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興替,歷史更迭,在每一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基本上都會輪番上演農民起義,但是結局卻各不相同。這其中,要數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案例尤為典型。
先看一下二人的人生履歷: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人,識字不多,但是社會閱歷豐富,同時兼職眾多------幼年放牛,16歲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40歲在南京登基當皇帝。
洪秀全,廣東人,出生書香門第,7歲上私塾,15歲參加縣試,名列前茅。16歲當起鄉村教師,之後家道中落以及一直的科舉落榜,心灰意冷。30歲開始當「基督教宣傳員」,37歲發動金田起義,開始反清。39歲定都天京(今南京),51歲去世,都城被清軍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朱元璋和群臣
按照現在家長的價值觀理論,洪秀全的「起跑線」可比朱元璋好多了,他有學識,讀過書,而且家庭條件也不錯,而且如果之後洪秀全科舉成功,或許不會走上反清的道路。但是同樣是農民起義,為啥朱元璋就成功了呢?本期仁宇大歷史就這個問題,來跟讀者探討一下。
一,年代因素
朱元璋起義所處的年代是元朝,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元朝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再加上元朝漢化遲滯,權臣幹政,特別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當時政府歧視漢人,導致很多老百姓連最簡單的生活都難以為繼),最終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而洪秀全所處的年代,主要是清代的鹹豐年間,雖然也是封建王朝的後期,但是清朝整個帝國時期,都奉行「民族大融合」,實行漢人和滿人一家親的策略,而且鹹豐本人,雖有性格瑕疵,但是執政資質和能力在清朝帝王中是能居中遊偏上,社會治理也沒到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
元朝
二,競爭對手
元朝末年,其實有好多的起義軍,而且朱元璋跟隨的郭子興的起義軍實力並不強大,但是實力最強大的是陳友諒和張士誠的起義軍。但是陳友諒和張士誠並非是農民出生,張士誠甚至從事當時的高利潤壟斷行業——鹽業。但是朱元璋作為農民出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在極力維護下層群眾的利益的同時,也讓他得到了民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朱元璋在參加起義軍之前的經歷(主要是流浪和做和尚),走遍了安徽好多地方,極大地豐富了眼界,雖然皇覺寺的經歷讓他染上了流氓習性,但是也讓他擁有了極為擅長跟各路豪傑結交的能力,這些豪傑為他日後的開國戰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反觀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太平軍當時要面對的競爭對手,除了清朝的八旗軍,還有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和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同時由於拒絕與西方列強合作,甚至遭到西方勢力的阻難,在這三股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太平軍競爭難度可想而知。同時,沒有儘可能的聯合知識分子,缺少組織性,戰略上的不斷失誤。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甚至提出《天朝田畝制度》這種不切實際的制度,統治者日益腐敗,脫離民眾,最終導致太平天國失敗。
三,性格特徵
朱元璋由於農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在當上皇帝之後依舊勤勉(勤勉程度甚至不亞於 「清代勞模」——雍正),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同時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還成功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為統一中國,作出了偉大的業績。雖然存在一定的殺戮,但是那是在快速扼殺腐敗的不得已之舉,雖有過激之處,但是如此反腐措施,卻極大有力的奠定了明朝初期的政治穩定。
而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作為一種西方文化,是很難與傳統的儒家文化抗衡的。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數千年的傳承,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根深蒂固。這也導致了他在思想上無法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
洪秀全雕像
由於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基礎還未穩固時候,就毫無節制地封王,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經相當嚴重。大肆封王產生的「諸侯國」的概念,極度影響太平天國的穩定,這也為「天京事變」的危機埋下伏筆。
太平天國戰爭
總結下來,朱元璋的個人格局心態,以及注重吸納人才,同時採取正確的戰略方法,無疑幫助了他完成明朝的建立。而洪秀全由於其個人格局的限制,特別是在大肆封王和未能注重吸納人才,導致他最終太平天國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