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農民起義,為何弱小的朱元璋成功了,而強大的李自成失敗了?

2020-12-22 騰訊網

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領一支紅巾軍攻佔了南京城。雖然彼時他還很弱小,但他卻以此為基地,披荊斬棘十餘年,終於建立了強盛的大明帝國。

公元1644年3月,李自成攻克了帝國首都北京。此刻,他已雄踞帝國北方。然而,很快他就兵敗如山倒,次年死於湖北。此後不到20年,清帝國統一全國。

朱元璋:你有何資格跟我在一張圖上?

同樣是農民起義,1356年的朱元璋勢力遠遠不如1644年的李自成,李自成的敵人也不見得比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強大多少,為何李自成迅速敗亡而朱元璋卻成功了?

一、李自成的失敗

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常常惋惜於李自成的失敗。也有很多人往往遺憾於吳三桂的叛變,還有清軍的措手不及。

那麼,歷史真的是這樣嗎?如果沒有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在山海關大敗大順軍,李自成能不能建立一個強如大明的漢人帝國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急於下結論。因為,對於李自成大順政權在1644年的失敗原因,400年來有很多觀點。

其一,攻佔北京後,大順政權的主要領導人地位迅速上升,一躍成為帝國的主宰,迅速紙醉金迷,腐化墮落,以致於面對清軍和吳軍時戰鬥力下降,從而兵敗如山倒。

其二,大順政權領導人李自成受讒言蠱惑,冤殺了神機妙算的軍師李巖,而聽任丞相牛金星胡作非為。

其三,大順軍大將劉宗敏逼殺陳圓圓(或拷問吳襄),推倒了多米諾骨牌,導致了吳三桂和清軍的聯合,大順軍實力不敵。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些觀點都有失偏頗。

首先,李自成進入北京是在1644年3月,而退出北京則在當年4月底,前後不到2個月。雖然歷史上不乏腐化的案例,但大多數都是以年為單位的潛移默化,在短短的幾十天內腐化導致戰鬥力大幅度下降的情況還從未有過。

其次,關於李巖和牛金星等人是否存在以及在李自成政權中的地位,尚有爭議。即使事實如此,如果大順軍的勝負僅僅僅繫於李巖一身的話,那麼李自成能夠在明帝國的剿殺中存活那麼多年、橫掃北方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可知,這也是一個捨本逐末的。

第三個觀點有其合理性,對於清軍的不重視是李自成的失誤之一。但是清軍入關僅僅只造成了北京及其周邊的丟失,李自成還有廣大的河北、山西、陝西、湖北等地,其中太行、關中等形勝之地也統統在李自成的手中。而短短一年之後,李自成就兵敗垂成,讓一個僅僅擁有10餘萬軍隊的異族政權打的落花流水。將這些失敗統統歸於吳三桂的叛變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顯現,這都不是李自成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與此同時,我們注意到,李自成進京和離開北京時,有一個現象的反差,很明顯。

李自成進京的時候,「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傳遍北方大地,廣大百姓歡呼雀躍,許多前明遺老遺少也僅僅把順代明看作是朝代更替,對新生的大順政權有著相當的好感。可以說,李自成是帶著百姓和士紳的擁戴進入北京的。

而李自成退出北京的時候,攜帶更多的是財物,身邊卻沒有了百姓的呼聲和士紳的幫助,一年之後李自成竟然死於農民武裝之手。要知道李自成本是農民軍出身,他的起義也與百姓有著相同的訴求,應當在底層百姓中間有著天然的親和。

前後對比是極度不合理的。所以,到底發生了些什麼,才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呢?或許這能有助於我們找到原因。

二、1644年的大順皇帝李自成

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當年3月19日,崇禎皇帝死,李自成進入北京。

早在1643年,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時候,明帝國治下的廣大百姓中間就流傳著一句話:「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

事實上,之所以李自成能在短短是兩三個月從西安到北京,正是因為士紳百姓的擁護。一路上明軍幾乎不戰自退或者投降,而很多地方李自成幾乎是被主動簇擁著進的城,比如,大順軍開進宣府時,「舉城譁然皆喜,結彩焚香以迎」;就連明帝國的首都北京,李自成也是在明廷兵部尚書張縉彥、太監王德化等人的主動投降下進入的。

當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當時的明政府的官員們爭相請求錄用,甚至連大學時等高官也不例外。當年七月,劉澤清在對吳三桂的信中說「三面環觀,曾有誰不降賊?」

