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不存在所謂「農民起義」

2021-01-07 騰訊網

「農民起義」是我們從小就耳熟能詳的一個詞,但在嚴格意義上,所謂「農民起義」並不存在。

一、史學界對「農民起義」的定性和評價一直存在分歧

絕大多數人對「農民起義」這個詞都不會陌生,對陳勝、劉邦、朱元璋、李自成的故事也耳熟能詳。1949年後的中國通史中有關「農民起義」「農民革命」的內容,曾長期佔據很大篇幅,且一致持高度評價。

如范文瀾之《中國通史》認為:「地主成為農民面前唯一的大敵對階級,從陳勝吳廣開始,歷史上不斷地發生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大小起義。」翦伯贊之《中國史綱要》則說:「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推動了各地農民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中國史綱要》至今還是很多高校歷史專業的必用教材。

但在民國時期,通史中卻很少有關於所謂「農民起義」的內容,在提及時多有貶義。如錢穆之《國史大綱》稱王仙芝、黃巢為「流寇」,稱白蓮教、拜上帝教為「邪教」;呂思勉之《白話本國史》說陳勝、吳廣「造起反了」「濮州人王仙芝起兵作亂」。臺灣當代學者傅樂成則使用較為中性的「民變」來稱呼「農民起義」。

錢穆先生及其名作《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二、從領導層來看,「農民起義領袖」絕大多數都不是農民

考察究竟是否存在「農民起義」,首要之務,是考察其領導層的基本構成。事實上,所謂「農民起義領袖」,幾乎沒有種地的農民,他們或是小吏,或是商人,甚至是貴族後裔。這些人起事之初,亦無人懷抱「反抗地主階級」之目的。

1、「農民起義領袖」中沒有農民,多是地方小吏和商人

毫無疑問,「農民起義」要由農民來領導才名正言順,但事實上,歷史上幾乎沒有一次大的民變是真正的農民做主帥的。

文史學者唐元鵬以秦末農民起義、綠林赤眉起義、黃巾起義、隋末農民起義、唐末農民起義、王小波李順起義、方臘起義、鐘相楊麼起義、元末農民起義、明末農民起義、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起義十二次「起義」為樣本,統計其主要領袖「職業」後發現,小吏出身的有9人(如劉邦、竇建德);商人出身的有8人(如黃巢、方臘);軍人有4人(如陳勝、吳廣);貴族子弟有3人(如項羽、李密),另外還有幾個小地主和宗教相關人士。在唐元鵬看來,只有楊么是漁民、楊秀清和蕭朝貴是燒炭的,勉強能算在農民行列中。

農民無法成為民變領袖,是有其必然性的。古時農民長年在田間耕作,沒有文化,既無法意識到造成自身厄運的原因,也沒有能力提出恰當的政治綱領。生活經歷單一的農民,最缺乏廣泛的社會關係網絡,沒有相應的組織能力,來領導一支「起義軍」。

相比之下,小吏、商人等不僅有一定文化,還見多識廣,知道如何仿效朝廷體制,建立起一套自己的規則。再加上知識分子的參與,常常能使「起義軍」迅速壯大。劉邦、朱元璋有了張良、李善長等人的協助,才最終取得了天下。

2、民變領袖起來「造反」,從來都不是為農民謀利益

印象中,「農民起義」之目的,肯定是要為農民謀利益,要「均田免糧」的。但事實上,大多數人起事之初,所要謀求的都是個人富貴。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動員戍卒造反時,說道:「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說明他們鼓動驛卒造反的承諾並非分田地,而是功名富貴。戍卒們非但沒有反抗地主階級的意思,反而願意追隨陳勝、吳廣打出的「公子扶蘇、項燕」的旗號。

唐朝晚期的黃巢、王仙芝都是大鹽商,因走私販鹽而暴富。他們造反顯然不是為生活所迫,也沒有幫農民反抗地主的意思。王仙芝、黃巢在造反途中曾多次向唐朝政府請降,如879年,黃巢上書,請求封他為廣州節度使,但唐廷只同意給他一個四品小官,結果當然是沒能談妥。

