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比李自成高明在何處?對自己有明確定位,且能抓住問題關鍵

2021-01-08 歷史雜錄

引言

首先,朱元璋的高明之處在於對自己有非常明確的定位,分清了主要對手和次要對手。反觀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後,仍把大西和南明當作主要對手,給了滿清可乘之機,撤退期間接連放棄西安,襄荊,又是極大的失策。

朱元璋面對的元朝是個奇葩,哪個大一統王朝丟了南京這等江南第一重鎮能十年不圍剿?清朝最後放任漢朝官僚募兵也一直堅持圍剿太平天國。元朝看著江南三人鬥了十年,然後朱元璋吃了剩下兩個自己都還能內鬥不止。元代的統治機器相比明清宛如孩子般稚嫩。

▲朱元璋劇照

其次,李自成不清楚關外的情況下,貿然把主力集結在山海關下,一仗輸得元氣大傷。明朝國都,北京城兩百多年的建設,城牆高大守城完備,多次擋住外敵,李自成竟然收攏不住敗兵,不能在北京建立防線,倉皇出逃,北京一丟,北方再無險可守,八旗快速推進,根本不會再給李自成時間重整旗鼓。李自成北京一行除了吃了一敗,就連崇禎的孩子一個都沒搶到,但凡留一個,南方那些朱家旁支有啥資格繼承皇位?一頓操作猛如虎,結果李自成把能惹的勢力全惹了,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明朝北京城城牆

李自成失敗就是因為他軍二流,政治白痴,組織能力一塌糊塗,比洪秀全還菜雞。不是明朝末期不得人心,早失敗了,哪有機會站到爭天下的舞臺。再者,元末是民族和階級雙重壓迫,老百姓苦不堪言。起義軍本身具有相當的正義性,朱元璋可以名正言順地籠絡大批的文官,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行政體系。明末時期,雖然也存在國家官員腐敗、自然環境問題、土地兼併問題等多種問題,但是國家真正崩壞並不是很嚴重。

▲朱元璋劇照

因此李自成在讀書階層看來,更像是亂臣賊子。而國家可以依照其行政力量的集合相當的力量對李自成進行不間斷的打擊。起義軍本身的生存環境就很差勁。另外,個人感覺李自成的失策是因為李自成大索北京失了士紳之心,逼反吳三桂讓八旗入關,還沒守住。雖然那幫士大夫很不是東西,但李自成的手段太粗暴了。如此殘暴的掠奪讓士紳在事蠻夷和丟命之間果斷選擇了前者。如果李自成扛住滿清,那他就是漢朝百姓王朝正統,可惜他沒有。

▲李自成畫像

關鍵其實還是打輸了,打贏了這麼搞還是輕的,李自成又沒學清朝圈地剃頭鐵桿莊稼,清朝三餉比明朝還狠李自成有多次機會可以翻盤,但他都是什麼樣的操作?第一次襄陽決策,大明關內忠於中央的精銳盡喪,暫時已經無力剿滅老李,這時有謀士提出經略江南,那是大明的精華地帶,且該地明軍無鬥志,但老李呢,急吼吼搶龍椅去了,根本不顧自己根基紮實不,不顧關外後金流著哈喇,等佔便宜;第二次招降吳三桂,對吳三桂和山海關的重要性他居然輕描淡寫,弄的吳三桂降而復叛;第三次,大清兵分兩路打南明和大順。

▲山海關遺址

他不分析敵我實力和天下格局,採取裝死的策略,讓後金和南明死磕,居然跳起來反攻,結果後金調整部署,兩路並一路,全力順,揍得滿天星星。明末義軍,明顯受到了蛻變為農奴制的衛所影響,就算是流寇時代,風格也帶著明顯的分封農奴制色彩,組織架構和晚明明軍高度相似,以類似將領家丁的騎士老爺性質的老賊為核心,裹挾著大量炮灰流民作戰,這種因為資源極度短缺和受到晚明明軍影響催生的組織架構,明顯在建立根據地之後是非常不合時宜的,削弱了義軍的戰鬥力,埋沒了大量的人才,讓李自成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去調整,而在晚明那個時局下,他最缺的就是安全種田的時間。

▲明軍劇照

最後,相比朱元璋的人才,李自成的人才只能算草臺班子,差距巨大不說,關鍵當時的人才都在李自成的敵人一方,明末武將名臣基本都沒有被李自成籠絡。這一加一減,也進一步地加重了李自成的問鼎難度。

結語

朱元璋這頭,二號人物徐達,妥妥的就是一個軍神級人物。大敗陳友諒,誅滅張士誠,揮師北伐,攻入大都,端了蒙元老巢。徐達之外,還有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藍玉、鄧愈、廖永忠、馮勝、沐英等一幹叱吒風雲的大神級武將,無論哪個拿出來都能吊打李自成。

參考資料:

