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而黃巢和李自成卻失敗了

2020-12-23 騰訊網

雖然都是起義,但是黃巢和朱元璋李自成還是有區別的,黃巢是主動起義,朱元璋和李自成是被迫起義。

黃巢是山東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他是一個私鹽販子,家裡很有錢,他起義是因為心中有抱負,他寫過這樣一首詩:

「待得秋來九月八,我花開時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在這首詩裡,他用菊花比喻自己,在百花凋謝的時節,他要像菊花那樣,傲霜怒放,用沖天的香氣,散遍長安,暗示了他要推翻黑暗腐朽的唐王朝統治,創建自己事業的堅定決心和英勇氣概。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在銀川驛站裡當馬夫。

朱元璋出生於濠州(今安徽鳳陽)鍾離鄉一戶貧苦農民家裡。

從他們最後的成就來看,他們都建立了王朝。只是沒有守住。

黃巢在長安稱帝,國號『齊』,李自成稱帝,國號大『順』,可惜他們都是短暫的政權,不被後人承認。

追究其原因,他們有戰略上的失誤,也有性格方面的原因。

朱元璋的成功,有著名的九字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朱元璋每打下一塊地方,他就經營這塊地方,在元朝還沒有滅亡的時候,在他佔領的地區,他就開始給百姓們發黃曆,按照黃曆,百姓們開始耕種,發展生產。

所以朱元璋的策略是穩紮穩打的,可能在他早期,還沒建國的時候,他就已經開始思索如果治理一個國家了。

黃巢和李自成則不然,他們兩個犯了同一個錯誤,政權不穩就開始驕奢淫逸,尤其是李自成,進北京城之前和之後完全是判若兩人。

當時黃巢的處境還是比較危險的,雖然他已經稱帝,但是他所佔領的土地其實是很小的,只有關中一片區域,連洛陽這樣的重地都不在他手裡。

沒有兵員,沒有糧餉,整日驕奢淫逸,過了皇帝的癮,其他什麼都不管,由此引發了內部分裂,大將朱溫投降唐朝。所以黃巢很快又覆滅了。

李自成本來有機會的,但是他的兩個錯誤葬送了他。

其一,他縱容士兵搶奪百姓,士兵軍心渙散,以至於他再次召集軍隊的時候,有很多人都跑了。

其二:他把吳三桂逼向了多爾袞一邊。吳三桂是傾向於投降李自成的,因為都是大明的臣子,而多爾袞則非我族類。但是李自成卻抓了吳三桂的父親威脅他,他的大將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老婆,由此給我們留下了『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