自成自居西安,建置官吏,至是益盡改官制。···召見朝官,自成南響坐,金星、宗敏、企郊等左右雜坐,以次呼名,分三等授職。自四品以下少詹事梁紹陽、楊觀光等無不汙偽命,三品以上獨用故侍郎侯恂。-《明史·卷三百九》

清人所修《明史》對李自成等人是不太客觀的。但是這段記載中,卻提到明廷官員的普遍投降,三品以上只有一個侯恂沒有接受大順的任命,所以這應該是可信的。

明人衣冠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那位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著名的明末學者顧炎武,在其《日知錄》中曾寫道:

「有亡國,有亡天下。···異姓改號,謂之亡國。人將相食,為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看來,在當時士紳百姓眼中,明帝國是朱氏君臣的國家,與他們沒有太大關係。這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當時廣大的百姓士紳都對大順發自心底的擁護,而非抵制。

大順政權目前急需的應該是恢復生產、重建秩序,而這無疑是相當有利的現象。且看李自成大順政權的作為:

其餘勳戚、文武諸臣奎、純臣、演、藻德等共八百餘人,送宗敏等營中,拷掠責賕賂,至灼肉折脛,備諸慘毒。藻德遇馬世奇家人,泣曰:「吾不能為若主,今求死不得。」賊又編排甲,令五家養一賊,大縱淫掠,民不勝毒,縊死相望。徵諸勳戚大臣金,金足輒殺之。-《明史·卷三百九》

多方查閱資料,這段關於「追贓助餉」和劫掠京城的記載並不是對李自成的詆毀,而是事實。甚至在大順政權任命地方官員之後,官員們首先做的,也是拘捕明朝官紳追贓助餉。

而同時,關於李自成安撫百姓、恢復生產的記錄,除在1643年正月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賑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餉軍」等不成規模的舉動以外,很少有相關記載,甚至連大順政權建立田制、收取賦稅的記錄都難以找到。同時,也很少看到李自成廣泛徵用在野人才、建設政權方面的的記載。

相反,我們看到的,大順政權治下的北方局面是:士紳群體惶惶不可終日,遍地雞飛狗跳,無人建設和維持秩序,兵荒馬亂,百姓也無法恢復生產。

在大順皇帝李自成眼裡,士紳乃至北京城中居民只是他用來養活軍隊的軍餉,而百姓的死活、農業生產的恢復、社會秩序穩定,似乎並沒有那麼重要。

李自成起義的原因是因為活不下去,而現在換成他主宰天下,除了他的軍隊,廣大百姓仍舊難以生存。那麼,百姓士紳為什麼還要支持這樣的大順呢?

果不其然,在李自成敗於清軍之手後,一路向西安撤退。而那些數月前曾經迎接他的百姓士紳,卻對他冷眼旁觀;前明官吏和軍隊,甚至紛紛投向了異族政權清廷的懷抱。

或許僅僅因為這個,來判斷李自成失敗的原因有失偏頗。我們再來看一個成功的例子,300年前,同樣出身於農民義軍,那個建立大明帝國的朱元璋。

三、1356年的江南中書省平章朱元璋

元至正16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率軍進入集慶,改名應天府(今南京)。在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都城中,南京幾乎是南方唯一的代表,這說明了南京的地理優勢。

然而,相比於1644年的大順皇帝李自成,「江南中書省平章」朱元璋此時的勢力遠遠難以比肩,而他的對手們,元帝國、陳友諒、張士誠等等,也並不見得東北的清帝國、各自為政的南明更加弱小。

與大順政權作為不同的是,朱元璋進城之後,首先做的一件事,是宣告吏民:我是來保護你們的,不是來傷害你們的。

太祖入城,悉召官吏父老諭之曰:「元政瀆擾,幹戈蜂起,我來為民除亂耳,其各安堵如故。賢士吾禮用之,舊政不便者除之,吏毋貪暴殃吾民。」民乃大喜過望。···遣儒士告諭父老,勸農桑,尋還應天。-《明史·太祖本紀》

朱元璋並不是說了這樣一句空話。在立足應天之後,除了軍事上的動作,朱元璋花費了很多的精力,恢復佔領區的農業生產、頒布軍紀嚴禁掠奪、妄殺等等。朱元璋還專門頒布了曆書,指導農業生產。

同時,朱元璋花了很大力氣,徵召那些在野的儒士、隱士。關於這一點,我們往往注意到劉基在軍事方面發揮的作用,卻忽略了李善長、呂昶、宋濂、葉琛、劉基等人,在朱元璋佔領區恢復當地農業生產、積累財富建設政權等方面的作用。