朱元璋出身赤貧,自己沒有土地耕種,連農民都不如。但是他投身「革命」的心思一點都不堅決。當同鄉湯和來信要他一同投奔濠州郭子興時,朱元璋去找朋友周德興商量,周鼓勵朱元璋參加。朱元璋依舊猶豫不決,直到皇覺寺被燒,他無處可去時,還是先去算了一卦後,才決定投奔郭子興。

濠州當時五帥並立,按照吳晗《朱元璋傳》的說法,「軍糧攤派,孫德涯一夥主張當然該多派地主,貧苦農民連飯都吃不飽,再派糧不是要他們的命。郭子興卻有另一種主張,地主要少派些,橫豎地面上只有數得出的幾十家地主,派多了,地主吃不消,會逃跑。貧農小戶,雖然油水少,但是人數多,一家派一點,匯總起來就是一個大數目。」後來朱元璋站到郭子興一邊,顯然沒有為農民反對地主的想法。

民變領袖在成聲勢後,雖然往往打出「均貧富」之類的旗號來招攬人心,但在他們自己來說,目的再單純不過,那就是推翻舊王朝,建立以自己集團為核心的新政權。群雄逐鹿為的是問鼎中原,而不是什麼「農民利益」。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鼓動戍卒造反

三、從參與者來看,農民非為反抗地主,甚至是被裹脅「起義」

帝制時代之中國,乃農業社會。故而農民必然在歷次民變中是主要參與者。但中國歷史上,地主與農民的界限並不分明,二者間的矛盾,也未如想像中那般尖銳。許多民變中,農民之所以加入,原因很複雜,甚至有被裹挾者,大多非為「反抗地主壓迫」。

1、中國古代,真正尖銳的矛盾不在地主和農民,而在於民間和朝廷

在「農民起義」的歷史敘述語境中,「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極為尖銳,時時處在對立之中。但揆諸史實,在中國歷史上,地主與農民並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正如學者孟祥才所分析的那樣:

「中國歷代皇朝都實行土地買賣和諸子析產的制度, 再加上皇朝更替和戰爭造成周期性的社會動亂, 致使地主和農民都處在經常不斷的變化中。地主因犯罪丟官、經營不善、戰爭破壞、多子析產而下降為農民, 農民因科舉得官、精於經營或經商致富而躍升為地主, 這兩種情況經常發生, 使兩個階級不斷出現人員的交流, 由此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雙向滲透。」

全國半數以上的土地在自耕農、半自耕農手中,那種認為地主掌握大部分土地的看法是沒有依據的。所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之類的話,或者是誇張,或者是特殊情況。佃農、僱農沒有自己的土地,他們為地主耕種,但因農村中存在著錯綜複雜的宗族關係, 地主與佃農、僱農往往身處宗族網絡中,讓所謂的「階級矛盾」難以顯露出來。

在古代中國,真正尖銳的矛盾不在於地主與農民,而存在於民間與朝廷。一個王朝在中後期常常給老百姓以沉重賦役,此時地主、農民事實上處在同一地位。秦朝徵發戍卒,為保證農業生產,都是先徵住在閭右的豪強,等到豪強不足時,才徵閭左的農民,所謂「秦戍役多, 富者役盡」。在苛政之下,地主、農民都會對國家政策產生不滿,懷有反抗情緒。

故而,所謂的「農民起義」是不準確的。參與這種「起義」的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秦末的大動亂,先是由一群戍卒「打響第一槍」。隨後農民、知識分子、官吏、地主都起來響應,出現了《史記》中所載的此種情況:「陳勝「 將數百之眾, 轉而攻秦。斬木為兵, 揭竿為旗, 天下雲會響應……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2、老百姓參加「起義軍」不是因為土地,很多出於畏罪或迷信

即使黃巢、朱元璋這樣的豪傑不是為農民造反,農民也該是為爭取土地參與其事吧?事實上也不都是。陳勝身為屯長,負責管理戍卒,帶他們到駐地去。路上趕上大雨,無法在最後期限前抵達目的地。延誤了期限,所有人都要處斬。戍卒在「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的情況下,才選擇了追隨陳勝、吳廣造反。

