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士誠對上朱元璋為何難逃一敗?錯失良機只因為這個「豬隊友」

2021-02-07 魚羊史記

文:李廣


公元1363年,歷經鄱陽湖一戰,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第二年,攻破武昌,殲滅陳餘部。朱元璋宣布稱王,至此轉向東南地區另一個強悍老對手——張士誠。


張士誠(公元1321——1369),原名張九四,泰州人,早年販鹽為業。元朝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他也乘勢聚眾造反,經營十年後,擁兵達十萬,佔據淮水下遊、江蘇東部及浙江北部地區,後以平江為都,自稱吳王。





張士誠外表老成持重,輕財好施,深得吳地民心。他曾多次派兵攻打朱元璋駐地常州、江陰一帶,但都沒能取勝,只好悻悻班師,因此朱元璋盛怒之下,派大將邵榮攻湖州,胡大海攻紹興,常遇春攻杭州,卻也沒能攻下,反之大將廖永安還遭張士誠俘虜,謝再興投降。佔據平江後,張士誠身處繁華勝地,漸漸驕奢懈怠,開始終日笙歌燕舞的享樂,手下將士們上行下效,也都開始忙於聚斂錢財,全無鬥志了。


這時正值朱元璋與陳友諒展開決戰,無法顧及張士誠,只能隱忍。而陳友諒卻派人約張士誠夾攻朱元璋,但張士誠沒有遠見,只想作壁上觀,因此按兵未動。


大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帶軍轉回應天府,立即以徐達為帥,厲兵秣馬開始進攻淮東地區,先後打下泰州,通州,很快包圍了高郵。至此,張士誠才如夢初醒,後悔沒能聽從陳友諒之言,急派軍隊溯江而上前去救援,朱元璋聞訊後,親率人馬擊退張士誠水師,那邊徐達趁勢攻下高郵,一路勢如破竹奪取淮安,淮北。





公元1366年,朱元璋齊集諸將商討進軍吳地大計,當時很多人表示擔憂,認為張士誠眼下雖然損兵失地,但主力尚在,民心團結,土地肥沃,糧草充足,強行攻之怕是勝負難料。但徐達、常遇春等人表示不同意見,他們認為張士誠乃守戶之主,缺乏遠見,手下兵將貪圖享樂,戰鬥力不強,若不及時攻取,遺患無窮。朱元璋思忖再三,遂發布檄文,聲討張士誠。命徐達、常遇春統帥二十萬大軍,先繞開平江府不打,主力發龍江,另派遣李文忠攻杭州,華雲龍攻嘉興,牽制張士誠各地兵力。


當徐達率軍從太湖進犯湖州時,張士誠率六萬大軍前來救援,兩軍一度鏖戰湖州城下。果然如徐達所料,兩軍剛一接觸,吳軍因兵士厭戰,立時潰敗。張士誠怒急,親自擂鼓督戰,仍不免敗局已定,最後只好帶著殘兵敗將返回平江固守。徐達於是順利攻取湖州,吳王手下司空李伯升被迫投降。隨後,嘉興、松江、杭州等地也相繼獻城。一時間,徐達各路大軍陸續集中平江城下,使之成為一座孤城。


然而平江自古城高壕深,軍民一心,張士誠又堅守城池,數月不出,實難攻取。沒奈何,朱元璋只好派人送信勸降,信中言道:「古之豪傑,順天應民,以保家國為明智之舉,爾當三思,不要自取滅亡惹天下笑。」張士誠不予答覆。後朱元璋又派降將李伯升派人勸說張士誠:「吳王所賴湖州、嘉興、杭州等地皆已失守,平江一座孤城早晚也要陷落,現在投降可封『萬戶侯』,而一旦平江失陷,怕是赴死都難了。」張士誠呆呆看著信使,說「讓我考慮一下」,接著送走信使,仍不投降。





久困之下,糧草漸無,無奈張士誠只好親率「十條龍」勇勝軍恃機突圍,人馬行至城左時望見徐達軍列隊嚴整,根本無懈可擊,只好轉至舟門,恰遇見有勇有謀的大將常遇春,兩軍一陣激烈廝殺,互有勝負。不想常遇春暗中派遣大將王弼從另一路繞出,夾擊東吳人馬,頓時將張士誠數萬精銳勇勝軍逼至沙盆潭中,十分之三被殺,十分之七溺死水中,張士誠本人險些墮水淹死,多虧幾名親兵將他救起,扛在肩上,殺條血路逃回平江城內。