如果黃巢在戰略上不失誤,積極擴充和鞏固自己的政權,想必不至於敗的如此之迅速。

李自成則違背了自己的初心,『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已經一去不復返了。

三人都算是亂世梟雄,都創造過一時的輝煌,然而結局卻大相逕庭,真是可悲可嘆。

相關焦點

  • 同是農民起義,為何弱小的朱元璋成功了,而強大的李自成失敗了?
    同樣是農民起義,1356年的朱元璋勢力遠遠不如1644年的李自成,李自成的敵人也不見得比朱元璋的敵對勢力強大多少,為何李自成迅速敗亡而朱元璋卻成功了? 一、李自成的失敗 因為一些原因,我們常常惋惜於李自成的失敗。也有很多人往往遺憾於吳三桂的叛變,還有清軍的措手不及。
  •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李自成消滅了明朝,誰更勝一籌?
    首先澄清一下,拿朱元璋和李自成相比,並非關公戰秦瓊。朱元璋和李自成,分別處在明朝的一頭一尾,首尾本來不能相顧。倘若朱元璋能從陵墓中走出來,一定會和李自成刀兵相見,因為李自成推翻了他一手建立的大明帝國,還險些讓其斷子絕孫。雖說李自成推翻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但是,和李自成相比,朱元璋顯然更勝一籌。為什麼呢?
  • 明朝除了李自成起義外,還有一個人,失敗後逃到海外建立了國家
    朱元璋一手建立的明朝,他多希望自己的子孫後代,能將大明王朝一直延續下去,但是明朝終究葬送在闖王李自成的手上。在整個明朝歷史上,談論到農民起義,只知道李自成,然而在嘉靖年間,發生過一起聲勢不小的起義。
  • 朱元璋比李自成高明在何處?對自己有明確定位,且能抓住問題關鍵
    引言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在於對自己有非常明確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對手和次要對手。反觀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仍把大西和南明當作主要對手,給了滿清可乘之機,撤退期間接連放棄西安,襄荊,又是極大的失策。朱元璋面對的元朝是個奇葩,哪個大一統王朝丟了南京這等江南第一重鎮能十年不圍剿?清朝最後放任漢朝官僚募兵也一直堅持圍剿太平天國。元朝看著江南三人鬥了十年,然後朱元璋吃了剩下兩個自己都還能內鬥不止。元代的統治機器相比明清宛如孩子般稚嫩。
  • 李自成統帥百萬農民起義軍滅亡了明朝,可為何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作為明末最大的梟雄,李自成其實是個悲劇英雄。在他的起義過程中,雖然說也有過失敗,但總體來說還是順利實現了起義目標,推翻了明朝,建立了大順王朝。然而,皇位還沒熱乎幾天,他就被清軍打敗,一路向南逃,最終功虧一簣。
  • 相比於李自成和後金,明朝擁有先進武器,為何滅亡還如此迅速
    引文 縱觀明朝歷史,明朝自天啟年間天下大亂,農民起義後,短短17年間就徹底亡國,為農民起義軍闖王李自成推翻。反觀漢唐,他們在天下大亂後,甚至在朝政為人所奪,篡位,如王莽篡位,武則天篡位之後,皆能奪回政權,甚至再次中興,開創盛世。
  • 為何聲勢浩大的黃巢與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最後都敗於胡人騎兵之手?
    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軍和明末的李自成農民起義軍,都在成功攻下舊王朝都城長安、北京,即將問鼎天下、勝利在望之際,被國內舊王朝殘餘力量聯合北方外族沙陀騎兵
  • 一代闖王李自成,為何會被吳三桂和多爾袞打敗?其實原因很簡單
    由於明朝政府採取了一系列針對農民流動的政策,導致李自成軍隊受到極大限制,最終被打到李自成軍只剩下17個人,倉皇逃到山裡採躲過一劫。 這一段時間裡,明朝統治區域內部的農民起義就少了許多了。如果能給明軍喘息的時間,說不準農民起義就能被徹底覆滅。可喜的是,清軍在北方不斷壯大,明軍只能被派往邊境,給了李自成等人再次壯大的機會。
  • 李自成和項羽均為失勢的英雄,但為何世人重項羽而輕李自成?
    2、明末農民戰爭秦朝是我國帝制時代的第一個王朝,明朝是我國帝制時代最後一個漢民族建立的王朝。與秦朝不同,世人對明朝滅亡的惋惜之情從未消逝,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明朝之後是滿族建立的清王朝,清朝末年留給後人的是太多的屈辱。許多人願意相信:如果明朝不亡,中國絕不會如此。
  • 李自成打明朝,失敗百次能重起,為什麼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
    李自成推翻明朝,靠的是流民,一路長驅直入,殺入北京。然後,崇禎自殺,李自成在屬下的慫恿下做了皇帝。但此時,李自成對大明舊疆土的控制能力極為有限。因為前期農民軍每到一地,就大量屠殺明朝皇親貴族和士紳,沒被殺的,惶恐不可終日。農民軍都是流寇出身,沒多少文化的,哪裡懂得怎麼治理國家?
  • 李自成攻破北京時,明朝還有百萬軍隊,為何都不進京勤王?
    然而大家會經常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往往打進帝國都城的軍隊,只有幾萬人,一個擁有常規軍上百萬的政權就土崩瓦解了,比如漢朝赤眉軍攻入長安,唐朝黃巢起義打入長安,都是勢如破竹。 即使明朝時期朱棣從北京發動靖難的時候,能夠調動的軍隊也遠遠無法與明朝中央政府掌控的軍隊相提並論。
  • 明朝宗室身為天潢貴胄,為何淪為廢物?這事要怪朱元璋、朱棣
