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在於對自己有非常明確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對手和次要對手。反觀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仍把大西和南明當作主要對手,給了滿清可乘之機,撤退期間接連放棄西安,襄荊,又是極大的失策。
朱元璋面對的元朝是個奇葩,哪個大一統王朝丟了南京這等江南第一重鎮能十年不圍剿?清朝最後放任漢朝官僚募兵也一直堅持圍剿太平天國。元朝看著江南三人鬥了十年,然後朱元璋吃了剩下兩個自己都還能內鬥不止。元代的統治機器相比明清宛如孩子般稚嫩。
其次,李自成不清楚關外的情況下,貿然把主力集結在山海關下,一仗輸得元氣大傷。明朝國都,北京城兩百多年的建設,城牆高大守城完備,多次擋住外敵,李自成竟然收攏不住敗兵,不能在北京建立防線,倉皇出逃,北京一丟,北方再無險可守,八旗快速推進,根本不會再給李自成時間重整旗鼓。李自成北京一行除了吃了一敗,就連崇禎的孩子一個都沒搶到,但凡留一個,南方那些朱家旁支有啥資格繼承皇位?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李自成把能惹的勢力全惹了,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李自成失敗就是因為他軍二流,政治白痴,組織能力一塌糊塗,比洪秀全還菜雞。不是明朝末期不得人心,早失敗了,哪有機會站到爭天下的舞臺。再者,元末是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老百姓苦不堪言。起義軍本身具有相當的正義性,朱元璋可以名正言順地籠絡大批的文官,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行政體系。明末時期,雖然也存在國家官員腐敗、自然環境問題、土地兼併問題等多種問題,但是國家真正崩壞並不是很嚴重。
因此李自成在讀書階層看來,更像是亂臣賊子。而國家可以依照其行政力量的集合相當的力量對李自成進行不間斷的打擊。起義軍本身的生存環境就很差勁。另外,個人感覺李自成的失策是因為李自成大索北京失了士紳之心,逼反吳三桂讓八旗入關,還沒守住。雖然那幫士大夫很不是東西,但李自成的手段太粗暴了。如此殘暴的掠奪讓士紳在事蠻夷和丟命之間果斷選擇了前者。如果李自成扛住滿清,那他就是漢朝百姓王朝正統,可惜他沒有。
關鍵其實還是打輸了,打贏了這麼搞還是輕的,李自成又沒學清朝圈地剃頭鐵桿莊稼,清朝三餉比明朝還狠李自成有多次機會可以翻盤,但他都是什麼樣的操作?第一次襄陽決策,大明關內忠於中央的精銳盡喪,暫時已經無力剿滅老李,這時有謀士提出經略江南,那是大明的精華地帶,且該地明軍無鬥志,但老李呢,急吼吼搶龍椅去了,根本不顧自己根基紮實不,不顧關外後金流著哈喇,等佔便宜;第二次招降吳三桂,對吳三桂和山海關的重要性他居然輕描淡寫,弄的吳三桂降而復叛;第三次,大清兵分兩路打南明和大順。
他不分析敵我實力和天下格局,採取裝死的策略,讓後金和南明死磕,居然跳起來反攻,結果後金調整部署,兩路並一路,全力順,揍得滿天星星。明末義軍,明顯受到了蛻變為農奴制的衛所影響,就算是流寇時代,風格也帶著明顯的分封農奴制色彩,組織架構和晚明明軍高度相似,以類似將領家丁的騎士老爺性質的老賊為核心,裹挾著大量炮灰流民作戰,這種因為資源極度短缺和受到晚明明軍影響催生的組織架構,明顯在建立根據地之後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削弱了義軍的戰鬥力,埋沒了大量的人才,讓李自成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調整,而在晚明那個時局下,他最缺的就是安全種田的時間。
最後,相比朱元璋的人才,李自成的人才只能算草臺班子,差距巨大不說,關鍵當時的人才都在李自成的敵人一方,明末武將名臣基本都沒有被李自成籠絡。這一加一減,也進一步地加重了李自成的問鼎難度。
結語
朱元璋這頭,二號人物徐達,妥妥的就是一個軍神級人物。大敗陳友諒,誅滅張士誠,揮師北伐,攻入大都,端了蒙元老巢。徐達之外,還有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藍玉、鄧愈、廖永忠、馮勝、沐英等一幹叱吒風雲的大神級武將,無論哪個拿出來都能吊打李自成。
參考資料:
《李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