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農民起義,朱元璋和洪秀全一勝一敗,究竟是為何?

2020-12-26 仁宇大歷史

王朝興替,歷史更迭,在每一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基本上都會輪番上演農民起義,但是結局卻各不相同。這其中,要數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案例尤為典型。

先看一下二人的人生履歷:

明太祖朱元璋,安徽人,識字不多,但是社會閱歷豐富,同時兼職眾多------幼年放牛,16歲入皇覺寺當和尚,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40歲在南京登基當皇帝。

洪秀全,廣東人,出生書香門第,7歲上私塾,15歲參加縣試,名列前茅。16歲當起鄉村教師,之後家道中落以及一直的科舉落榜,心灰意冷。30歲開始當「基督教宣傳員」,37歲發動金田起義,開始反清。39歲定都天京(今南京),51歲去世,都城被清軍攻破,太平天國滅亡。

朱元璋和群臣

按照現在家長的價值觀理論,洪秀全的「起跑線」可比朱元璋好多了,他有學識,讀過書,而且家庭條件也不錯,而且如果之後洪秀全科舉成功,或許不會走上反清的道路。但是同樣是農民起義,為啥朱元璋就成功了呢?本期仁宇大歷史就這個問題,來跟讀者探討一下。

一,年代因素

朱元璋起義所處的年代是元朝,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但是元朝皇位繼承紊亂、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再加上元朝漢化遲滯,權臣幹政,特別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當時政府歧視漢人,導致很多老百姓連最簡單的生活都難以為繼),最終導致元末農民起義。

而洪秀全所處的年代,主要是清代的鹹豐年間,雖然也是封建王朝的後期,但是清朝整個帝國時期,都奉行「民族大融合」,實行漢人和滿人一家親的策略,而且鹹豐本人,雖有性格瑕疵,但是執政資質和能力在清朝帝王中是能居中遊偏上,社會治理也沒到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地步。

元朝

二,競爭對手

元朝末年,其實有好多的起義軍,而且朱元璋跟隨的郭子興的起義軍實力並不強大,但是實力最強大的是陳友諒張士誠的起義軍。但是陳友諒和張士誠並非是農民出生,張士誠甚至從事當時的高利潤壟斷行業——鹽業。但是朱元璋作為農民出生,知道民心的重要性,在極力維護下層群眾的利益的同時,也讓他得到了民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朱元璋在參加起義軍之前的經歷(主要是流浪和做和尚),走遍了安徽好多地方,極大地豐富了眼界,雖然皇覺寺的經歷讓他染上了流氓習性,但是也讓他擁有了極為擅長跟各路豪傑結交的能力,這些豪傑為他日後的開國戰爭都立下了汗馬功勞。

而反觀洪秀全領導的太平軍,太平軍當時要面對的競爭對手,除了清朝的八旗軍,還有曾國藩領導的湘軍和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同時由於拒絕與西方列強合作,甚至遭到西方勢力的阻難,在這三股勢力的聯合絞殺下,太平軍競爭難度可想而知。同時,沒有儘可能的聯合知識分子,缺少組織性,戰略上的不斷失誤。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甚至提出《天朝田畝制度》這種不切實際的制度,統治者日益腐敗,脫離民眾,最終導致太平天國失敗。

三,性格特徵

朱元璋由於農民出身,深知百姓疾苦,所以在當上皇帝之後依舊勤勉(勤勉程度甚至不亞於 「清代勞模」——雍正),驅逐胡虜,除暴亂,拯救漢民族,同時注重招賢納士,廣採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還成功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為統一中國,作出了偉大的業績。雖然存在一定的殺戮,但是那是在快速扼殺腐敗的不得已之舉,雖有過激之處,但是如此反腐措施,卻極大有力的奠定了明朝初期的政治穩定。

而洪秀全創立的「拜上帝教」作為一種西方文化,是很難與傳統的儒家文化抗衡的。儒家文化作為中國數千年的傳承,在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根深蒂固。這也導致了他在思想上無法獲得大多數人的支持。

洪秀全雕像

由於洪秀全在太平天國基礎還未穩固時候,就毫無節制地封王,生活上的奢侈腐化已經相當嚴重。大肆封王產生的「諸侯國」的概念,極度影響太平天國的穩定,這也為「天京事變」的危機埋下伏筆。

太平天國戰爭

總結下來,朱元璋的個人格局心態,以及注重吸納人才,同時採取正確的戰略方法,無疑幫助了他完成明朝的建立。而洪秀全由於其個人格局的限制,特別是在大肆封王和未能注重吸納人才,導致他最終太平天國的失敗!