劉邦做亭長時曾奉命押送犯人去驪山,結果走到半路時,犯人就逃跑了一多半。劉邦知道,等到了驪山,這些犯人肯定就跑光了,索性就在一天夜裡把所有犯人都放了。結果有十餘名犯人願意追隨劉邦。

劉邦在逃亡過程中發生了「斬白帝子」和頭上「常有雲氣」兩個傳奇事件,沛縣的人聽說後都覺得劉邦將來能成大事,紛紛前來投奔。由此可知,投奔劉邦的這些人並不是因沒有土地耕種而生活不下去的農民,沒有懷有反對地主階級的目的。

3、很多農民參加「起義」,非是出於自願,而是被亂局所裹脅

歷代「起義」中,不乏因天災人禍,導致饑民走投無路而冒險起事者,如王匡、王鳳的綠林軍。洪秀全起事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廣西大旱。但是隨著「義軍」規模的擴大,很多參與者就非主動,而是被裹脅了。李秀成供狀中說:「凡是拜上帝之家,房屋俱要放火燒了。寒家無食,故而從他。鄉下之人,不知遠路,行百十裡外,不悉回頭,後又有追兵。」這就是最先被裹脅「起義」的一部分人。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後,曾出兵北伐。有史料說北伐軍「沿路裹脅」、「到處裹脅, 愈聚愈多」。有「跟隨官兵挑負行李, 到獨流」後被北伐軍裹脅去的;有在趕集時被裹脅去的;還有的在「城內看戲, 不料長發賊進城」 而被裹脅去。北伐軍統帥李開芳在被俘後供稱,「所到各處, 裹脅的鄉民, 也有用銀錢邀買跟隨的, 亦有怕殺跟隨的。」因為害怕被裹脅,以至於有些地方在北伐軍到來之前竟「人民逃亡, 十室九空」。

有的人被太平軍裹脅後,又想著如何去裹脅別人。以下這則史料如今看來,讓人不寒而慄,「保安周生曾問數賊曰:『爾在彼中擄來乎?投來乎?』曰『擄來, 且焚搶殆盡』。復間曰:『爾恨擄爾之人及害爾之人乎?』曰:『恨』。『然則何以今日亦行擄人害人之事。』數賊眾一詞曰:『因自家焚擄一家, 己身復被擄, 每見完善之地人民, 以為我如是, 伊輩何獨安處。憤慈不平, 必將其人擄來, 同我一樣, 我心始快。』」

被裹脅去的人只好跟隨太平軍造反,「裹脅之人, 能寫字者派司筆墨,呼以先生,不令出仗。老弱膽小者, 令扛抬物件, 燒火炊飯。」剩下的青壯年則發給長矛、刀劍,有太平軍士兵在後面監督著上戰場,誰要是退卻,就會被當場斬殺。

對於太平天國裹脅百姓的事情,錢穆的論說非常精闢,「饑荒可以促動農民,卻不能把農民組織起來,要臨時組織農民,便常賴於宗教。為要在短期唱亂而臨時興起的宗教,決無好內容。這是農民革命自身一個致命傷。」「因中國疆域之廣,饑荒災歉,只能佔大地之一角。而且饑荒有其自然限制,一兩年後,情形即變。因一時一地的變亂而激動變亂,要想乘機擴大延長,勢必採用一種流動的恐怖政策,裹脅良民,使他們無家可安,無產可依,只有追隨著變亂的勢力,這便是所謂『流寇』。這一種變亂,騷擾區域愈大,虐殺愈烈,則裹脅愈多。這一種變亂,騷擾區域愈大,虐殺愈烈,則裹脅愈多。」