《李自成》

相關焦點

  • 為何朱元璋能建立明朝,而黃巢和李自成卻失敗了
    雖然都是起義,但是黃巢和朱元璋李自成還是有區別的,黃巢是主動起義,朱元璋和李自成是被迫起義。 在這首詩裡,他用菊花比喻自己,在百花凋謝的時節,他要像菊花那樣,傲霜怒放,用沖天的香氣,散遍長安,暗示了他要推翻黑暗腐朽的唐王朝統治,創建自己事業的堅定決心和英勇氣概。
  • 朱元璋推翻了元朝,李自成消滅了明朝,誰更勝一籌?
    首先澄清一下,拿朱元璋和李自成相比,並非關公戰秦瓊。朱元璋和李自成,分別處在明朝的一頭一尾,首尾本來不能相顧。倘若朱元璋能從陵墓中走出來,一定會和李自成刀兵相見,因為李自成推翻了他一手建立的大明帝國,還險些讓其斷子絕孫。雖說李自成推翻了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但是,和李自成相比,朱元璋顯然更勝一籌。為什麼呢?
  • 同是農民起義,為何弱小的朱元璋成功了,而強大的李自成失敗了?
    如果沒有多爾袞率領的清軍在山海關大敗大順軍,李自成能不能建立一個強如大明的漢人帝國呢?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急於下結論。因為,對於李自成大順政權在1644年的失敗原因,400年來有很多觀點。
  • 明初第一奇人,比劉伯溫更高明,安然陪伴朱元璋二十多年
    其實,這固然有陳遇恬淡的一面,也有其高明的一面。自古以來,功臣有好下場者鮮有,特別是朱元璋農民出身,生於毫末,骨子裡狹隘的小農思想根深蒂固,跟這樣的君主相處很難。陳遇與劉伯溫相反,「廷臣或有過被譴責,遇力為解,多得全釋」(《明史•陳遇傳》)。最終的結果,劉伯溫被排擠出局,陳遇在朝廷人氣愈高。在謀略上,陳遇也不次於劉伯溫。劉伯溫「論天下安危,義形於色……遇急難,勇氣奮發,計畫立定,人莫能測」(《明史•劉基傳》),其才幹偏重於外事。陳遇「自開基之始,即侍帷幄。
  • 朱元璋分封九大塞王鎮守邊關,李自成部下打到蘭州,塞王卻逃跑了
    朱元璋分封圖雖然祖上是能徵善戰的塞王,但是傳承了兩百餘年之後,這一代肅王身上已經不見了祖上的英氣,面對來犯的李自成部下,肅王不僅沒有抵抗的勇氣和意願,甚至對形勢都沒有一個正確的判斷,甘肅總兵勸說肅王和他一起逃走,但是肅王卻猶豫不決
  • 空城計到底高明在何處?跟空城沒關係,諸葛亮這兩個動作才是關鍵
    敢問,整個標題中可有「空城」?所以,諸葛亮的空城計到底高明在何處?跟空城沒關係。我們可以從《三國演義》中的這段描寫中看出關鍵之處,原文如下:司馬懿前軍哨到城下,見了如此模樣,皆不敢進,急報與司馬懿。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軍,自飛馬遠遠望之。果見孔明坐於城樓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 朱元璋花錢養20多個兒子,卻不讓1個姓「朱」,270年後才發現真是高明
    還沒有孩子的馬皇后,將他當成自己孩子來養,教他讀書、教他習字、教他做人。 這個8歲的孩子,一點一點為馬皇后的母愛所孵化。在他心中,他有兩個母親:一個母親生他為人,一個母親教他做人。 府中機務繁積,英年少明敏,剖決無滯。後數稱其才,帝亦器重之。
  • 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明確自己是党項族後代
    1、李自成以李繼遷為太祖是党項族後代    《明史》卷三○九《李自成傳》:"李自成,米脂人,世居懷遠堡李繼遷寨。"    李自成兩次稱帝都以李繼遷為太祖。    李自成修改明朝禮儀制度 《明季北略》: 李自成改制度 「明朝制度,任意紛更 又四月初一日,改大明門為大順門,頒發冠服,大僚則加雉尾於冠服,方領,又收各牙牌,自務明光安令成字」《甲申紀事》:「衣服尚藍,故軍中俱穿藍,官帽亦用藍。《定思小紀》「然明代官制大半更革,……服色尚深藍,俱刊定成。
  • 抓住員工的心!高明管理者的3個「手段」,有效提升團隊凝聚力
    相信管理者們看到這個問題,肯定會有很多吐槽吧,比如:員工工作不積極、員工不服從安排、輕易跳槽或離職等等,類似的問題在企業管理中是真的多。把上面這些問題總結起來,其實都可以歸結為,領導沒有成功的凝聚人心,為什麼你的企業內部總是鬧矛盾?為為什麼你的下屬總是不能完成你指派的工作?關鍵就在於雙方的銜接工作是否到位。
  • 擁兵百萬的李自成為何打不贏十幾萬清兵