相關焦點

  • 同是農民起義,為何弱小的朱元璋成功了,而強大的李自成失敗了?
    同樣是農民起義,1356年的朱元璋勢力遠遠不如1644年的李自成,李自成的敵人也不見得比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強大多少,為何李自成迅速敗亡而朱元璋卻成功了? 一、李自成的失敗 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常常惋惜於李自成的失敗。也有很多人往往遺憾於吳三桂的叛變,還有清軍的措手不及。
  • 歷代農民起義都聲勢浩大,為什麼最終成功的寥寥無幾?
    農民起義從秦末到清末成功的就只有兩個人,嚴格意義上來說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朱元璋。很多的農民起義都中途夭折或者被統治者鎮壓了,就算能夠形成不錯的發展趨勢,大多數也會慢慢衰落,那麼為什麼農民起義大多沒有成功呢,其實跟歷史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偽造洪秀全書法嘲諷洪秀全,成王敗寇?
    近日在網上看到一篇批評太平天國的文章,讓人納悶:都什麼年代了,人們怎麼還有這種思想? 文章大力笞撻已經死去一百五十年的洪秀全,嘲弄挖苦,極盡貶損之能事,坦白講,一股腦的全是「成王敗寇」的偏見。
  • 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真相超出你的認知!
    臺灣當代學者傅樂成則使用較為中性的「民變」來稱呼「農民起義」。1. 從領導層來看,「農民起義領袖」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民考察究竟是否存在「農民起義」,首要之務,是考察其領導層的基本構成。事實上,所謂「農民起義領袖」,幾乎沒有種地的農民,他們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貴族後裔。這些人起事之初,亦無人懷抱「反抗地主階級」之目的。
  • 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國,為何永不稱帝,只是號稱太平天國「天王」?
    引言「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近代歷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次農民起義運動,而這次的農民起義也是給當時的清朝造成了相當大的困擾,盛極一時的太平天國運動甚至曾經打到了南京,佔據了當時整個中國的半壁江山。甚至馬克思曾經評論,太平天國運動是中國的社會主義的一次農民大實踐,可惜後來慢慢的還是變了味道,馬克思也是慢慢的由希望到失望。天王洪秀全太平天國運動的領導人是洪秀全,1851年,洪秀全和楊秀清等人策劃了「金田起義」的爆發,揭開了這場農民起義運動的序幕。
  •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獲得成功的有兩個人,一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
  • 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所謂「農民起義」
    一、史學界對「農民起義」的定性和評價一直存在分歧絕大多數人對「農民起義」這個詞都不會陌生,對陳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詳。1949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有關「農民起義」「農民革命」的內容,曾長期佔據很大篇幅,且一致持高度評價。
  • 洪秀全為什麼選擇在金田村起義?除去地理優勢,還有一重要原因
    道光三十年,洪秀全在金田村發出團營號召,希望各地拜上帝成員們在年底能夠抵達金田村,共商量大事。同年底,拜上帝教成員們齊聚金田村,洪秀全認為時機成熟,遂發動起義,一場延續十多年的反清運動就此拉開帷幕。 那麼,洪秀全為什麼會選擇在金田村發起起義呢?小佛認為有以下兩點重要的原因。
  • 洪秀全無權,為何還能扳倒楊秀清,原來是他留了這手
    要說中國近代的農民起義運動,我們第一反應就是太平天國運動,這場洪秀全打著上帝的旗幟掀起的「扶清滅洋」運動可謂轟轟烈烈,但內部的腐敗不了解歷史的人都不清楚。洪秀全作為太平軍起義的領導人物,為何會有無權的說法?而同夥楊秀清又是怎麼把控住實權的?為何洪秀全無權無勢,最後卻還能扳倒對方? 這事要從領軍起義那會兒說起。
  • 洪秀全推翻清朝概率多大?羅大綱3條建議,採納一條就可以
    封建帝制兩千餘年,農民起義呈現周期性規律爆發,多達數千次,但成功的非常少,甚至可以說寥寥無幾。劉邦:秦朝亭長,追隨楚國貴族項梁起兵,算是藉助農民起義之大勢。劉秀:西漢宗室後裔,追隨農民起義(綠林軍),後藉助門閥取得勝利。
  • 洪秀全最應該信奉的不是拜上帝教,而是五百年前的一個人!