半月過後,張士誠咬牙決意冒死突圍,再次親率大兵從胥門突出。生死之交,諸將士無不以一當十苦戰,一時間東吳軍銳不可當,打得常遇春人馬險些攔截不住,不料張士誠正欲殺出重圍時,站在平江城頭的張士誠弟弟張士信不知頭腦出了什麼差錯,竟讓人大呼:「士兵們都累了,快些回來歇馬。」還馬上鳴金收兵。張士誠及眾人一時愣在當下,常遇春趁機重整人馬,掉頭阻擊,竟把東吳兵打得大敗,自此張士誠再不敢復出。


回城後,有謀士向張士誠獻計,拆城內樓宇、寺廟、民居內木石,製成飛炮,阻擊攻城士兵。城外徐達見狀,命人用樹木架起屋框,上面覆蓋竹笆,士兵藏在下面,抬著它繼續攻城,兩軍一時陷入膠著狀態。





偏在這時,還是那個犯傻的張士信,眼看城內城外攻守熱鬧,他卻與左右親信在城樓上大擺酒宴,酒酣耳熱時,有個侍從向他進獻水蜜桃一枚解渴,那張士信剛張嘴要吃,冷不防城下突發巨炮,恰巧打中張士信頭顱,這小子腦袋立時被擊爛,腦漿與桃汁混雜著四濺飛迸,死於當下。雖說兵敗弟死,張士誠仍尤為頑強,擦乾淚水照舊指揮城內軍民拼死抵抗,倒也殺傷了不少徐達將士。熬到九月時,城中糧盡,徐達展開最後總攻,終於一舉拿下平江府。


城破後,東吳兵化作鳥獸散,張士誠急急回府向夫人劉氏道別:「我要敗亡了,可你們怎麼辦?」劉氏回答說:「請君不要擔憂,我決不會辜負你。」說完,叫人在齊雲樓下點起一把大火,將妻妾們聚集一處,縱火焚燒,自己也自縊身死。那張士誠也要自縊,卻被徐達手下將士給救活,著人用船押赴應天府,不料船到應天后,張士誠瞅了個機會還是自縊而死,時年僅四十七歲。


滅掉張士誠,朱元璋於次年(1368)稱帝,國號為明,平江改稱蘇州府。因怨恨蘇州人助張士誠守城,遂大量遷徙城中富民到濠州,加重稅於蘇、松地區百姓。多年之後,蘇州人苦於重賦,流言開始飛傳:「困我吳民年五百,禍由明祖怒張王。」


