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雖是皖北地區一個三線小城,在國內也沒有什麼名氣,但是這是一個人文歷史深厚的城市。但是隨著城鎮化建設不斷的加快,隱藏在宿州城內各個角落的古蹟、古建築都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有的被加以保護,供遊人參觀;有的則慘遭拆除,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中。只有深入到這個城市的腹地,才能夠發現那些依稀尚存的古村,至今還殘留著這個城市的歷史,大澤鄉之於宿州就是這樣的存在。
說到大澤鄉很多人可能都沒聽說過,確實這是一個在皖北地區非常普通的小村子。但是要說到陳勝、吳廣起義,或許很多人都還能記得一二,畢竟這件事多次出現在我們課本中。大澤鄉鎮,是安徽省宿州市下轄的一個鎮,當年陳勝吳廣帶領的農民起義就是發生在這裡,所以這個村子也有兩千多年歷史了。
當年起義的涉故臺保留至今,被列為省文物保護單位,很多遊客在閒暇之餘都會過來參觀。秦末第一次農民起義舊址,涉故臺又名射鼓臺、涉鹿臺。該臺由當年起義時,起義軍所築。當時築造這個臺據說有三種用處:一是築臺盟誓,誅伐暴秦;二是點將演武,擊鼓之臺;三是大澤鄉系低洼沼澤,築臺屯兵,共72臺,古稱72連營,涉故臺最大。
陳勝、吳廣起義大型浮雕像,雕像通高9米雕像外形為火炬形,象徵著他們是第一個農民起義,熊熊烈火有燎原之勢。陳勝右手持劍,左手振臂呼喚起義軍,吳廣怒目舉棒,首衝在前。雕工細膩,栩栩如生。
原來的臺上還有後人會紀念陳勝吳廣起義建造的樓、臺、寺並鑄鐘一口,蓋鐘樓一座。幾方古碑,風雨磨洗,字跡已不再清晰,可還記得立碑者心中深深的用意?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喊出了幾千年來百姓心中的真實願望,對人性的開放和追求人的自由起了一定的作用。
在涉故臺的不遠處還有一口水井,據說也是當年起義的農民挖掘的,用於在此處生活所用。現在水井依然保存完好,並刻有名字「龍眼井」。還有一棵柘龍樹,考古專家們經考察、論證,此樹是陳勝、吳廣起義時期栽種的,算下來也有2000多年歷史了,稱得上是真正意義的古樹了。當年著名作家賈平凹在參觀涉故臺時,曾在《宿州涉故臺龍柘樹記》的散文這樣描述柘柘樹,「摸之,光膩如玻璃,用石頭敲敲,叮叮價響,石頭已敲碎,虎口震麻,樹上竟不留一點痕跡……」
但是每一位前來的遊客,都為這裡感到惋惜。旅遊時代已經到來,而且大澤鄉起義更是家喻戶曉的故事。這樣一個具有深厚歷史文化的地方,卻沒有很好的開發出來,著實讓人感到遺憾。那麼你知道大澤鄉起義這個故事嗎?對於大澤鄉這個地方你是否去過?對於一個有著深厚歷史底蘊的地方卻沒有很好的開發,您都有哪些建議,歡迎在評論處留言大家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