    但是洪秀全本人似乎對這個上帝是十分相信和痴迷的,凡事都要依靠上帝,用現代人的話說,就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太平天國起義堅持了十幾年,但最終失敗了,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洪秀全對拜上帝教的痴迷,和凡事靠天,應該是導致這場大失敗的原因之一。
  • 洪秀全以及他的太平天國運動究竟該如何進行歷史定位?
    關於洪秀全,你說他是民族英雄,似乎談不上;但如果說他是邪教頭目,似乎也有詆毀之嫌。個人認為,洪秀全就是一個農民,一個接受過封建教育並且對自身現狀不滿的農民。不過必須承認,由這個農民所領導的清末農民起義,也就是太平天國運動,對於中國近代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 太平天國,洪秀全曾給各省大改名,看看這些奇葩名有你家鄉嗎?
    而太平天國的領袖人物洪秀全,他雖然和朱元璋一樣,敢作敢為,敢闖敢蕩,而且都是從社會最底層崛起的農民領袖,但從二人所提倡的文化內涵來說,他們的差別卻是千萬裡之遙。對洪秀全來說,不論從他所創立的神派「拜上帝會」,以及給「太平天國」各省份改名的這些事來看,洪秀全留給世人的,都是民族文化底蘊明顯不足,甚至一竅不通到令人尷尬的感覺。
  • 洪秀全為何迫不及待地扯旗稱王,難道他不懂得「緩稱王」的道理?
    拜上帝教起義之初便在金田村建國,得東鄉鎮後即對外稱王,建立五軍主將制度,相當於對外昭示了太平天國推翻滿清,鯨吞天下的野心;一系列「招風」行徑一直成功的引起了清廷的重視,嚴重掣肘了革命的發展與壯大。後世人多用朱元璋謀定天下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策抨擊太平天國領導階層鼠目寸光,窮人乍富等農民階級特有的局限性特質。然而深受儒學薰陶,博古通今的洪秀全豈能不知「緩稱王」之典?
  • 「農民起義我一個不寫」,易中天為何對農民起義如此厭惡?
    一、心存偏見作為百家講壇的主講人,易中天的能力和學識資歷,長期以來都是受到觀眾和學術界的認可的。而他本人在中國歷史研究方面也是頗有建樹。究其根本,農民起義的原因是因為國家無法給予自己有效的生活保障,走投無路,才會放棄安穩的生活,甘願鋌而走險反抗統治者。因此,農民起義的本質就是因為國家的生活幸福度太低。以此看來,農民其實也相當於古代中國的一面鏡子,照射著這個國家的基本生存水平,從這個角度看來,毫無疑問,農民的作用和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
  • 席捲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都敗了,為什麼幾個革命黨卻推翻了清朝?
    扯了這麼多,今天要講講革命黨了,來談談,聲勢浩大、此起彼伏的農民起義都推翻不了的清朝,為什麼幾個革命黨人卻做到了?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80期:洪秀全百萬起義軍都幹不翻的清朝,為何武昌幾萬革命軍就做到了?一、要講這個問題,還是繞不開人心這種東西,因為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是不能直視的,一個是太陽,一個就是人心!
  • 洪秀全是服毒身亡還是病死,曾國藩和李秀成的說法為何截然不同?
    洪秀全又連連科場失意,當他看到清王朝的黑暗統治,以及廣大民眾的倒懸之苦,於是決心改變這種狀況。1843年,洪秀全第四次科場失意,這次他完全放棄了升官發財、光宗耀祖的幻想。據說他大病了四十多天,自稱魂遊天堂。從此以後,他不再研究孔孟之道和八股文章,而是心鑽研七年前在廣州應試失意時,在街頭得到的一本宣揚基督教的小冊子。
  • 太平天國領袖洪秀全,11年未出天京城,他究竟在忙什麼?
    在此後的11年裡,洪秀全幾乎沒有出過城,他躲在城裡面做些什麼呢?出生貧苦人家,靠自己扭轉人生洪秀全出身平凡,之所以能夠發動農民起義和他的生活環境有很大的關係。洪秀全雖家境貧困,但是父母對他寄予了很大的期望,於是從小就送他去私塾讀書。洪秀全的父母很寵愛他,把他視作唯一的希望。但是洪秀全並不愛讀書,並且很討厭上學。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農民起義口號有何玄機?
    縱觀二千多年來成千上萬次的農民起義,他們無不是在起義之初就提出了十分響亮的口號。儘管這些口號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這些口號也無不反映那個時代的特徵,以及農民們的強烈要求和願望,因而牢牢地打上了「中國農民」的烙印。下面列舉的中國歷史上十大農民起義口號,就足可見中國農民起義的特色。  一、夏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黑暗的標誌和象徵就是宗教裁判所,除了燒死了大家熟知的布魯諾,更加殘酷持久的運動是「女巫懲罰」,光德國的宗教法庭就燒死了10萬名女巫,處死「異端」就更為普遍了,僅在西班牙一地,被火刑處死的異端分子就高達1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