數年之間,應天的朱元璋就擁有了一塊穩固的、富庶的根據地。而百姓和士大夫,也對朱元璋更加擁護。

有一個問題曾經令子彧異常困惑:在與陳友諒、張士誠,乃至後來的元帝國進行軍事爭奪的時候,地盤並不寬廣的朱元璋卻往往能夠取得勝利。

而現在看來,朱元璋能取得這些軍事上的勝利,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這塊基地。

雖然朱元璋也出身貧民,特痛恨官吏,但他卻盡最大可能去徵召儒士輔佐、善待投降的元朝官吏和將領。這樣,朱元璋爭取了更多的士大夫的投靠,團結了更多的人,維持了社會的穩定秩序,也才能有機會、有能力恢復生產、建設政權。

在關於朱元璋的記載中,「禮用賢士」、「勸課農桑」、「減免租賦」等等非常多,可見在朱元璋的執政生涯中,一直注重對百姓生存現狀的調查和改善。

仿佛在優秀皇帝們的傳記中,通常都能找到這些相關記載。然而這並不意味著,這是些千篇一律的廢話,特別是對一粥一飯的廣大百姓來說。

而最終的結果,朱元璋最初的這塊地盤比起李自成的地盤小的多,但是朱元璋卻能夠以此為基地,建立起龐大的帝國。拋開軍事因素不談,朱元璋的成功與他的這些作為,是分不開的。

四、農民起義的死結:能否完成身份的轉變?

對於李自成的失敗,很多人也曾注意到「追贓助餉」這一行為,並把它納入李自成失敗的原因之一。然而,很少有人意識到,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

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王朝的末年,都有很多次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比如陳勝吳廣起義、黃巾大起義、黃巢高仙芝起義、還有本文的李自成等人的起義等等。

他們的勢力都足以摧毀當時的帝國,然而,他們之中真正成功建立長期穩定政權的卻是少之又少。

我們往往把失敗歸咎於,地主官僚的狡猾和農民的樸實。然而,經過千錘百鍊的農民義軍首領如李自成等,在很多方面並不比歷史上的梟雄們遜色,但是為什麼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失敗了呢?

農民起義之初,滿地都是別人的地盤、別人的財富,所以往往起義者也是破壞者。百姓和士紳擁護他們,是因為他們破壞舊的秩序,那個讓他們難以生存的秩序。根本來說,他們所擁護的,不是某個英雄,而是生的希望。

但是慢慢的,當起義軍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他們會從一個破壞者變成一個地盤、人口、財富的擁有者。這時候,首領們應該轉變身份,從一個舊秩序的破壞者,變成一個新秩序的建設者,建設一套能夠讓大多數人贏得生存的新秩序。而且這個新秩序的建立,需要領導者,還需要很多人才參與建設。

然而,意識到這一點的農民起義軍首領很少,但無疑,他們幾乎都成功了。比如劉邦、朱元璋等。

而其他首領們,顯然沒有意識到這個身份的轉變。那麼,他們也就意識不到,他們需要建立一個新的秩序。而他所佔領的地盤,也就是一個繼續擁有舊的秩序,或者是沒有秩序、混亂不堪的荒地而已。

而擁有廣大土地的李自成,顯然仍舊是一個破壞者,他廣泛「追贓助餉」的行為,就是代表。

對於農業帝國的臣民百姓來說,生存的根本,最重要的就是農業生產。一個沒有良好秩序的地盤是無法有效保證農業生產的。所以,起義雖然暫時成功了,但百姓士紳們生的希望,卻再次破滅了。

於是,起義軍難以繼續贏得百姓的支持,也無法有效的積累財富物資供養軍隊和政權建設。雖然他們可能憑藉強權短暫的建立政權,但幾乎無一取得最終的成功。

這是大多數農民起義最終走向失敗的根本原因,比如黃巢、李自成。那麼,既然那麼重要,為什麼這麼多傑出的李自成們都做不到這一點呢?

因為做到這一點實際上並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出身農民起義的梟雄來說。

因為他們首先必須團結更多的人,這其中包括他們原來曾經仇恨的官吏(士紳、富農、地方三老等)階層。不僅要放棄仇恨,甚至還要禮遇他們、重用他們,來維持社會穩定,因為他們是重建社會秩序的重要參與者。

他們還需要維持軍隊紀律,改變以搶掠和奪取作為供養軍隊的主要物資來源,而轉過來以屯田、合理收取賦稅等大家都能夠接受的方式來供養軍隊、建設政權、積累財富。

破壞舊秩序往往是容易的,但建立新秩序,特別是合理的新秩序,往往是困難的。這才是為什麼李自成們所以失敗,而朱元璋們所以成功的根本原因。

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篇首提出的那個問題,如果沒有清軍的出現,李自成能不能建立一個強如大明的漢人帝國呢?