不難想像,在歷代「起義」中都存在類似北伐軍的這種做法。「起義軍」到一個地方要補充兵員,自然會想辦法讓當地人從軍造反。

表現太平軍北伐的連環畫

四、從結果看,「起義軍」所過之處,農民並未獲得什麼好處

所謂「起義」,即仗義起兵,如果所行不義,那還是「起義」嗎?在想像中,「起義軍」所過之處一定是秋毫無犯,打破州城府縣就要開倉放糧。事實與此截然相反,「起義軍」到的地方少不了燒殺擄掠,以致生靈塗炭。20世紀上半葉,共產黨領導人之一的李達即說,農民戰爭對生產力的破壞是嚴重的,「黃巢殺人八百萬,張獻忠屠盡四川人。」1949年後的史書對此很少提及,理由是「這些內容都是封建文人出於階級立場對農民起義的誣衊誹謗;重述這些內容可能損害農民起義的形象。」

以唐末黃巢為例,他的隊伍中病死、餓死、戰死的總數在一百萬以上。中原本來人口稠密,但到了黃巢敗亡之時,已經縱橫千裡,渺無人煙了。在廣州,僅僅是回教徒、基督徒被黃巢所殺的就有12萬以上。長安是當時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都市,曾被黃巢作為首都。當唐軍反攻,黃巢狼狽撤離前,他下令放火,將長安燒成一片平地。從此長安再沒有機會成為國都。

李自成大軍以紀律嚴明著稱,但其所過之處,「凡有身家, 莫不破碎;衣冠之族, 騷然不得安生, 甚則具五刑而死者比比皆是」。如果說這還算是對所謂地主階級的打擊的話,那他在攻破偃師後的屠城,受害者就大都是普通老百姓了。張獻忠在四川的屠殺更為知名,如溫江縣「人類幾滅」。

因為在古代史書中,各種民間起事都被記作「盜賊」。當1949年後樹立「農民起義」至高無上的地位後,就將所有的「盜賊」一概理解為「起義」。其實這些盜賊中很多是在太平歲月聚眾劫掠的大盜,破壞性極強,沒有任何「起義」的綱領。

即使是真的「農民起義」,很多時候作用也是消極的。正如學者戎笙指出的那樣,很多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之後,社會生產力長期處於停滯衰落的狀態。有的農民戰爭之後,還出現了分裂割據,社會生產力遭到長期的破壞。至於中等規模的農民戰爭沒有推動生產力的例子就更多了。所以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這種觀點,不攻自破。

在「農民起義」是歷史發展「動力」的說法過時後,「農民起義」的作用通常被解釋為:迫使新統治者承認農民在動亂中獲得的土地,並頒行輕徭薄賦的舉措。事實上,在經過「起義」帶來的大動亂後,國家要休養生息、恢復生產,只能採取上述政策。這與其說是對農民讓步,不如說是新王朝建立者要鞏固統治。

黃巢大軍攻入長安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新唐書》、《資治通鑑》、錢穆《國史大綱》、唐元鵬《古代農民起義領袖職業調查》、孟祥才《重新審視中國封建社會的農民、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黃敏蘭《究竟是誰否定了農民起義》、池子華等《北伐太平軍「 裹脅」 問題述論》、畢英春等《朱元璋不是農民起義的領袖》、史式《對「黃巢起義」的再思考》等。

結語:

雖然不排除歷史上某些小的民變事件,系農民自發起來反抗暴政,可算作「農民起義」;但今人所熟知之歷史上的大規模「農民戰爭」,確無一例,可算名副其實之「農民起義」。

出品:今日話題歷史版 責編:楊津濤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次農民起義
    1912年,大清皇帝宣統帝溥儀昭告天下宣布退位,中華民國正式建立,中國結束了持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蹣跚的步入了所謂的資本主義社會。 然而就在這年,中華大地上爆發了一次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的規模在古代歷次農民起義中並不算特別大,知名度在古代歷次農民起義中也並不算特別高,這場農民起義沉默的悲壯著,但卻是中國最後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白朗起義。
  •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做不到改朝換代根本排不上
    提到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農民起義,一般人印象中排名前三的是唐末黃巢起義、明末李自成起義和太平天國。
  • 中國歷史上的十大農民起義口號有何玄機?
    縱觀二千多年來成千上萬次的農民起義,他們無不是在起義之初就提出了十分響亮的口號。儘管這些口號雖然千差萬別,但是這些口號也無不反映那個時代的特徵,以及農民們的強烈要求和願望,因而牢牢地打上了「中國農民」的烙印。下面列舉的中國歷史上十大農民起義口號,就足可見中國農民起義的特色。  一、夏人: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 「農民起義我一個不寫」,易中天為何對農民起義如此厭惡?
    ,不僅僅可以照射人們的過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預示人們的未來,因此歷史並不應該僅僅是存在於書上的文字,而是真正警醒人心的力量。在中國的封建王權統治史上,出現過很多形形色色的人才,這些人有著一顆不服輸不信命的決心,並且決定通過自己的力量去掌握封建的王權統治,這些人,就是中國歷史政治史上重要環節的組成者——起義農民。按理說,這些農民揭竿起義,理應得到關注和尊重,但是作為中國最著名的歷史學家、百家講壇的主講人的易中天卻對這些農民極度排斥,甚至放出「農民起義我一個不寫」的狠話,這又是為什麼呢?
  • 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真相超出你的認知!
    如范文瀾之《中國通史》認為:「地主成為農民面前唯一的大敵對階級,從陳勝吳廣開始,歷史上不斷地發生農民反抗地主壓迫的大小起義。」翦伯贊之《中國史綱要》則說:「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轉戰南北,推動了各地農民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地主階級。」《中國史綱要》至今還是很多高校歷史專業的必用教材。但在民國時期,通史中卻很少有關於所謂「農民起義」的內容,在提及時多有貶義。
  • 中國最後一次農民起義
    然而就在這年,中華大地上爆發了一次農民起義,這場起義的規模在古代歷次農民起義中並不算特別大,知名度在古代歷次農民起義中也並不算特別高,這場農民起義沉默的悲壯著,但卻是中國最後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白朗起義。白朗落草公元1912年,農曆壬子年,大清宣統四年,中華民國元年,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年,北洋政府統治的第一年。
  •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獲得成功的有兩個人,一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
  • 歷史上的農民起義,都少不了一句霸氣的口號,那誰的口號最霸氣?
    秦朝時期,等級劃分明確,權貴世襲,所謂的王侯將相,無一不是權貴世族中人,普通百姓無法接觸政權。此時,偏偏農民出身的陳勝,吳廣不甘心,自大澤鄉起義成功後,愣是發出了:「難道,王侯將相,生來就是貴人命?」的反問,這也表明自己絕不信命的態度。這是中國歷史中,第一次有人民群眾公開表達,希望得到平等政治權利的想法,其意義可見一斑!
  • 為什麼歷史上農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 而毛澤東就能成功?
    這麼多次的農民起義,時代變了、人物變了、事件也變了,但劇本從來沒變。 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4如何從根源上規避這種宿命般的歷史輪迴呢?毛澤東敏銳的意識到:歷史上眾多的農民起義中,一個又一個人物在歷史的舞臺上走了又來、來了又走,可真正受苦是最廣大的老百姓。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那些少數資源的擁有者對廣大的老百姓看不上眼,殊不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人心所向才是執政持久的唯一法則。
  • 宋朝農民起義居歷朝之冠,為何卻沒有亡於農民起義?