作者:李廣,魚羊秘史籤約作者。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什麼敗於朱元璋之手?
    按孟子說的,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似乎張士誠才是最有可能坐上皇位的人,但是為何這麼得民心的張士誠卻落得慘敗而亡的下場?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泰州興化白駒場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張士誠出生於泰州白駒場的一個窮苦的「亭民」之家。長大成年後與弟弟士信、士德一起以販賣私鹽為生。
  • 得民心卻失天下,深得民心的張士誠因何敗於朱元璋之手?
    按孟子說得,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說法,似乎張士誠才是最有可能坐上皇位的人,但是為何這麼得民心的張士誠卻落得慘敗而亡的下場? 張士誠,原名張九四,泰州興化白駒場人,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年)七月三十日,張士誠出生於泰州白駒場的一個窮苦的「亭民」之家。
  • 一代梟雄的落幕之戰:朱元璋圍困張士誠於蘇州,張士誠寧死不降
    張士誠在元末是非常強大的一股勢力,與陳友諒、朱元璋一起鼎立而立。他在全盛時所佔有的疆域南至紹興,北至濟寧,西至汝州、潁州,東達於海,沃野二千餘裡,擁兵數十萬。而且其所統治之地盛產糧米魚鹽,又有蠶桑之利,物產豐富,實力雄厚。朱元璋在吞併陳友諒後,便開始著手消滅張士誠這一巨大威脅。
  • 決定全力攻打張士誠後,朱元璋為何下令先攻取他佔據的淮東地區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 )十月,朱元璋以張士誠屢犯邊境為理由,派徐達統率水陸大軍渡過長江,直奔張士誠佔據的淮東地區進發。自此,朱元璋開始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直到張士誠的勢力被徹底消滅。張士誠沒有一統天下的志向,只想保住現有的地盤,尤其是富庶的浙西地區。為了確保浙西地區的安全,張士誠把大部分兵力部署在這裡。在朱元璋集中力量對付陳友諒時,張士誠多次發兵長興、諸全州等地,但都無功而返。張士誠南重北輕的兵力部署給了朱元璋可乘之機。
  • 身為明朝開國功臣,又是朱元璋嶽父,為何進宮看望女兒就被賜死?
    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身,但是他治理天下的能力一點都不差。建立大明王朝後,朱元璋除了對功臣集團封官拜爵之外,為拉攏他們還實行了聯姻,不但他自己的后妃多出自這些家族,他兒子的諸王妃也是如此。而因為入宮探望女兒被賜死的朱元璋嶽父名叫胡美,他的女兒胡氏在公元1370年被封為胡順妃。
  • 朱元璋做主把他兩個女兒嫁給朱文正和徐達,謝再興卻叛降張士誠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四月二十六,朱元璋的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降張士誠。 謝再興原是朱元璋長槍軍的將領,能徵善戰,有勇有謀。影視劇中的朱元璋 諸全州緊鄰張士誠的地盤,張士誠下令在離諸全州幾十裡的溪澗上修了一座蓄水的堤壩,這樣一來,每年發洪水諸全州必然被淹。
  • 都是農民起義,朱元璋和洪秀全一勝一敗,究竟是為何?
    這其中,要數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案例尤為典型。先看一下二人的人生履歷:明太祖朱元璋,安徽人,識字不多,但是社會閱歷豐富,同時兼職眾多------幼年放牛,16歲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40歲在南京登基當皇帝。
  • 「名人百科」乞丐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這本書上還附會說:朱元璋誕生時,屋上紅光燭天,於皇寺(後改稱皇覺寺)僧人遠遠地望見了,都驚疑是發生了火災。第二天早晨一打聽,才知道是有一個孩子出生了。很明顯,《天潢玉牒》所說的近於荒誕——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大聖人是因神奇受孕而生的說法。《春秋公羊傳》裡說:「聖人皆無父,感天而應。」但是,以今天的理性視角來看,這種種傳說和附會都是經不起推敲的。
  • 為援救淮東,張士誠攻打朱元璋的宜興、安吉、江陰,均以失敗告終
    元至正二十(元1360年)正月,張士誠的部將李濟攻佔濠州(《國初群雄事事略》)。雖然李濟名義是張士誠的濠州守將,但是對於朱元璋軍隊攻奪淮東的行動,他持觀望態度。朱元璋於是令李善長給李濟寫信,勸他投降。李濟收到信後,卻不予回復。張士誠見淮東形勢不妙,派兵攻打宜興,打算圍魏救趙,減輕淮東壓力。
  • 12月13日「太陽」星入命,屬豬人貴人相助,財運常旺,富貴難逃
    導讀:12月13日「太陽」星入命,屬豬人貴人相助,財運常旺,富貴難逃十二生肖中的最後一位,屬豬人是亥水,天真爛漫,光明磊落,正義感強烈,凡事認真實行。態度和善,對人慷慨大方。不會與人斤斤計較,人緣極佳。