歷史曾經並非沒有給予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統一全國的機會,但李自成的失誤不僅僅在軍事上。我想顧誠先生在《南明史》中的這句話能夠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完)

文/子彧

相關焦點

  • 為何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而黃巢和李自成卻失敗了
    雖然都是起義,但是黃巢和朱元璋李自成還是有區別的,黃巢是主動起義,朱元璋和李自成是被迫起義。 黃巢是山東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是一個私鹽販子,家裡很有錢,他起義是因為心中有抱負,他寫過這樣一首詩: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 歷代農民起義都聲勢浩大,為什麼最終成功的寥寥無幾?
    農民起義從秦末到清末成功的就只有兩個人,嚴格意義上來說就只有一個人,那就是朱元璋。很多的農民起義都中途夭折或者被統治者鎮壓了,就算能夠形成不錯的發展趨勢,大多數也會慢慢衰落,那麼為什麼農民起義大多沒有成功呢,其實跟歷史的大環境有很大關係。
  • 缺少的不僅僅是格局,從李自成敗亡看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
    從西北起事到席捲華北,以摧枯拉朽之勢在短短數年時間就一舉掀翻曾經威震世界東方的大明帝國,再到直線墜落戰敗身死,「闖王」李自成經歷了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和陳勝吳廣、綠林赤眉、黃巢等等一樣,要麼直接失敗,要麼被貴族竊取果實,還是擺脫不了農民起義無法靠自己最終成功的宿命。
  • 李自成統帥百萬農民起義軍滅亡了明朝,可為何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作為明末最大的梟雄,李自成其實是個悲劇英雄。在他的起義過程中,雖然說也有過失敗,但總體來說還是順利實現了起義目標,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順王朝。然而,皇位還沒熱乎幾天,他就被清軍打敗,一路向南逃,最終功虧一簣。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
    作為為數不多成功的起義政權,透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我們可以看到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所在——失敗內因之:被忽視的大後方和未曾深耕的力量歷史上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往往一呼百應,規模十分龐大,短時間就席捲全國。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作為為數不多成功的起義政權,透過「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個戰略,我們可以看到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所在——編輯失敗內因之:被忽視的大後方和未曾深耕的力量歷史上農民起義一旦爆發,往往一呼百應,規模十分龐大,短時間就席捲全國
  • 為什麼農民起義大多都失敗了?因為他們沒有打通任督二脈
    我們常常以為,農民起義的失敗,大多是因為農民起義首領太過樸實,缺乏鬥爭經驗,而鎮壓者太過狡猾。一、農民起義三部曲的確,在2000多年的歷史中,發生了數不勝數的農民起義,而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都失敗於此。因為能走到那一步的他們,本身就是時代的佼佼者,還經過了實踐的千錘百鍊,很多方面比之那些成功的梟雄並不遜色。但他們還是沒能建立長期穩定的政權,最終以失敗告終。而這,才是我們值得探究原因的那部分農民起義。
  • 都是農民起義,朱元璋和洪秀全一勝一敗,究竟是為何?
    王朝興替,歷史更迭,在每一個中國封建王朝的末期基本上都會輪番上演農民起義,但是結局卻各不相同。這其中,要數朱元璋和洪秀全的案例尤為典型。30歲開始當「基督教宣傳員」,37歲發動金田起義,開始反清。39歲定都天京(今南京),51歲去世,都城被清軍攻破,太平天國滅亡。朱元璋和群臣按照現在家長的價值觀理論,洪秀全的「起跑線」可比朱元璋好多了,他有學識,讀過書,而且家庭條件也不錯,而且如果之後洪秀全科舉成功,或許不會走上反清的道路。
  • 在中國歷史上,大多數農民起義,為什麼以失敗而告終?
    在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獲得成功的有兩個人,一是漢高祖劉邦,另一個是明太祖朱元璋。
  • 明朝李自成起義,他為何萌生起義想法?又對當時造成什麼的影響?
    而每一個朝代的發展變遷幾乎都離不開當時的一些戰爭,暴亂,起義等。在這些的暴亂起義中,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會對當時的朝代造成嚴重的影響。而當時李自成,英勇有謀略,提出一系列有利於當時農民的口號和政策,贏得了許多農民的支持,李自成決定自己進行起義。
  • 為什麼歷史上農民起義大多以失敗告終, 而毛澤東就能成功?
