑,順天應民,以保家國為明智之舉,爾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惹天下笑。」張士誠不予答覆。後朱元璋又派降將李伯升派人勸說張士誠:「吳王所賴湖州、嘉興、杭州等地皆已失守,平江一座孤城早晚也要陷落,現在投降可封『萬戶侯』,而一旦平江失陷,怕是赴死都難了。」張士誠呆呆看著信使,說「讓我考慮一下」,接著送走信使,仍不投降。
久困之下,糧草漸無,無奈張士誠只好親率「十條龍」勇勝軍恃機突圍,人馬行至城左時望見徐達軍列隊嚴整,根本無懈可擊,只好轉至舟門,恰遇見有勇有謀的大將常遇春,兩軍一陣激烈廝殺,互有勝負。不想常遇春暗中派遣大將王弼從另一路繞出,夾擊東吳人馬,頓時將張士誠數萬精銳勇勝軍逼至沙盆潭中,十分之三被殺,十分之七溺死水中,張士誠本人險些墮水淹死,多虧幾名親兵將他救起,扛在肩上,殺條血路逃回平江城內。
半月過後,張士誠咬牙決意冒死突圍,再次親率大兵從胥門突出。生死之交,諸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苦戰,一時間東吳軍銳不可當,打得常遇春人馬險些攔截不住,不料張士誠正欲殺出重圍時,站在平江城頭的張士誠弟弟張士信不知頭腦出了什麼差錯,竟讓人大呼:「士兵們都累了,快些回來歇馬。」還馬上鳴金收兵。張士誠及眾人一時愣在當下,常遇春趁機重整人馬,掉頭阻擊,竟把東吳兵打得大敗,自此張士誠再不敢復出。
回城後,有謀士向張士誠獻計,拆城內樓宇、寺廟、民居內木石,製成飛炮,阻擊攻城士兵。城外徐達見狀,命人用樹木架起屋框,上面覆蓋竹笆,士兵藏在下面,抬著它繼續攻城,兩軍一時陷入膠著狀態。
偏在這時,還是那個犯傻的張士信,眼看城內城外攻守熱鬧,他卻與左右親信在城樓上大擺酒宴,酒酣耳熱時,有個侍從向他進獻水蜜桃一枚解渴,那張士信剛張嘴要吃,冷不防城下突發巨炮,恰巧打中張士信頭顱,這小子腦袋立時被擊爛,腦漿與桃汁混雜著四濺飛迸,死於當下。雖說兵敗弟死,張士誠仍尤為頑強,擦乾淚水照舊指揮城內軍民拼死抵抗,倒也殺傷了不少徐達將士。熬到九月時,城中糧盡,徐達展開最後總攻,終於一舉拿下平江府。
城破後,東吳兵化作鳥獸散,張士誠急急回府向夫人劉氏道別:「我要敗亡了,可你們怎麼辦?」劉氏回答說:「請君不要擔憂,我決不會辜負你。」說完,叫人在齊雲樓下點起一把大火,將妻妾們聚集一處,縱火焚燒,自己也自縊身死。那張士誠也要自縊,卻被徐達手下將士給救活,著人用船押赴應天府,不料船到應天后,張士誠瞅了個機會還是自縊而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滅掉張士誠,朱元璋於次年(1368)稱帝,國號為明,平江改稱蘇州府。因怨恨蘇州人助張士誠守城,遂大量遷徙城中富民到濠州,加重稅於蘇、松地區百姓。多年之後,蘇州人苦於重賦,流言開始飛傳:「困我吳民年五百,禍由明祖怒張王。」
作者:李廣,魚羊秘史籤約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