    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的底層農民起義有很多,但是成功統一中國建立王朝的案例只有一個:朱元璋。劉邦只能算半個。最接近成功的是李自成。劉邦和朱元璋經常被拿來比較研究,比如他們都有一支高素質、高水準的團隊;他們都有自己穩固的根據地;他們都有準確清晰的大戰略;他們最終都與地主階級相互妥協、相互利用,充分團結了一切可以籠絡的力量。
  • 李自成有多狠?特別是對待明朝皇室,一旦抓住直接吃他們的肉
    知縣和吏部官員組織軍民堅守城池,最終,在與李自成軍隊廝殺三天三夜後,敗給了對方。因為,李自成用大炮轟開了城門,城內有義軍接應,而且,義軍嘗試「雲梯」登城,一舉成功。李自成抓住了知縣武大烈,以及鄉紳百餘人,在縣西關對他們進行了審訊。此後,河南義軍一鬥谷率部隊將領與李自成會合,使得李自成的部隊增加到了數十萬人之多。
  • 如若沒有吳三桂,李自成幾十萬的部隊,能擋得住清朝大軍嗎
    如果沒有吳三桂的問題,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李自成能把清軍趕出山海關嗎?一、清朝軍隊的成熟,兵器多,種類全首先,讓我們來看看清軍的實力。在清朝進入之前,清朝控制了中國東北和蒙古的大片地區。在後金時期,戰術單一。
  • 朱溫滅了李唐,李自成又滅朱明,其實只是巧合不用多想
    這之後,朱溫一步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並控制了朝廷,改朝換代只是時間問題了。可是,我們嚴格說,大唐是自己走上了絕路。如果不是朱溫也會是劉溫等人吧,一定會讓大唐滅亡的,自己都不知道珍惜自己的政權了,那麼別人更沒有這個義務。可不管怎麼說,最終終結李唐天下的是朱溫。
  • 雍正煞費苦心,找到朱元璋「唯一」後代,封他為侯,其實別有用心
    康熙的意思是說:我大清得國最正,比漢朝和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  康熙話不是信口雌黃,他解釋說:  「太祖太宗,初無取天下之心,……後流賊李自成破京城,崇禎自縊,臣民相率來迎,乃剪滅闖寇,入承大統。……我朝承席先烈,應天順人,撫有區宇,以此見亂臣賊子,無非為真主驅除耳。」
  • 李自成打明朝,失敗百次能重起,為什麼被清朝打敗就恢復不了?
    因為你搶也只能搶一回,關鍵還是要地盤上能生錢。大順的問題,就是打垮了舊政權,卻沒能力重建新政權。沒有新政權,就沒錢。沒錢,原來的那些當兵的,自然就不會繼續為李自成賣命,遇到強敵就會兵敗如山倒,一觸即潰。大順政權,其實對大明基層控制太有限了,說到底,李自成缺乏治世的能力,屬下也沒有一個能幫李自成治理天下的人。歷代農民起義,這樣一個人必不可少。
  • 朱元璋成為皇帝後,卻將家鄉弄得「十年九荒」,他的做法可真高明
    鳳陽「十年倒有九年荒」在朱元璋「仁政」頻頻之下,鳳陽的境況卻並沒有達到所有人期許的那樣,甚至最終達到了「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地步。朱元璋登基之初,鳳陽的人口銳減,多年的戰亂是其中之一,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則與這裡是朱元璋故鄉有直接的關係。
  • 李自成和項羽均為失勢的英雄,但為何世人重項羽而輕李自成?
    將李自成和項羽並列,許多人肯定會不以為然,但事實上二人確有相似之處。
  • 李自成和多爾袞同時向山海關發兵,為何李自成先到反而失去戰機?
    所以從皇太極晚年開始,大清就多次派人聯繫吳三桂,希望他能順應潮流,加入到大清政府。為了說服吳三桂,大清皇帝還指派已經投降清朝的吳三桂舅舅祖大壽去做工作,希望通過舅舅外甥這層關係,成功將吳三桂統戰過來。但當時的吳三桂心裡有自己的小算盤,誰的話都不聽。既不投降清軍,也對崇禎皇帝的勤王詔書陽奉陰違,三心二意。
  • AI可以用比人高明的方式來判斷候選人,這種「高明」還體現在何處?
    第二步:主管在看了簡歷後,對有意向的候選人發起AI機器測評。在線對通過初篩的候選人發起IQ、EQ、勝任力、技能等多維度標準測評,便於全方位、多維度了解候選人。在這個節點,雖然還未進行面試,但通過系統結構化的能力模型,主管已經對候選人的高階能力、性格等,有了一個相對科學、客觀、有數據支撐的預判。第三步:遠程面試。這是一個人機配合,深挖候選人的重要步驟。
  • 李自成是怎麼死的?真相揭開後,專家:咎由自取
    雖然李自成前期擁有穩定的工作,但是後來因為國庫的空虛,李自成被迫下崗,被迫下崗的李自成,也希望自己的努力能順利生活,但是奈何時間一長久,李自成在苛刻的賦稅下,發現自己根本無法負擔起生活,而且經過一系列的不公事件發生,李自成甚至因為一時的衝動犯下了滔天大罪,退無可退的李自成便想著為自己拼一把,所以當時的李自成揭竿而起。