    從秦末由陳勝、吳廣領導的大澤鄉起義,到清末由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僅在史冊上記載的農民起義就有數百次,可最終能起義成功並建立長期政權的,僅劉邦、劉秀、朱元璋等寥寥幾人而已。 自此,瓦崗軍開始走向下坡路,直至起義失敗; .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結果的發生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但本文僅從最根本、最核心的失敗原因上進行探討——民心。  2農民為什麼會起義?
  • 一代闖王李自成,為何會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打敗?其實原因很簡單
    就以當時爆發的農民起義來看,主要就是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不斷叛亂,但是在之前的八年時間裡,李自成軍隊一直都是被明軍追著打的,幾乎沒有打過什麼勝仗。 當時第一代闖王高迎祥最終失敗,殘餘勢力便一起加入李自成軍,推舉李自成為第二代闖王。
  •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李自成消滅了明朝,誰更勝一籌?
    首先澄清一下,拿朱元璋和李自成相比,並非關公戰秦瓊。朱元璋和李自成,分別處在明朝的一頭一尾,首尾本來不能相顧。倘若朱元璋能從陵墓中走出來,一定會和李自成刀兵相見,因為李自成推翻了他一手建立的大明帝國,還險些讓其斷子絕孫。雖說李自成推翻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但是,和李自成相比,朱元璋顯然更勝一籌。為什麼呢?
  • 為何聲勢浩大的黃巢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最後都敗於胡人騎兵之手?
    我們從史料中了解到,被農民起義軍攻下都城後,不論是唐朝殘餘的各大藩鎮力量還是明朝殘餘的關寧鐵騎、南明軍事力量,都是無力單獨抗衡農民起義軍的,最終成功鎮壓了實力強大的農民起義軍,這些中原漢人王朝的殘餘力量還是藉助了戰力強悍的外族胡人騎兵力量,即唐朝借用了李克用率領的沙陀與漠南韃靼(室韋)聯合組建的草原鐵騎重創了黃巢農民起義軍,明將吳山桂聯合了多爾袞率領的滿洲八旗鐵騎(其中包括東北原漁獵民族女真人
  • 李自成能推翻明王朝卻擋不住清軍南下,只因不重視根據地建設
    前幾天看了優秀歷史大電影《大明劫》,發現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的故事,很值得單獨拉出來好好給大家講講。全文3000字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故事相當有意思,希望大家耐心看完。1644年李自成攻佔北京推翻明王朝,逼得崇禎皇帝吊死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
  • 李自成和項羽均為失勢的英雄,但為何世人重項羽而輕李自成?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崇禎帝自縊於煤山,改朝換代的時刻似乎到了,李自成似乎要成為下一個劉邦、朱元璋了。但李自成最終沒能取得天下,由於他沒能迅速完成向統治階級的轉變,導致大明舊臣在清軍入關後又倒向了清朝。大明舊臣在半年內的兩次倒戈,決定了李自成在北方的速勝和山海關之敗後的速亡。關於李自成敗亡的原因,可詳見下文:李自成,為何沒能像劉邦、朱元璋一樣一統天下?
  • 太平天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農民起義?做不到改朝換代根本排不上
    李自成起義數起數落,最後攻破了北京城,逼得崇禎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建立了大順政權,但是大順政權在吳三桂和清軍聯合進攻下,也是很快敗亡。黃巢起義、李自成起義說法,個人認為並不準確,他們都是唐末和明末起義的一部分,並不是獨立的一次起義。黃巢起義就是王仙芝起義後續,李自成曾經是高迎祥的部下,更不是獨立的一次起義。
  • 李自成突然失敗,真是因為腐化太快?
    拜好些野史所賜,人生巔峰時的李自成,也常是一幅腐化墮落的形象。「李自成腐化太快丟江山」的說法,也一直很有市場。但如果細看其整個「人生曲線」,「腐化太快」這事兒,真扛不起李自成脆敗的大鍋。那敗因到底為何?這就要先弄清楚一個事實:拿下北京「坐江山」的李自成,究竟有多「腐化」?
  • 明朝除了李自成起義外,還有一個人,失敗後逃到海外建立了國家
    朱元璋一手建立的明朝,他多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將大明王朝一直延續下去,但是明朝終究葬送在闖王李自成的手上。在整個明朝歷史上,談論到農民起義,只知道李自成,然而在嘉靖年間,發生過一起聲勢不小的起義。
  • 中國史上最霸氣的五大農民起義的口號,各有千秋,你更喜歡哪個?
    中華數千年的歷史,其中不乏那些依靠農民起義得來的皇位。那麼這些人起義肯定有自己獨特的口號。但是很可惜,農民起義成功的並不多,今天就和大家來看一下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五句起義口號,哪個口號讓你刻骨銘心,看看你最喜歡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