  • 朱元璋派徐達、常遇春發兵淮東,和張士誠軍隊鬥智鬥勇,攻克泰州
    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也初步完成了對軍事系統的整頓後,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制定出先攻淮東,剪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朱元璋囑咐他們:如果擒獲張士誠的將領,把他們送回來,交給我處置。十月二十一,徐達率兵直奔泰州,疏浚河道,以便舟師通行;與張士誠軍隊撞個正著,將其擊敗,俘獲三十匹馬,二百艘戰船,然後駐屯於海安壩上。十月二十三,徐達統兵圍攻泰州新城,張士誠急忙從淮北調來援兵,但是被徐達擊敗,元帥王成被擒。
  • 得天下一大半的陳友諒為何會迅速輸給朱元璋?朱元璋親自給出答案
    陳友諒一度實力強大,大有吞併天下之氣,然而為何稱帝四年後便被實力並不如自己的朱元璋消滅?穿過那些泛黃的歷史資料來看,陳友諒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成敗到底是因為什麼?這些將成為本文描述的重點。安慶之戰是一場硬戰,戰鬥之激烈是元末農民戰爭中所罕見,陳友諒在這次戰役中能敗不餒,終於取得了勝利,消滅了紅巾軍最兇悍的死敵餘闕,真不愧為反元戰場上勇猛的雄傑。
  • 朱元璋曾被封為吳王,為何國號是明朝而非吳朝?
    而和尚出身的朱元璋同學為了混口飯吃,只好參加了郭子興起義軍。1355年,劉福通立韓山童之子韓林兒為帝,稱小明王。各地起義軍便尊小明王為主。由於朱元璋同學足智多謀,是個打仗天才,郭子興病故後朱元璋就統率郭部,被認命為小明王左副元帥。1363年,通過鄱陽湖水戰,擊敗陳友諒,朱同學很快就佔領了中國南部,從此天下大勢盡歸朱元璋。次年,小明王封朱元璋為吳國公,之後進爵吳王。
  • 徐達圍攻泰州,張士誠舟師佯攻江陰誘其分兵,朱元璋會中計嗎?
    消滅了陳友諒的勢力,也初步完成了對軍事系統的整頓後,朱元璋決定集中兵力攻打張士誠,制定出先攻淮東,剪其羽翼,然後專攻浙西的進攻策略。
  • 朱元璋大怒:匹夫你敢替朕犒賞三軍,等死吧!沈萬三終歸難逃厄運
    >這個世界上哪裡會有這樣的法寶呢。商人重利,沈家在元末就已經是富甲一方的大戶了,他們支持過張士誠,後來又轉向了朱元璋,本身歷史問題就說不清楚,而朱元璋出身貧苦底層,他非常痛恨統治階級和富貴人家,所以從「吃大戶」的角度來看,沈家替他修不修南京城都難逃厄運。
  • 沈萬三修城牆,又願意出資犒賞三軍,為何被朱元璋流放雲南呢?
    後來,張士誠坐鎮蘇州平江府,自古以來,官商往來頻繁,因此沈萬三當時和張士誠關係密切。之後,張士誠被朱元璋大軍圍攻時,據說沈萬三也捐贈了不少糧餉。不過,生意人終究是生意人,為人現實、勢利,朱元璋佔領蘇州後,沈萬三立刻想方設法向新政權朱元璋獻殷勤。不久,機會終於來了。
  • 張士誠派李伯昇猛攻諸暨新城,朱元璋的浙東守將李文忠將其擊潰
    元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 )正月,胡大海率兵攻取諸暨,朱元璋下令改為諸全州,諸暨與張士誠佔領的紹興接壤。此後,張士誠曾多次派兵爭奪此地,均無功而返,但他並不甘心,一直對諸全虎視眈眈,想伺機攻取。影視劇中的朱元璋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 ),朱元璋的諸全守將謝再興叛降張士誠後,胡深認為諸全是浙東的一面屏障,建議在離諸全五十裡的五指山下修築新城,分兵戍守。
  • 朱元璋宴請高僧,高僧只說了個「殊」字,朱元璋為何就將其處死?
    大約1393年,明太祖朱元璋邀請釋來復進宮。在宴會上,釋來復應皇帝之邀,作了幾首詩。如果高規格的宴席,釋來復的心情自然很好,詩興大發。釋來復又不是只豬,他怎麼可能當著皇上的面罵皇上是壞人呢?朱元璋更是明白這個道理。如此說來,一個「殊」字遭遇殺身之禍,不過是朱元璋殺人的幌子罷了!那麼,朱元璋殺人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 建文帝的豬隊友,這貨直接家門口送人頭
    當然不是,如果一個皇帝連謀反這樣的事都警覺不了那他就不要當這個皇帝了。朱允炆在朱棣發起「靖難」早期的時候還是很有動作的,具體表現在啟用老將耿炳文,將朱棣亂黨阻隔在山東以北,為了對付耿丙文這個老賊,朱棣沒少使陰招。但沒辦法,耿炳文就是不為所動,這體現朱元璋同志還是很高明的,洪武四大案基本上都給開國元勳送了張飛機票到閻王殿了,只有少數幾個才從朱元璋的魔爪中逃脫,耿炳文就是這少數幾個中的一個。
  • 他為何不提早禪位給朱元璋?
    但是不管他有沒有這個覺悟,還是自己能不能做得了主,他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了。因為還沒等到他想禪位的那一天,他就提早被朱元璋的手下做掉了。1366年12月小明王在瓜洲渡沉船死亡。後來朱元璋銷毀了一切有關於龍鳳政權的史料,至今歷史上對這一段君臣關係仍有不清楚的地方。畢竟朱元璋後來當上了皇帝,皇帝乃天選之人,怎麼會有人能夠成為他的上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