    在清軍、農民軍的雙重打擊,明朝的江山風雨飄搖。當年朱元璋開創明朝,分封諸王,希望後世能夠守住朱家的江山。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子孫數量已經達到十多萬人,然而他們卻沒能保住江山,反而淪為廢物,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說明朝宗室是廢物的人不是我,而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顧炎武。
  • 缺少的不僅僅是格局,從李自成敗亡看農民起義失敗的必然
    從西北起事到席捲華北,以摧枯拉朽之勢在短短數年時間就一舉掀翻曾經威震世界東方的大明帝國,再到直線墜落戰敗身死,「闖王」李自成經歷了過山車一樣跌宕起伏的傳奇人生。和陳勝吳廣、綠林赤眉、黃巢等等一樣,要麼直接失敗,要麼被貴族竊取果實,還是擺脫不了農民起義無法靠自己最終成功的宿命。
  • 李自成一路打到北京,推翻明朝統治,為何只當了42天皇帝就下臺了
    011643年,稱新順王,後攻破河南,佔領西安,在西安建立大順朝,後,攻佔北京城,逼死崇禎帝,正式推翻明朝。但是沒有維持幾天,李自成的農民軍就開始搶奪明朝官員的錢財,四處抄家,不上交錢財的,就用釘子將其骨頭釘碎,一時京城中人心惶惶,烏煙瘴氣。據悉,當時被殘害的人達到1600人,搶奪的錢財不計其數,一時之間,民心盡失。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看歷代農民起義普遍失敗的內因
    這些農民起義原本都具有天然的優勢,但最後能夠成功的往往十分稀少,從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到太平天國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整體上去看,他們失敗的原因又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第一個原因就是忽視對大後方的經營,朱升對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策略,其中「高築牆、廣積糧」就是要求朱元璋暫時放緩發展的勁頭,先停下來鞏固和經營自己的大後方或者說根據地。
  • 推翻明朝的李自成,為什麼進入北京後,反而被清軍擊敗
    明朝末年一個叫李自成的驛卒率領了一次席捲整個華夏大地的農民起義,讓腐朽的明朝統治轟然倒塌。在明朝萬曆到崇禎年間,整個西北、中原地區自然災害頻發,苛捐雜稅不斷,致使各地義軍紛紛揭竿而起。隨後李自成為了徹底擊敗明軍殘餘勢力,率軍10萬與遼東總兵吳三桂決戰,吳三桂卻已降清多爾袞,在吳三桂的明軍與清軍的夾擊之下,李自成戰敗,慌忙逃回京城。當其回到北京後,整兵共十八營準備再與追擊而來的清軍決戰,但是再戰依然失敗。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陷入內外交困,無計可施的地步。
  • 從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個字,透析中國古代農民起義,失敗的內因
    這些農民起義原本都具有天然的優勢,但最後能夠成功的往往十分稀少,從陳勝吳廣起義、黃巢起義到太平天國起義,這些農民起義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從整體上去看,他們失敗的原因又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再譬如輝煌無比的明末農民起義,作為成功推翻明朝的起義政權,李自成(前期軍隊紀律較嚴,進入北京城以後失控)和張獻忠這些起義軍身上也有相似的弊病,極度渙散混亂的部隊紀律、流動作戰的方式、缺乏戰略物資和根據地作為支撐,基本上走到哪裡搶到哪裡,即所謂「吃他娘,穿他娘,開了大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都透露出強烈的無政府主義、無組織化的特點。
  • 李自成慘敗,一度只剩十八人,為何六年後卻能推翻明朝?
    崇禎17年3月19日中午,李自成戴著氈,穿著衣服,騎著黑色的反駁馬,和禹金星等五位重臣一起從勝天門進入紫禁城。李自成從這一刻開始心裡明白他是這座宮殿的主人和天下的主人。但是6年前,李自成被明君追殺,一度只剩下18人!那麼李自成為什麼能在6年間迅速崛起,推翻大明王朝呢?
  • 擁兵百萬的李自成為何打不贏十幾萬清兵
    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底層農民起義有很多,但是成功統一中國建立王朝的案例只有一個:朱元璋。劉邦只能算半個。最接近成功的是李自成。劉邦和朱元璋經常被拿來比較研究,比如他們都有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團隊;他們都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他們都有準確清晰的大戰略;他們最終都與地主階級相互妥協、相互利用,充分團結了一切可以籠絡的力量。
  • 李自成為何稱帝僅42天就滅亡了?看他在北京都幹了什麼,不亡才怪
    明朝後的下一個大一統王朝是清朝,一般人們的印象中,也是清朝繼承了明朝的地位。但實際上來說,明朝實亡於內亂,因為崇禎殉國的時候清軍還沒進關寧防線。而亡了明朝的這夥起義軍便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可惜大順大順卻沒能順到底,最後倒讓清軍撿了個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