    中國歷史有無數的王朝,這些王朝各有各的強勢,也各有各的弊病,但無一例外,都會因為土地兼併而使農民生存空間越發狹窄,最終農民忍受不了被迫起義,在農民起義軍和北方異族的打擊下,王朝滅亡。秦朝亡於陳勝吳廣起義,漢朝雖不是亡於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深深動搖了漢朝的根基,隋亡於農民起義,唐亡於黃巢起義,明亡於闖王,清末有太平天國。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如當時的《禮儀書》居然規定:「痰不要吐到桌子上,也不要飛過桌子」。某宮廷規矩有這一條:「每一個人,無論是誰,白天黑夜,餐前餐後或就餐期間,都不能在走廊裡、居室內、樓梯上、石階上隨地大小便」。
  • 陳勝吳廣起義真的是農民起義嗎?
    中國歷史歷來以秦朝為分界線,秦朝之前的社會稱為奴隸制社會,秦朝及之後的社會稱為封建社會,根本原因就在於秦朝建立了真正的大一統王朝
  • 《水滸傳》說的是農民起義故事嗎?我們似乎都誤會了
    長期以來,潛意識裡大家往往把它當成一件農民起義的故事來讀。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農民起義,從秦末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到元末農民大起義、晚清的太平天國運動等等,這些事件主要有兩個特點,一是起義領導者主體屬於農民階層並且依靠農民隊伍建立起反抗現政權的武裝。第二,起義有著鮮明的目的,就是推翻現政權或至少建立自己的政權,設置有相對完整(不一定完善)的政權機構。
  • 中國史上最霸氣的五大農民起義的口號,各有千秋,你更喜歡哪個?
    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其中不乏那些依靠農民起義得來的皇位。那麼這些人起義肯定有自己獨特的口號。但是很可惜,農民起義成功的並不多,今天就和大家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五句起義口號,哪個口號讓你刻骨銘心,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句話!
  • 秦朝以前為什麼從來沒有聽過「農民起義」這檔子事
    「秦朝以前為什麼沒有農民起義?」這個問題,似乎有兩個預設條件——第一,默認「陳勝吳廣起義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是正確結論。第二,默認商、周屬於奴隸制社會。請恕冒昧,題主還有一個不很嚴謹的判斷,春秋戰國也屬於周,是東周裡的兩個不同階段。怎麼說呢?首先,如果稍微留心的話,可以發現,現在不少書籍文章中,已經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平民起義」了,而不是再說「農民起義」。
  • 宋朝富有而繁榮,為何總是發生農民起義?
    而德意志哲學家叔本華有言:無所事事的人總是安靜不下來的。這就是社會動蕩的根源。兩宋,共享國運319年,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相比其他朝代,兩宋有太多的與眾不同,農業革命、古文運動、城市崛起、民族主義興起、市民階層形成等等。
  • 唐末農民起義中的黃巢為何只是一個歷史的攪局者?
    儘管,黃巢領導了唐末農民起義,一度造成了唐朝的分崩離析之勢。但是,筆者個人卻認為,黃巢最多也只能算是一個歷史的攪局者罷了。 前些年,大導演張藝謀曾拍攝過一部名叫《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電影。雖然說,這部電影因為劇情和服飾而被人長期吐槽,但在龐大的陣容和場景等方面,依然有讓人稱道之處。
  • 農民起義口號變遷: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到「闖王來了不納糧」
    17年,王匡、王鳳在綠林山發起了一場旨在推翻王莽政權的農民起義,史稱「綠林農民起義」。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二次農民起義。在綠林起義的號召下,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湧現了赤眉軍、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舂陵兵等農民起義軍。 最初,這些農民起義軍沒有打出口號,倒是一個叫李通的貴族提出過一個口號,叫「劉氏復興,李氏為輔」。
  • 探尋宿州涉故臺,2200年前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實地令人感到惋惜
    只有深入到這個城市的腹地,才能夠發現那些依稀尚存的古村,至今還殘留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大澤鄉之於宿州就是這樣的存在。 但是要說到陳勝、吳廣起義,或許很多人都還能記得一二,畢竟這件事多次出現在我們課本中。大澤鄉鎮,是安徽省宿州市下轄的一個鎮,當年陳勝吳廣帶領的農民起義就是發生在這裡,所以這個村子也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 陳勝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何「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說起農民起義大家可以想到很多,幾乎每個朝代更替時期都有這種事情發生,可為什麼其他人起義就被稱之為謀反,但是農民起義的鼻祖陳勝吳廣起義卻被稱為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呢?陳勝領導的起義是歷史上第一次以農民為主導起義的事件,所以這次起義在歷史上的影響很深遠,尤其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名言流傳。可為什麼作為農民的陳勝和吳廣要一起反了秦朝的統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